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增长慈悲
素食对我们人类来说,无论是维持身体健康,或者避免因果业报,都有莫大的利益。再由个人扩大到社会国家,能令社会安靖、世界和平,可见素食的利益不可胜计。在许许许多多的利益之中,我以为素食的最大利益,应是增长慈悲心。这话怎讲?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说明白点,有慈悲心的人,可望成佛,做三千大千世界的无上法王。所以说素食的最大利益为增长慈悲心。慈悲的意义,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慈悲到极点——大慈大悲,即同如来。
涅槃经和大智度论等都说慈悲有三种:第一种叫‘众生缘慈悲’。这是在凡夫地修道之人发的慈悲心,因为是凡夫,他对众生相没有空掉,看见众生在受苦不知苦,反而以苦为乐,重造苦因,将来痛苦无穷,于是就生起慈悲心。这慈悲心还不够亲切,须再观想一切众生,六道轮回,舍生受生,生生不已,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的过去父母,姻亲眷属,这样的慈悲心就亲切了;既然把六道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亲属,你给他与乐拔苦还来不及,还能把他宰杀,吃他的肉吗?第二种叫‘法缘慈悲’,这是菩萨的慈悲,法缘就是证得诸法缘起性空之理的菩萨,他本身已证我法皆空,没有人我相,没有众生相,但是他怜愍有情,不知诸法缘起性空,在那里终日奔忙,起惑、造业、受苦,菩萨为其生起慈悲心,缘于法空之理,随顺众生,与乐拔苦,就叫法缘慈悲。第三种‘无缘慈悲’,这种慈悲,惟独诸佛才有,佛已究竟证得诸法实相,生相无明都断了,故心无所缘。但是众生没有证得诸法实相,轮回六道,受苦受难,佛还是要大慈大悲,救度六道众生,给众生与乐拔苦。虽然救度众生,而不起众生相,那是佛的大慈悲心,任运自然流露与乐拔苦,这就叫无缘慈悲。
梵网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食肉之人,杀生自肥,这就是残忍的行为;将这种残忍之心,推而广之,可以损人利己,无恶不作。食肉之人,畜类众生,见到他的身子,闻到他食肉过后身上发出的臊气,舍之远避,例如屠夫入村,狗见惊吠。素食之人,心存仁慈,日益增长,推而广之,一切众生,皆可喜可爱,皆欲与乐拔苦,这就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原理。至若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往昔雪山中,有一仙鸽,生活优游自在。有一天,鸽见一人,为大雪弥漫而失道,穷厄困苦,饥寒交迫,在须臾,鸽见此人,大发慈悲心,即飞行求火,聚薪燃之,为此人烤火取暖;又复以己身投火自焚,以施此饥人果腹。仙鸽以此功德,后来转世成佛,即释迦如来。这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事实。我国儒家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古时候齐宣王,以羊易牛,孟子许其不忍之心,推恩及人,可以王天下。这和佛教的素食可以增长慈悲,以及慈悲为佛的根本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二方大圣人,世出世法,各臻极至。真使我们凡夫众生,赞佩不已。
周礼云:‘天子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庶无故不杀犬豚。’而唐朝的颜真卿,白居易等,曾先后奏请建放生池,凡此德政,皆慈悲之道,是故周朝享国八百年,唐朝二百九十余年,此皆戒杀护生之善报,非无因而致也,所以我们要想为国家奠基业,为世界求和平,为自身求健康长寿,为子孙求累世繁荣,应竭力戒杀茹素。
结论
杀生食肉,实是恶业,必当受报无疑也。只是受报要依据杀心的猛弱和杀法的残忍,而各有迟速高下,不能一概而论。其次,杀生食肉后的忏悔修善,亦可以转后报作现报,将重报折轻报。我为了欲令诸位确实了解杀生食肉恶报之事,不妨现身说法,将我食肉受报的经历,略向诸位宣说。
我在十八岁的那年,为了抗日救国,走出学校大门,毅然参加抗战行列,幸蒙祖宗福德荫庇,只当了半年上士文书,就升官了,从此在钱粮里面打滚。到我退休出家之前,我在政军两界干的大部份都是钱粮业务之类。俗谚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虽一文不苟取,然而近水楼台,究竟用起钱来便利多了。我有钱就饮酒食肉,造了不少杀业,清夜扪心,颇为不安,因此对金钱发生厌腻,后来出家,不愿数钞票,不愿存钱,实由于此。
提起我饮酒吃肉的本领来,虽然不大,可亦不小。论酒量,一两瓶高梁酒喝下去,脸不红神不乱。吃鱼吃肉,更是惊人,定坐下来,细嚼缓咽的吃上两小时,吃一二斤肥肉,不叫声腻,我最喜欢吃鸡吃鸭,每餐都吃,怎样吃也吃不厌。一年吃下来,我究竟吃了多少鸡鸭众生,没有统计过。但是有一次,我们驻在浙江定海的溪口岱,初到之时,这村庄附近各地都可看到鸡鸭成群,我每天都叫房东的大小姐为我们去买鸡鸭,交给勤务兵杀来吃,多则三五个,少则一两个,三个月驻下来,这村庄周围五里路以内的鸡鸭都给我们吃光了。有一天下午,起大北风,我又叫房东小姐去为我们买鸡,她说:‘你还要吃!这里五里内的鸡子鸭子,都给你吃光了,你还要吃!’我说她是因为天气冷,怕出门,不肯去买,故用这话来搪塞我。于是我自己带了一个勤务兵,在驻地周围四五里路,打了个转,果然没看到一个鸡鸭,我才知道,我竟吃了这么多的鸡鸭,不禁心里一惊,——我造的杀业太大了。民国四十二年,我信佛了,在看过佛经,明白因果之后,我急于勤求素食,冀赎前愆。据我所知,在军中公开信佛,公开素食的,我是第一人。可是内心却大有‘后悔莫及’之感。为求一心忏悔及弘法利生,将功赎罪,乃决意出家。亦许因此一念之善,我今生造的杀业,幸得将重报折轻报,将后报作现报了。
