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雪漠《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精语选摘

雪漠《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精语选摘

 


 



 


 


 


●    你或许不知道什么叫“禅”,但你一定听过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多么美的诗,它道出了爱情里面最难以言喻,但又最为美妙的一种东西。它是一种神秘,也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共振。


 


●    当两个相爱的灵魂达到了共振,一个眼神就能连接彼此,于是万籁俱静了,整个世界都化为虚设,茫茫宇宙间只剩下两颗相连的心,你仿佛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心跳、每个细微的念头。她内心的声音,也在你的内心响起,你的心中因灵魂的契合而感到轻松、和谐,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喜悦。


 


●    假如你把爱的对象由某个特定的女人,转化为宇宙间一种大善大美的精神,结果又将如何呢?这时候你的爱就从一份世俗的真爱,变成了一种以小爱为起点的信仰、一种大爱。什么叫大爱?大爱就是你将对一个女人或者对自己的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转化为一种对待万事万物——包括人类、植物、乃至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态度。


 


●    在大爱中,是没有疆土、种族、物种之分的,没有分别,自然没有仇恨,因为你明白宇宙万物无不是你的家人,即使它们犯了错,但是又有哪个母亲会对孩子一时的错误耿耿于怀呢?在大爱中,你爱的对象甚至不只是人类,因为你知道所有的生命体都跟你一样,虽然它们与我们之间看起来有太大的差别,进化程度也不一样,但所有生命体都只能活一次,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它们和你一样快乐且痛苦着。


 


●    那么什么是“宇宙间的某种神秘力量”,什么又是“大善大美的精神”呢?是大爱吗?是,但不仅仅是。除了大爱,也就是慈悲,其中还包含了一种终极智慧。当慈悲与这种终极智慧相融合的时候,就形成了“道”。这个“道”,是我们通过“瑜伽”来达到与禅的统一。也就是说,只有与道相应,我们才能管好自己的心,让它到达该到的地方。


 


●    如果你总想帮助别人,那么就先帮帮你自己,先让自己的心灵变成大海,有了大智慧与大慈悲,你的一言一行便无不在助人,而你自己也将时时刻刻都享受着巨大的快乐与自在。


 


●    那种快乐与自在,确实不是拥有法拉利或者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与世界上最富有的黄金单身汉所能够比拟的。否则,一只蚂蚁就算豁出自己的性命,能够为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也非常有限,它能感受到的快乐同样非常有限。所以,每一个有着悲心与远大志向的孩子,都应该先让自己“长大成人”,拥有成人的力量与担当,然后才谈得上其它东西。


 


●    很多时候,利己即利人——除了那些通过损人而达成的利己——利人即利己,这两者之间是不相排斥的,因而也无需将其分得太过清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就是利人与利己之间的关系。


 


●    有的人总会将一种看似很好的发心,用作仅仅利己的藉口。比如,现在有的人口头上大谈真理、超越、不被名相束缚、奉献和爱,行为上却又在疯狂敛财、敛名,跟最拼命的传销客和政客没有任何区别,其理由,就是“没有大力,如何创造大的价值”。


 


●    同一把刀可以用来切水果招待客人,也可以用来杀生害命,区别是它被握在谁的手里。所以,如果你希望真理成为指引你走向光明的马灯,就一定要养成一双慧眼,不但要仔细观察传递真理之人的行为,也要仔细观察自己的种种行为,谨记不能自欺欺人。


 


●    怎样才算真正“长大成人”了呢?到了一定的生理年龄,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每个月都能给父母一点钱,时不时还能带家人去吃点好东西,这仍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大人,因为你无法令他们得到真正的快乐。你能带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但不能保证他们的人生旅途是一帆风顺的,也无法为他们摆平一切的磨难,你甚至无法承担自己人生中的磨难。


 


●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你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这无形中向家人传达了一种非常负面的信息,使他们不得不为你担心。何况他们自己也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带来的坏心情。因此,真正地长大成人,是从战胜自己、给自己和他人一份好心情开始的,这才是真正的长大。


 


●    可惜,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的现象是,很多人虽然非常聪明,但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一辈子都活在无穷无尽的念头里面,活在一些虚无缥缈且不能产生真正价值的东西里面。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一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恶,以及自己对他人的评价、喜恶。更为可怜的是,人们甚至习惯于用一些臆想和记忆不断折磨自己,也间接折磨着那些真正爱自己的人,使他们因自己的烦恼与痛苦而感到悲伤、无力。


 


●    能在短暂的人生中,参透世事如棋,本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么,在这段说不清长短的时间里,不真正活出人生的价值,岂不枉费来这人世走一趟?按照佛教的说法,人道属于三善道,积累相当的福报,才能做一次人,可见,“人”的生命时光是多么的宝贵,浪费它,你就是在浪费自己生生世世的心血与努力。


 


●    当你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终将消逝,你就会明白,在许多臆想当中虚度人生,是多么荒谬的事情。你说不定还会明白,很多不快乐只是心里的污垢在折磨自己。


 


●    如果此时依照一种恰当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心灵,你就会渐渐长大,你首先会看到“本元心”,也就是一直存在但你却不知道它存在的、有别于“心脏”的那颗“心”。明白的瞬间,你就点燃了智慧之烛,那温暖的火焰将会照亮遮挡一切真相的黑暗,让你看破所有表象,洞悉事物的本质。


 


●    当你的明白一天一天照亮你的生命历程,指引你往正常的方向行进,终有一天,你的心量会大到能够容下整个世界,将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都化为你心灵的养分,使它从脆弱不堪的幼苗,成长为坚不可摧的大树,再从枝桠里绽放出灿烂美妙的花朵,用自己的芬芳温暖整个世界。这时候,你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就能带给家人——乃至所有接触到你、听说过你的人——最好的东西。


 


●    一个快乐逍遥的人,就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再没有比用自己整个生命和所有行为实践并证实真理,更能让人信服的了。但为什么要让人们信服呢?因为你爱他们,你想把最好的东西带给他们,而且你知道,这世界上再没有比快乐和坦然更好的东西了。你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正如你深爱一个女人,就想为她建造一个天堂一样。


 


●    我所有的目的,只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一种“禅”——对这个世界的爱。我相信,如果你以与我一样的真诚,触摸我的文字世界,触摸我所有从心而发的言语,便会明白,有一种真理、有一种爱是通向个人与全体之共同幸福的唯一路途,是所有灵魂阵痛的唯一救赎。


 


●    何为“禅”?禅就是为了让我们发现自家的宝藏,让你明白什么是心性?什么是真心?


 


●    佛教所说的真理是一种生命本有的智慧,它有很多个名字,它有时叫爱,有时叫善,有时也叫美。它是人类追求了千万年,用各种方式歌颂过、勾勒过的天堂一般的图景,但它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除非你心中有它。


 


●    因为有了陀罗尼智慧,所有佛法便自然而然地从知识与行为准则变成了你生命本有的一种“灵光”,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你的生命。你无需刻意提醒自己,自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既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没有所谓的敌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你锻炼心灵的道具,所有人都是你的挚友、亲人、老师与恩人,一切经历都在丰富着你的生命体验,使你变得更加博大和快乐。


 


●    只要真诚,所有人都能读懂我的小说,都能从中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我写的不是概念化的佛法,而是生命和灵魂的真相,我的写作就是佛教智慧的灵活运用。


 


●    真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真心实意”不太一样。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前者是一种远离一切妄想的智慧清明状态,就像一张白纸——不过,你在白纸上画画会留下痕迹,真心状态下的人就算经历再多再大的事情,心里也是不会留下痕迹的——而后者,则仅仅是不做假而已。


 


●    真心虽然没有实体,却不会被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所摧毁,因此也被称为“平常心”。平常心,就是坏不了的真心。明白真心,便拥有了一种像金刚一样不可摧毁的智慧,它能使人远离愚昧,远离各种假象的迷惑。


 


●    无论打坐,还是持咒,修行人修炼的对象都无非是自己的心,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修行。


 


●    当智慧没有开启的时候,我们通过以历代贤圣的言行为标准,约束自己欲望化的行为,借助最初的这种约束来一天一天远离和净化欲望对心灵的污染,一天天加强我们对心灵的控制力,直到我们的智慧开启,真心展露出它最纯净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整个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明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个真理,而变化正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    对于一个仍然被欲望控制的人来说,当务之急应该是用正确的观念来熏染自己的心灵,用合适的方法来锻炼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把“摆脱概念束缚”变成藉口,将正见抛到一边,纵容自己的懒惰与贪欲,甚至把放纵当成随缘。


 


●    修炼的根本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心。但为何修炼不叫修心,而更多的是叫做修行呢?因为行是心的显现,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你就能知道他心灵的真实状态。心正了的时候,就成为佛道,行为上自然利众向善,所以才说,直心是道场。当心开始邪恶,被欲望所控制时,人就是魔军了,行为上也会偏向于损人利己。我们所说的邪魔外道,就是由邪心导致的。


 


●    老祖宗常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要我们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用善来净化自心。前面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一种智慧开启前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自净其意”则是希望通过前面的两种行为来达到的结果。可见,佛教修炼的目的,从古至今,都是为了净化心灵,而不仅仅停留在以一种以善恶的分别来约束自己的阶段。


