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易武普洱茶 |易武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记忆

易武普洱茶 |易武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记忆

08年秋,我去易武茶乡访茶时,联系过黄兄(hy1021 ),与他一起喝茶,并一起探讨“关于易武普洱茶传统制作技术”的相关问题。

今拜读黄兄发表的文章,转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原文:《易武记忆》

作者:hy1021   


一,断代的古茶山

易武等古茶山,虽说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但是当问起当年的制茶之兴盛,70岁以下的古茶山人,几乎只能告诉您那些从外人的那里听来的传言。我出生在古茶山,父亲也曾在易武的乡镇企业(茶场)从业了近20多年,从小喝着古茶山的茶叶长大的我直到2003年才知道,我们原来有六大古茶山,奶奶跟我说:有个姓詹的记者找过她,还拍了照片,才说起有个杨聘号。

后来,很多人都说:古茶山的茶叶很好,很多人做茶。也知道:古树茶好,越陈越香也才开始植入脑海。由于不懂茶叶的保存,至今还有很多的易武“仓”

说断代,也许不够严肃,因为,古茶山人世世代延续至今,怎么会断代呢?

更早的历史我不是很清楚,只能从奶奶的这里开始了,奶奶说:十三岁就开始采茶、制茶。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茶叶销路断了,茶款收不回来,破产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做茶了,抗日战争是1937年的事,也就是说从那以后,茶叶因为卖不出去,就停止了生产,无人问津了。昔日辉煌滞留在了那些易武的残砖片瓦中了,战乱淹没了普洱茶,忧伤的、静静的等待着,没有人再提起。那时候出生的小孩也没有了茶叶的记忆,茶叶树渐渐的被原始森林包围,生长着。。。

解放后的公有制,没有人提起那些静静的茶叶,改革开放后分山,茶叶树的森林被分到了各家各户。已经长成大树的茶叶由于难采,价格的低廉,很多人都不会去以他为生,也有一些聪明的,发现砍了大树的茶叶很好采摘,于是有些茶叶树被砍了,采来的茶叶卖给刚成立的易武的乡镇企业(茶场),以前的历史也是没有人更多的提起。

就这样,那些历史静静的溜走了。。。

1995年有一个爱普洱茶的人历尽困难找到这里,开始告诉古茶人你们有这样的历史,制作了一些古茶,有一个记者和一个写书的人赶来收集整理这段历史,他们看到的,只是残砖片瓦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迅速传播,大家都知道除了龙井我们的古树茶也是很好的茶叶。

但是,古茶山知道历史的人已经很少了,更谈不上当初是怎么回事了阿。之前,就算勐海的制作普洱茶熟茶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古茶山。我的父亲在易武的乡镇企业(茶场)从业了近20多年也是在生前从不曾提起。
易武普洱茶 |易武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记忆

二、尘封的记忆

掀开那段历史,奶奶的心始终是无法磨灭的痛,无论战争导致父亲带着全家离开了(奶奶已经出嫁)。更是那些我们无法体会的生活艰难,生存已经几乎练就了她的那种刚毅、硬朗、不服输的脾性。女人的柔情早已逝去。。。不懂事的我们始终觉得她很暴躁,

记者找到她,惆怅中还可以看到她的那种对制茶的那段历史的怀念,“家里有一大片茶园,每天有很多人帮忙采茶,还小的她在家里做饭,要蒸一大蒸子”。说着做出怀抱的样子,眼中闪烁着激动。“那时候做的茶叶要靠马驮”她想了想“有一个叫勐莱的地方,就是交货的地方,双方手持半张像片,对上了才能把茶叶交给他们,做茶的人家很多,号家多,钱也是靠马驮”越讲越有精神。

当记者说:杨聘号的内票和茶叶到现在还有的时候,不禁可以看到她的那种自豪。

当记者问到茶叶是什么时候种植的时候,她也不曾记得了,只知道董事了就在那里采茶了 ,至于制茶,一年是制作两次,大约是5—6月一次,10—11月一次,师傅是很吃香的。采回来的茶叶要先在鲜叶时就要挑拣一次,这个我是知道的,很小的时候母亲把采回来的都要挑拣一遍。然后是摊晾----杀青---XX--日晒――挑拣――蒸压――摊晾――包装。(XX是一个至今很多人忽略的环节)

