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有趣的茶诗茶联

有趣的茶诗茶联

茶诗茶联 昌缘居士

有趣的茶回文


  回文,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过来读、反过来读的句子。茶回文当然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清心明目"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很有名的茶回文,常常出现在一些茶杯的杯身或杯盖上,这四个字随便从哪个字读皆可成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几种读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杯随字贵、字随杯传",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更增强了品茶的意境和情趣。


 


  "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联,也可看成是一句回文,从任何一字起读皆能成句:"不可一日无此君"、"可一日无此君?"、"一日无此君不可"、"日无此君不可一"、"此君不可一日?quot;、"君不可一无此"。此联横读、纵读均能得到同样的意思,堪称一首佳作。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在很多茶馆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对联。如回过来读则成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亭联中佼佼者。


 



茶的自白——唐代元稹《茶》诗赏析


 


           茶


         香叶,嫩茶。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鞠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净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宝塔形送别诗,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用一个字。白居易本人也当场写了一首《竹》诗作答。


 


 《茶诗》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从茶自身视角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


 


 “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根雕”与“罗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尘花之类。


 


 末四句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与“晨前”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手法运用恰到好处。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是:既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又会在忘却中“人不倦”,醉中有醒,警觉日后行为的指向,鞭策前进。


 


 《茶诗》贯穿着我国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意识,怀抱着“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隐含着对白居易此去东郡的希望。


 




一杯香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两曲清歌,乐乐乐乐师的心


 


〈赏析〉从前有一个"解元"(科举时,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姓解,一日外出,又热又渴,回到家里,侍女忙端来一杯香茶,便风趣地说出一联(见上联)。解元一听,竟忘了口渴,连连说道:"妙对!妙对!"前两个"解"字是解渴之"解";第三个"解"字是姓(音谢);第四个"解"字则是"解元"之解(音介)。解学士忙向诸生求对,却一时竟无人能对出。于是"绝对"之名,遂传遍京城。


 


 无独有偶,京城里有一个姓乐的乐师,一天从外边回来,不见妻子,只闻清唱之声。就唤妻子到跟前,他说:"家事不理,唱什么?"妻子一看丈夫的脸上颇有不悦之色,于是就满面堆笑地说出一句话(见下联)。乐师一听,不快之情顿消,并连声赞道:"妙对!这不刚好对上了那个上联吗?"


 


 这下联前两个"乐"字是快乐之乐;第三个"乐"字是姓(音乐);第四个"乐"字则是乐师之乐。恰与上联相应对仗,妙趣横生。


 



为名忙,


为利忙,


忙里偷闲,


饮杯茶


去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解放前,广州惠爱路(今中山路)的“好奇香”茶楼门口,悬挂着一条向顾客求对的上联。茶楼老板以此招徕顾客,为饮茶凭添雅兴。一天来一位茶客,看上联后,凝视不语。老板忙将顾客让上茶座,斟上了一杯香茶,但看客人仪表有欠风雅,即以语含讥讽的口吻道:“客官如有意,何不挥毫赐教?”见那客人把茶一饮而尽说:“老板,有笔墨何不拿来一用。”说话间,笔墨送到,客人提笔立就下联。老板看后,连连伸出大拇指,赞赏不已。于是这副主客妙对,随之传为佳话。


 


劳心苦,


劳力苦,


苦中寻乐,


拿壶酒来


和尚墙头递酒,


必是私


沽道童锅里煮茶,不知罐煮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


 


 [解]相传古时某地有两位书生,山前的叫李观竺,山后的叫刘思古,两人都是遐迩闻名的才子,也互有景慕之心。由于一山相隔,且有文人相轻之意,谁都不願首次登门拜访,所以闻名虽久尚未相见。


 


 有一天,刘思古来到山前,特意去拜访李观竺,两人初次相见便针锋相对地以"对句"斗起法来。他们以联语巧妙点出各自姓氏,却心照不宣避而不说其名。主人故意发问:"刘先生可知我名否?"思古会意,他一眼瞥见院中书童正在点燃鼎鍑煎茶,灵机一动,便脱口说出了上联。


 


此上联语带双关,饱含讥讽,又切中双名(茗),妙不可言。其?quot;锅煮"与"罐煮"两个"煮"字恰好说明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宋代"点茶法"与唐代"煎茶法"交替之际。"煎茶法"是将末茶投入鍑锅中沸水煎煮;而"点茶法"则是以铜瓶煮水至沸离火,落汤后将末茶投入以茶筅搅匀分茶于碗品饮。刘公子的出句以"罐煮"谐音点出主人名字"观竺",且以"锅煮",讥讽主人命书童仍以鍑煮茶是不精于茗事。("罐"在这里作冲茶器具之代名词)。


 


 主人听客人出句饱含贬损之意,虽然不快,但暗服来者才高,于是略加思索便以下联相对。此下联也对得绝妙,"必是私沽"其中"私沽"点出客人之名"思古","沽"又与"姑"字谐音,在此含有鸡鸣狗盗之意,淋漓痛快地回敬了来客的嘲讽。主客二人因会心而撫掌大笑,之后,两人朝夕相处成了忘年之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