 


●    觉悟非由事,借事而修心。解脱也由心,心迷难解脱。也就是说,觉悟是心的觉醒,所有解脱法门都是为了促成心的觉醒而存在的,一切经历是否能够带来觉悟也视乎你的心。不同的人经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感受未必会相同,所得到的启示也未必会相同。


 


●    觉悟是一种心的状态,与外在的一切都没有必然的关联。心一旦真正觉醒,你的世界便没有了厄运,也没有了折磨人的东西,只有检验你的心是否足够清明的试纸,只有你借以调整心态的道具。


 


●    经过世界这个大道场的试练,你自然会知道自己的明白是真正的明白,还是一种仅仅停留在道理上的明白:如果是真正的明白,它就能直接影响你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方式及心态,如果你只是在道理上明白,就还是免不了在遇到好事时得意忘形,遇到困难和灾祸又变得颓废堕落与放纵。


 


●    所以说,没有心的真正觉醒,解脱便只是一句空话,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选择适当的法门并且勤勉修习,直到有一天心解脉开,你就会发现,生活和生命都远比你现象的更加简单,解脱也并不是一件只能发生在死后的事情。


 


●    我想告诉你,禅不离你的“心性”或“自性”。所谓“瑜伽心性学”就是关于心性的学问,也是真正的禅的理论基础。见到自性,而非道理上知道它,是契入禅的必要条件。契入禅机的同时,你便会发现,原来你借助外部环境所得到的一切快乐都无法跟你内心本有的“天堂”相媲美。


 


●    真心的“妙用”则是心灵的直接反应。真心的妙用,指的是明白心性、契入禅的人,用真心的直感来处理和面对事情,而不会过多地去思量它。这种真心的直感不同于情绪的冲动,情绪的冲动仍然是一种念头,过后你也许会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妥,但真心状态下的人则不会。


 


●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记忆,当你从心灵深处接受了这一事实之后,就不会因为失落而感到痛苦,甚至不会感受到失落。你会发觉,真心的随缘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假如能够真正随缘,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问题”,只有“现象”,没有任何“痛苦”,只有“经历”和“营养”。


 


●    明白心性之学,才算明白了修行。同样,不明白心性之学,就没有明白修行。所有佛教的修炼,都在“心性”二字上下工夫。禅宗中就有一句话:“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这个“心意”就是心性的另一种说法。


 


●    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修行人一定要明白,修炼不是让你形成一种盲目的新习惯,不是让你成为定力绝佳的熟练技工,更不是让你长生不老、返老还童或者晓得飞天遁地,而是经由一种特定的方式,用大善、大爱、大美的理念与经得起推敲、验证的真理改变你的心灵,在日复一日的熏染中,让你的心灵变得博大,人格更趋完善,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得到实现人类的终极梦想——绝对的快乐与自由。这才是修行唯一的目的。


 


●    凡夫之为凡夫,是因为他仍未解除内心的各种疑惑,仍然是外部世界与生死的奴隶。简言之,没有清醒的自知,不知道万物的真相,不能控制自己心灵的人,便被称之为凡夫;圣贤之为圣贤,因为他们看透了世界的真相,不再为整个世界所束缚,甚至不再被生死束缚,他们是自己的主人,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禅者”。


 



 


TOP


 


 


 


●    那么怎么分辨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禅者呢?答案仍是看他的行为。就像前面说过的,行为是心灵的明镜。禅者之所以为禅者,首先因为他们有大智慧,洞悉了生命那从未对人掩饰却没有太多人能够窥破的秘密,因此,禅者明白世间上的一切诱惑都是短暂而无法恒常存在的,就连生命都是一串飘渺的记忆,一个巨大的幻觉,所以禅者不会缠绵于个人利益,他们的任何行为最终都是为了造福众生,减少众生之烦恼与灾祸的,尽管有时候他们所选择的方式也许跟某些牟利者有些相似,或者他们的方式超越了大部分人的接受范围,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禅者所做出的各种选择,就能很轻易地看出他们与遁世者及牟利者之间的区别。这区别总结起来也很简单,只有“利众”二字。


 


●    禅者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所有取舍必然以众生利益为优先考虑对象,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当年米拉日巴为了让一个被派来谋害他的女子得到心爱的首饰,竟在对其目的心知肚明的前提下欣然喝下她端来的毒酒。这种纯粹的利众之心,源于一种大慈大悲,它比被特定的人事物所引起的同情感更加博大,佛教称之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禅者们慈悲的对象涵括了整个宇宙。他们不但怜悯陷于命运之疾苦中的众生,更怜悯陷于生命之诱惑却不觉其苦的众生,这种巨大的慈悲很像一种父母对子女那种天然本具的爱,尽管其对象与他们本身——至少在当世——并没有任何血缘或是亲友关系。


 


●    真正的禅者、圣贤,是一些战胜了欲望的人。


 


●    古往今来许多圣贤,大多经过了勤勉的依法修行,经历了无数次丝毫不输于枪林弹雨的灵魂挣扎,才一步一步战胜凡人的各种妄想与习气,超凡入圣,成为自己心灵之主宰的,即身成佛者更是如此。


 


●    一个人想要战胜自己,是比实现一些世俗利益更加艰难的事情,但是其成果又是世俗利益所能达到的一切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所有世俗利益能够换取的,只是一些短暂的快感、自由感、虚荣感、舒适感、便利感和满足感,但是彻底战胜自己而达到证悟之后所实现的,却是一种不会被外物撼动的绝对快乐与绝对自由。


 


●    超凡入圣,是心的征途,是凡夫将修行融入生活的历练当中,一步一步擦干净心上的污垢灰尘,让心灵绽放出水晶般纯净的无限光芒的过程。这水晶般的光辉,便是大智慧的圣光,这种无上的智慧,比世界上任何的物质宝藏都更为珍贵,因为它能击溃一切假象,是打开解脱之门的唯一钥匙。


 


●    我常说:“大善铸心,命由心造。”我的学生们对这句话很是喜欢,也很是信服,所以他们总用各种方式来传播它里面所包含的讯息。什么讯息呢?用大善的真理来炼铸你的心,因为你的心控制着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又组成了你的命运。


 


●    构成一个人的命运的,是他的选择、他的行为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不管是好是坏——究其根本,都是他心灵的显现。


 


●    我总是对学生们说,没有失败,只有放弃。因为,虽然决定一件事是否成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假如你坚持不懈并勤于查缺补漏,就总有一天能走到自己想要达到的地方。所以,失败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放弃,因为放弃代表了心的动摇。


 


●    解脱是跟死亡没有任何关系的。有所牵挂,有所执著,就必无解脱,不管你是活着还是死去。


 


●    世界上所有的善也罢,恶也罢,都是由我们的心生出来的。当你用这个心来修善的时候,身心就非常安乐,所以说修善者,他在行善的同时就上了天堂,并不一定是说死后才能上天堂;当你作恶的时候,便会受到良知的谴责,招致痛苦,招来忧愁,甚至因为恶行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而堕入厄运,于是地狱由此而生,并不一定是说死后才会下地狱。六道便是这样由心化现的。离心无世界,离心无法界,法界不离心,心不离法界。


 


●    一旦你明白了“心变则世界变”,也明白了万事万物都像阳光下的露珠和昨晚的梦一样,很快就会消失,也就不会再去计较和衡量那么多东西,你只会在乎自己的心灵是否清醒、明白。


 


●    不同的话语体系,对“道”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究其根本,真正的、最究竟的道,是一种平常心智慧的光明。一些所谓“得道”的人,如果不证悟平常心,那他就没有真正“得道”。同样,一些所谓“悟道”的人,如果看不到平常心,他就没有真正“悟道”。“悟道”就是所谓的彻悟,但它并不是根据个人经验和知识推断出某个结论的过程,真正的彻悟是一瞬间的事情,我们把那个瞬间称为“见到平常心”。


 


●    宗教修炼是能够让一个人产生快乐之感的。不过,觉受,即使是快乐和喜悦的觉受,也仅仅是觉受而已,它们是修炼的副产品,而改变基因的方法,包括身体瑜伽和心灵瑜伽,都是为了让你的“明白”变得更加牢固、成为你生命中一部分的一种手段,它本身并不是修行的目的。


 


●    修炼身体,是为了减少肉体对觉醒的阻碍,我们真正应该呼唤的,是一种解脱的智慧。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修行人来说,他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应是一种能对其生命状态发生本质影响、使其得到无可撼动的绝对快乐的智慧光明。这个追求的过程,就是上面所说的,先悟道,再证道的过程。


 


●    平常心就像黑夜里的一盏灯,你在无尽的黑夜中穿行,饱受未知与迷茫的折磨,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走到黑夜的尽头,你甚至不知道这黑夜是否有着尽头。你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了白昼。黑暗中,你磕磕绊绊地向一个或许正确的方向跋涉,泥沙碎石磨伤了你的身体,地下的污水让你全身都湿透了,你很疲惫,但你仍然不想放弃,你在一种巨大的向往中坚定地前行。你是如此笃定,走出黑夜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    不过,平常心不具实体,你用肉眼是看不见它的。与其说它是某一样“东西”,不如说它是你生命中最本元的一部分,一直被你忽略了的一部分。当你屏息所有杂念,用孩童般单纯且细致的眼光——心灵之眼——去关注你的内在世界,你就会发现它的存在。


