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内经》对瘟疫与运气关系的认识

《内经》对瘟疫与运气关系的认识

 作者:周国琪 邹纯朴 


 



【摘要】  瘟疫是烈性传染病,造成传播的根本原因固然是各种生物体,但气候、气化可以影响传播过程。本文通过对《素问遗篇》进行分析,探讨五运与瘟疫的关系,主要是上下气运位置相错,“上下失守”,“地不奉天”,最容易导致气候异常,有利瘟疫发生,且其气化作用还有一个累积、叠加,再蓄势待发的可能,在三年后可能演发为大疫流行。再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分析六气与瘟疫的关系,指出六气环周的某些阶段,随着气化递迁、客主加临,出现德政令变、气候异常,形成疫病流行的时空环境,并将重大疫病暴发与流行的年份、节气、气候、气化等因素相联系。希冀本文对瘟疫的防治研究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内经 瘟疫 运气


   瘟疫是烈性传染病,由天地暴戾之气疫毒所致,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人群大面积的死亡。无论古今中外,瘟疫始终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天敌,造成瘟疫传播的根本原因肯定是各种生物体,诸如细菌、病毒等等,然而这些生物体在产生、繁殖、传播、侵入人体乃至瘟疫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就决不仅仅是生物体的本身因素在起作用,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此过程,而气候、气化等因素就是其中重要影响因子之一。运气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着重揭示宇宙运动、气化以及生物体生长发展变化的宏观整体关系。自然界中人体,以及各种生物体无不处在天地气化之中。运气学说认为,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会对人体、以及生物体(如细菌、病毒)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人类在某些时段、某些气候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瘟疫。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30多种病种,绝大多数与气候有着鲜明的相关性。《内经》中已经有运气与瘟疫关系的论述,探讨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了解在五运六气环周的某些阶段,随着岁运递迁、客主加临,变异、胜复、郁发,出现德政令变、气候常异、万物荣枯,形成疫病流行的时空环境,重大疫病可能在什么年份、什么节气、怎样的气候、气象的条件下容易暴发。


    五运变化与瘟疫的关系


    《内经》中已经有瘟疫名称的记载,如“霍乱”、“大风”(麻风)、“温病”、“温厉”、“大厉”、“疟”、“黄疸”等等。《素问·刺法论》中阐述的瘟疫非常明确地显示出烈性传染病的特点,即传播迅速,病状相似,“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所谓“五疫”即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又称为“五疠”,“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


    有关瘟疫的发生与五运气候异常变化相关的论述,在《内经》中主要见于《素问遗篇·刺法论》和《素问遗篇·本病论》,尽管此二篇是后人补入,但其中的理论可供思考。


    按照这二篇的认识,疫病的发生主要多见于那些五运和六气之间的阴阳刚柔关系失调的年份。比如,上一年的司天之气不退位,中运的胜气强盛,使上下气运的位置相错,“上下失守”, “地不奉天”。


    以壬午年为例,《本病论》载:“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后壬午年也, 厥阴犹尚治天,地己迁正,阳明在泉,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刺法论》也曰:“假令壬午,刚柔失守  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 ,上下失守。”


    此二段经文的大意为:假如壬午年的运气之间的阴阳刚柔关系失调, 丁(阴木)壬(阳木)之间不能呼应相招,而上一年的司天之气(指辛巳年的司天之气厥阴风木)未退位,中运的胜气(指燥气, 金克木)出现,这样上下气运的位置相错,“上下失守”,气候表现为“金行燥胜,火化热复”,气候燥热,此为“地不奉天”。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的疫病,类似于病毒性肝炎等的流行。


    问题还不至于此,这些异常运气的气化作用还有一个累积、叠加,再蓄势待发的可能,在三年后可能演发为大疫流行,如上述的壬午年,“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也即到甲申或乙酉年还有大的疫病发生。尽管原文没有描述木疠或风疫的症状,但根据《内经》之义,当指肝的瘟疫,应具有“筋骨并辟”、“肉?瘛”、“目视??”、“掉眩”、“巅疾”、“胁痛”、“吐甚”、“善暴僵仆”等肝的病证特点。


    这种“三年变大疫”的理论已经被2003年SARS的流行所证实,许多研究《内经》运气学说的学者纷纷发表论文,认为“非典”的发生,对《内经》运气学说理论正确性是一次很好的检验机会。顾植山[1,2]分析《素问遗篇·本病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太阴司地,去岁少阴以作右间,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不奉天也。乙巳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联系合肥地区气象资料,2000年合肥地区全年降雨量偏少,气温偏高,尤以上半年表现明显,符合《素问遗篇》“庚辰阳年太过”、“布天未退,中运胜来”、“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等运气特点。至11月出现平均气温9.4℃,为1982~2002年20年中的最低记录,属典型的“水复寒刑”。按经文“三年变大疫”之说,正好应该在2002年至2003年发生疫情。经文说:“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广东最早发现“非典”在2002年(壬午年),北方大规模流行在2003年(癸未年),由此观之,《素问遗篇》对疫病发生的时间预测不可谓不正确了,其中反映的运气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蕴含的科学原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素问·刺法论》不仅论述五运与瘟疫发病的关系,同时又提供预防五疫的方法。“如何可得不相染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并创制小金丹以预防之。“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雄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辰砂、雄黄是后世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


