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容不下一张书桌

容不下一张书桌

德国义工穷乡义教 被指「损政府自尊」


广西扶育留守儿童逾10载 **质疑资格


德国籍义工卢安克(Eckart Loewe),10馀年来在广西贫穷山村小学义务教学,关心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的孩子),并在博客上分享其教学经验。然而,卢安克近日突然关闭博客,称自己关注「留守儿童」伤害了有关部门的「自尊」,又被**指「未获中国志愿者和教师资格」。


央视曾专访 誉为「外国雷锋」


42岁的卢安克,是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切学乡板烈村小学教师,该校70%以上儿童都是「留守儿童」。10多年来,卢安克不仅免费教书,还悉心照料孩子。去年底,中央电视台曾对卢安克进行专题报道,不少国人称誉之为「外国雷锋」。


他还写道,「根据有关部门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分,也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为某人某事做了宣传,你就要知道:我不会跟别人合作,而只会为别人(的事)服务。」有内地记者透露,卢安克受到广西**厅「无志愿者和教师资格」警告,暗示其不要在媒体上出现,也不要再谈论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等话题,否则将被追究「不法行为」,甚至被驱逐出镜。


转自[明报]



TOP

卢安克被指「无志愿者教师资格」,舆 论哗然,有网民愤言:「几十万的代课老师,也同样没有教师资格。甚麽样的国家可以连紮根山村义务教育留守儿童的志愿者都无法接受?中国之大,已容不下一张书桌。」 不收分文 翻译收入尽捐 事实上,卢安克的中国义工之旅,一直跌跌撞撞。1997年,他在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义务教德文,却因没办「就业證」,被**局扣留护照,还罚了3000元;1999年他从德国回到广西,在河池一所县中学任教,因推崇素质培养、学生考试分数不佳,被学校开除;再後来,他到偏僻的板烈村小学,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至今未婚 学生就是後代 在广西先後执教10馀年,卢安克未收过学校一分钱工资,其生活费均由在德国的父母提供,月支出不足200元(人民币),虽然他有翻译教育论著的收入,却悉数捐给慈善机构。 在与普通农民无异的艰苦条件中,卢安克依然享受其中,在板烈,他让孩子们写歌词、集体作画、甚至给他们拍了部电视剧,用非说教的方式培养孩子。虽然卢安克至今未婚,但他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自己的家人,那家人就是他的後代 ;如果为了自己的学生,那学生就是他的後代; 如果为了整个人类,那人类就是他的後代。」这番「豪言」,是如此掷地有声。

TOP

卢安克1968年生於德国汉堡,毕业於汉堡美术学院,後在南京东南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留学。1997年起开始在中国义务教书生涯,2003年起在河池特困县东兰的板烈村小学支教(支援教育),其间翻译上百万字教育论著,2006年成为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

TOP

支持志愿者! 义工无国界!

TOP


因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分,也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TOP



喝茶, 喝的是
一种心境; 
一种情调;
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  
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  
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8093

TOP



浮生有余闲把茶言欢!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4612

TOP

我们的政 府怎么了?

TOP

竟有这等事啊

一把年纪了何必害怕去说破,有些事壹米之外是沧桑不太完美的皱纹,任由她一横到底

TOP

卢安克:是中国感动了我

他最怕别人这样描述他:“一个外国志愿者,不远**来到中国贫困的山村,愿意吃苦,具有崇高的精神。”这不是他谦虚,而是他非常担心媒体误读。在他看来,一旦成为公式化的先进人物,很容易把许多标签贴上身,活生生真实的自己反而消失了,那肯定不是他——卢安克。   去年年底,这位在中国广西山区义务支教十馀年的德国志愿者首次接受了中央电视臺《面对面》节目的专访,节目一播出,很多人都被他感动了。然而,卢安克却说: “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2006年,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了我。”    “成熟不意味著理想的放弃”   从广西首府南宁往西北方向前行约308公里,就到了一个叫东兰的县城。坐中午12时的中巴车,只要1个小时,就能到达一个叫板烈的村莊。   来自德国的教育志愿者卢安克,就住在板烈小学简陋的教具管理室裏。这个满头金髮、高大而瘦弱的男人,说话时的语气平和舒缓,不急不躁;他穿一件宽大的假冒名牌运动服,显得特别瘦削。当你和他说话时,他整个身体向你前倾过来,那一双银灰色的眸子专注地望著你。


卢安克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係。他22岁来华旅遊时爱上中国,而後到中国留学。从1999年起,他只身一人,深入中国广西偏僻的山村,义务教育无钱上学的孩子们讲普通话、学文化,此後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至今。


  发掘人的创造能力,正是卢安克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然而,卢安克在中国的教学之路,可谓困难重重。他曾因未办“就业證”而教书,被**罚款3000元;因为他的教育方式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他曾被学校开除。卢安克没有收入,他靠写书、翻译书籍挣来的钱全部寄给慈善机构,更不接受任何慈善机构的救济,只依靠父母每年寄给他的5000元人民币生活,这些钱还是是父母从退休金裏省出来的。就这样,他在中国生活了十馀年,他说,他只代表个人,他做的事是他的梦想,并非慈善。


  在中国农村义务支教十多年来,他发现了中国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普遍问题,比如出於望子成龙的心理,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又比如过於注重应试,忽视了素质的培养。他想告诉天下的家长: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理念,他就永远找不到自我的力量。父母应当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之所以选择去农村,是因为卢安克觉得,山区农村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


  一个学生曾对他说:“我一方面觉得你像大人,另一方面又像小孩。”卢安克说:“如果成熟意味著对理想的放弃,我不愿成熟。”