 


●    一切都有生有灭,如大海上起伏的波浪,它们是大海的一部分,即使偶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形状,也终将与大海融于一体,你明白它们并非大海的全貌,也不是独立于大海的某个存在,因此你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某一个特定的海浪,你也永远不会把它们分成海浪甲乙丙丁来区别看待。


 


●    当你尝试脱离肉体的限制及自我的身份来感受这个世界,触摸这个世界的脉搏,就会发现,包括自己在内,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空的一部分,生于虚空,灭于虚空,我们乃至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与虚空之间,都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


 


●    保持这种清醒的觉知与旁观者一般的出离,会让你的心变得一天比一天博大,不再以得失、苦乐来区别自己所经历的许多事情,而仅仅是观察经历过程中内心的体验,用这种体验来完整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然后一天比一天更能理解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一天比一天更接近生命的真谛,一点又一点地消解那个由幻象所构成的自我,以及由这个自我所衍生出的贪、嗔、痴、慢、疑。


 


●    相信它的质朴与简单,相信凡夫与圣人同样拥有它——区别只在于是否有着清晰的自觉——消除一切傲慢与怀疑,用心灵来触摸真理,渐渐的,你就会亲尝它的滋味,这时候你也就彻悟了。


 


●    有了心性,你就能够凭借它来处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或者凭借它来将你亲历及耳闻的事情看得更为透彻,这叫做心性生起妙用。心性会对境——即针对不同的事情、情况——生起无穷无尽的妙用,你的一言一行,都将体现出心性的妙用。


 


●    真心的妙用,是一种本自天然的直觉,超越逻辑、思维的存在,有时候你还没来得及思考和运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判断某事的时候,内心就对此事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就是直觉。可见,它比书本上的知识、名人语录,或者其它什么你借以作为行为规范的东西,具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    我们说欲望是魔鬼,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但并不是说人必须没有追求。没有追求,不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只有活的过程的人,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他的人生只是为了走向死亡,这是一种极度消极的态度。


 


●    了知世界的无常,不是为了让你走向堕落或不思量,而是为了让你拥有一种更为积极和健康的态度,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去正确面对和珍惜自己的人生,在短暂的一生中,在你可以控制的这一辈子里面,实现一些你真正想要、也应该去实现的价值。


 


●    为了消解一些人对我的“神话”,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雪漠是个驴,低头走夜路。偶尔抬起头,看到天边月。求慧也无慧,求智也无智。只是心有光,从此不戚戚。”是的,明白的我,只是那头心中有光的驴子。


 


●    我总是说,我不想改变世界,我想改变的只有我自己;我不想照亮世界,我想要照亮的只有我自己;我不想用文学来让这个世界听我说话,也不想用写作来宣扬一些什么东西,我只不过是在文字世界里面跟自己聊天而已。我修行的所有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得到绝对的自由与快乐。


 


●    对于真正的大手印行者来说,修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认识空性,第二是保任或忆持空性。就是说你认识空性、明白心性、明白大手印之后的修是保任,是为了稳固空性。如果不明白这些,没有大手印见的修是一种盲修,执著是很难破掉的。


 


●    明白之前的修跟明白之后的修不一样。明白之前的修,是为了找到那光明;明白之后的修,是为了保任那光明。不过,即使在我将那光明打成一片之后,我仍然将我传承的教法修了一遍,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弄明白整个教法的奥秘。


 


●    光明大手印是解脱道,如果你是上根之人,遇到具德具证的上师,那么你就可以直证大手印。


 


●    其实,和谐固然是“瑜伽”所追求的,完美的平衡与完全的自主也是“瑜伽”所追求的,但真正的“瑜伽”,应作用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而非仅仅作用于身体。


 


●    简言之,瑜伽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我的心灵由我做主”,瑜伽本身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相应”。


 


●    什么是“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说的就是空。从“世界万物都是虚幻不实”这个角度来看,真心的“空”,确实是空无一物的,因为找不到任何一个以固定形态永恒存在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在不断流转、不断变化。


 


●    世上万物万象都在变化着,我们找不到一个可能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物质和场景。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空”。空不是虚无主义的“虚无”,“空”是无数的变化的、流动的“有”。那“有”,因为是众缘和合而存在,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这便是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诸行无常”。


 



 


TOP


 


 


●    许多时候,心决定你眼前的境,各种各样境界的显现都源自你的心。许多时候,“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明确。所谓的现实,只不过是一场看起来更具真实感的梦,因为两者的本质都不过是一种亦真亦幻的记忆。所谓的“世界”,也不过是你对现象的认知,也是一种记忆。


 


●    你有什么样的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你的看法是世界的真相吗?是,也不是。对你来说,也许是,因为它存在于你某时某刻的想法当中;对于世界来说,当然不一定是,先不论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不相同,就算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他对世界的认知也随着经历和想法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着。


 


●    某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他认为世界上最后一位圣人是曾国藩,但是我告诉他曾国藩曾经残忍地杀过许多人,行为上造了恶,百姓都叫他“曾剃头”,于是他从此不再认为曾国藩是圣人。那么,什么才是世界的真相呢?是流动的水,是分秒生灭的细胞,是变化,是空。


 


●    明白世界的本质为“空”,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毫无意义,更不表示我们应该抛弃自己拥有的一切,什么都不干。如果你以更加全面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这份明白的价值,就会发现它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也能够用经历梦境的心态来体验人生。


 


●    这就是生死的轮回。轮回是影视作品中悲剧的美:奈何桥上端着一碗“遗忘”的孟婆汤,你喝还是不喝?来世遭遇一双似曾相识的眼眸,你记不记得上辈子曾牵过这眼眸之主人那双温暖的手……但这仅仅是活在艺术中的美,轮回的本质却只有苦。


 


●    轮回与涅槃,它们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而是一体的两面,所以说“其体非不同”。它们的本体就是心性,妄心遂受轮回,真心便趋向涅槃。认知真心、证得空性,便能证得涅槃。也就是说,它们跟妄心与真心的关系一样,是心灵的两种状态。


 


●    世界上纷纷繁繁的各种现象都像梦中的景致,因为它们没有永恒不变的本体,时时变化,犹如梦幻。你要是不明白这一点,就会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心乱如麻,痛苦不堪。你会以为在这世界上真的存在着一个“你”,他在不断拥有着和失去着。


 


●    所谓的世界,实际上是各种现象在我们内心的投射,当我们不能认知真心、证悟空性的时候,对世界的认知仅仅是个人化的解读,并不代表世界的真相。


 


●    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幻化的,一切都是记忆。随着因缘的流转,曾经谩骂过你的人可能会变成你最忠实的朋友;曾经称赞过你的人也许会千方百计地想把你打入谷底,世上的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    我只管利用好宝贵的生命时光,以合适的方法多做些对世界有益的事情,至于世界是否会接纳我,是否会迎合我,那是世界的事,我已做好我该做的,也便足够了。


 


●    好多人认为世界不认可他,世界束缚了他,世界迫害了他,因此感到非常苦恼,非常疲倦,这是因为他们把自己个人化的解读当成了外部世界的真相,把自心的欲望与妄念当成了恒常不变、真实存在的“我”。这时,就出现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能所对立。


 


●    因为能所的对立,迷乱产生,把幻觉当成真实,愚痴行为再造了业力,造了善因向上,造了恶因堕落,于是就出现了六道轮回。轮回源于心的迷乱。不过,我这里说的轮回,不一定非是死后的六道轮回。


 


●    六道轮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它既是生死轮回,做了善事就有善报,种了恶因就有恶果,贪婪便是饿鬼等等,又表现了一个人的生命状态……这一切,皆不离心性。所以说,究其根本,轮回也是一个巨大的幻觉。


 


●    佛性是什么?是本元心,是真心,是本初清净的那颗心,它无来无去,不生不灭。它像露珠,像水晶,能折射出世间万象,但露珠和水晶都是因缘聚合之物,佛性却不是,它是生命本有的东西。它不会因为众生的迷而消失,也不是因为佛陀的悟而产生,就连生命状态的转换也不能让它消失,它是无为法,能够不受外界条件的左右。


 


●    我常说,当你明白了本元真心,认知到本元真心,明白了空性,并能认知忆持它的时候,你就是“悟”了。当你放过它,不了解它的时候,你就是“迷”。


 


●    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为而为,大痴。知道不,烦恼是菩提呀!”


 


●    贪婪本是烦恼,当你明白之后将其转化,这个“贪”就会生起妙用,用以觉悟、成佛。不执著于成佛、解脱的人,就不会在修行上下苦功;不在实修上下苦功,就没法改变基因,没法将道理上的明白变成一种生命本能的存在。经过智慧的转化之后贪婪才成了菩提。


 


●    嗔本来是烦恼,但一经转化,它同样会生起妙用。当我们像仇恨敌人一样仇恨自己的各种执著,不惜千方百计地想要将其诛杀的时候,嗔就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借嗔生起妙用,以杀执著之贼。那么,这个嗔是不是成了菩提?


