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德夫-----
70年代他以西洋歌曲做为音乐演唱的风格,80年代他开启了民歌的新世纪,90年代他回到原住民的部落,与郭英男先生再度学习原住民的歌谣,终其半生为创作、为音乐、为土地耕耘自己的音乐,从声乐的浑厚到抒情的吟唱,曾于黑名单工作室制作之「摇篮曲」中发表「不不歌」等,致力于卑南、排湾、阿美等族群传统歌谣之采集与学习,并钻研「Hay Yang Blues」的创作方向,人们尊称他为<民谣之父-胡德夫>,他在音乐造诣上的成就,更胜于现有的称谓。
在历经原住民权利促进,海山媒矿灾变,目睹同胞受难遗骸,创作「为什么」。此后,参兴原住民运动不遗余力,并以「美丽的稻穗」、「大武山美丽妈妈」等歌曲演唱与参与各种社会运动。于北区原住民学生营队中发表「最遥远的路」,激励年轻原住民学生。1990年后持续参与本土、两岸与国际之原住民权益促进活动与运动。九二一大地震的灾难里,目睹原住民在社会边缘角落之悲情与苦痛,全力创作「Luka!(鲁凯族)起来!!!」,在目睹受灾原住民悲苦奋斗,从希望的歌声之中,唱出悲哀及奋起的决心。
1990之后,致力于卑南、排湾、阿美等族群传统歌谣之采集与学习,钻研「Hay Yang Blues」(海洋蓝调/”Hay Yang"为台湾原住民惯用之生活虚词)的创作方向。人们尊称他为<民谣之父-胡德夫>。
2000年开始,胡德夫专注于原住民音乐之文艺复兴运动,在世界各地的演唱会中传唱自己的母语歌谣,并将原住民的歌声带到各个部落与世界性的音乐聚会之中。胡德夫专注于带领一群又一群的原住民音乐人,用行者的脚步,走出自己文化的传承,也让原住民的歌声,在国际上唱出更辽阔的音色。
来自东部卑南族,生命一样浑厚的嗓音,在那个激情浪漫的民歌时代和杨弦、李双泽、杨祖珺一同让台湾的音乐走入一个新世界,尔后的数年,他带着原住民理想从音乐到创作的生命之旅,为他写下了精采的乐章。他的声音是生命力的,像是山里最深的一处,是诗歌,是音符,也是你所不能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