  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自己的家人,那家人就是他的後代 ;如果为了自己的学生,那学生就是他的後代; 如果为了整个人类,那人类就是他的後代。


  ——德国教育志愿者 卢安克 


  做学生身边的大人


  2001年7月,卢安克把他的办事处搬到了广西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他在村裏以每月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2003年,卢安克开始在广西东兰县板烈小学5年级班做教育实验,让学生们观察、感受、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观察到的情况并改造环境。同时製作了一部纪录片《山路弯弯》。


  “这是个什麽烂仔,把头髮染成这颜色!”因为没见过外国人,乡下的老头儿第一次见到卢安克时说。几天后,村民知道了这个外国怪人名叫卢安克,是德国人,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当地人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外国人会自愿到山裏给孩子们上课,并且不要钱。


  而如今,村民几乎已忘了他是一个外国人,他们像对待村裏人一样,和他打招呼、聊天、开玩笑。在山村小学裏,学生见到卢安克,经常是一起撲到他身上。不少孩子会爬在卢安克身上介绍:“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老卢就是我爸爸。”


  除了教孩子们各种知识,卢安克最喜欢和孩子们做的事情就是爬树、挖泥鳅、在泥地裏打滚。白天,他与学生一起去放牛,去幹农活;晚上,孩子们在看电视剧,而他则在一边翻译他的书。他常常组织学生做一些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设计工作,使他们摆脱过於固定标準的思考模式,比如组织学生一起设计屯裏需要修建的桥,来把生活中的事情当成学习机会,从环境的需要来培养学生。


  在孩子们眼裏,卢安克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他能回答孩子们最好奇最想知道的问题。“世界上真的有鬼吗”、“男人和女人是怎麽回事”,这些问题如果问家裏的大人,孩子可能会被骂一顿,而当孩子向卢安克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会得到一个很真诚的答案。


  卢安克所在的板烈小学有240名学生,7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每到週末或是假期,冷清的校园会让卢安克感到不安,从2003年起,卢安克就选择每天去一户学生家,与他们一起生活,轮流做他们身边的大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家,我也需要家。我的家(学校)比较大,我的孩子(学生)比较多。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多年不回家,他们也需要一个可以暂时替代他们父母的人,他们那麽靠近我,就是因为没有父母可以靠近。”卢安克说。


  成年人不在孩子身边在卢安克看来是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板烈村的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管教,很多小孩在一起就会进入疯起来的状态,然後变得很“野”。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卢安克想了一个办法,他写了一部叫“和平剑”的电视剧,让孩子们共同来演。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荣志的小孩,一心想当英雄。他历经种种磨难追求到了和平剑,但这把剑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帮助人,也能伤害人,甚至包括自己。荣志经受了外来的种种**。也抑制了内心的种种慾望。最终才成为真正的英雄。卢安克说“这是经过行为来学习,不是说话。说话是抽象的,不侵入他们的感受,应该用行为去学习,更直接的。可能头脑想不到,但他们的感受中都存在,他们已经接受了,但还没理解,但大了他们会回忆。”


  在中国山村义务支教10年,躲记者成为卢安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说:“媒体会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2006年中国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他已经是候选人。当他得知此事之後,直接给评委会写信,坚决不从。直到2009年底才第一次接受了中央电视臺的专访。而他之所以最终接受了这一采访,还是因为他受到前南非总统曼德拉的一句话的启发,他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如果你隐藏著自己,不敢让别人看到你如何做著自己所喜欢的事,别人就会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看见,这就等於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等於解放了他们的愿望。这不是说让他们做跟你一样的事,而是说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我被这句话感动了,所以我第一次接受了电视臺的采访。”


  “我不会离开山裏的孩子”


  卢安克的事迹不胫而走以来,受到了许多中国人的敬佩与讚扬。最令卢安克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女孩子因为看了媒体报道而声称爱上了他。每天,他的电子信箱都会收到上百封邮件,不少是女孩子们写给卢安克的追求信件。每个月,学校裏都会有陌生女孩来拜访,她们都是卢安克的“粉丝”。


  对於“粉丝”的追逐,卢安克说:“她们说要到学校来找我,嫁给我,有的人甚至说要离了婚来嫁给我,这让我很担心。我想是时候告诉大家我已经有未婚妻了。”


  卢安克的未婚妻也是一名志愿者,她爱山裏的孩子,学校的孩子们也很喜欢她。


  得知卢安克有了未婚妻後,板烈村村民的心情忽然变得複杂起来——一方面,他们希望“不谈恋爱、不结婚的怪人”卢安克能早点结婚,因为在农村,男人都要结婚;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卢安克结婚後要听老婆的,会离开板烈,离开山裏的孩子。“大家都不想让卢安克走,他是一位好老师。”一位板烈村民说。


  这个学期结束後,卢安克计划去广州看看。广州的一家公司希望能聘任他做摄像师。在农村呆久了,他也很想去感受一下中国都市的发展。学生听说卢安克要去广州,就睁大了眼睛问他:“那你还会回来吗?”


  得到卢安克肯定的回答後,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噢嚯……卢老师不走!他还会回来!”


  卢安克说自己已经把这辈子交给了山裏的孩子,“我们的命是在一起的,无论怎样我都会回来”。他和学校裏的孩子一起创作了很多歌曲,其中一首歌叫《还有谁在乎我》,曲调轻柔,孩子们唱起来略带著伤感:“你走时我又捨不得,到我走时你还会在乎我吗?我们都不完美,但为了你,我愿意做出来不可能的改善。为了回来,为了在乎你,我不怕失去自己的一切。我心中的愿望已经满足了,而我激动流下的泪也停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