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无公害茶叶生产与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无公害茶叶生产与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无公害茶叶生产与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第一部分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范本县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肥料、农药的使用、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和茶叶加工、包装、运输及贮存技术等。  本规程适用于本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初制和精制加工。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含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构成本规程的条文。本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本规程所有标准都会有被修订的可能,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的可能性。  


 


 


         3、 定义 


 


     无公害茶叶:指有害或有毒物质含量或残留量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茶叶,或以此为主要原料并按无公害茶叶生产操作技术加工的初级产品。


 


 


      4、 生产要求  


 


          4.1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20的要求。产地必须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农业生产区域。


 


      4.1.1 产地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院污水及废弃物、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物。  


 


      4.1.2 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高的地区,与土壤、水源有关的地方病高发区,不能作为无公害茶叶产地。


 


      4.1.3 灌溉水、大气、土壤必须符合相关质量指标。


 


      4.1.3.1 农田灌溉水质量指标应符合GB5084规定要求。  


 


      4.1.3.2 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应符合GB15618规定要求。  


 


         4.1.3.3 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应符合GB3095、GB9137规定要求。 


 


 


         4.2 农药使用准则  


 


        无公害茶叶生产过程中对病虫草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   


 


        4.2.1 提倡生物防治和使用生物化农药防治。  


 


    4.2.2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2.3 使用的农药必须符合国家的“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要求。  


 


    4.2.4 农药使用必须严格按照GB 4285和GB 8321.1~GB 8321.5,同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4.2.5 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应避免重复使用。


 


    4.2.6 常用农药品种按附录B、C(规范性附录)执行。  


 


   4.2.7 无公害茶园禁止使用农药种类按附录D规范性附录执行。  


 


   4.2.8 防止无公害茶叶生产区域以外农田使用上述禁用农药产生的交叉污染。


 


 


     4.3 肥料使用准则 


 


     必须按照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以有机肥为主,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有机肥(农家肥料)无论采用何种原料(包括人畜禽粪尿、秸秆、杂草、泥炭等)作堆肥,必须高温发酵,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使之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农家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商品肥料及新型肥料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登记认证及生产许可。所有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不对环境和作物(营养、食味、品质和植物抗性)产生不良后果。 


 


 


 无公害茶园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按附录A执行。 


 


   4.4 运输贮藏加工过程质量控制。  


 


  4.4.1 产品储藏、运输、加工所用的场地、设备必须具备安全卫生、无污染的条件。


 


  4.4.2 无公害茶叶的加工水质必须符合GB5749规定的要求。


 


 


      4.5 包装要求 


 


 无公害茶叶的包装必须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


  


     4.5.1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中正乙烷提取物应符合GB9693的规定要求。


 


 4.5.2 食品包装用原纸应符合GB11680的规定要求。  


 


 4.5.3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其卫生指标应符合9687的规定要求。 


 


 4.6 无公害茶叶产品质量指标应符合GB9679规定的要求。 


 


      5、 无公害茶叶安全生产技术  


 


      5.1 无公害茶园的建园技术规范  


 


   5.1.1 品种的选择。合理选择适应性和抗病性强的品种。  


 


   5.1.2 严格选地。大部分地区从土壤、气候等条件都适宜种植茶叶,对环境的要求按4.1进行,即园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20的要求,应选择土壤、水源和大气未受工业废和放射性污染的区域作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园地。


   


      5.1.3 园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


  


   5.1.4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它栽培管理措施。   


 


       5.1.5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开垦深度在50cm以上。


 


  5.1.6 茶树种植。应采用双行双株或双行单株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cm40c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  


 


  5.1.7 一般茶园转变成无公害茶园。制定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建立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制定减少和防治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 


 


 


  5.2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范


 


  5.2.1 土壤管理技术。种植1-3年的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的茶园,宜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深耕、锄草并采用秸秆、草料等有机物覆盖土表或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环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率高,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  


