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杨学祥 发表于 2010-5-18


 


20099月,胡 锦 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1]。”


>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 >


节能减排导致“减碳经济”的出现。“减碳经济”就是首先要考虑最省钱的减排办法。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事实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在节能减排中可发挥巨大作用,环境优势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 >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一文最早于200539在《光明观察》刊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目前存在完整的记录在知识产品采购中心网和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23]。故重发于此,以备查阅[4]


> >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 >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仪器检查、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2-4]


> >


新华网北京200538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5]。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36十届全国**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6]


 


在一年之内中国**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0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7-9],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10]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11]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2-4]


 


《中国日报》201046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12]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


 


516,住建部对副部长仇保兴日前作出的“中国住房寿命25年至30年”言论作出了回复,否认房屋质量造成建筑短命,并否认仇保兴演讲中曾出现上诉表述。此前,北京律师秦富亭致函住建部,申请公开我国住房质量的全面调查结论。前天,他收到了住建部答复的《告知书》,其中表示,有些城市建筑(相对非城市建筑而言)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因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合理的使用年限,并不是因房屋质量造成了建筑寿命缩短[13]


 


记者在住建部给秦富亭律师的《告知书》上看到了下述内容的回复:仇保兴副部长在大会演讲时提到:“有些城市建筑寿命 (因为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从现在的平均35年也应该提到100年甚至更长久,延长建筑的寿命就等于节能减排”;由此可见,有些城市建筑(相对非城市建筑而言)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因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合理的使用年限,并不是因房屋质量造成了建筑寿命缩短;演讲中并无“我国住房寿命25年至30年”的表述[14]


 


无论如何,仇保兴副部长在大会演讲时提到的下述观点对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有些城市建筑寿命 (因为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从现在的平均35年也应该提到100年甚至更长久,延长建筑的寿命就等于节能减排”[14]


 


事实上,我在2005年提出的以下观点值得关注: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仪器检查、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2-4]


 


由于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灾害频发的大趋势,网络经济和灾害经济同样值得关注。


 


网络经济是指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经济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使得经济信息成本得以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经济资源的全球化经济形态。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这显然有利于减排经济。网络经济的高科技型和个性化,可以使家庭办公、异地就业、代理采购、网络会议、异地聚会等成为现实,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交通拥挤,从而达到减排目的。


 


伴随全球环境的恶化,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发生。强震、海啸、强台风、强飓风、严重低温冻害、流感世界大流行、强沙尘暴、罕见干旱和洪涝连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只有认清灾害的发生规律[15],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才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达到减排的实际效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5699


 

TOP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杨学祥


摘要: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 >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 >


    新华网北京38日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1]。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 >


200436日十届全国**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


> >


在一年之内中国**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 >


    1.历史的回顾


> >


    5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3-5],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对比的是,“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于200194日在北京开幕。环境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重温21世纪论坛的呼声,对发展循环型经济大有帮助。


 


    2.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发展局的官员罗夫·泽留斯(Rolf Zelius)在专题论坛上指出[6],过去30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1/3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


 


    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Srawaka森林里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随。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仅仅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已经上升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森林对人类**的价值莫过于提供木材,直到近期人们才正视,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崩溃、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均是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增加,而众多依靠森林产品生存的人们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事实上,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7]。”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法?齐白塔说,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3.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到目前为止,商品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以为,向大自然索取是免费的,向大自然排污也是免费的。他们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抽取地下水为例,人们免费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枯竭并受到污染。以至于20009月江苏省**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根据国内外经验,适当的补充地下水不仅能使地下水位回升和制止地面沉降,而且能使地下含水层成为廉价的输水渠道。问题是维持地下水源的回灌费用由谁来支付?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把财富扩展到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资本四个部分,并提出了真实储蓄概念。真实储蓄的实质,是用总储蓄减去外债与折旧和加上教育投资得到的净储蓄,然后减去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得到的真实储蓄,再除以GDP得到的真实储蓄率,所得结果若持续为正,即反映财富在增长,若结果持续为负,最终必将导致财富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利用真实储蓄的长期时间序列来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纵向比),也可以借此比较不同城市的情况(横向比)。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并将被引入市场经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据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8]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基本法》(草案),争取在2001年开始实施。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循环型经济**”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循环型经济**”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2010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64万人增加到140万人。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2020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100%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9]


                       


    4.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10],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7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其中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1.5亿吨,目前每年还以8%10%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70亿吨,在全国667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排放量为3186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63%,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21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851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53次大洪水,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30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5500多间,近700户村民**迁移他乡[10]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9]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11]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协委员们纷纷发出警告[1]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长期短缺矛盾,它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从现在起,国家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理性的警告,辩证的思考,在政协大会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把节约上升为国策。


 


