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向观世音菩萨学习

向观世音菩萨学习

 


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曾发愿说



愿我行菩萨道时。 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 退失正法堕大暗处。
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 若能念我称我名字。 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 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 。 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于此世界若有人,能忆念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名者,是人当来远离生老病死轮回之苦,犹如鹅王随风而去,速得往生极乐世界,面见无量寿如来听闻妙法。 如是之人而永不受轮回之苦,无贪嗔痴无老病死无饥馑苦,不受胎胞生身之苦, 承法威力莲华化生。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


如一夜能持诵五遍,则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即于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接引,并且随其所愿往生诸佛国土。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灾难以及诸恶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怖畏,所以我们应以十分虔敬的信心与清挣心去受持它,方能契合菩萨的大悲心,获得无上的利益。沉沦在三界五趣众生,果能经常持诵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与身病,且能由此超脱生死轮回,愿众生齐诵本咒,同证佛果。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观世音,梵名「阿缚卢枳低温伐罗,」汉译观自在。因菩萨有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着于名,见相不惑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静不乱其真,自在无碍之智慧。观,能观之智。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世音,所观之境。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故名观世音。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菩萨因何名观世音?根据众经,现取三说:


  1.《悲华经》:宝藏如来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我当字汝为观世音。」此说菩萨因地具大悲心,普令众生离苦得乐,因此宝藏佛为其命名观世音。


  2.《楞严经》:「恒沙劫前,有佛住世,名观世音。由我所得,圆通根本,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当时观世音如来,在大会中,为我授记观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无碍,如声逾垣,如月印水,有感必应。故观世音之名,遍闻十方世界。此约菩萨因地修行法门而言。一切众生,向外分别声闻,生毁誉心,起贪瞋痴,造淫杀业,受三途苦。菩萨耳根不向外闻,仅闻耳根能闻的自性,功夫成熟,六根应时清净,寂灭现前,证圆明三昧,上同诸佛,下化众生.随缘施设,无不自在。


  3.《法华经》:「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约菩萨利生法门而言,即通常说的寻声救苦。


观世音菩萨的相好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如下:


  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头顶:有肉髻。
   冠:以毗楞伽摩尼宝为天冠。天冠中立有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面:如阎浮檀金色。
   眉间毫相:各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项:项有圆光,四周各百千由旬,圆光中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
   手指:手一指端,各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面中,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中,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
   下足: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播散一切,莫不弥满。
   又根据《楞严经》记载,观世音菩萨获得耳根圆通,能使见闻知觉浑然圆融,交彻互用,为一为多,随意自在,能现无数妙容,能说无边神咒。
   首: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
   臂: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千二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因陀罗臂。
   目: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印度补恒洛迦山


  据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说明观音菩萨虽久远劫来己成佛道,复不离寂光,垂形九界,随类现形,寻声救苦,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佛在世时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常随菩萨之一。他的道场,现在可以考察的,在印度有一处,在中国有二处。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说:


  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莹映,树林芬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此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名补怛洛迦,住于南印海上,是一个岛屿。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各种华果树林,有柔软的香草,飞泉与镜湖,交相映彻,真是一个海上仙岛。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对其宣说大慈悲法。说明慈悲是观音法门的根本。《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对观音道场也,作了叙述:


  一时佛在普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与无央数菩萨,无量大声闻,无量天龙八部神等,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现。


  总持王菩萨见此,叹未曾有。问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


  佛言:今此会中,有菩萨名观世音,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此说普陀洛迦山上,有观世音宫殿。释迦牟尼佛在此山与观世音菩萨等无央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聚会说法。观世音菩萨除成就大慈悲外,还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时,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大唐西域记》卷十写道:


  秣剌耶山东有布怛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奇倾。山顶有池,其水澄净,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炭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玄奘所记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夫难以攀登,唯观自在菩萨往来于此。观自在菩萨常现自在天形,或涂炭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满足。说明应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布怛洛迦,梵文Pota1aka,音译为补怛洛迦、普陀洛迦、布达拉等。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慧苑着《新翻华严经音义》卷下「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此山被定为现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位于提纳弗利县境内,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的地方。我国藏族僧人多罗那他(1575-I643〉名著《印度佛教史》记载:优婆塞寂光、月宫,曾到此山巡礼。我国浙江省的普陀山,**拉萨的布达拉,均由此得名。