 


  5.2.2 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无公害茶园允许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数量和施肥时间,实行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采用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等类似物质,于当年秋茶结束后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每亩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公斤或农家有机肥1000-2000公斤左右,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茶树专用肥。追肥可结合茶树生长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配施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沼气肥、家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掌握在春、夏、秋三季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入,追施化学氮肥每亩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公斤,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公斤,成龄茶园每亩每次用尿素15公斤(幼龄茶园用量为10公斤)沟深10cm左右,施肥后及时盖土。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在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5.2.3 病虫害防治技术。①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减少和防治茶树病虫害,如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把部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②采用人工捕杀和灯光诱杀,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因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③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④限制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见附录B);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见附录C),并严格按照GB 4285、GB/T 8321.1-GB 8321.5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同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见附录D)。   


 


       5.2.4 水分管理技术。茶园水分管理以保水为主,一般要求耕作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90%,保证茶树能正常生长,茶园土壤进行铺草覆盖,在路边地角建立蓄水沟、池,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等,以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水分。干旱严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70%以下时,茶园应及时引水灌溉,其水室??螱B 5084的要求。


  


       5.2.5 鲜叶采摘技术。手工采摘要求双手采、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嫩净。对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但机采时,要保证采茶质量,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在鲜叶盛装与储运过程中应轻放、轻压等,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5.2.6 茶树修剪技术。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①幼龄茶园需要进行三次定型修剪;成园茶树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或3-5年进行一次深修剪;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条行边修剪,保持茶园行间20厘米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②修剪工作在茶季结束后于11-12月进行,修剪出来的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③重修剪和台刈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建议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枝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5.3 无公害茶叶产品加工和包装技术规范 


 


     严防加工环节污染,要求加工厂、加工设备、加工人员和加工技术要严格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5019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和广西DB45/32·4-2000无公害茶叶标准,加工出的茶叶食品要达到国家和广西无公害茶叶GB 9679规定的卫生质量指标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选用干燥、无味无毒、无污染,是食品级具有保鲜性能、不影响茶叶品质的包装材料(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应符合GB 9693卫生标准,食品包装用聚乙稀成型品应符合GB 9687卫生标准,食品包装原用纸应符合GB 11680卫生标准);包装牢固、防潮、整洁,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在包装过程中除了不能接触有害金属外,汞、砷、铜等也要杜绝。 


 


  5.4 无公害茶产品贮运和销售技术规范 


 


     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选择无公害食品茶叶的标签(应符合GB 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 191规定。严格按无公害茶产品要求的条件进行贮运和销售,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污染的专用仓库中,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严防霉变和有害生物、有害物质经贮运和销售环节混入茶产品。


 

TOP

 


第二部分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也朝着中高档的方向转变,喝茶的人对茶叶的多样化、保健化和无公害的要求日益强烈。实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与管理已成为我们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新技术。因此,我们在选择园地、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园地选择,要求产地条件符合无公害食品(NY5020)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而山多、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雾多、湿度大、光照适宜等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为配合做好创建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项目的实施工作,下面就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 建立茶园 


 


     一、园地选择 


 


     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和肥力是茶树立地之本,是茶叶优质高产的基础。因此,无公害茶的园地最好是选择远离城镇、远离工厂、远离污染源的丘陵地带或半山区,以利于防止灰尘、废水、废气以及人类农事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园四周有树林环抱的更好,有利于提高茶叶自然品质。茶园土壤要深厚(80厘米以上)、肥沃、养分含量丰富而且平衡,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酸碱度(PH值)为4.5-5.5,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土壤中砷、汞、镉、铬、铜等有害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无公害茶生产加工技术规定的标准。茶园集中成片,要有一定的规模。应在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建立茶园最为理想。 


 