 


六气变化与温疫的关系


    《内经》中关于六气变化与温疫的关系主要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中对温病的发生规律从六气的角度进行分析。


    辰戌之纪,如丙戌年、壬辰年,为太阳寒水司天,“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凡是太阳寒水司天的年份,气化的运行比正常的天时为早,初之气(始于大寒日,约1月21日;终于春分日,约3月2日),由于上年在泉之气迁易,气候异常温暖,草木过早繁盛,人们发生疫疠的机会较多,如果温病发作,多见发热,头痛,呕吐,肌肤疮疡等证,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斑疹伤寒。


    卯酉之纪,如乙酉年、辛卯年,为阳明燥金司天,“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 凡是阳明司天的年份,气化运行比正常天时为迟,二之气(始于春分日,约3月2日;终于小满日,约5月21日),阳气敷布,人们感到很舒服,万物生长繁荣。此时如果疫病突至,人们猝不及防,容易突然死亡;而且,在其终之气的时段(始于小雪日,约11月23日;终于大寒日,约1月21日),应是阴凝寒雪之际,却出现阳气盛布,气候反而温暖如春,应该蛰伏的虫类仍然活动于外,水流动而不结冰,人们也因气候温暖而感到舒服;但是冬行夏令,气候应寒而反温,适宜温病流行,如流感、白喉等。1987年(丁卯年)冬上海甲肝大流行,正是在终之气的时段。


    寅申之纪,如甲申年、庚寅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凡是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气化提前,初之气(始于大寒日,约1月21日:终于春分日,约3月21日),地气迁移,风气亢盛有摇动之势,太阳寒水退位,气候非常温暖,草木早早繁荣,虽有寒气侵袭,难能抑制其阳热升发之势,所以温热病容易发生,其病多见阳热怫郁于人体上部,出现口鼻出血、目赤、咳嗽气逆、头痛、血崩、胁肋胀满、肌肤生疮等病证,如猩红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等。


    丑未之纪,如癸未年、己丑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凡是太阴湿土司天的年份,二之气(始于春分日,约3月21日;终于小满日,约5月21日),主气与客气皆为少阴君火行令,万物由此得到化育,人们感到很舒服。但少阴之火热盛,加之司天之湿气上蒸,与热气相搏,雨水时降,湿热气候适宜瘟疫邪气的繁殖、流衍,因患同一种瘟疫,故证候远近相同。如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经家鼠传播以3~5月为高峰)等等。2003年(癸未年)的SARS传播高峰即在此时段。


    子午之纪,如壬午年、戊子年,为少阴君火司天,“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凡是少阴君火司天的年份,五之气(始于秋分日,约9月23日;终于小雪日,约11月23日),应是“风清气切,大凉乃举……杀气来至,草木苍干”之时,因少阳相火加临,气候反现暑热,阳气运化,万物仍然生长繁荣,人们感觉非常舒服。但因气候应凉反热,其发病以温病为多,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等等。


    巳亥之纪,如辛巳年、丁亥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终之气,相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凡是厥阴风木司天的年份,气化运行比正常天时为迟,终之气(始于小雪日,约11月23日;终于大寒日,约1月21日),客气少阳相火当令,阳气旺盛,蛰伏的虫类出来活动,河流不冰,地中阳气发泄,百草重又生长,人们感到很舒畅。气候异常,应寒反暖,其发病则为温病、疫疠,如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经黑线姬鼠传播,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


    据上所述,《六元正纪大论》认为,年支不同,客主加临的情况随着运气而变化,其气候表现异常,故而温病发生的时间段也不相同,但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一般情况下,气化运行异常(气化先天、气化后天),会导致气候异常而致瘟疫发生;其次,温病的发生大多在上半年的初之气,大寒日(约1月21日) ;二之气,春分日(约3月21日) ;或下半年的五之气,秋分日(约9月23日) ;终之气,小雪日(约11月23日) 。而三之气(约5月21日~7月22日)、四之气(约7月23日~9月23日)等时间段一般不会发生大的瘟疫[3]。这可能与气候炎热,紫外线强度高,细菌和病毒容易被杀灭有关。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专家研究表明,气象条件在SARS传播中的确起一定作用。湿性气候适合SARS病毒大量繁殖。在北京地区5月份上午10点的晴朗天气下,即紫外线强度为4~5微瓦/平方厘米情况下,3小时可杀灭体外冠状病毒。但如果是阴天,阳光中紫外线杀灭SARS病毒的能力就大大下降。研究人员截取了北京地区疫情最为严峻的4月21日至5月20日(恰好是五运六气中的二之气区间)的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发现SARS传播及发作与之前9~10天的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及日较差有一定关系。日最高温度相对较低(26℃以下)、气温日较差较小、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有利于SARS病毒扩散和传播;反之,则不利于SARS病毒的扩散和传播[4]。


 


【参考文献】



  1 顾植山.“三年化疫”说非典[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9(12):881.

2 顾植山.从SARS看五运六气与疫病的关系[J].江西中医学院 院报,2003,15(3):13.

3 陈凤芝,周丽颖,苏 颖.《内经》运气理论与温病SARS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4,22(7):1308.

4 陈璧羡.对《近1200年疫病流行与干支纪年的相关性研究》的再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1):647.

TOP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TOP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