  观世音菩萨在此山为无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说法外,还常随释迦牟尼佛到各地说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经》说:佛在室啰伐竹林道场,观自在菩萨与无量俱胝那庚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后围绕。《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说:佛在毗舍离,庵摩罗树园,大林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二万人俱。时毗舍离国人民遇大恶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以大悲心,怜悯一切,救济苦厄,俱到此国,住城门间,放大光明,照毗舍离,皆作金色。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大悲熏心,说《破恶业障消伏毒害咒》。《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授记经》说,佛在波罗奈仙人鹿苑中,与大比丘二万、菩萨二千人俱。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与眷属,如力士屈伸臂顷,至此世界。以大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与八十亿菩萨前后围绕。以大功德,庄严成就,端严殊持,无可为喻,光明遍照娑婆世界。上述各经都说明观世音菩萨,常随释迦牟尼佛说法度生。千江有水千江月,观世音菩萨虽然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侍辅,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一心称名,他是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的。


我国浙江普陀山


  后梁贞明二年,日僧慧锷到五台山参拜文殊道场,看见一尊观世音大士圣像,清净庄严,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该寺当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将这尊圣像请走了。慧锷得到这尊圣像之后,立即买舟东渡,准备回国。当这条船驶进浙江定海舟山群岛新逻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涌现无数铁莲花〈今称莲花洋),挡住航道。如此三日三夜,船无法开出,只能绕着普陀山四周打转转。慧锷见此奇异,当即跪在圣像前面求忏侮说:大士,**因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所以想请圣像回国供养。如果因我是不与而取的,或我国众生无缘供养,**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养圣像。慧锷忏悔完毕,船飞速的驶到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慧锷登山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渔民的茅舍,见舍主张翁说明来意。张翁欢喜异常地说:菩萨愿意住在这个荒山孤岛,说明与我们太有缘了。就请**和菩萨一并住在这里。我把房子让出来筑庵供奉菩萨,将全山民众招集起来参拜菩萨。慧锷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筑庵安住。民众称此庵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锷遂为普陀山第一代开山祖师。从此普陀山成为我国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菩萨了。


我国**拉萨布达拉宫


  藏王松赞干布,想在布达拉(即普陀洛迦)山顶,建一王宫,住在那里,使四方所有的国王不由自主地倾向自己,八种自在功德能应运而生。于是他亲眼看到天空中现起「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放出五色灿烂的彩虹,辉映到山石上,自然现出观世音菩萨,救度母,马头金刚等圣像。又从观世音菩萨像上放出光明,照射到六字真言上。这些光明往来交织,成为希有奇观。松赞干布即从尼泊尔请来匠人,依照自然出现佛像的风姿,雕刻出身所依一一佛菩萨像,语所依-一六字真言。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山建造出帝释王宫般的华丽高贵的宫殿,将妃眷安置到这里。又将神变大将军安扎在宫里,**各地部落主,闻知松赞王能遣发神变大军,都慑于他的雄戚,心悦诚服的表示归顺。这些传说,表示**地区对观音菩萨的广泛信仰。


  上述三说,说明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没有一定,哪里有虔诚的观世音菩萨信仰,哪里就有观世音菩萨大悲救世的精神,那里就是普陀洛迦,那里就有观世音菩萨。所谓「清净为心皆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大悲行解脱法门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时,请问应云何学菩萨行?观世音菩萨对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我是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的。大悲是观世音菩萨的特德,被称为大悲观世音。大悲是佛具有的不共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住合称为佛所特有的十八不共法。凡夫和声闻圣者,只能说悲,不能说是大悲。佛的大悲是怎样的呢?《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说「世尊于一切时,观察众生,无不闻见,无不知者,恒起大悲,饶益一切。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诸世间,于善根处,谁增谁减,谁遭苦厄,谁向恶趣,谁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济令出?」以大悲心观世间众生,是佛的不共功德。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大悲救苦,与佛的功德平等。