     二、园地规划 


     茶园规划要坚持“远景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体现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规划内容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梯田标准化、良种化的要求,能达到无公害、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并能有效保持水土。  茶园的设置。开辟新茶园时,要规划好茶园和茶厂建设用地,茶厂一般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高燥、水源良好、有发展余地的地段。 


 


     茶园道路的设置。根据茶园面积的大小,茶园道路应以茶厂为中心,要与茶园的区划相一致,合理设置主干道、支道、步道和便于机械耕作的地头道,做到路路相连,畅通无阻。  水利系统的建立。水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因子。茶树既需较多的水,但又怕渍水。因此,要做好保水、供水、排水三个方面规划,修建供水排水设施,在比较高的山上种茶,要建立蓄水池,将雨水集中起来备用,方便抗旱、打药用水。总之,茶园水利系统,要做到能蓄能排,路路相连,沟渠相通,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茶园生态建设。在茶园四周或不适合种茶的空地上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带,有利于保持水土,提高茶园相对湿度,调节气候,减低风速,减少风害。同时,要建立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用药、用肥情况。 


 


    三、茶园开垦(测量略) 


 


    新茶园基地选择和规划设计就绪后,就可以进行土地开垦。开垦建园要按照茶园的总体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坡度,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使用土地,在这前提下,建立不同类型的茶园。一般10度以下的平地,建立直行茶园;10度-20度的缓坡地,建立等高条植或宽幅梯层茶园;20度-25度的陡坡地,建立窄幅梯田茶园,但不小于1.6米,梯田外高内低。  


 


        1、平地及缓坡茶园开垦。在开垦前,要清理地面杂草、石头等障碍物。杂草矮小可直接翻埋土中,以提高土壤肥力。缓坡或平地茶园可用机械深耕松土,然后划分地块,开挖种植沟,重施有机肥,打好茶园土壤基础。茶树是多年生作物,与一年生作物不同,茶树一旦定植,就意味着较长时间地在同一地点上生长,如果栽植地点不合适,则不良影响将会逐年累加,给茶园管理和生产经营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甚至无法挽回损失,以失败而告终。为此,打好土壤基础是获取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所以在新建茶园时,要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开垦,合理规划布局,开挖种植沟深宽的规格为50厘米×70厘米,有利于移栽操作和茶树根系生长。开沟时表土心土分别堆放,特别是坡地茶园,在开梯地时做好表土全部回沟。然后亩施饼肥(桐子饼、菜子饼、豆饼)1000公斤(或施猪、牛粪、鸡粪3000公斤),磷肥300公斤,复合肥200公斤与表土拌匀施入种植沟,下足基肥,同时,要广辟肥源,在茶园周围荒地、地边、园边种豆科绿肥,收获时连同杂草嫩枝铺入行间,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这是解决茶园肥源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也是为达到无公害、优质高产稳产茶园打好土壤基础,创造一个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生态环境,以供给茶树长期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机养分,促进根深叶茂,旺盛生长。


 


     2、坡地茶园的开垦。在开挖梯田过程中,同时完成种植沟的开挖和表土回填工作,称为“茶沟筑梯一次完成法”。其具体操作是从山顶向下逐层开垦。第一步先“清基”,沿着等高线铲成平宽40厘米的基础,将基上的表土向下或向上堆放;第二步将心土挖放基上,逐层夯结实,将梯田挖宽至1米后(注意保留表土),沿着梯田内侧开挖茶沟,深宽为50厘米×60厘米;第三步将表土及有机肥全部回填沟中;第四步将梯田开挖到1.6-2.0米宽,全部心土向梯外堆放筑梯坎,形成外高内低的梯面。同时,在梯面内侧开挖一条深水沟,起到蓄水保土作用。梯田开垦结束后,梯田土壤经一段时间熟化后即可种植茶树。


 


  第二节 茶树种植 


 


     一、选用良种,合理密植。 


 