民国六十三年端午节的前两天,我在南投莲光兰若的‘无量寿’关中,上午八点钟,开始拜净土忏。(这时我闭关已将近二年多了,拜净土忏亦已拜了九个多月)第一拜拜下去,就觉得轻身起来,向著西方前行,走了不到几步,听到身后有很多鸡鸭的叫声,回头看去,只见成千上万的鸡鸭分作三行,追随著我,我沿著它们的行列往后看,约二里多路长,才看到它们的集合场,是在南投(古)车站的大广场上,那里还有牛、狗、猪等一大群在排队静候上路呢!再反观自己,我胸前抱著个鸭子,在叫唤那些众生,一呼一应。我看到这种情形,心想它们来找我算帐了,不禁一惊,如梦初醒。我继续将净土忏拜完之后,深怕我会生大病,即敲钟声,唤来护关的刘文斌居士,把刚才的情形告诉他,请他好好照料我,在最近期间,不要远离。怎知道,就在当晚于禅房里,平地一跤,跌断左腿,虽经延请中西名医治疗,花费信众钜额医药费,自己受尽无法言喻的痛苦,一切治疗终归无效,致成‘跛脚法师’。这就是我杀生食肉的业报。我今向诸位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虽然,我后悔已迟了;但望大家以我此事,作为前车之鉴,各自警惕。尚未吃素的同学,早日戒杀茹素,免蹈覆辙。
最后我在劝告诸位同学发心戒杀吃素之外,再劝诸位还须‘修学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才可究竟离苦得乐。‘持斋’和‘念佛’,合之则两美。分之则两损。这话怎讲?若持斋不念佛,来生以夙世持斋故,必定大富大贵,古人说:‘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分’,何况终身长斋,其福报岂可计量耶?有了福报,固属好事,但是大富大贵人,十分之九不愿修道,所谓‘富贵学道难’。富贵中人,不知学道,他的生活必定趋向食、色、玩乐的享受,食则一席千命,色则倚翠偎红,玩乐则歌舞戏嬉。凡是过著这种生活的人士,不难想像到他的将来,必定堕三恶道,到第三世他就受苦了。又若‘念佛之人不持斋,临终多被业力所障,不得往生’,流入八部鬼神中去。这即是持斋和念佛,分之则两损。如果能持斋又念佛,即得现前身心安乐,当来往生西方,见佛闻法证三不退,终至圆满无上菩提,其功德利益,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也。
附录:诸经论戒杀文
一、涅槃经内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何故先听食三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佛言:‘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二、楞严经曰:‘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三、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四、大乘入楞伽经更说得详细。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知其义已,为未来,现在报习所熏食肉众生而演说之,令舍肉味,求于法味,于一切众生起大慈心,更相亲爱,如一子想,住菩萨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慧:‘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啖愍,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大慧!诸罗刹等,闻我此说,尚应断肉,况乐法人。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大慧!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身体臭秽,贤圣善人不用亲狎,是故菩萨不应食肉。大慧!夫血肉者,众仙所弃,群圣不食,是故菩萨不应食肉。大慧!若我弟子食啖于肉,令诸世人悉怀讥谤,而作于言,云何沙门修净行人,犹如恶兽,食肉满腹,游行世间,令诸众生,悉怀惊怖,坏清净行,失沙门道。菩萨慈愍,为护众生,不令生于如是之心,不应食肉。大慧!诸善男女,寂静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术,或求解脱,或趋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碍,不得成就。是故菩萨欲自利利他,不应食肉。菩萨慈念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云何见之而作食意!是故菩萨不应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增长疾病,易生疮癣。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圣人之所弃舍,云何而许弟子食肉耶?若言许食,此人谤我!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无量过失,断而不食,获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损益,是故我今为汝开演:凡是肉者,悉不应食。’
五、普贤行愿品曰:‘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六、弥勒菩萨偈曰:‘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