  怎样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主要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时时刻刻以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如何能起平等心?根据佛捻缘起的教义,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的关系,是互相依赖的。彼有则此有,彼生则此生,彼无则比无,彼灭则比灭。如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依赖于农民的耕种,工人的建造,商人的流通,知识分子的教育,军警的保护,是不能生存的。人与众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没有动物世界对人类的贡献,人类的生存也是困难的。从根本上来说,一切有心识的动物,都是业障深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与自己都有过亲密的关系。能常常这样想,平等心、大悲心,就会自然生起。观世音菩萨大悲行解脱法门的主要内容,即《法华经》《楞严经》记载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


  从三十二应来看,观世音菩萨应化的主要对象,是天、人、神三类。三类之中,以人为主。如《法华经》列举人类有十六应,占三十二应的一半,再将第十六「人」扩展为各式各样的人,那就是人类的海洋了。值得注意的是,《法华经》说观世音菩萨现有优婆夷、比丘尼、长者女、居士女、宰官女、婆罗门女、童女等七种女身。充分说明观世音菩萨深切同情广大妇女苦难的命运。另外,女人的性格,慈忍柔和,具有无私的母爱,与观音大慈大悲有少分的相应。实际上观世音菩萨是大丈夫相,《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世音。」观音菩萨怎样获得三十二应的?


  据《楞严经》说:由于观音供养观音古佛,承蒙观音古佛教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令我成就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说明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是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的。


  同体大悲,对众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心,大土悲悯之心,亦即众生之心。凡圣体同,感应道交。能令众生,于大士妙应身心,得十四种无畏功德。若众生在苦难中,一心称名,交相感应。使在怖畏之中的众生,蒙救得脱,即获无畏。由于大士圆通妙力,功能德用,故令众生,脱苦无畏。《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众生苦无边,观音的妙智力无边,对众生的苦,无所不救。此说十四者,略举数例而己,非谓大士仅救十四种苦也。


大智行深般若法门


  菩萨修证的特点,是悲智双修。唯有建立在大智基础上的大悲,才能无感不应。观世音菩萨的大智法门,在《心经》里称为「深般若」。其内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尼。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三段,一标宗、二释义、三总结。


  标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佛教以五蕴概括物质与精神的现实世界。在众生的心目中?常执现实世界为真实自性,因而起种种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生死流转,无有解脱。观自在菩萨,观五蕴法依因缘而存在,没有孤立的独存性,依因缘而起生灭变异,没有永恒的不变异性。求诸法自性,渺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破除实有的错乱妄执。体证绝诸戏论的一切法空性,而得生死解脱.度一切苦厄。


  释义: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是在种种关系和条件下的综合活动(复合体〉,求其独存实体(单一体)不可得,故名为空。这个道理,顺于胜义,又称胜义空。一切诸法,虽然无自性,而缘起法相,却在因缘关系下显现。这种空有不二的关系,古人概括为「毕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毕竟空。」例如「阳焰」,水汽在阳光下上升,远远望去,形成波动的一池清水。不但口渴的鹿会向前去,人也会误认为是水。这如幻如化的「阳焰「,说它是真实,却无一丝儿真实性可得。说它什么都没有,却又可见可闻,分明显现。世间的一切法,也是如此,说它是因缘所生,空无自性,却又因果分明,丝毫不爽。这一因缘有不碍自性空,自性空不碍因缘有的道理,阐述了依因缘有显示自性空,依自性空而成立因缘有。因缘有与自性空,相依相成,相即无碍。观自在菩萨的空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远离空有二边妄执,显示空有无碍的中道正观。由此菩萨才能「世间即涅槃」,「生死即解脱」,「烦恼即菩提」,「不离世间而同入法界,不着生死,不住涅槃」。显露菩萨不离世间,不舍众生的大智大悲精神。


  总结,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指在修证上即色观空,证入诸法空相,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众生界的五蕴,是生死的现实,唯有即色观空而契入空相,才是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关键。所以《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禅宗的祖师也说:「终日看山不见山。」因观空而契入诸法实相,达到空有无碍,即是观自在菩萨的深般若法门。