原国家计委负责人叶青委员承认:“我们从‘八五’就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确实,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三十五六亿吨标准煤,资源难以承受,环境也难以承载。你看看,农业用水实际利用率连40%都不到,很多地方是大水漫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12]。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13]。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13-15]。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值得借鉴。


 


 


http://www.tt91.com/article/05-08-27/15500026_1.shtml

TOP

“资源为王”第二阶段(含投资、货币、趋势等问题)



时寒冰  2010年3月30日


 



         (一)罕见的经济形态


    一个新的阶段即将开始,时间就在2010年5月后。
    欧元今天的命运,是昨天的延续——对照《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的论述,对今天的场景,可谓一清二楚。
    对于通货膨胀,同样是在2008年12月底正式上市的《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这本书中,我用了整个一个章节(即第7章)来阐述“全球性通货膨胀要来了!”,小标题分别是:通货膨胀前的可怕寂静;美国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通胀之害谁也逃不了……
    这种当时看起来显得愚昧可笑的观点,已经无人再报以嘲讽。
    我要说的是:我们已经经历的,只是通胀的第一阶段——它是实实在在的通货膨胀。更猛烈的通胀,正在展开。这种通胀与以往通胀的区别是:它是由货币的大幅贬值和人们对纸币信任感的降低引起,而非因供应的短缺引起。当御用经济学家还在喋喋不休地以商品的供应充足为依据,论述通胀只有预期而没有实际通胀的理论时,通胀正在进入另一个阶段。
    欧元武功被废后,以黑色金子为统帅的大宗资源类商品的全面上涨时代将快速来临——我在2010年3月17日《货币战争悲壮的英雄:帕潘德里欧》一文中已经指出:索罗斯此役重在利,而非让欧元分崩离析;美国希望重创欧元,使得欧元的信誉度、影响力下降,也非让欧元死掉——至少,两者都不希望欧元现在死掉。
    “资源为王”时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再次快速到来。
    这是世界性的。   
    一切都将在悄然无声中展开,在瞠目结舌中结束。眼泪浇灭不了通胀之火。当《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的推论成为现实,另一种经济形态已成雏形:我此前的文章中已经预言,未来将是通货膨胀与供应过剩并存——这是一种过去罕见的经济形态,也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经济形态。
    2009年12月16日,我在《通货膨胀早已在我们身边(兼谈房价)》一文中写道:“这些投资就是未来的供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过度信贷支撑的情况下,才能与中国的出口相对接,消化掉中国过剩的产能,在次贷危机后,由于美国消费者已经透支了未来若干年的消费,他们的消费能力今非昔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仍然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一旦这种供应能力在未来释放出来,产能过剩的严重局面情何以堪?这将在未来让中国作茧自缚——一方面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本上升,一方面是大量产品积压。也就是说,在通货膨胀之后,中国将步入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国内的通货紧缩共存的经济形态!”
    压人民币升值(狙击欧元后即正式展开),出口下降,结果是:相关产能过剩。
    大规模投资供应增加,民众收入和购买力跟不上,加之相关投资项目本身就已是过剩项目,结果必然是:相关产能过剩。
    都在回到一个点上。
    这恰是最至关重要的点。
    双重过剩的结果是,为了GDP和就业,只能继续搞投资,搞投资只能继续注资,注资缺钱只能继续走投放基础货币之路——回到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下。
    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否,都改变不了对内持续贬值的命运。
    我们的通胀不完全是输入型的,更有货币贬值的因素——庞大的投资项目一旦展开,需要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
    次贷危机中,中国最大的依托是民众手中的储蓄!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储蓄最大的动力源于对未来不确定预期的担忧。中国**保障机制不健全,房价、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节节高,促使人们在惶恐不安中像蜜蜂一样勤奋地劳动,储蓄资金。
    但是,房价等的快速上涨,像吸血鬼一样在抽干这些储蓄。
    储蓄在枯萎。
    家庭在负债。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表明,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一些欧美家庭,北京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上海、青岛、杭州等城市家庭债务比例分别达到155%、95%、91%。
    中央在赤字。
    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8%
    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6%。
    2009年,中国财政赤字规模为9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中央财政为地方代发了2000亿元的地方债,占GDP的比例为2.8%。
    2010年,财政赤字计划为10500亿元,其中中央8500亿,代发地方债 2000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仍在3%以下。国际上通行的马约标准:赤字率3%一般设为国际安全线。2010年全国财政赤字预计占GDP的2.8%,但是,如果GDP被注水、加上未统计在内及**隐性财政赤字,则可能已经大大突破国际安全线。
    地方负债迅速膨胀。
    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已达7万亿左右。以地方政府负债中85%来源于银行信贷来粗略计算,当前地方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8万亿。7万亿左右的贷款占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39.97万亿的18%,商业银行2009年信贷扩张冲动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系统风险隐患。——2010年3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据瑞信的估计数字,到2010年底,地方政府(含地方政府下属企业)的总负债规模将达12.5万亿元。
    从上到下,都在负债,都在透支未来的财富和劳动。那么,货币依托的基础是什么?财富透支、环境透支、健康透支、土地透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纸币,它的唯一趋势只能是贬值;那么,当储蓄优势不复存在,整个经济体正在失去一个最重要最天然的屏障,该如何应对下一次危机?——当然,我更希望危机永远不光临我们这片苦难的土地。