 


●    痴也是烦恼,容易让人糊涂了心智。但愚痴如果生起妙用的话,就是大痴法界体性智。你会不再斤斤计较,你会明白一切事物、一切选择及其结果本质上都是虚幻无常的,是归于空性的,所以,你只管守住真心,一切都不去在乎它,不去管它。


 


●    因为你明白一切都是幻化的,就不会去执著它,自然就没了分别心,所以看起来难免过于单纯,甚至显得有点傻。但这种“痴”是一种智慧,没有它,你就不会去追求一种看似不可能的东西,不会“妄想”在无常中实现相对的永恒,在虚无中建立存在,在虚幻中实现不朽;没有它,你就不会有追梦的勇气与自觉。


 


●    慢也是烦恼,凡夫的傲慢是非常滑稽的。傲慢的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下意识地在对方身上寻找不及自己的地方,用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他们不明白,这种狭隘的心态正是让自己无法成为大师的原因。


 


●    佛慢是一种因智慧而生起的自信、自觉、自知,而不是盲目的自我欣赏,我们修生起次第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生起“佛慢”。如果生不起佛慢,不明白我与本尊是无二无别的话,修密法是很难成就的。因为你缺乏信心,而修习密法最重要的就是信心。


 


●    所谓的上根之人,指的便是具有大信心的人。大信心是真正的修道捷径。信心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你对信仰的坚定程度。当然,你只有在认知真心、得到明空的觉性之后,才会生起真正的佛慢

TOP


●    烦恼与菩提确实不是对立的两个个体,且烦恼归于空性,菩提也归于空性,二者本是一体的,其体性都是幻化的,只要遇到相应的机缘就会互相转化。


 


●    即便明白了真正的幸福感隐藏在灵动的静寂之中,对于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来说,进入其中也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心灵。他们没有关注自心的习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妄想,更不会察觉自己已在无意识间进入了真心状态,因此这种“进入”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不可控的。


 


●    佛教所提倡的“顺世”,跟逆来顺受是不一样的,它比“逆来顺受”多了一种更加灵动的东西,就是智慧的抉择。也就是说,真心状态下的人能够全盘接受命运所给予的一切,但是不会让世界左右他的明白和快乐。


 


●    既然我明知世事无常,也自享受那清净之乐,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为什么还要说那许多话?为什么我不像隐士们那样躲在山里,或者干脆回家种地呢?因为我知道许多人都由于不明白世界的真相而活得非常痛苦,我宁愿将须臾生命用于效仿孔子、佛陀等古代贤圣,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说一些有益于社会的话,在有限人生中创造一种真正的价值。


 


●    我的顺世,在于我愿意用方便大家理解的方式来说真话,也不回避社会现实;我的随缘,在于我不会强迫社会接纳我的观点,更不会因为畅销书作家比我赚到更多的版税而忿忿不平。


 


●    我珍惜了所有我能够珍惜的时光,做了所有我能做的事情,也没有做任何我不应该做的事情,因此我活得非常坦然,也很快乐。这份坦然,是以智慧照亮人生的必然结果。


 


●    佛教说,如果你明白了真心,并且能在生命的每一个刹那都以真心来做事,再也没有一丝迷惑,再也没有一丝束缚,那么你就是真正的智者。真心是大悲周遍,无所不在,随缘而行大用。


 


●    所有的经典都是为了教你认知真心,所有佛菩萨的证悟证的都是这个真心,明白真心便是悟者,不明白真心被假象所迷惑便是凡夫。


 


●    真心是必须能够对生命发生作用的,是必须能够让你借以看清世间一切事物之本质的,它就是没有污垢、没有污染、不受外部世界诱惑、不被欲望左右、不受你情绪影响、不被各种因缘污染的那个心。


 


●    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境。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心总是被各种现象牵着跑,这便是妄心在骗你。只有在你的真心生起妙用时,你才是不迷的觉者。


 


●    经典中说过,停止妄念的同时,就会进入真心状态,而停止妄念的前提,是你必须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保持清醒,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起警觉”、“保持觉性”,因为你只有对自己内心的状态了如指掌,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又在胡思乱想,然后才谈得上进一步的止息妄念。


 


●    真心是超越概念的,所以你很难通过学习概念来认知它,即使某几个瞬间你正处在真心状态,恐怕你也不敢相信或不能有所自觉。幸好真心与妄心是一体的两面,妄心止息,显露出的就必然是真心。


 


●    你只要明白所有事物都是海市蜃楼般的存在,早晚会变成一种终将消失的记忆,对将来不会构成绝对的影响,也就不会去在乎它。行此法时,将一切内外诸境都观为空寂无常,只存真心,孤标独立。


 


●    只有当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相互独立,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又不会被它所影响的时候,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实现完完全全的自主,这种自主就是古人说的“存境存心”。


 


●    所谓的“察真妄”,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分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处在真心状态,什么时候在胡思乱想,简言之,就是为了避免自己弄假成真而存在的一种行为。


 


●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态度,对世界的所有认知,几乎无一不沾染着妄念的痕迹,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个人立场和偏见。当然,有时候的个人立场与个人偏见,也是源自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但社会共识,便一定代表了事实的全部吗?显然不是。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现象叫做“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案例之多,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    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便是价值体系的混乱。大部分人习惯于用一系列标签——比如金钱和社会地位——来解读和评价生活,并且解读和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价值,他们对创业致富之法的关注,远远超于对有益人生的智慧感悟之关注。


 


●    想要正确地认知和面对世界,必须先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灵。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其实都是心灵的作用,而非世界的本质。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世界,物质化的存在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    每个人感知的世界,都是经过惯有思维处理和过滤的,所以功利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人的无私和博爱的。实际上,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真正束缚我们的,仅仅是自己的习气、情绪和狭隘。


 


●    有的人认为自己被外部世界所左右,殊不知,外部世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清醒地把握甚至创造恰当的机缘,外部世界就会发生改变。即使外部世界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还是可以保有某种向往——而非欲望——坚定地向前迈进,至少因知足而快乐地活着。


 


●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智者呢?是的,但也不是。因为,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全然丢掉了这种生命本具的智慧,忘记了“世间一切皆虚幻无常”的真理,被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到的、脑海里想到的各种东西所蒙骗、所驱使,被各种执著所烦扰,离宁静与清醒已经越来越远。


 


●    老子才在《道德经》中建议我们,要勤快地清除内外的一切干扰与染污,直到破除所有的功利心,消解掉所有的欲求,我们的真心才会展露出水晶般纯净、剔透的光芒,这时才能做事而不执著,品味而不贪恋,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产生烦恼。


 


●    因为种种执著,我们在各种妄念的驱使下,心乱如麻,不知所措,不可自拔地掉入痛苦的深渊,难以冲破生生世世的轮回磨道。所以说,虽然烦恼的内涵和分类都很多,但产生烦恼的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不明白”,我们称之为“无明”。


 


●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某种生活方式一定比别的生活方式更好、更正确。实际上,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并不重要,方式仅仅是方式,重要的是,你以怎样的心态活着。因为,以怎样的心态活着,远远比以怎样的方式活着更能决定我们活的质量。


 


●    我总喜欢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庄稼汉头枕土块酣然入睡的时候,也许某地的某个富翁正烦恼得想要自杀。不过,我并不是想说,有钱人一定比穷人要烦恼,我想要表达的,仅仅是财富跟幸福感没有直接关系




TOP


 


●    能够斩断心灵的所有束缚,调伏各种习气与妄念,洞悉痛苦的真相,因此即便品尝苦果,心中却无苦乐的分别,从而使我们不生烦恼,获得自在解脱的,仅仅是智慧的觉醒。


 


●    当你一天天依照恰当的方法锻炼心灵,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并且时刻注意观察内心的一切变化时,你就会渐渐发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确实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的,它仅仅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    当你安住于这种宁静与喜悦之中的时候,便会发觉,世间的一切都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溜走,因缘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包括你那些越来越少的妄念与情绪,也是虚幻无常。往往在你凝神的那一刻,计较与在乎的念头便自然消失了,所以你也懒得再去计较什么,懒得再去在乎什么,懒得去试图留住什么已经改变了的东西,你太明白自己即便想留也留不住。


 


●    什么叫业力?业,是造作、行为的意思。你的各种行为对世界造成了某种影响,世界会根据这种影响对你有所回应,这个回应就叫“业力”,也有人将业力称为“行为的反作用力”。


 


●    当你放纵自己的无知,滋长贪婪、嗔恨又无法明辨是非的时候,你就会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作恶,这时恶的业力会变得越来越强,像绳子一样把你牢牢捆绑起来,你就无法解脱。于是,你会身不由己地开始堕落。


 


●    什么叫“堕落”?堕落就是失去向上、向善的追求,完全屈服于内心的动物性,为满足肉体的需求,而毫无准则与底线地行事做人。


 