耳根圆通(金刚三昧)法门


  根据《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自陈证悟的历程时说:回忆在恒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名观世音。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秉承教示,由耳根的闻性,下手起修。初于闻中,循性逆流,回光返照,不但不闻所闻的声尘,即能闻的闻性,亦复寂然。能所二相一齐消失。如是定力日深,能闻的根,与所闻的声尘,同时俱灭,湛然无边的境相现前。继续用功修持,不但所觉的湛然境空,能照空境的智亦空。空觉极阔,不但智境寂灾,能空的空也灭。生灭灭已,不生不灭的真心,自然显现,放大光明。于一剎那,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不受空有等观念的系缚。寂照含虚空,十方圆明,一时俱足二种殊胜功德。第一,上契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同体,并同一慈力,可运无缘大慈,普度众生。下合十方六道,一切众生心性,能与众生同忧患,共悲仰。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亦称「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楞严经》说的三十二应和十四无畏,与《法华经》所说不同。《法华经》说是从菩萨的大悲心流露出来的。《楞严经》说是从金刚大定显现出来的,也即金刚大定的功用,所以能成就三十二应化身,随机赴感,任意游诸国土,普度群迷,同登彼岸。所以《楞严经》关于十四无畏的描述,每一条都联系到金刚三昧,然后着重指出这是三昧不可思议功能所起的德用。例如第二条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楞严经》先分析观世音菩萨,旋转缘外尘的妄知妄见,返归自性的真知真见。见觉属火,既返妄归真,内见觉之火己息,世间外火,不能为害。以此功能而起德用,加被众生。故使诸众生,若入大火之中,只要一心称观世音的名号就不会被火烧伤。这样从理到事、合乎情理的分析,既肃清了神秘论的迷雾,又能使人们树立对观音的正确信仰。所以先师圆瑛大师说:「《首楞严经》最上乘」,可谓深得如来深奥妙旨。


陀罗尼法门


  陀罗尼法门或名总持法门,或名真言〈咒〉,是佛菩萨修持得果的心法结晶。世有无量数佛,故有无量陀罗尼门。同一陀罗尼门,亦有无量数佛修持得果。观世音菩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根据《大正藏》卷二十、密教部三,有关观世音菩萨陀罗尼门的经咒、仪轨,有七十种之多,说明观世音菩萨在密教菩萨中占有重要地位。观音菩萨的现身有十五种:


  (1)〉无染着观音:指观音菩萨虽处于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仍能清净无垢,不被诸法染着,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意为观音菩萨以一切如来大悲心为体,观察诸法,除贪瞋痴三毒烦恼垢。
   (2)千手观音: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略称。有四十手,每手各有一慈眼,能随所欲,救度三界二十五有一切众生。
   (3)十一面观音:头上有十一面,表示断十一品无明,得十一地佛果。又十面表示现身十界,救度众生,合其身的正面,恰为十一面。
   (4)如意轮观音:表示菩萨住于如意宝珠三昧常转**的意思。指观音菩萨如意说法,救度六道众生之苦,给予世出世间的利益,成就一切众生的所愿。
   (5)不空绢索观音:不空绢索,指菩萨以大悲为绢索,救度一切众生,使其所愿不空。又因菩萨披着鹿皮袈裟,故称鹿皮观音。
   (6)马头观音:指菩萨头戴白马头,现忿怒形,所以列入明王部,又叫马头明王,或大力持明王。指马思念水草毫无杂念,喻菩萨一心救度众生。马飞快的奔跑,喻菩萨迅速运其大悲,极度一切众生。
   (7)准提观音:又称准提佛母,或七俱胝佛母。准提意为清净,功德广大无边,不管在家的出家的,清净的与不清净的众生,都能救度。
   (8)叶衣观音:因其真言功效强,信奉的人特多。据称诵一次能护身,二次能护伴侣,三次能护全家,四次能护村落,五次能护国家。
   (9)白衣观音,因常居于白净处而得名,又有白身观音,大明白身观音,大白衣观音,意为清净不染着。
   (10)阿摩提观音;阿摩提译为宽广或无畏。其形象为骑乘白狮三面四臂像。据《阿摩提观音仪轨》说:古代于阗国有一信士,常念观音圣号。时值邻国,刑律残酷,信士去拜谒国王,劝其实行仁政。国王领信士去看后宫,始知后宫为观音净土,王即观音菩萨。因该国众生刚强难化,观音即以刑戮来济度之,此即阿摩提观音的由来。
   (11)多罗观音:多罗译为眼睛,或目精,亦译为度,或救度。因其出生自观音的眼睛,故名。**地区,信仰多罗观音的最多,在《观音授记经》里,对多罗观音的功德说明极详。
   (12)青颈观音:此与马头观音一样,现忿怒形。
   (13)毗俱胝观音:毗俱胝译为瞋目,或皱。现忿怒形。因脸上有皱纹,又张目发怒,故名。
   (14)杨柳观音:是指千手观音四十手中的杨柳。杨柳喻菩萨利生,恰似杨柳的随风荡漾,无处不现身。
   (15)水月观音:梵语那迦室利,译为水吉祥。《大日经疏》说:「水吉祥,或自莲花中出水,垂手出水。」


