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中醫原理--中医在保健及预防的特色

中醫原理--中医在保健及预防的特色

 


 


中醫原理--中医在保健及预防的特色


 


 


西医认识的人体免疫系统


 


 


 


    免疫学研究自身防御,是关于机体如何识别异物,并与之发生反应的一门基础医学。"免疫"一词来自拉丁文"immunis",原是法律上的概念,意思为免除负担,例如赋税、兵役等,后来才引用为医学术语。最早,免疫学是研究抗感染问题,作为微生物学的分科。自20世纪60年代后,免疫学迅速发展,已不再局限于抗感染免疫的范畴,而是涉及到多种非感染性问题,例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等等。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防御传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大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保持平衡稳定状态,依靠免疫功能抵抗各种感染,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从本质上讲,免疫就是自我识别、排除异己,以达到自身稳定的生理保护作用。也就是说,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就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免疫功能异常时,就会失去自我稳定功能,导致病理损伤,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上述功能是靠体内的特定组织系统来实现的,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等),以及免疫份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份子、细胞因子等)共同组成。


 


 



 


 


人體的免疫器官


 

TOP

 


 


 


                       中医学理论与免疫


 


 


      翻阅中医典籍,"免疫"一词最早见于明朝《免疫类方》一书,当时的意思指免除疫病的危害,而""是古人对传染性疾病的称谓。虽然在中医学,免疫一词出现较晚,其具体内容也与西医有别,但有关免疫的思想,以及传染病的发生等理论却相当早,内容非常丰富。如汉代《刺法论》中,当黄帝询问有关疫病发生传染时,岐伯的对话为:"要使人不受传染,必须做到正气充实于体内,邪气才不能侵犯。" 这里的"正气"可以认为是人体抗病机能的总括。之后,16世纪的中医记载就有接种法,为世界免疫预防的先驱。


 


 


   


   诚然如此,中医学所包含的免疫学概念与现代医学不同,其理论具有独特性。


 


 


1. 整体观念是中医免疫的特点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内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一定方式彼此联系,共同维持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因此,整体的协调稳定是人体抵御疾病,保障生命活动健康的根本。这种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可以说,机体的每一组成部份, 等,都有其独特抗御功能,共同组成防御系统,发挥护卫机体的作用。中医学把这种整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统称为"正气"


 


 


2. 正气是中医免疫的综合体现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异常份子,保持体内外平衡的生理反应。与此基本相同,中医学也认为人体内蕴藏着一种抗御疾病的能力--"正气"。人之所以不受疾病的侵扰,是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之所以发病,正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而致,亦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的正气是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亦即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在一定意义上,等,都是人体防御功能的代名词,亦是中医正气的一部份。


 


 


3. 免疫调节是中医治疗的优势


 


 


    中医学认为,正气充盛,邪气不能侵犯,是人体健康的保证。从看,也即是要保持一种阴阳平衡状态,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医治疗就是要调整阴阳失调。这种调节属于整体调节,它往往具有作用,因此又附有某些免疫调节的特性。中医药的双向调节(又或是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对正常机体无明显影响,而对免疫失调机体却有显著作用;


*亢者抑之,陷者举之,强者折之,弱者济之。即通过调治阴阳、气血、脏腑等,来纠正机体过低或过亢的免疫状态,使之重新恢复和维持免疫稳定;


*既可增强正常机体的免疫能力,又可祛除致病因素,同时发挥了扶正祛邪的相反相成作用。


 


 


 


 


 


中醫治療手段注重整體調節,往往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TOP

中医免疫的物质基础


 


    以中医观点来看,免疫功能是生理活动的体验。也就是说,免疫活动是以脏腑为核心,联系组织、器官、等,共同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具体表现为。然而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概念不同,他们并非单纯的解剖脏器,而是多元性的生理或病理功能单位。其中负责储藏人体生命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津液等,在人体的免疫防御方面,分别演绎了输导、排泄、内部监察、决策及指挥等角色。


 


1.为免疫屏障


 


    肺主气,与外在皮毛配合,是抵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有关肺脏的防御功能,中医称之为,属正气的一部份;它具有滋润、温养皮毛,调节汗孔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皮毛包括皮肤、粘膜、肌肉、汗腺、毛发等组织,是抵御入侵的防线,其作用强弱,取决于肺之卫气充足与否。


 


   肺与皮毛同源同功,不但共同主持呼吸功能,而且共同发挥抗病作用。










 

中醫學將人體的整體抗病和修復能力統稱為“正氣”,與五臟功能關係密切。


 


 


2.促进免疫功能


 


    西医的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又是极为重要的免疫器官。中医认为脾脏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主要功能有消化吸收、运输散布,以及控制血液。人体正气的强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先天,但后天精微的滋养,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为人体正气之原动力。所以,脾功能的强弱,决定人体正气的盛衰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中医将脾脏作为一个多元性的功能单位,它包括解剖学的脾脏、胰脏,其功能涉及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多个系统。


 


3.为免疫之本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正气之根,决定先天禀赋的强弱,关系到正气的盛衰。肾藏之精,化生后,激发和推动人体生理活动,为生命的原动力。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也就是肾之精气盛衰的过程。除此之外,以肾精为物质基础的,是各脏腑阴阳之本,维持了身体物质(属阴)与功能(属阳)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对内在协调平衡非常重要,更是免疫防御的保证。