根据这个记忆,今年春茶,我特地试了一回。

记忆中,那些崎岖的山路,野狼出没,刁走小孩,大象卷人,马驮队路上的真实“故事”小时候便一遍遍的灌在耳朵里,现在只能依稀记得了。

关于做茶,依然说的很少,大家可能不知道,可笑的是易武现代做茶法,还能找到当时的影子,这个影子居然是从广东、台湾、新加坡传过来的,之前的我们当然也是不知道越陈越香的。做饼、笋壳包装也是依照外面的样式,做饼的人也是现代的年轻人了。做饼的依据也只是留下的那些磨损了的石头,从石头的磨损程度看,没有百年史是做不到的。做茶的记忆只是简单的片断了 。

喝茶,我只记得家里的那个破旧的铜茶壶,奶奶吃饭,都要用茶水泡饭,她说:“那样吃饭、很香”这个也许是她,最享受的时刻了。。。

去年,我再问起,从片断中得到了一些信息,才明白,很多老人共同的记忆中的做茶,很多的细节不被人们注意,比如:井水去涩,红土提味。也许根本就是不值一提,也许当时也是各家茶庄的保密制法,老人们无意识“忽略”么 ?还是,现代制茶故意省略的么?

易武古茶,生茶就好喝(相对) 仅仅是茶叶本身的特点么? 慢慢的被灌于滋味淡的一个代名词。也让很多茶客失望,原因之一:固然有疯狂炒作,易武茶到处都是,家家都有,是分不开的。

以至于到后来,易武叶大好看的叶底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一段时间,凡是叶子大,有点滋味的,都拿来做成了易武茶,固然,有的为了追求好喝,学着大厂做起了拼配。

如果了解了现代的大厂制茶,就不难明白,散落在易武家家户户的制茶所导致的不同,当时的茶叶主要是提供给易武的乡镇企业(茶场),而茶场的制作又是现代的机器加工,他的价格导向了他的要求,就是:分级。 绿茶的分级,初制的茶叶是按绿茶的加工方法。所以有的专家还提出,普洱茶的生茶就是绿茶的言论。这个也是不难理解的了。

如果了解很多山里人05年之前还不会做茶(现代要求),就不难明白,遗失的岁月是那么的遥远,没成想:今天的城里人的疯狂,带给了他们少有的铜臭的滋味,也学会了现代的制茶,

三、 注定?

从地理位置上看,古茶山依偎在祖国的最边陲,当日的繁荣已经逝去,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很多都是那些老妈妈,老爷爷了,年轻人是不愿意呆在那里的,有人问:你呢? 怎么回答阿? 我原来不是读师范专业的,却来山里当老师,奶奶就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我的很多同学都在城里工作,很潇洒,我倒是学会了山里人的笨拙、固执。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些尘封的岁月将注定永远留在教科书里。

易武普洱茶 |易武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记忆

TOP

引用:
很多老人共同的记忆中的做茶,很多的细节不被人们注意,比如:井水去涩,红土提味。也许根本就是不值一提,也许当时也是各家茶庄的保密制法,老人们无意识“忽略”么 ?还是,现代制茶故意省略的么?


 


故意省略~~~


 


追求经济效益所致~~


 


 

喝茶, 喝的是
一种心境; 
一种情调;
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  
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  
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8093

TOP

摊晾----杀青---XX--日晒――挑拣――蒸压――摊晾――包装


摊晾----杀青---初发酵--日晒――挑拣――蒸压――摊晾――包装

TOP

TOP

云南才者普洱茶庄驻入雅茗居论坛[淘茶一条街]欢迎茶友们一起时进入交流,联系QQ396377886

TOP

摊晾----杀青---XX--日晒――挑拣――蒸压――摊晾――包装

摊晾----杀青---初发酵--日晒――挑拣――蒸压――摊晾――包装

摊晾----杀青---揉捻--日晒――挑拣――蒸压――摊晾――包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