●    看不见本有的佛性,就不能降伏自心,不能降伏妄念与欲望。这时的你,就像悬崖边上那不甘心坠落的人,你的内心不断发生着善与恶的纠葛,善占了上风的时候你会行善,恶占了上风的时候你又不由自主地作了恶。于是,你一会儿被善的业力牵引到天堂,一会儿又被恶的业力拽进了地狱。


 


●    认知真心、证得空性之后,便明白各种因果也是归于空性的,但是仍然不作诸恶,这便是圣者。圣者的不作恶并非害怕果报,而是因为毫无执著贪恋,起心动念无非利众,因此他们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他们的行为构成了他们的价值。


 


●    你看,古今中外多少大富翁肉身没入黄土、虚名比肉身腐朽得更快,但放弃了富贵荣华的佛陀却名垂千古,他的智慧与慈悲精神至今仍是照耀尘世的明灯。所以我常说,一个人的行为构成了他的价值,他的价值又构建着他的人生大厦。


 


●    既然明白了迷和悟,你就应该创造一种相对不朽的价值。人生的价值被称为功德,是一种岁月毁不了的东西。我们所说的福德,多指物质层面,比如金钱财物等,这些东西是有漏的,很快就消失了。功德则是你用自己的行为,承载的某种利众精神,它是岁月毁不掉的东西,也承载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TOP


 


●    虽然我不断强调许多词汇的含义,但实际上,我并不希望大家纠结在字面的含义之上,我希望你们能够借由对词义的揣摩、反思,来触摸自己的心灵、认知自己的真心。词汇,仅仅是路标,你应该沿着路标的指引走向觉悟,而不只是记住路标的样子。


 


●    什么是“相”?“相”就是经典中的诸多文字,禅宗公案里的许多故事,我开讲座时说的许多话,世界上纷纷扰扰的许多事情,等等。这些都是相,也就是显现、外现。一切显现的具体内容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能否带给你一些触动,能否令你反思,能否点亮你内心的灵光。


 


●    在读任何智慧之书的时候,都千万不要以“翻译”为目标,要用心去体悟其中的奥义,尝试融入隐藏在文字后面的那片智慧大海。这样,你才不会因为重复出现,但具体含义未必相同的字眼,或者一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混乱逻辑而感到迷惑,也不会被世界上错综复杂、生生灭灭的现象弄得晕头转向。


 


●    好多人觉得佛教所说的无常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教在说无常的时候,还强调了觉性智慧。没有了“明”的湛然空寂,便不是空性,不是真心。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我们在坦然接受无常这一真理的时候,不能陷入一种不再思考,不愿自主,不再有所作为,仅仅听天由命的误区。


 


●    了知无常,有助于让我们不再纠缠于“不能拥有”与“不再拥有”的失落之苦,但我们仍然会善待且品味正在拥有的,因为我们承认一种“妙有”,即并不永恒的存在;了知无常,有助于让我们安住于一种清明自在的状态之中,以一种轻松、宁静、快乐的心态面对且感知世界上的一切。


 


●    古代君王耗尽多少财富,牺牲了多少无辜者的性命,仍然难以换回自己的永生,在他归于黄土的那一刻,所有的名利地位权势,所有的江山美人,都将易主。有生必有死,这是宇宙间颠扑不灭的自然规律,不管什么人,不管甘不甘心面对,都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    不过,一切逻辑和思维,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它是在我们生起烦恼之时,自我安慰的一种工具,而非一种真正能让我们远离烦恼的智慧。有时候,你的逻辑与你明白的道理还会跟情绪及偏见不断打仗,这样你反而会离宁静与安详越来越远。


 


●    真正无懈可击的智慧,是内心的清明与警醒;真正的“明空”是空中有明,明中有空,觉性不离空性,是在守住本元心的同时,保持一种明明朗朗的觉醒,空而明,明而空,明空不二。


 


●    众生因为没有认知到本元心,没有认知到空性,反把妄心当成了真心,糊里糊涂,认假成真,执幻为实,颠倒了自己的本性,迷了自己的本性。人常说:“你还迷着呢!”迷的是什么呢?迷的就是本性。不明白俗乐“苦”的本质,反将其视为“乐”,从而贪恋尘缘。


 


●    当人们贪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带来的虚幻感觉,就会产生各种妄念与贪欲。当贪欲得到满足的时候,便沉浸在那种虚幻易逝的快感当中,不能自拔,误以为这种感觉便是幸福。可惜欲壑难填,追求欲望的人,往往像用海水解渴的人一样,越喝越渴。


 


●    我们迷了本性,不思向善,多近诸恶,久久入迷,贪恋尘缘,心就被红尘花花世界牵走了。眼观妙色,耳听美声,舌尝美味,鼻嗅各种香气,身体喜欢各种妙触,意识也狂乱逐尘了。由迷而贪,因贪更迷,难以自拔,于是便陷于这个恶性循环当中,痛苦轮回。


 


●    大手印是超越名相的,它告诉我,无论是宗教的教派名相,还是诸多的二元对立,都是应该从心里扫除的东西。所以,我眼中的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


 


●    我很喜欢“心灵瑜伽”一词,因为它涵盖了那些对人类心灵有益的智慧和法门。大手印瑜伽是心灵瑜伽的一种,它超越了宗教名相。它代表了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它是救心之方,是安心之法,是铸心之术。


?


●    十分滑稽的是,一方面,许多当代人陷于热恼和焦虑,不能自拔,他们非常需要心灵的滋养;另一方面,那些有益的文化滋养却早已尘封,无人问津了。在心灵滋养的供应和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    佛教教派繁多,法门如海,有八万四千之称,猛一看,纷繁复杂,色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但透过诸多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其本质不过“心性”二字。所有佛教礼仪,或神秘莫测,或质朴无华,或繁如乱丝,或简朴如掌,究其本质,不过是为了心性的修养和训练。


 


●    宗教被制度化之后,已成为一种远离真理的教条化存在。不少宗教在被制度化后都失去了其本有的精神,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枷锁和镣铐。


 


●    宗教的真正精神是追求绝对自由,即任何外现都干预不了的一种独立的主体性,也即佛教所说的“心气自在”。这里的“心”代表意识和精神,“气”代表物质和肉体。任何非主体性的外现和存在都干预不了那主体的自在,这才是宗教意义上的解脱。


 


●    所有宗教的终极目标都是绝对自由。基督教的灵修和伊斯兰教的近主修炼都是这样。当然,宗教被制度化后,就会远离这种精神。繁冗的教条使宗教变成了心灵枷锁,而世俗的欲求又使宗教成为另一种“买卖”。数以亿计的信仰者,其目的,仅仅是想用那点可怜的信仰铜板,换来金山般的福报。


 


●    真正的信仰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


 


●    作家的创作自由亦然。当世上所有的规矩、外现、存在,只能成为创作主体的养分,而不能成为枷锁和镣铐的时候,也即所有的外现不能干预创作者的心灵时,自由才可能产生。自由是心灵独立后的产物,是了无牵挂后的本真显现。


 


●    在哲学的教条化、宗教的制度化、文学的功利化之后,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东西。它能汲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营养,但又能超越母体。它抛弃宗教之制度化,抛弃哲学之繁琐化,文学之虚浮化,成为一种能直指人心的东西。它简单、澄明、干净、质朴,超越名相,能春雨润物般为灵魂提供一种滋养。


 


●    我们用个比喻,妄心好像是海中的波浪,真心就好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一样。当风吹水面时,碧波荡漾,甚至也会“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便是妄心。那个风就是外面的世界。外面世界的诱惑进入你的心的时候,你的心会随之起伏,生起各种各样的贪、嗔、痴、慢、妒,这些都是妄心。


 


●    认知真心,并且懂得如何保任之后,仍然不能沾沾自喜、放松警惕,也不能沉浸在那份朗然空寂的自在与逍遥之中生出散漫心来。你必须时时刻刻提起正念,清醒、明白地监督自己的觉知,不能让觉知随着念头跑掉,也不能让过分强烈的觉知把你从空性中拽出来。总之,你必须看好你的心。


 


●    品味湛然空寂、毫无挂碍的是你的心,感知世上一切的仍然是你的心。心是什么东西?心是灵魂与真理的契合,是真正意义上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大脑,是所谓的“能见闻者”。


 


●    真相并不存在于感官之内,也并不藏在外部世界里某个名为“圣地”的角落。了知真相的,唯有我们的朗然真心;洞察一切的,唯有我们的朗然真心。


?


●    想知道自己适于哪种修行方法,你的善知识自会为你解谜,但我在这里却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无论你选择哪种修行方法,都必须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心理准备。因为修行这条路,确实非常的不好走。


 


●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一直都那么清净的人呢?几乎没有。抛下前世积累的种种业力不说,我们从婴儿时代就已经在父母的身上“继承”了许许多多错误的观念与习惯,生活环境更像是巨大的染缸一样,不断染污着我们的真心,这些东西不断滋长着我们的分别心,让我们产生了各种各样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习气。


 


●    什么是“分别心的眷属”?贪婪、仇恨、愚痴、傲慢、怀疑。这些罪恶的种子撒在看不见智慧光明的角落里,不断被世间八风和妄念所滋养,于是,人间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纷争——因为有了分别心,才有了贪婪,有了仇恨,有了愚痴,进而也有了战争、有了屠杀、有了堕落,也便有了六道轮回……


 


●    心生起妙用时,才会有大机。什么是大机?觉悟的契机。因为,心生万法时,智慧就显现了。只有在真心观照万法时,你才能够感受到心之体、心之相、心之用。要是心生不起万法时,我们便感受不到心之相和心之用,因为心之体是湛然空寂的。


?


