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味】 
  性微寒,味苦、辛。 
  【药性功效】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对金**葡萄球菌、白喉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蒺疾杆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临床用于: 
  1.上感、流感:菊花、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各9g,薄荷、甘草各6g,水煎服。 
 
  2.急性化脓性炎症:鲜野菊花及叶30—60g,水煎频服,并用其花及叶30—60g,水煎,外洗或捣烂外敷患处。 
  3.高血压:野菊花、草决明各15g,泡水代茶饮(对肝热型高血压尤为适合)。 
  4.咽喉肿痛、瘰病、目赤肿痛等:可与**药配伍应用。 
 
【性味归经】 
  微寒;辛、苦;归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功效分类:清热药;解表药;清热解毒药。
 
  主治:疔疮;痈疽;丹毒;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高血压病。 
 
【验方】 
  宋代景焕于《牧竖闲谈》中曰:“真菊延龄,野菊泄人。”野菊花苦寒之性胜于白菊及**,独擅清热之功,一般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中医认为野菊花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临床则广泛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湿疹、宫颈炎、前列腺炎、肛窦炎等。下面介绍一些常用验方: 
  红眼病 金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叶、薄荷、桔梗、牛蒡子各9克,芦根18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可愈;风火相煽所致的目赤肿痛可用野菊花15克,金银花15克,密蒙花9克,夏枯草6克,煎汤内服或外用薰眼。 
 
  预防感冒、脑炎、百日咳 野菊花6克,用沸水浸泡20分钟,煎30分钟,代茶饮。 
 
  热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 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连翘10克,煎汤内服。
 
  湿疹、皮肤瘙痒 用苦参、白藓皮、野菊花各30克,黄柏、蛇床子各15克,煎汁,倒入浴盆中,加温水到能够浸渍患处为度,每日洗浴1次,每次浸泡30分钟。 
  痈疽疔肿、丹毒、毒蛇咬伤 野菊花30克,土茯苓、蒲公英各20克,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连用7~10日,并外用鲜野菊花叶捣烂敷患处;或将野菊花15克连茎捣烂,加入适量酒煎,趁热服下,将所剩药渣外敷患处;或用野菊花与苍耳草10克一同捣烂,加入酒一碗,绞汁服;或与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各15克,金银花20克配伍煎汤内服;或用野菊花鲜草、鲜紫花地丁捣烂外敷,并取野菊花12克,水煎服。 
  痔疮伴炎症 金银花5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5克,紫背天葵子15克,每日l剂,水煎后分2次服。 
  前列腺炎 以野菊花栓塞入直肠,每天2粒,两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3个疗程。 
 
  宫颈炎 用温水冲洗**后,以野菊花粉适量涂敷宫颈,每日1次,连用3~5天。亦可用野菊花注射液局部外涂。
 
  慢性盆腔炎 每晚睡前半小时,将野菊花栓1粒塞入**内约7~10厘米处,10日为1疗程,月经期间停用。 
  外生殖器瘙痒 用苦参饮(苦参20克,蛇床子20克,地肤子20克,黄柏20克,野菊花20克),水煎外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