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琴 声 响 起

琴 声 响 起






琴 声 响 起

——写在文化遗产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9日,应晋祠博物馆之邀,携琴前往晋祠为遗产日助兴。


源于“桐叶封弟”的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开国侯唐叔虞的祠堂,至今已逾1500余年。一路向西南而去,四十分钟的车程,视野就从高温酷暑的现代化都市改变为亭台楼阁、古木参天、燕群呢喃、泉水轻涌的清凉世界。


活动的舞台选在晋祠的水镜台。水镜台是集殿、台、楼、阁四种建筑于一身的明清戏台。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传说为了在唱戏时起到扩音器的作用,工匠们在台下埋有八口大缸,台上之木质雕栏亦层叠相加,以做传声之佳效。携琴试奏,不知是心理使然还是事实如此,果然感觉比其它室外弹奏效果好些。


在《文会堂琴谱》中,将弹琴的讲究归纳为“五不弹”、“十四不弹”及“十四宜”。五不弹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十四不弹为:风雪阴雨、日月交浊、在法司中、在市廛、对夷狄、逢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醉酒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臭臊气、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十四宜弹为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幽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从楼台上向下望去,祠内游人如织,如临闹市。心中暗想,值此“升楼阁”之宜,又逢“喧嚷鼓躁”之不宜,看来只能是心远地自偏了。


第一个节目是少儿武术,八九个孩子们精采的表演热闹非凡,众多观众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我的古琴表演是第二个,孤身上台,待一曲《平沙落雁》毕,抬头望去,不出所料,台下已是观众寥寥,几近散场。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回到后台,心中并无一丝寥落怅然。古琴在发展之中,早已注定了曲高和寡的孤远之路。难怪一些魏晋名士弹琴时,对俗人的厌恶简直是不共戴天,对环境的要求亦到了严苛挑剔之境。而我更喜欢《晋书》中“善弹琴”的阮瞻,“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琴从根本上,是弹给自己听的,它是传达个人性灵之器,愉已而不悦人。


在清风中告别晋祠,耳中传来水镜台前重新响起的喝采之声。回首望去,庄严的圣母殿在岁月的无情冲刷下渐失光彩,儿时满溢的难老泉水亦几近断流。可我明白,他们的外表虽然在历史的沧桑下渐渐黯然,而其内质却会亘越于时光之上,始终散发出异样的光彩。古琴亦然,虽然它走上的是一条高远孤寂的狭窄之路,但这太古之音会万古无穷的鸣响着,响在那些清风明月的夜晚,响在那些知音相对的幽谷,响在我们的心间……

TOP

他们的外表虽然在历史的沧桑下渐渐黯然,而其内质却会亘越于时光之上,始终散发出异样的光彩。


同一天空下,丫头为你鼓掌,忠实的听众,献花

TOP

献花
它山之石

TOP

弘扬中国文化

事事只今皆淡泊,沧桑何用怨千重!

TOP

掌声响起

TOP

支持保护发扬中华国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个都不能少

TOP

TOP

献花:

TOP

[QUOTE]琴从根本上,是弹给自己听的,它是传达个人性灵之器,愉已而不悦人。[/QUOTE]

TOP

琴 声 响 起

琴声响起


掌声亦响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