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华南篪 于 2011-12-6 23:20 发表
确是~慢慢地,发现文字确是一比较低效的沟通工具,越多内容要表达,越是词不达意,在网络上尤为明显
在网络上,要交流茶,真的很不容易。
而在现实中,要让朋友们懂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应用茶,也蛮困难的。
在广州时,与半闲兄一起赴宴,席间半闲兄喝了陈年花雕酒,回到住处,我泡了两道茶,一道是2011年的茶家寨红茶饼,一道是2006年的6281茶家寨凤饼。前者可助酒气发散,后者恰可平肝解酒。半闲兄才喝了两杯茶家寨红茶饼,面色马上红了起来,太阳穴就胀痛。随后,我即泡了6281茶家寨凤饼,让半闲兄再喝,几杯过后,酒气又很快就解掉了。。。
回到在福州时,接待四川绵阳的茶友相宜就好,我泡“某陈年茶”给她喝,她喝了一直体热出汗。相宜回四川时,又送了几饼茶给她带回去。过后两天,接到相宜的电话问:为什么她在福州喝“某陈年茶”,会体热出汗,而回绵阳后,再泡了喝,又不会发热与出汗了呢?
----此茶之妙也,亦茶之变也。
因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身体需求不同,各人泡法不同,其功用与体感亦不同。
要让大家理解并擅于应用各种茶,真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