     为建立无公害及优质高产高效茶园,除了打好土壤的基础、加强土壤管理外,选用优良的茶树品种以替代原有的群体品种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品种,由于其遗传特性、系统发育以及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生育类型的育芽特性,划分为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以及芽密型和芽疏型。优良品种茶树,其种性是形成高产和优良品质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在种植茶树时,要选用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适制性及主要病虫抗性强的茶树品种。病虫害少,少用药,达到无污染或少污染。近十年来,主要推广的良种有:福云6号、福鼎大白(毫)、福安大白茶等良种。这些茶树良种为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创名优品牌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要注意品种搭配,不宜单一品种大面积发展。由于品种单一,生产高峰期集中,容易造成劳动力紧张,采摘不及时,造成浪费损失。因此,品种搭配好处多,有利品质提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调节劳动力,减少浪费等。可见,选用良种对达到无公害食品的作用何等重要,其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在选定种植品种的基础上,合理密植尤为重要。目前,受到茶农广泛接受的种植规格有两种:一种是大行距为1.5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33米,双行双株种植方式;第二种大行距为1.2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15米的双行单株种植方式,每亩用苗量均为5350株左右。采用这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茶园比高密度茶园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茶树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能迅速形成广阔的树幅,覆盖度大,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缩短非生产期,降低成本,是快速成园早出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 


 


     二、茶树种植方法 


 


     注意移栽质量,是保证全苗的有效措施。茶苗移栽最佳季节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后,最迟不超过三月份。在雨水分布均匀,又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在10月-12月上旬移栽,茶苗经一个多月护理后即可萌发新根,次年三月初就可以萌发新梢,比三月份移栽的茶苗要多发一轮新梢。目前移栽茶苗多采用开沟或开穴种植法,开穴深宽一般为12厘米×20厘米,穴大适于根系伸展,有利根系发育。移栽时,先用黄泥浆蘸茶苗根部(带土移的不用蘸根),然后分级把茶苗分放在穴中,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10厘米以上,一边分发一边种植;种植时要把茶根系舒展开,盖上细土,用手或用脚将土压紧,使茶苗根系和湿土接触良好。检查种植质量的办法是用一定的气力才能将茶苗拔出来而且有少量土带出地面,则茶苗就算种好了。如果不用气力能轻轻将茶苗拔出来,则没有种好,应重新压紧。种植后一定要淋足定根水,然后在根部四周撒上一层细土,有条件的可以铺草保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在种植后一个月内均要加强淋水,确保全苗壮苗。

TOP

第三节 茶园管理 


 


     在完成茶苗移栽之后,以高水平高标准管理茶园相当重要,其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合理施肥、树冠培养、茶叶采摘、病虫防治、土壤管理、抗旱等农事活动,都要按照无公害茶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去规范,具体的做法是:  


 


       一、幼龄茶园补苗  新种植茶园会有不同程度的缺蔸现象,要及时补植齐苗,补植后淋1-2次定根水,做到补一蔸活一蔸,增施肥料,赶上早植茶树。 


 


    二、合理采养与茶树修剪,加速形成丰产型树冠  茶树栽培除了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外,还需要通过剪、采来培养育芽能力特强的树型。如光有良种,没有培育理想的树型,一方面不能发挥良种高产性状,另一方面也影响良种品质性状。对幼龄茶树来说,务必从定植时开始抓起,根据品种分枝性进行定型修剪。即茶苗移栽后,应立即进行定型修剪,留下3-4片真叶,离地面15厘米20厘米处剪去顶芽,当腋芽萌发长到一芽四五片叶,枝条基本成熟时,留二至三片大叶采一芽二叶,夏秋季以同样的方法留叶分次连续采养,用“以采代剪”的技术培养树冠骨架。在此基础上,次年春夏秋茶继续采用“以采代剪”的方法培养树冠,冬季进行一次平剪,保留高度30厘米,为下年正式投产培养广阔密集的采摘面,以后待茶树高度达到50厘米60厘米时,在茶苗40厘米45厘米处下剪,继续培养树冠和采摘面。对于投产茶树来说,也需要每年进行轻修剪或深修剪,一方面有效控制树冠高度,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生产枝,提高树冠面育芽能力。同时,运用合理采摘技术,适当留养,合理控制树冠高幅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茶树树冠始终保持旺盛的育芽能力,以后树高控制在70-80厘米左右即可。


