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茶席浅识

[转]茶席浅识


在笔者所参加的02-03年度高级茶艺师培训课程中,有茶具组合、茶席讲解和茶会组织以及茶艺欣赏这些同茶席相关的内容;而且在最后的技能鉴定时,《茶席设计》是作为综合的、中心的考核科目来确立它在茶艺师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从美化、雅化生活的角度看,茶席的摆布又何尝不是人人可为的实用技艺呢?


一、品茗环境的空间创造


茶席的设计与布置,总是假设一个场景:何地何人,于何时为了什么,进行这样一次茶的聚会。其目的或说着眼点,是在生活的日常环境里,或者是客来宾往、吉日佳节的特定场合中,以一定的审美情趣或艺术观念去调动个人对茶品、茶文化的相关知识,遵循形式美的恰当法则,营造一方格调清新、氛围宜人、趣味盎然的品茗赏茶空间;当然,有时这也是主人和客人身处其间可以自信地挥洒独到才情的自由天地。


以这样的目的或着眼点为依据,总地来说是要造就一个“有意味的”的形式;同时,茶汤的结果是茶席实用性的基本前提,茶席的摆放又尤其是同艺茶直接相关的茶器具的选择及落位,必然要充分反映冲泡过程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茶席空间的创造,以传递主人的当下“心意”为先导,既需传递艺术的气息,又要有利于艺茶者姿态的自然、手势的顺畅以及对动作速度、节奏的控制;当然,还应让观赏品茗者有宾至如归的适意和尽兴。


二、构成要素的中心-茶器具


在传统文化中,有“焚香、插花、挂画、点茶”生活四艺和“琴棋书画”文人四雅之说;其中,除了泡茶本身就是茶席的内容外,其它也都适于进入茶席。但从茶席的艺术特征看,茶器具的选用及其组合,总是在茶席布置中占据核心地位。换言之,只要有了可以实施冲泡的茶器具,即使形制简单,茶席仍可独立存在;而缺少了茶器具,再多的摆设、点缀和艺术行为,也不能构成其为一个茶席。


茶器具的色彩、造型、材质、体量、图案纹样及其功用,几乎设定了茶席的基调;或者可以说,其与主人在艺茶、奉茶时的言行举止一同构成了茶事活动的关注焦点。而器具间在个体形式上的对比、衬托及整体观感上的均衡、韵律等等组合关系,最终将归结为一种和谐,用来表达特定心意(主题趣旨)或形成特定风格氛围。茶器具之间是如此,茶器具与茶台、铺垫、书画、插花及其它装点摆设的关系大致亦然。


茶器具的选择与配合,不仅要形成视觉上的美观,同时须要操作上的“趁手”和品饮上的适口,这正是实用艺术同纯艺术形式的区别所在;顾此失彼的话,可能造成要么触目单调、趣味索然,要么手感别扭、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况。有的时候,器具造型独出心裁固然炫目迷人,但若用来别扭则不如弃换;器具摆布错落有致或许赏心,若妨碍艺茶则必作调整。至于,茶器具在操作时的手感、份量、温度(灼热或冰凉或温润)及握持的舒适程度、取投茶、进出水乃至奉茶时的顺手无碍,都是须要切实考虑的。每一件器具的摆放,既随意亲切又讲究,既方便又突出观赏效果,都处在最合适它的方位上而成为整体的有机构成并各显其美。


同样,对于旁观者而言,视觉的赏心悦目是主要的;对品饮者而言,手持唇接时的感觉对茶的色香味也有着微妙但确乎存在的影响——这大致源于人类的通感,即感觉器官在感受和判断上的互相影响。需要加以关注的是,感觉也有“欺骗”的一面;也就是说,所见未必所尝所触,有的器具看似粗犷,手感却是温润的,嘴唇接触也并不毛糙,这对于表达与实用的兼顾是有利的。


茶冲泡直接使用的器具应以益茶为本。越窑青瓷之于唐代煎茶,益在修正汤色使之悦目而影响口味;建窑黑盏之于宋代点茶,益在反衬浡沫之细白使茶之精华呈现;西洋酒杯之于当代工艺花茶,益在利于茶朵稳坐、顺利舒展并方便立体观赏……通常,烧结度高、硬度高的容器,适于绿茶或发酵度低的茶;紫砂粗陶,则适于发酵度高的茶。为了达到育香发味观形色的目的,日常所用概以陶、瓷、玻璃材质的器具居多。


作为表现手段,茶器具并不按照购买价格来判断其高下,在适合茶品冲泡的前提下,它们的内涵确有深浅丰陋之别。这种内涵除了器具本身的因素外,也许更受到茶席基本格调的影响:古典的、浪漫的、自然的、富态的、大气的、秀美的、繁复的、简约的、拙朴的、精致的……富于生命力的古今茶器具,凝聚的是能工巧匠的手艺智慧和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使用时更要求恰如其分——它们作为单独物件的物尽其用和作为整体的相得益彰,是选配时要思忖周详的。


茶席的其它构成要素之选择和使用,则遵循一般的形式美法则。但这并不意味着,设摆茶席一定要先修艺术课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创美之能人亦备焉——凭个人爱好、直觉和生活经验,还是可以打理出“动人”的品茗环境的;持之以恒并处处留意,自会逐渐提升设摆的水准和感染力。


三、主题趣旨和意味表达


茶,是我们中国人的寻常饮品,男女老幼不分、春夏秋冬皆宜;正缘于此,茶席可以表达的主题趣旨也是颇为宽泛的:以茶品为中心,以人事为对象,以风情为特色,以景物为表征,以意境为底蕴……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清风明月,心手闲适,鼓琴看画,夜深共语,风日晴和,茂林修竹,小院焚香……幽竹山窗,鸟啼花落……