            (二)被滥用的凯恩斯理论


    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政府从来都不是做经济的好手——真正的好手是企业家,是私人。即便当年的罗斯福总统,把美国经济拉出低谷的也不是他的新政,而是欧洲战事引发的以军需物质供应为基础建造起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恰恰是此前政府的不当干预,引发了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
    有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预言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一位是米塞斯(被誉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一位是哈耶克(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认为,美国上世纪20年代持续实行的扩展性货币政策,即低利率和庞大的信贷投放,最终引发了大危机。
    危机发生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进行了强力干预,正是它的干预,导致了经济形势的恶化。1932年12月6日,胡佛在其第四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只能扮演一个规范性的角色,而不能成为经济和**生活的参加者……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
    人们忽略了胡佛的反省,而将其失败归结到干预不够彻底上面。
    于是,罗斯福实行了更强有力的干预政策。
    这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人投资。1931年——1938年,美国政府年均预算赤字17亿美元,1936年达到29亿美元,而私人投资却从1929年的160亿美,下降到1937的114亿美元(期间更有10亿美元的最低谷,114亿美元还是恢复后的数字)。
    政府投资是把双刃剑,所幸的是,当年美国政府主导的投资,主要还在公共领域,并未大幅挤压私人的投资空间。罗斯福真正取得伟大成就之处在于,它建立起来的**保障机制和以法律为基础构筑起来的公平市场机制,重新恢复了信心。欧洲战事帮助美国培育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摆脱了泥潭。
    但是,罗斯福为干预经济而设立的名目繁多的政府机构,导致政府机构臃肿和政府人员大规模增加,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而新增的联邦政府债务,和快速拉大的贫富差距,更是深深困扰着美国。如果不是通过战争与货币博弈转嫁了相关矛盾,罗斯福的日子绝不好过。
    遗憾的是,所有的人都记住了罗斯福辉煌的成就,而忘记了他留下的问题,一如人们忽略胡佛的自省时那样彻底。这一切,都为了证明:凯恩斯理论是伟大正确的,为自己滥用这种理论提供依据。
    后来的货币学派的领袖,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通过研究认为,造成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恰是美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运行造成的恶果。1963年,弗里德曼与施瓦茨合着的《美国货币史》提出,如果不是在1913年成立了联邦储备局,如果不是美联储过度干预经济,1929年的经济危机原本就不会出现。弗里德曼认为,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灾难实是源于一场普通的金融风暴,由于联邦储备银行的政策和管理失误,错误的紧缩货币供给进一步恶化了这场风暴,最终演变成无法收拾的大恐慌。对此,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2002年庆祝弗里德曼90岁生日时说:“有关大萧条,你是正确的,我们(联邦储备系统)当时的确做错了。我们真的很抱歉。”
    经济发展史证明,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必然导致严重的畸形进而引发大危机。
    但是,没有哪一个政府不喜欢干预经济。
    世界各国政府对待凯恩斯的理论,一如中国古代帝王对孔子理论的扭曲。
    时间的洪流逐渐埋没**,即使历史学家,也在争论不休,罗斯福与凯恩斯,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美国经济史学家福克纳说:“(罗斯福)新政……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理论。”而美国历史学家贾乐迪则认为:“罗斯福从来没有接受凯恩斯的理论,但萧条迫使他紧急情况下,政府支出比他的政府的税收更多。通过这种方式,他使用了凯恩斯主义方法的一部分。”更有美国学者认为,罗斯福与凯恩斯,一个作为实践者一个作为理论者,共同构建了凯恩斯理论。
    这些争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凯恩斯理论,在后来,被不懂其理论的人,运用得淋漓尽致。
 