●    当你能够安住在湛然空寂之中,又能在心中生起敏锐觉知的时候,智慧的太阳就会照亮你的心灵世界。你会在这种极致的宁静与灵敏当中,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目,这时的你才真正是客观而全面的。因为,你不再被许许多多的欲望和固有观念所影响,不再被各种假象所迷惑。


 


●    在你用真心观照“钱”的时候,知道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有了它,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你心里依然非常宁静,没有生起一丝的执著欲念。为什么呢?因为你明白它仅仅是个工具,并不是目的,与幸福没有直接关系。明白之后,赚不到钱的时候你便不会感到痛苦,赚到了钱的时候你也不会欣喜若狂甚至不可一世。这样一来,你也就不再是金钱的奴隶了。


 


●    心之体、相、用三者合一的时候,我们就自然会明白应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对待生活本身。这种区别于理论、能够洞穿世俗成见并且能够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明白,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


 


●    心之体、用、相三者都生起真正妙用的时候,妄念的乌云便会自然消散,心安住于光明朗然之中,如如不动,同时也保持着一份灵动的警觉,连空中飞过的一只苍蝇你都能感觉得到。这时,你的智慧就会像传说中的夜明珠一样,放射出无穷的光芒,也会像没了遮挡的太阳一样,将它那巨大的光明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    你要牢牢记住,无论选择哪种修行方式,都是为了认知真心、保任真心、让真心生起妙用。所以,千万不要执著于任何的形式与觉受,要注意观察自己心灵的变化,不要死板地去修行,要在保任空性的时候,也注意保任那点灵动的觉性,否则就非常容易流于枯禅和顽空。


 


●    为什么说身体是最大的谎言?因为身体仅仅是灵魂的载体,但是它却反客为主,让我们以为肉体就是“我”。由于这一误解的存在,我们生起了许许多多的执著,比如执著吃,执著穿,执著享受,执著打扮,执著物质,等等。我们以为这些就是自己真正的需要,所以终其一生、竭尽全力地满足它们,但却忽略了一点:无论我们把肉体伺候得多好,它还是要腐朽的。


 


●    只有到了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身体是虚幻的,生命也是虚幻的,所有的得到与失去都是一场梦。我们还会发现,自己光忙着做梦,却没有把握好能够创造价值的时间,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将是今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


●    建立在肉体上的美丽更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是一个能取悦他人与自己,也能引起欲望、嗔恨与纷争的假象。《特洛伊》里就描写了一场因为争夺美女而发动的战争。征战多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为了什么?不过是因为男人们想将女人的美丽据为己有。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    当你消除了欲望与妄想,客观全面地认知世界之后,就会发现世上许许多多的概念,也只不过是概念而已,是人为的标签。真相远比概念更加简单。


 


●    要知道,肉体的存在,就像苍蝇飞过虚空,留不下一点痕迹,而你的行为所承载的精神,却能脱离肉体桎梏而传播开来,成为人类的有益营养。释迦牟尼的肉体消失了千年,但他的智慧直到今天还影响并照耀着人类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是岁月毁不了的东西,佛教称之为功德。


 


●    当你明白了生命的易失和你想建立的不朽价值之间的矛盾,你就会积极设计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时,对真正价值的向往会带给你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巨大力量的推动下,你再也不会放纵自己,再也不会虚度光阴,再也不会去追求一些随随便便就会消失在岁月的飓风下的东西。


 


 



 


TOP

●    你要暗示自己,这是分别心,分别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是不可以生起的。你就安住在湛然之境中,观察那生起的分别心。当你观察它、思维它,并暗示自己不该生起它的时候,那分别心便会像艳阳下的霜花儿那样消失了。


 


●    你就在这样的定境之中,不要动摇。身不动摇,心也别动摇。你要不思过去,不念未来,安住于当下,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将世俗的痕迹存留在心中。对任何事物,也不要起分别之想,不要有任何希望,也不要有任何怀疑,更不要有任何欲望。


 


●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不要有任何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不是消极的吗?不是这样的。希望代表了对未来的某种欲望,代表了你对结果的执著。为什么有的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正是因为希望的程度越高就越是执著于结果,一旦结果与预想不符,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


 


●    真正的正定不是昏迷,不是冬眠,不是无记无念的顽空。你系念于此,不动不摇,但同时,你又要生起另一种智慧,来观察你自己是否如法,是否昏沉,是否散乱,是不是有了杂念,你的心是不是开始摇动。你的观察之心要像空中发现猎物的鹰隼一样,心的每一个变化都不要放过。你要跟踪它,监督它,观照它。


 


●    某次,我跟网友对话,有人叫我推荐几本书,我推荐了《老子》、《庄子》、《金刚经》等,我告诉他们,读这些书,目的是“先登山顶,再窥万象”,否则,“在井底看到的只是青蛙”。同样,《光明大手印》系列中,我也是先讲见地,让大家能首先登上山顶,看到异样风光之后,再谈具体的行履。见地要高,行履要实。


 


●    人生在世,如羽毛般随“亘古风”(象征一种与生俱来、不可名状的能量,一种生理机能,有人称之为业力,有人称之为因果率)而飘摇。我们像一片羽毛,在业力的乱风中被吹来吹去,无着无落,没有任何依靠,也不知道自己将飘向何处。


 


●    时间过得飞快,美好的事情总是瞬间就会过去,就像萤火虫散发星星般的光芒,飞来飞去一阵,便消失不见了。人也是在这时光的洪流中不知不觉起了变化,一天天老去了。年少时虽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但很快就长出了白发,平滑的皮肤也起了皱纹。


 


●    一入红尘心便灰,匆匆过客乱纷飞。梦中更有梦中客,雾里无妨雾里追。聊将纷繁成一笑,不使羽儿雪里悲。叩问眼前盈盈客,何时才从梦中归?


 


●    感叹岁月匆匆,也慨叹人生的无可奈何。结婚生子,过着平凡的生活,喜怒哀乐不外乎为了一套房子、一两个孩子,或者几部车子。如此这般。几十年的光阴,是否将会沿着这死水般的轨迹,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有些有智慧的朋友,这时就会开始追问——人生为了什么?


 


●    他会发现,原来,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即使有了爱,他也想明白人生的大意义,明白他对这世界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价值,明白他是为了什么使命而活着。这种追问,甚至比爱情更加重要。


 


●    生活展现了尖牙利齿的一面。其他不愉快的事情也随之发生了。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有漏皆苦”。他终于尝到生活中的各种苦了。他开始发现,爱情不是永恒的。以前觉得生活多么美好,现在也慢慢看清了生活的本质。


 


●    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斑斓的色彩就能轻易让我们心生喜悦。但当我们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生存的本领之后,快乐却变得越来越难:得到的越多,想拥有的就越多;生活得越好,就想生活得更加好。人们对欲望的追逐,是堕入那“罗网”的开始。


●    所有的修炼者,都曾是凡人。我们必须先发现红尘累,进而感受到一种沧桑,感受到一种无常,慢慢品味红尘的苦,最后产生出离心,然后才真正开始修道。这个过程许多修行人都经历过,只不过有时候方式不一样而已。


 


●    当你开悟之后,只要随着化现出净境的因缘,专注于当下,安住于净境之中,一步一步稳固你的明空觉性,一天一天远离心的染污,最终便可由悟明空之心而证得涅槃。这便是“觉悟非由事,借事而修心”。


 


●    假如不能安住于净境之中,保任那个清净的心,你的境界,便会随着因缘而升降。心净化,你的境界就上升;心污染,你的境界就下降。你是否能生活得宁静、安然,是否能感受到快乐与自在,这取决于你的境界,归根究底,还是在于你的心是否清净。

TOP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戒,它能让你远离污染源,在趋向法界大善精神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反之,如果你离善趋恶,心就会污染堕落。


 


●    不过,无论净化还是染污,无论你的境界是上升还是下降,真心的本体都是不增不减的。这是真理,也是一种巨大的希望和平等。它意味着,只要对快乐、自在与真善美的向往足够强烈,并且为因无知而犯下的所有过错而忏悔,你就一定能够得到救赎——即使你已深陷世俗的泥沼,沾满丑陋不堪的习气。


 


●    佛教有一种说法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放下的,并不是手中的刀,而是心里的刀。心里的刀放下了,手中的刀便不会伤人,说不定还能为人切个蔬菜水果什么的。所以说,只有放下心里的屠刀,才是真正的忏悔。仅仅放下手里的屠刀,就像平时知道自己做错事了就道个歉、愧疚一下,那是不顶用的。


 