从这些摘自古代茶书经典的有关品茗赏茶的环境描述中,可以看出其所崇尚的,是文人雅士诗意闲适之生活方式的清幽静轻的格调和情趣;显然,当代人之健康、全面的茶饮生活不止于此,茶席的主题涉及祝寿、叙友、年节乃至婚庆等良辰吉时,或宴请、商务、迎送甚至重要会议等礼节仪式等等内容也许都不无合适罢?——毕竟,产生于农业文明的有限时空观,更多是梦想桃源、隐居避世的情趣和理想;而身处廿一世纪,人们的情操、眼界以及活动内容,因科学和文明的整体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对宇宙时空的探索和球外生灵的叩问,从而对自我生命形式的可能性和人生价值的认同,已经不是数百年前的“文雅清幽”所可囿限的了。


有时,应景之作难免一时想不出好的主题又不肯浅白而求似有雅意,即使借鉴引用古人、名人所描绘或抒发的场景、情境或思想,也应力图有新的拓展——趣味的清新、风格的独特、形式(有时也是程式)的苦心孤诣以及深层内涵的独到发掘。但不落俗套却不可勉强——“少年强说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心中没有的,不说也罢——理解、继承、创新、不拘一格却仍不失恰如其分,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所要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匹配相当,主题趣旨与“主人”的内外阅历相附合而玄虚不得。


生活的两端,也许是纯粹的物质生存和纯粹的精神愉悦;作为生活的艺术,茶席的表现题材,既可以是童真稚趣,也可以是诗情画意。人伦常情的吉庆、欢乐、温馨固然美好,“好高鹜远”的宁静、悠远甚或淡淡的忧伤也许更耐一咏三叹地回味不尽——生活、生命、人生,原本多姿多彩。虽然雅俗异趣,但还是因了其为实用艺术的缘故,一个茶席的主题和意味,仍需怡人、亲切而不宜强说意境;也更多通过场景的设定、器具的摆放、艺茶的过程以及主客的情谊和言辞而绝非依赖一个挖空心思的茶席名来支撑。


如前所述,生活四艺和文人四雅都适合作为茶席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形式和内容的相称程度——所谓文质彬彬。少年朝旭、夕阳晚晴、书生意气、静淑娴雅、闺秀碧玉、古韵今道……天真烂漫而率真质朴,多半使人亲近而趣味盎然;立意“高雅”却艰涩费解,恐怕难以引人入胜——例外的是,与茶一路走来的禅意表达,却缘于日本民族的“苦心经营”而艺术之花盛开,并几乎在那里已融为茶道(也是茶席布置)的组成部分而不可或缺。同时或应注意到,日本茶道对禅意表达上的别具一格而动人心弦,也许不完全是缘于禅意之玄,而恰恰是禅的平易近人而似乎人人可得;只是经由一定的布置和程式使身心在简洁之中撇开日常的迷蒙遮蔽而直抵心灵,得以观照并达到对某种“真谛”的感悟而若有所得,是一种心灵的空明灵动而活泼泼地!其内容和形式的契合是经年磨砺才达到所谓“茶禅一味”的。


作为艺术,茶席的意味表达还要自觉运用艺术美的规律;不过,艺术规律并非僵硬的条条框框,而是人们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审美习惯、倾向和经验,非但有民族、地域的差异并且还在变化着。换言之,艺术规律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在茶席创作中,就应从属于场景和主人表达的愿望,而并不存在始终都不得违悖的必然法则。或许,立意清新、情趣活泼、表达生动,既有人文蕴藉、又适合茶艺冲泡,意味隽永却依然不失亲切、和谐而感染人,才是茶席作为实用艺术该有的面貌罢。


四、茶席创作的完整性


茶席的创作,从心意的萌发(动机的形成)、场景的设定、主题的确立,到表达方式和素材、手段的选择……,其所能表达的意味的真正形成,恐怕还有赖于客人的参与,是随时间、随茶艺进程而逐步显现的一个流动的过程。


茶席的欣赏,其作为实用的艺术空间的布置:茶台的器具安排、可能的插花、挂画、地铺、桌饰、焚香器及其它摆设,可以形成一幅立体的构图——有视觉注意的中心,并需要在色彩、线条、块面、体量和空间位置上形成均衡;同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浏览,随着视觉的流动以及可能的背景音乐的烘托、导引,会把空间的景物转换成时间上的节奏而感受其韵律的美。这种韵律的感受还生发于主人在迎客寒喧、艺茶冲泡、敬茶品茗和琴棋书画等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一种情绪抒发和心理感知的节奏。


由此可见,茶席的文化底蕴、情趣意味和艺术表达,是通过以茶为契机的主客聚会及其相互间的交融、沟通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弥漫于这一方空间、激荡于与会者的心灵而真正实现的——事先的设计与布置,是茶席作品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物质基础。


一台完整的茶席,务必考虑周详的,还有供茶的“面面俱到”——每一位参加茶会或茶事活动的主宾,都应至少可以品饮到一杯这一台的茶。这,很实在地就要求有事先的“计算”——茶叶、用水。不然的话,再好的“心意”,连一杯茶汤都欠奉,如何传达?


结语


茶艺,是生活的艺术,它并不因为有“艺术”之名而玄乎而高深,但确实需要我们在茶学上执着地精进,在茶文化活动中不断地创新,在相关领域和人文学识方面持续地开拓视野和深入领悟,才得以真正成其为艺、成其为道。同时,无论何时何地的茶事举办,“心意”可能是贯彻始终的灵魂,是成其事的动力和关键。当人们欣赏茶席时,在主人亲手所泡、诚意敬奉,宾客恭谦接纳、全心品味中,如沐于春风、如润于细雨的感受,美好或且意味深远的茗香和韵已尽在不言。[宋志敏]

TOP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