  上述十五尊观音各有真言,这里从略。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简称《大悲咒》,唐三藏法师不空译。此咒共计八十四句,内除「娑啰娑啰」句,系表示五浊恶世外,其余八十三句,代表八十三位菩萨。虽咒内同句甚多,然所代表的菩萨,则每句不同,其图像见《大悲心陀罗尼经》,此咒系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观音菩萨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佛。时观音菩萨始住初地,一闻此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欢喜,发誓弘布,安乐众生,即时应愿,身生千手千眼。据《大悲心陀罗尼经》,持诵此咒有以下诸功德:


  诵此陀罗尼者,当知是人: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


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因此为一般佛教徒朝暮课诵,不可缺少的内容。一切法会更是必诵之咒。希望大家精进诵持。


  此外,我国蒙藏地区,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流传很广。此即观世音菩萨微妙心印,属简单一句,同样能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而证圆通。


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关系:


  (1)说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2)说观世音菩萨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阿弥陀佛佛位的继承人。(3)说观世音菩萨现于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辅佐,西方三圣的一尊。


  三说之中,第三说至为普遍,谈得最具体的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此经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对上品上生、上品下生的人,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分别执金刚台、紫金台、金莲花,「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己,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一弹指顷,往生彼国。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人,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至行者前,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已信解,发菩提心,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上述内容说明对上品上生的人,两方三圣齐去接引。对中品下生以下的四种人,则由观世音、大势至接引。可知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观世音菩萨协助阿弥陀佛度生的主要任务。


  净土三经说持名、观想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由西方三圣或观世音、大势至接引往生。但在观音的经中,若人忆念观音,临命终时,自己往生极乐世界,无需接引。如《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说:「于此世界若有人想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名者,是人当来远离生老病死无常之苦。犹如鹅王,随风而去,速得往生极乐世界,面见无量寿如来,听闻妙法。如是之人,永不受轮回之苦,无贪瞋痴,无老病死,无饥饿苦,不受胎胞生身之苦。承法威力,莲花化生,常居彼土。」又若人诵持观音陀罗尼法门,也可得生极乐世界,如《佛说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神咒经》说:「持此咒者,现身复得四种果报。何种为四?一者临命终时,得见十方无量诸佛,二者永不堕地狱,三者不为一切禽兽所害,四者命终之后,生无量寿国。」说明观音法门的归趣,是导向净土,使一切众生永远离苦恼得安乐的法门。


回向偈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起令生起,
令已生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zt/guanyin/page02.asp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观世音菩萨名号由来

 

 


 


录自:星云大师所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第一节 译名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悲心恳切,觉照圆明,寻声救苦,随类应现,并与娑婆世界因缘最深的等觉大士。以处处展现「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的大悲精神著称于世。在《法华》、《楞严》两部重要佛教经典中有着集中反映。


