鉴定要依靠经验和逻辑
作家兼收藏家冯冀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鉴定古物一靠知识,二靠经验,三靠悟性,这三样当中,第一就是悟性。而首先是对古物历史感的悟性。”(《塞纳河边的中国古董》)冯先生讲得有点文诌,还是国画大家唐云说得明了:“鉴别真赝,也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最根本的一条,端赖‘熟悉’,一切犹如每个人对自己熟悉的朋友,即使他在隔壁房间谈话,一听话音,你就能辨认出是‘何许人也’,鉴定是同一道理。”(郑董《与大师谈艺唐云》)对比,我颇有体会,长期与古物打交道,自然而然就养出了这种“悟性”或“熟悉感”,凭着第一感觉很容易辨别出这件瓷器是新的还是旧的。看过的过手的瓷器都会在你的意识里留下记忆。接触的瓷器越多,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越清晰,记得就越牢固。俗话说“熟能生巧”,需要鉴定时,自然就会与记忆中的图象产生对比。专家鉴定瓷器时,经常会说,这件东西器型不对,口径太大了,下腹收的不够等等,这些都是与记忆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张浦先生一次谈到辨别伪古瓷器的经验时说: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刚入门的新手恐怕很难体会多少算轻,多少是重,多少才算适中,因为还没有建立对瓷器重量的记忆,这种感觉是要经手足够多的瓷器后才能找到。老一辈鉴赏家们总是劝我们多看、多比、多问、虚心、恒心、耐心,说到底就是要增强熟悉,加深记忆,累积经验,记忆越接近客观现实,具体鉴定时就越能得到接近正确的结论。标准器型看的多了,记忆就深刻,悟性和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这种“悟性”、“直觉”毕竟是一种感性经验,并不可靠,如果鉴定全部依靠悟性或直觉,所谓“望气”,那么鉴定迟早就会陷入主观猜测。有的朋友看到一件瓷器,知道它是新仿的,人家问他为什么,说不出道理来,这样大家很难认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明他的知识还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还没有升华到理性高度。
鉴定是一门经验科学,经验科学知识的获得包含着一连串推理程序。直觉的感性经验要经过逻辑推理的修正,才能保证鉴定的有效,鉴定结果才有可能符合客观事实。所有现代仿品都有“不合理”之处,找到这些“不合理”,说它是仿品才有说服力。错误鉴定的作出往往不是因为知识不够正确、严密,有时还不符合逻辑。
还有,经验世界的规律大都基于一般性、普遍性的情况,不排除很多个例、特案的存在。从事鉴定时要特别注意特殊情况,不可能机械套用普遍经验。南北朝青瓷底部常见偏向一边的镟切痕,俗称“歪屁股”,这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但在福建一带,直到宋代还是用这种工艺。明代稍大的罐、瓶是上下接胚的,横向的接胚痕比较明显,清代瓷器的胚胎经过打磨,烧成后留下的接胚痕不很明显,这是一般情况。但是有的器物经过鉴定是清晚期的,不少朋友看到接胚痕明显,将其定到明代。
综上,如果一个人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力求精细正确,那么鉴定时就能降低很多错误发生的几率。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避免种种心理情形对正确思想的不良影响,比如“利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都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古瓷,谁都希望自己的藏品不断增值。但“利字傍边一把刀”,如果事事处处利字当头,过分考虑金钱价值,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迟早会被这把利刃所害。因为想“捡漏”而“打眼”的事,太多太多。元青花本不难鉴定,景德镇高手们的手段并非像很多人说得那样高明,很多破绽显而易见。为什么上当者如此之多,对明显漏洞熟视无睹,不就是捡漏心理作怪。
此外,过分自信、多数人的意见、专家权威的话、新闻媒体的报道、报刊杂志的宣传等等内、外因素都可能在你思考历程中作祟,妨害你的理智和清醒,导致你作出错误的鉴定结论。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怀疑和反省的精神,一定要自己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