●    只要你仍然对善有所向往,只要你仍然渴望向上,那么就应该相信自己,以趋善避恶之戒或者恰当的修行法门来净化心灵,以这种方式踏踏实实地真心忏悔,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安下心来,同时让觉性的“明分”来作用于外境,你所感受到的世界便会截然不同,你对待世界的方式也会截然不同。


 


●    要知道,心为妙用之源,整个世间的妙用都是心化现的,其中包括了觉性中的“空分”和“明分”。心性的明分达于外,作用于外境,通过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达于外时,就化现为心的妙用。所以说,你有什么心,便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    我认为“警觉”便是真心之用的一种。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真心为体,警觉为用。比如,写作的时候,你便可以将诸相融入空性,也就是心无旁骛,只用那份警觉观照你的写作。当你训练有素时,妙文就会从你的心灵里喷出来。绘画的时候,用那份真心和警觉观照绘画的时候,就可能有神来之笔。


 


●    当你认知到真心,并将对这份认知融入生命的本能,也即打成一片时,心中便不再妄念纷飞了,只有一份明白、快乐、光明。那个时候,没有时间空间,没有一切的分别心,你的心里只有静寂喜悦与一片朗然。


 


●    虽然表面上看来,身体是存在着的,但实质上它跟世界上的所有现象一样,犹如幻化,本质上是归于空性的,因此我们说它虽生而无生。也就是说,它虽然有现象上的生,本质上却与没有“生”之表相的真心一样,是不生不灭的。


 


●    为什么我们还要“悟身空”呢?因为,当你不明白身体的本性为空的时候,就会生起许多欲望与执著,然后把生命和金钱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之上,甚至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拥有更好的享受而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


 


 


●    明白“身空”之理,也是为了让你明白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赚了多少钱,获得了多高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拥有多少粉丝,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这些东西说不定比你的身子腐朽得更快。真正的价值,是指你的存在能给别人带来一些好的东西,你的存在比不存在要好。


 


●    真正的大手印是没有任何疑虑的。上师和善知识印证之后,你要坚信自己证到的这个东西。坚信这个东西的本身就是成就。要有这种见地,要有这种智慧,坚信这个智慧见地的同时就是成就。它不是证得这个智慧之外的另外找一种解脱,拥有这种见地的同时,坚信这种见地的同时他就得到解脱了。所以,大手印被称为“见即解脱”。


 


●    当你知道轮回是一个巨大的幻化与无常,而且轮回也没有自性的时候,当你知道这个世界本是个巨大的虚幻、如梦如幻的时候,你便拥有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正见,如果你坚信这个见地,那么这个世界已经对你构不成什么诱惑,也没什么好执著的了。


 


●    没有自信的修道,随时都会产生退转心。有的人明明喜欢写作,却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成为作家的资质,于是中途改行做了保险经纪人。这都是缺乏自信在作怪。


 


●    事实上,真正的成就者对于自己所证悟的,永远不会失去,也不会忘记。比如,有人知道1+1=2,那么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它,放屁时知道1+1=2,打喷嚏时也知道1+1=2,生病时还是知道1+1=2。无论示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他的伟大,他仍然是圣者。


 


●    西藏有一句话:圣者行了凡间事,他的心仍然是圣洁的。虽然他可能像一般人那样劳作,他却仍然融在自己的光明本性中,了无牵挂。


 


●    归根究底,集资粮的目的是为了成熟行者的心性。方法很多,像密勒日巴等行者,则是为上师做事积累了无量的资粮。据一些大德称,在所有积累资粮的方法中,能亲近上师、为上师做事是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


 


●    那么,在什么时候,你才完成了资粮道的训练呢?答曰:等你真正地俱足了信心。这里说的信心包括三方面: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是佛;对上师有信心,相信上师是佛;对教法也有信心,坚信按照教法修就可以成佛。修行最重要的是信。


 


●    我说过,心生起妙用时,才会有大机。什么是大机?觉悟的契机。因为,心生万法时,智慧就显现了。只有在真心观照万法时,你才能够感受到心之体、心之相、心之用。要是心生不起万法时,我们便感受不到心之相和心之用,因为心之体是湛然空寂的。


 


●    当你能够安住在湛然空寂之中,又能在心中生起敏锐觉知的时候,智慧的太阳就会照亮你的心灵世界。你会在这种极致的宁静与灵敏当中,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目,这时的你才真正是客观而全面的。因为,你不再被许许多多的欲望和固有观念所影响,不再被各种假象所迷惑。这时,你眼中的世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    举个例子,在你用真心观照“钱”的时候,知道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有了它,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你心里依然非常宁静,没有生起一丝的执著欲念。为什么呢?因为你明白它仅仅是个工具,并不是目的,与幸福没有直接关系。明白之后,赚不到钱的时候你便不会感到痛苦,赚到了钱的时候你也不会欣喜若狂甚至不可一世。这样一来,你也就不再是金钱的奴隶了。


 


●    心之体、相、用三者合一的时候,我们就自然会明白应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对待生活本身。这种区别于理论、能够洞穿世俗成见并且能够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明白,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


 


●    心之体、用、相三者都生起真正妙用的时候,妄念的乌云便会自然消散,心安住于光明朗然之中,如如不动,同时也保持着一份灵动的警觉,连空中飞过的一只苍蝇你都能感觉得到。这时,你的智慧就会像传说中的夜明珠一样,放射出无穷的光芒,也会像没了遮挡的太阳一样,将它那巨大的光明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    我曾用一句诗来形容这种情景:“大风吹白月,清光满虚空。”什么情景呢?大风吹走了夜空中的云霾,于是露出了一轮皎洁的月亮,顿时,漆黑的夜空便被清净的光明照亮了。试想,这时的夜空,是否少了几分寂寞、迷茫与暗沉,多了一点诗意、自在与美?这夜空,便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可见,能够让烦恼消融,使人生活得幸福自在的,唯有驱散黑暗的智慧光明。


 


●    真心如纯净的水晶,其中是没有灰尘和杂质的。它一直伴随着众生的心性,伴随着所有已经觉醒或者尚未觉醒的灵魂,可惜大多数人不能认知它的存在。它好像一条直线,无波无纹,没有间隔,无有断续。


 


●    虽然有时妄心会掩蔽真心的光明,但你不能说那时你没有真心,或是说真心不存在了,正如太阳也偶尔会被乌云遮住,你能说那时就没有太阳了吗?太阳一直都在,真心也是一样,妄心的乌云永远都无法抹杀真心的存在。


 


●    你要牢牢记住,无论选择哪种修行方式,都是为了认知真心、保任真心、让真心生起妙用。所以,千万不要执著于任何的形式与觉受,要注意观察自己心灵的变化,不要死板地去修行,要在保任空性的时候,也注意保任那点灵动的觉性,否则就非常容易流于枯禅和顽空

TOP

    我将人格的修养,当成积资粮的方法。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品格不好的人能够成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要求自己做到一日一善,每天至少做一件有利于众生的事。当然,到了后来,这种要求自然没了。因为当你明白后,所有的起心动念,就无一不在利益众生了。


    你爱上一个姑娘,认定她是你这辈子的归宿,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却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这时候你会轻易放手吗?积累资粮、寻求解脱就像追求一段你认为缘定三生的爱情一样,即使经历无数的挫折,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甚至舍弃生命,也要追寻到底,生死不渝。


    许多人都认为雪漠有天分。我告诉他们,我没有天分,我只是朝着一个目标不停地走,仅此而已。我告诉陈亦新:所谓天才,就是朝着定下的目标不停地跋涉的人。瞅中目标,每天做完自己该做的事,然后无求无助,坦然入睡。


    去西天的白龙马和磨道里拉磨的驴子每天都在走路,但几年过去,马升华为八部天龙,驴子却变成了老驴,区别仅仅是白龙马有了走路的目标——发愿。当然,要是单纯地发愿,而不去走,那个目标也仅仅是墙上画的饼子,永远是解除不了饥饿的。


    要是连处于竞争关系或陷害、背叛过你的人得到了晋升,你都还真心诚意地替他感到高兴的时候,那才是值得鼓掌庆贺的。在大随喜的“无量”中,其实是没有对手和敌人的。阳光不会因为有人曾经躲在树荫下,就从此不给他一丝光明。开悟了的圣者也是一样。


    许多时候,单纯的发愿而不去行动,是没有意义的,或是发一些诸如“我向观音借库,今年要赚一千万”之类的俗愿,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发愿,必须是能利益众生的发愿,并且有相应的行动,这才有意义。


    终极解脱是超脱一切外物对自身的影响,追求真正的清凉和快乐,追求一种没有任何条件的绝对快乐。获得终极解脱之后,所有痛苦、烦恼以及对外物心灵的桎梏都会消失,你每天、每分、每秒都会过得很快乐。终极解脱带给你的快乐,将是相对永恒的,它是万金难求的。


    所有出世间法的发愿,要是不体现在世间法的利众行为中,就不能产生任何功德和福报。福报也罢,功德也罢,还是由你的行为构成的,你的行为造了福才有福报,不造福哪有福报?你光睡觉是不可能有福报的。


    要发大愿,要种善因,才能得善果。这才是良性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你一定要放下,不放下是没有用的,要放下名利,放下享受。如果你始终把“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那么就很难真心行善。