  观世音菩萨,说文Avalokitesvara,汉文音译「啊那婆娄吉低输」(旧译)、「阿缚卢极低湿伐罗」(新译)等;意译为「光世音」(见《正法华经》)、「观世音」(则法华经》、《悲华经》、《楞严经》、《维摩活经》、《请观音经》、《观无量寿佛经》、《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观世自在」(见《大日经》)、「观自在」(见《般苦心经》、八十《华严经》、《解深宫经》、《十一面神咒经》、《不空绳索咒心经》等),此外尚有「观音」、「观音声」、「观世音自在」、「圣观自在」等译名,而以「观世音」和「观自在」之名影响最大,运用最广,分别代表了旧译和新译之极至。但在传统习惯上被教界和民间所普遍称用的,仍为旧译——「观世音」。


  又,梵文Bodhisatta,音译「菩提萨捶」、「菩提索多」、「扶萨」等,意译为「大士」、「开土」、「胜士」、「大道心众生」、「觉有情」、「法王子」等。习惯上多沿用译音的略称——「菩萨」。菩萨是指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实践四摄、六度等妙行,不同程度地圆成了自觉(以佛法觉悟自心)、觉他(用佛法觉悟他人)的大乘圣贤。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悲怀为其表征。其果位次于佛而高于罗汉,自下至上分成五十一位次。观音、文殊、普贤等都是位列「等觉」(谓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佛陀),为菩萨之首。


第二节 释名


  观世音菩萨的得名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


一、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三、由证果利他得名。《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边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话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唐玄类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三曰:「(阿缚卢积低温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缚卢枳低,译『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后世学者通过比照经义或考证原典,一般认为旧译不谬;尤其从佛法角度而论,二译相辅相成,体现了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


一、从侧重有别论:观世音,是说世间众生遭遇灾难不祥,若一心称念菩名号,菩萨观照无遗,即时寻声赴感,使之高苦得乐,此从「悲」立名。观自在,是说菩萨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反闻自性,不被外界声境所转,故尔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从「智」立名。


二、从圆融一体论:观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照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妄闻,反闻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义。观自在,正是因观知众生苦难,以大神通,随机往救,自在无碍,此具「悲」义。


  具体地说,「观」是主体的妙智,始终如一;「世音」是客体的境界,有着前后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萨所具的「闻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合而论之,每一名号同时兼具了悲智、因果的双重义蕴。这正符合了菩萨道的基本原则;修自利之功德,是为着圆成利他的事业;做利他的事业,是为着庄严自利之功德。


第三节 别称与密号


  在正式名称之外,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些家喻户晓或者鲜为人知的别称。这些别称有的直接出于佛经,如「燃索」和「千光眼」,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燃索,亦名千光眼。」


  「施无畏者」,出自《法华经》——「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为『施无畏者」』。


  「大悲者」,出自《请观音经》——「一切佛兴世,安乐众生故,异口各各身,端坐金刚座。口出五色光,莲花叶形舌,赞叹『大悲者』,调御师子法」。又出《十一面神咒心经》——「敬礼圣观自在菩萨摩河萨大悲者」。


  有的别称虽出自后人的创造,却无疑间接地根据于佛经,如:


  从其修证立号,称「圆通大士」;从其应化文号,称「普门大士」;从其形相立号,称「白衣大士」;从其居处立号,称「南海大士」;又依《法华经》中「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的记述,称其「救苦菩萨」等等。「智」立名。


  此外,在赞颂、祈愿之际,所用「大莲华身」、「大净有情」、「闻名救厄者」、「世间慈悲父」等别称更是不一而足,但出自民间妇孺之口的「白衣娘娘」和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慈航道人」之类,严格地说,均与正规的别称无涉。


  密号,是佛教密宗用以对其所奉佛菩萨或所授传法灌顶**的特有称号。观世音菩萨为显、密两宗所共车共尊,其密号为「正法金刚」。又因密教认为观世音菩萨系阿弥陀佛同体之化现,故又与弥陀同号「清净金刚」。


  从圆融一体论:观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照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妄闻,反闻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义。观自在,正是因观知众生苦难,以大神通,随机往救,自在无碍,此具「悲」义。


  具体地说,「观」是主体的妙智,始终如一;「世音」是客体的境界,有着前后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萨所具的「闻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合而论之,每一名号同时兼具了悲智、因果的双重义蕴。这正符合了菩萨道的基本原则;修自利之功德,是为着圆成利他的事业;做利他的事业,是为着庄严自利之功德。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宏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南无观世音菩萨!!!