 


  三、合理施肥,培肥土壤 


 


     茶树生产得好坏,茶叶产量品质的高低与施肥种类、数量密切相关。按照无公害茶生产技术宜多施质优、营养成分完全的有机肥或茶树专用肥(允许使用的肥料见规程附录A),这样茶树生长旺盛,产量高、品质好。因此,应坚持合理的科学的施肥方法,以重施腐熟有机肥料(符合NY5020用肥标准)为主,合理配施N、P、K肥。冬施重肥每亩用菜子饼(或花生饼)500公斤,或施猪粪、鸡粪2000公斤、有机复合肥100公斤、磷肥100公斤,混合拌匀后在树冠垂直下方开深沟施下盖土,施肥时间在秋茶刚结束的10-11月份前下肥最好。早施的肥料在雨水的作用下分解加快,春茶萌发前即可吸收利用,有利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而施晚了春茶用不上,到夏茶才能利用,不利春茶品质的提高。追肥也一样,一定要掌握施肥时期,围绕春、夏、秋三季茶芽萌发前15-30天施下,春茶追肥提早到2月上中旬,亩用量为全年的40%,成龄茶园每亩每次用尿素15公斤(幼龄茶园亩用量为10公斤),开沟深10厘米,将肥施下盖土。产量较高的茶园在夏茶期间加施一次速效氮肥或茶树专用肥,可增加产量。总之,不论是冬肥或追肥,适当早施比晚施作用大。施好肥,增加用量,特别是宜多施有机质肥,可提高土壤肥力,不但可以提高产量,对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香气、滋味的影响最明显,体现出无公害茶优良品质的特点。 


 


     四、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是茶树栽培中最后一项技术措施,也是茶叶加工第一车间,茶叶采摘的目的,是为了从茶树上采摘其幼嫩芽叶以供付制,从而获得较好的商品价值。因此,茶叶采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年的产量和质量,又关系到茶树常年生长发育,鲜叶的量与质又是制茶原料的基础和品质的关键。所以,鲜叶采摘这一关很重要,必须抓紧抓好,决不能放松,要针对产地条件、茶树品种、种植方式、树冠培养、管理水平及茶类结构等因子,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如下采摘原则: 


 


     1、坚持采养结合原则:幼龄茶园在采摘技术方面,必须注意留养,坚持以养为主,采摘为辅,保证年生长期内有一批新叶子留养在树冠上,树冠高幅度明显增加。 


 


     2、坚持“五采五养、量质兼顾”的原则:成龄茶园采取以采为主,以采摘面为标准线,在采摘面上集中采,采摘面下集中养的采养技术。即“采面养底、采中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采摘技术,这种技术由于采摘界限分明,既能保持树冠上有一定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为面上集中采提供了养分,促进了多发芽和增加分枝数,扩大树冠采摘面,从而达到产量、质量、养树三兼顾的目的。因此,在采摘方法上,手工采茶要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篓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送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采摘时要求提手采,不宜抓采,要采匀、采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春茶宜早采、嫩采多采高中档茶,以留鱼叶采为主,夏茶留一叶采,秋茶适当留叶采原则。同时,要注意及时采下对夹叶,因为对夹叶没有及时采下而留在树上,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也给茶树生长发育带来较多弊端:⑴对夹叶没有及时采下来,会抵制和推迟下轮新梢的萌发,减少采茶批数;⑵对夹叶所上空间位置,叶片老化较快、生理功能下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也增加养分的消耗;⑶对夹叶是形成开花结果的主要部位,生殖性能力很强,又要消耗大量养分;⑷对夹叶在茶树上形成短小细弱的冗枝,冗枝的营养生长能力很低,不能形成翌年有效生产枝,影响正常芽叶生长和比例下降。从上述存在问题来看,不采或少采对夹叶,不能代替留养,也不能起到留养茶树的作用。因此,在采摘上必须强调及时采下对夹叶,是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机采,但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和土壤。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茶叶是一种商品,竞争性强,不但需要数量多,而且需要更好质量的无公害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投放市场,让消费者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茶”,市场信誉高,销路广,才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鲜叶采摘要跟着市场走,按照加工产品结构所需的原料等级标准进行采摘,以多采高中档茶原料,生产名优茶其效益最好。

