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茶舍閒话——觅七夕陶罐,叹古道荒芜

三楼的刮片工艺,也与丁蜀紫砂工艺相仿。最后,简单的打板上刻出的虎纹图腾,又与巴蜀7000年前的圜底陶罐相一致。<div> <br></div><div><br></div><div> <br></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br><div> <br></div><div> <br></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为了给量山茶人以示范,老人堆起了焙烧的样子。据老人说,真正要烧时,是很大的一堆。<div>是否正是这样的低温烧制才是确保陶罐的物理性状特别地方?抑或还有黏土的理化特性?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尽管烧制成功率很低。每年只有几个月适合制作。但老人还是坚持做了一辈子。晒场上的陶罐,是老人一年的心血。<div>字厂长也不好意思过分地讨价还价了。尽管字厂长深知,从来就没有一次能完好无损地运回广东。</div><div><br></div><div> <br></div><div><br></div><div><br></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老艺人手上的活的确高明。<div>这把水壶就是证明。</div><div><br></div><div> <br></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br>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古人煎煮茶饮,必还有更多不尽相同器皿、技艺。从古代茶诗茶文里,更多的是描写品茶后的高峰体验。从两翼生风,到乘风归去,从搜尽枯肠,到神思闲远。我想,古人品茶,看重的是身心体验。与后世但求色香味等低级趣味全然不同。如今更有甚者,只凭耳朵听茶,实在可悲。
炙煎煮茶饮,虽费时费工,但身心之体验,却与古人同。
明清以降,冲泡茶饮,虽属方便法门,却徒有口舌之快,再无神韵古风。悲夫哀哉!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七夕罐~~~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9204

TOP

TOP

先挂号,预定一个。到了短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