TOP

【大悲大咒通地天】


宣化上人

 

 

  《大悲咒》是通天彻地的,你一念,一切鬼神也都要合起掌来,跪那儿静听你诵...


  〈大悲咒〉根本就没有法子讲的,因为它是密语。所以我把〈大悲咒〉总起来,用四句偈说一说它的意思:


  大悲大咒通地天 一百一千十王欢
  大悲大慈能祛病 孽镜一照匾高悬


  大悲大咒通地天:这有大慈大悲的大咒﹣﹣咒中之王﹣﹣通地天。它通天彻地的,你一念〈大悲咒〉,天上的神,都要恭恭敬敬地来听你诵咒;一切鬼,也都要合起掌来,跪那儿静听你诵〈大悲咒〉。为什么〈大悲咒〉能降伏天魔、制诸外道?就因为他们一听到〈大悲咒〉,就好像听到号令,都要依照这命令去做。所以你念〈大悲咒〉,天上的天也震动了,地下的地也震动了,通天彻地。


  一百一千十王欢:你每天能诵满一百零八遍,念一千天;或者你一天念一千遍,能念一千天,那更好。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千天就是三年。你念三年,每天不间断;并且你每天什么时候念〈大悲咒〉,一定在什么时候念,怎样忙也念一百零八遍。念到三年的时候,地狱里头的十殿阎君──一殿阎罗王、二殿阎罗王,乃至十殿阎君──都生欢喜了,说:「若有一个人修大悲法,每天念〈大悲咒〉一百零八遍,再能修四十二手法,这是相得益彰,有双倍的功效,能有这两种的力量!」这叫一百一千十王欢。


  大悲大慈能祛病:〈大悲咒〉为什么叫〈大悲咒〉呢?因为「悲能拔苦」,它能把一切众生的苦难都拔出来;这是「拔苦予乐」,所以叫〈大悲咒〉。拔苦予乐,主要的就是可以治病﹣﹣世界上有八万四千种病,无论有什么病痛,若诚心念〈大悲咒〉,病都会好。有的说:「我念〈大悲咒〉,怎么不好呢?」因为你没有诚心;若有诚心,一定有感应的。


  孽镜一照匾高悬:在你一天念一百零八遍,念了一千天,也就是三年的时候,十殿阎君欢喜了,什么病都可以治。这时你立了很多功;因为三年的时间,天天诵咒,而又不造业。


  在地狱里头,就是十殿阎君那儿,有一个孽镜台。什么叫孽镜台?你一生所造的孽,在地狱这个地方都会显现出来了。你所行所做,就像演电影,一幕一幕地在孽镜里现出来。你杀过人,在孽镜里就现出你杀人的情形;你偷人家东西,在孽镜里就现出你去偷东西;你放火,在孽镜里就现出你放火;或者你尽好喝酒、尽打妄语,做不正当的事,也都现出来。总之,你造什么业就现出什么。如果你没有业了呢?这个镜也就没有任何的境界现前。


  所以你诵咒的这三年,若不饮酒、不吃肉、不吃五辛,孽镜一照,你的业障都空了;那么在地狱里,就给你挂上一块匾说:「某某人诵持〈大悲咒〉,已经把他的罪业消了,所有地狱的一切鬼神,见到这个人都应该叩头礼拜,和恭敬尊重三世诸佛一样;也都应该保护这个人,如保护一切诸佛一样。也应该到处告诉其它的鬼神,见到这个人,不可给他麻烦。」所以〈大悲咒〉这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南无阿弥观世音菩萨!

TOP

阿米豆腐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

无可言思般若度 不生不灭虚空体
各别自证智行境 三世佛母我敬礼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终)

南无敬礼师,敬礼佛,敬礼法,敬礼僧,敬礼大佛母般若波罗蜜多。我之一切真实语,当愿成就。如昔时天王帝释思维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如是我亦思维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愿皆遣除,愿成无有,愿成寂灭,愿极寂灭。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来亦不去
不一亦不异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喝茶, 喝的是
一种心境; 
一种情调;
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  
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  
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8093

TOP

最喜欢心经中这句: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