TOP

五、综合防治病虫 


 


     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以保证生产的茶叶食品符合国家茶叶卫生质量指标。  


 


        1、强化农业防治。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选用抗病虫良种,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合理密植,采用双行双株或双行单株种植方式,亩植5350株左右。适时修剪,据不同树势在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平衡施肥,据生产茶类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N、P、K三要素比例,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强抗病虫能力。中耕除草,茶园深翻除草,既能使有些害虫的蛹和幼虫暴露于地表而死亡,又能减少病虫的寄生场所。分批多次采摘,此法可抵制茶小绿叶蝉、茶蚜的发生,也可减少部分螨类害虫。冬季清园封园,茶季结束,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3、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4、限制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见规程附录B)。根据县病虫测报站对茶园病虫监测预报的情况,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见规程附录C),并严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见规程附录D)。 


 


    六、茶园土壤管理 


 


    土壤不仅是茶树生长的场所,也是茶树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科学管理茶园土壤,不断提高土壤供肥、供水能力,是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茶园护理工作,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要真正做到深耕细作,经常清除杂草,不得使用除草剂,一般一年在茶树行间进行浅耕除草3-4次,浅耕深度为10厘米左右,在秋茶结束后与深施基肥相结合进行行间深耕深度为15厘米以上,经过多次耕作培土,保持土壤疏松、透水透气。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率高,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雨后要及时排水松土,夏秋伏旱季节,要及时灌溉抗旱、铺草、保持土壤湿润,还能起到抑制杂草生长、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冬季铺草起保暖防冻作用,能促进茶树正常生长,也是保障无公害茶园早产高效的有效农艺技术措施。 


 


     七、茶园间作豆科绿肥 


 


     茶园间作绿肥是就地解决肥源的主要方法。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除重视施用农家有机肥外,还宜间作豆科绿肥,也是无公害茶叶生产重要措施之一。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熟化土壤,提高肥力。在茶园中间作绿肥,通过翻埋可大量补充土壤有机质。另外,许多茶园绿肥都属豆科作物,可固定大气中的氮素,转变成茶树可吸收利用的氮,提高土壤氮素水平。此外,茶园绿肥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能把土壤中原不可利用的矿质元素转化成可利用态,提高有效成分,促进土壤熟化。  


       2、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梯坎。广大茶区雨水充沛,暴雨率高,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坡地茶园更是如此。茶园间作绿肥,可减少土表水的径流,尤其是幼龄茶园,由于茶树覆盖度小,间作绿肥后可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量。 


   3、改善茶园生态条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夏天烈日高温,幼龄茶树极易灼伤,冬天严寒,茶树又容易冻坏,幼龄茶园间作夏绿肥,可起到遮荫降温的作用。据测定,幼龄茶园合理间作柽麻,在7-9月份可使茶园最高地温下降10-15℃。幼龄茶园间作冬季绿肥,可提高气温和地温0.6-6℃,以减少幼龄茶树的冻害程度。因此,幼龄茶园只要合理间作冬、夏绿肥,茶树生长条件明显改善,成园后产量和品质都有提高。


TOP

推广生物防治

限制化学防治。

TOP

好帖,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