     (三)泣血建言
 
    我们也在活学活用凯恩斯理论。
    中国4万亿救市计划推出后,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利奥·刘易斯的文章——《正如奥运一样,北京的5860亿美元救市计划击败所有对手》,他写道:即便前面加上“巨大”或“庞大”一类的形容词,“一揽子金融刺激计划”这种说法也根本解释不了北京9日晚上发生了什么。“奥林匹克”的意思最接近。这实在是一场北京金融刺激计划奥运会:惊人、过度、铺天盖地。英国、韩国和日本等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实施的计划只能算平凡普通。中国5860亿美元的计划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华盛顿拿出GDP的同样比例实施一揽子刺激计划,那将超过2.2万亿美元,结果会“极其恐怖”。细看之下,中国其实可能比庞大的一揽子刺激计划更可怕……
    时间发展到今天,老外也会为自己当初没有见过世面的感叹而羞愧:
    2010年3月22日,湖北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介绍:湖北全省重大项目库已入库项目3.76万个,投资总规模达12.06万亿元。这一投资计划,接近湖北省2009年GDP(1.28万亿)的10倍。——这是自原始**以来最惊人的投资计划!
    重庆发出了“今年开始要大干,3年大变样,10年脱胎换骨”的号令,开始猛推“大投资、大基地、大支柱”战略。
    2010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亿。
    河北省提出2010年要下力气抓好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安排1300项,总投资1.6万亿元。
    江苏省计划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1.7万亿元,增长24%,其中,10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达到28个,50亿元及以上的大型项目81个。
    浙江宁波一个市计划全年100个大项目,涉及总投资2800亿,投入的力度历史空前。
    2010年,四川已确定重大项目650个。
    截至2009年11月底,安徽省投资增幅已连续56个月运行在30%以上的增长区间,照此速度,2010年安徽的投资额将超过GDP总量,这在全国是第一个。
    ……
    这已经不是在干预经济,而在成为经济的绝对主导者——这本身就已经突破了凯恩斯理论的极限。但所有的这些,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此次抗旱,有人觉得下拨广西的1.5亿元抗旱救灾资金杯水车薪,但大部分人没有觉得什么——很多人觉得,农业原本就应该得到这么多啊!
    为了节省比高铁快出的10分钟,预计总投资350亿元的上海至杭州的磁浮铁路有望开工。质疑者已经稀稀落落。
    问题在于,粮食是未来的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可以与之相比。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须以农业为前提保障——民以食为天。当轻农达到极致,安全的界限必然变得极其脆弱。
    大规模的投资更应该优先安排到兴建水利设施方面。
    在“资源为王”体系中,农业是最后一个轮动板块——2009年9月8日,我在《金价上涨发出了什么信号?》一文中写道:自2009年8月起,我以黄金、有色金属、煤炭为核心的投资组合,变成以农业类、有色金属、石油、黄金等资源为核心的搭配——投资做的是预期。
    农业是“资源为王”第一阶段最后一个被传导到的板块——它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另一个周期的开始。农业是“资源为王”体系中最核心的一环。随着第二个周期的展开,在纸币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情况下,“资源为王”的重要性将日趋为人所熟知。当农业股在调整期走过一段低调的辉煌后,重点配置资源类品种,黑色的金子、**的金子、液体的金子(以时间为序排列)……我书中关于“资源为王”的论述,正在进一步在现实中印证。
    “资源为王”时代,中国最需要警醒的是:我们正在一步步沦为打工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0年2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553.88亿元,同比下降31.43%。据中钢协统计,72家大中型钢企销售利润率2007年为7.5%,2008年降到约5%,而2009年降到了2.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大矿商的巨额利润。力拓200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3%,达到47.8亿美元;必和必拓下半年净利润涨幅134%,达61亿美元;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第四季度利润上升15%,达到15.7亿美元。
    中国数以千万的人,在为几家铁矿石企业打工——这只是一个缩影而已。
    我泣血建言决策层,立即终止那些已经过剩的投资项目、立即终止那些在未来可能过剩的项目——我分析的结论是:那些大项目在未来90%以上的将因过剩而被淘汰!是极大的财富消耗和浪费——外力促使的人民币升值只是中国产品全面过剩时代的一个起点。中国必须尽快走民富路线,提升民众的购买力和幸福指数;尽快全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唤起私人投资的热情,以效率更高的私人投资替代低效和高损耗的政府投资,提升整个经济体的发展效率;尽快建立**保障,减轻民众的忧虑感;尽快恢复被污染的环境,提升民众的健康素质;尽快改变房地产的掠夺性而促使其民生性的回归,使这个民族被房地产击碎的凝聚力和信仰重新凝聚起来。
    中国最需要的不是GDP,而是积累财富!以消费财富推动GDP增长是最典型的本末倒置。
    但我也深知,自己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螳螂,我的认识和建议只是基于一个公民肤浅的认识,仅作为一种参考,亦可作为饭后谈资一笑了之。
    感谢国家!
                        
http://shihb.blog.sohu.com/147301233.html

TOP

 


财经郎眼:聚焦产能过剩(2010年5月10日)


 


 


TOP

喝茶, 喝的是
一种心境; 
一种情调;
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  
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  
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8093

TOP

支持杨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