 


中医肾功能不仅包括解剖学肾脏,还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生殖、造血等多个系统的功能。种种显示它与免疫调节网络有密切关系,是免疫的重要部份。


 


4.有助于免疫活动正常


 


    肝主疏泄,具有舒展条达的特性。肝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所有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协调,各种营养物质不断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畅通。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中,是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状态,反映正气对情志病变的抗衡力。依赖肝之疏导功能,使情志调和,五脏气血安和,则疾病不起。


 


    中医肝脏包括内分泌、消化、血液循环、免疫系统等部分功能。


 


5.对免疫活动的调节


 


    心主血脉,指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志,指心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中医脏腑生理活动中,心居主导地位,心之功能正常,其它脏腑功能才能协调正常,人体才能有效地抗病祛邪。


 


    中医心脏不仅包括解剖心脏,还有脑的部分功能;因此它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现代医学已认识到,人体免疫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有密切关系,中医心脏亦反映此一特色。


 


    最后,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发挥免疫作用的枢纽和通道;主持诸气、为水液运行的通道,这些对于中医免疫活动都有重要作用。


 


 

TOP

 


中药的免疫作用


 


 


    调整是中医药治疗的基本法则。而现代免疫学则认为,生理性免疫与病理性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是决定机体发病或不发病的关键。促使病理性免疫反应向生理性反应转化,是治疗免疫性疾病的原则。


 


    这与中医药的阴阳调节法则极其相近。虽然疾病的发生机制很复杂,但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破坏了机体相对的平衡状态,造成体内。所以中医治疗学追求的目标,就是纠正这种偏盛偏衰的失调状态。


 


    中药保持其天然结构和活性,是经过几千年筛选后,遗留下来确实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药物。科学家们已注意到中草药具有多效性、和适应原作用等优势。针对其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近年来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


 


    根据研究,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而多数药物都增强免疫作用。例如灵芝、人参、党参、黄?、白朮、鹿茸、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子等,能促进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提高NK细胞活性,以及提高抗体生成,某些还有诱生扰素的作用。当中的一些药物,尤其是补血类,如枸杞子、何首乌、阿胶、桑椹、地黄、当归、女贞子、鹿茸等,能明显增强骨髓(中枢免疫器官)的造血功能,可用于防治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血液病。(2)


 
















白朮


當歸


首烏


 


        清热药物具有清、泻火、凉、解毒作用,研究证明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抑制对机体不利的免疫反应。如黄芩、金银花、青蒿、天花粉等,明显抑制超敏反应,当中某些还能诱生干扰素,或者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至于白花蛇舌草、玄参、穿心莲、秦皮等等,可以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2a)


 


 












黃芩 金銀花 白花蛇舌草


 


 


    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心血管,以及血液流变性等多种功能,对免疫功能亦有重要影响。其中的止血药类,如三七、牛膝、丹参、川芎、桃仁、艾叶等,除了影响血液凝固机制外,还会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生成。有的药物如三七、茜草等,还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2b)


 












丹參 川芎 桃仁


 


    祛风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肌、透疹作用,它们影响了包括皮肤、呼吸道粘膜等的机械屏障功能,以及局部体液、细胞免疫功能。这类药物的免疫药理主要有抗感染、抗过敏反应等。如防风、桂枝、苏叶、生姜、柴胡等,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些药物还影响免疫器官。(2c)


 












防風 桂枝 柴胡


 


    祛风湿类中药有明显的免疫抑制效用,例如青风藤、雷公藤、汉防己等。其它如徐长卿、五加皮、秦艽等,亦能抑制多种类型的超敏反应。(2d)


 












漢防己 五加皮 秦艽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中药类,如青黛、鸦胆子、甜瓜蒂、三尖杉等,可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而蟾酥、鸦胆子、斑蝥、青黛、甜瓜蒂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e) ;还有很多日常食品如大蒜等,可用作抑制肿瘤细胞的诱发,或者抗衡致癌因素。


 


 


    当然,对于中药的免疫学研究是一项复杂和浩大的工程,目前的研究仍不够系统,众多中药和方剂的免疫效应尚待挖掘,其作用机制亦必须作进一步的探讨。


 


參考文獻


 




















1.


賀懷新、席孝賢.《中醫藥免疫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


2.


駱和生、羅鼎輝等.《免疫中藥學:中藥藥理與臨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4.
a
:文後第144頁,
b
:文後第315頁,
c
:文後第240頁,
d
:文後第267頁,
e
:文後第396頁。


3.


余傳霖、葉天星等.《現代醫學免疫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0.


4.


寇華勝、林建宇.《中醫免疫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6.


5.


漢英中醫辭典,歐明主編,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作者:
王立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編輯:
Angela Collingwood, MSN, 綜合中醫藥控股有限公司
Lawrence Lau, Ph.D., 綜合中醫藥控股有限公司
Rose Tse, 綜合中醫藥控股有限公司


Special thanks to Elpidio Talens Juan for helping with article graphics.


 


 


 


 

TOP

谢谢朵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