    实际上,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有始无终,历史上也不存在有生无死的人。即使你现在不放下,等肉体消失时,自然也就放下了,并不是说你不愿意放下就能一直拥有。


    你的心在时刻变化,一切外物也在时刻变化,你不放下,想执著,就无法得到解脱。执著是轮回的母亲。为什么许多人修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生起妙用?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自然无法明心见性。这是根本问题。


    太虚法师曾写诗云:“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对的。没有人格的修炼,所有出世间法的修行都没有意义。要知道,修行修行,修的是行为。没有行为的体现,所有的修行都没有意义。


    真正的功德是一种行为的反作用力。用力打木头,你的手也会痛,这就是行为的反作用力。一切都由行为引起,善的行为就会有善的结果,恶的行为就会有恶的结果。正如俗话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大手印追求的,是明白之后进入一种智慧状态的保任,而那种智慧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会有许多反作用力,如果清净就会生起功德,不清净就只能得到福德。


    很多人一生很富有,也做了许多善事,却为什么生不起功德?就是因为他们心有所求。当清净心生起,功德与福德都不求时,其行为才会有功德。求功德时并无功德,不求功德时才有功德。


    做事的时候心要是非常清净,就可能生起功德。功德是帮助我们证悟的。物质的东西大多属于福德。功德更偏重于精神,会让你的心清净,变得安详、快乐,智慧增加,长此以往你就会证悟。


    福德虽然不等于功德,但有时候,福德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种资粮——修道的资粮。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和供养,看上去他把东西都给别人了,但实际上因为业力——行为的反作用力,他仍然拥有布施和供养带来的福德。


    功德生起的外现是:第一,执著少了;第二,贪、嗔、痴、慢、妒少了;第三,心清净了;第四,利众的慈悲心增长了。


    真正的功德就是执著的破除。以世间福报的形式出现的是福德,比如说最近财运很好,工作也很顺利。以出世间形式出现的叫功德,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执著,比如说会去努力做某事,但是假如这个事没做成的话,也不会烦恼难过。


    心性的明白和修行过程中间智慧的出现,也都是生起功德的体现。一些人在不求功德的情况下有了利众行为,功德就能产生,同时福德也有了。但是,如果一心求功德,就只能产生福德。


    比如说一本书产生了许多善的行为,带给了世人诸多清凉,让人们受到了真理的感染。当这种善的行为和诸多清凉产生一种反作用力的时候,书的作者就能同时拥有功德和福德(当然,前提是该作者并不以功德与福德为目的)。当善行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


    修道要多亲近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当然应该是证悟空性,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圣者。他的心与法界一体,无处不在,无来无去,如如不动。他们的证境,像天空一样的明净,不会因为暴风骤雨、朝霞云霾而有所改变。


    我们在还没有明心见性的时候,应该“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因为这时候你还没有自度,是度不了他人的,如果硬是要度人,反而会被别人影响,甚至前功尽弃。有许多人就是自度不成反而堕落了,这跟不会游泳却跳入水中救人最终自溺身亡是一样的道理。


    所谓的“恶友”,就是那些可能会将你拉入水中的人。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增加烦恼,趋向堕落。那善知识,就是有能力教你“游泳”的良师。


    如果我们遇到的善知识是一位真正的圣者,如果他超越了二元对立,心灵一片光明的话,要是我们俱足信心地去亲近他,就有可能得到磁化。他会把他所证得的一片朗然光明智慧传递给你,我们称之为“加持”。


    在这“磁化”的过程中,你会渐渐告别一切苦。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你会发现,所有的烦恼都渐渐消失了,心里只剩下一种纯粹的快乐和清净。无论什么东西都无法将你捆住,包括贪婪、仇恨、愚昧、物欲,都不能把你捆住。到了后来,你甚至都不再执著于解脱的方法了,这时候你就解脱了,自由了。


    所有宗教仪轨,都是为了让我们借助它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在宗教仪轨的熏染下,我们参照佛菩萨的精神,渐渐远离贪、嗔、痴等五毒。在这种顺缘里,你会越来越清净,就开始有了悟道的因缘和可能。


    古人认为人类可以用三种方式实现不朽:第一立功,建立不朽的功德,比如香巴噶举中建桥建寺的唐东喇嘛;第二立德,成为一代大德,成为他人树立德行的典范;第三立言,著书立说,利益众生,带来大量的功德而得到不朽。


    世间一切都不会永恒,但“不朽”是一种相对的永恒。它就像真理一样,是一个人追求信仰的基础。当你不愿意沉沦在镜花水月般短暂虚幻的生命状态之中,就会追求不朽这样的相对永恒。但假如你失去了这种追求与坚持,便和一只不断追逐自己尾巴的小狗,或是一条绕着石磨打转的毛驴没有任何区别。


    我常说,资粮的本质是信心。这信心,一是指对上师的信心——要视师如佛;二是对教法的信心——相信依法而修,必证菩提;三是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如法而修,必能够成就佛果。


    许多时候,上师不在乎你的供养,却在乎你供养时的那份虔诚。换句话说,他不在乎物,而在乎你供物时的那颗心。那时的物,其实是体现那心的。


    后来,我才发现,我对诸多上师的那份真心,其实是我串习力的显现。我平时与人交往不多,但我对所有愿意交往的人,都很真诚。那种真诚,一点也不逊于我对上师的真诚。我对我的农民朋友的真诚程度,跟我对待佛陀一样,也是百分之百的真诚。


    根据笔者的修行经验,加持力是确实存在的。行者真正地信心俱足时,加持确实可以让行者得到果位光明的“磁化”,很快明白空性,找到本觉。不过,加持不是万能的。要是罗睺罗没有足够的信心,释迦佛也不能加持儿子立马证悟,否则,佛的儿子就不会是“密行第一”了。


    许多时候,我的做,是无求的做,很像“三轮体空”那样。我从来没有像世间法做买卖那样的心:我供啥,是想我得到啥。有时候,无求其实是真正的大求。当你打碎你小小的执著之瓶后,才会得到虚空或大海般的智慧。


    我们的修行,其实在修一种心的串习力。世间法的做人,也是一种串习力,会成为出世间法的最大助缘。正确的熏习,首先要让自己做个好人。要是你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佛?所以,古大德云:“直心是道场”,“平常心是道”。


    野心有两种,一种是利己的野心,一种是利众的野心。利己的野心,就是世俗上所称的野心,如金钱、名誉、权力、地位等等;利众的野心被称为雄心,如托尔斯泰想通过文学和其他方式改变世界;孔子想传播“仁”来实现救世的目的,这也是一种雄心。


    我认为,所有的利众最终都是最究竟的利己,是最大的利己。因为在利众的过程中,完善的是自己的人格,升华的是自己的心灵,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从普通的俗世中人成长为一代大德,从凡人成为佛陀。


    什么叫野心?当我们不再满足于现状,有了别的追求的时候,才有了野心。比如一个农民,他的心想超越农民本身,有这种意图时就有了野心。野心是超越了本有位置和身份的某一种心性或者胸怀。利众的野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我发现,许多人在念佛持咒时,大多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认为只要自己念够多少遍咒子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不过是在自欺。如果这样,修行就没啥意义了。必须在持咒、观想的时候,还要有正见和慈悲。真正的正见,有两种,一是理悟,一是事证。


    在佛教中,那“悟”的标准是铁定的。只有符合那些标准,才算真正的开悟。不过,要用文字表述那些标准是很难的,因为那标准是超越了文字的智慧。只有品尝过“开悟之茶”的大善知识,才知道那标准的茶味,来分辨并告诉你你所尝到的,是不是真正的“开悟之茶”。


    明心见性之后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不明心性的所有修行,仅仅是在积累日后让你明白的资粮。这资粮,既是你的信心,也是你的人格。


    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善知识,视之如佛,俱足资粮之后,请他开示心性。我们要在心性上下工夫。圣地闭关也罢,哪里闭关也罢,不在心性上下工夫,是不起作用的。当然,这时候一定要请根本上师来开示心性,这是必需的,这就是根本上师的作用。


    大手印由慧入手,在智慧的观照下再生定。大手印先是明白心性,然后保任这个心性,保任这个心性的过程就是明白了智慧之后再去修定,也就是说在智慧的观照下修定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


    上师给你开示心性的刹那之间所产生的那种东西,类似于一种磁化的东西,像是你的“电波”与上师的“电波”瞬间发生了共振,于是刹那之间你和上师就相应了。什么是相应?相应的意思就是:为你开示心性的那个人把他自己证得的那种证量传递给你,让你也感受到那种证量光明。


    在修行上,我们要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说,见地上可以更超远一些,超绝一些,博大一些,在做起来的时候则要扎实一些。就是不要因为你有那种大手印见地或者什么样的见地而有所松懈。


    因为,无论是执著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会变成你的累赘。不要整天想明天自己要做什么,再订上许多计划,然后再惦记着那些计划。这样会很累,无形之中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大包袱。事情做完之后,也不要再追悔它。既然已经做完,就把它放下。

TOP

真心如洁白的莲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