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唐诗里美妙的茶道

[转帖]唐诗里美妙的茶道

 


茶叶直接泡水的饮茶方法可能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在那之前,通行的饮茶方法类似于今天的抹茶,即将茶叶捣成粉末,然后冲水饮用。关于这一点,唐诗里有不少细致的描写。这里,请您跟随我,到唐诗里领略一下唐代的茶艺。


 


今天的茶艺表演中,茶具有茶壶、茶杯、茶床等等,唐代的茶具至少还要多一样东西:茶臼。请看: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昙壁上人院走笔成》)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柳宗元《夏昼偶作》)顾名思义,茶臼是用来捣茶叶的:高户闲听雪,空窗静捣茶(郑巢《送象上人还山中》)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许浑《寻戴处士》)用茶臼捣茶,动作当然有舂杵,也有碾压: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白居易《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正是阶前开远信,小娥旋拂碾新茶(司空图《暮春对柳二首》)舂杵、碾压,有什么讲究,就是说要弄成什么样子呢?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茶诗》)显然是越细越好。


 


将茶叶舂碾成粉状之后,就是入水煎煮了。什么时候入水呢?当然是水烧开沸腾起来的时候: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煮茶》)茶粉放进沸水,经过搅匀,无色的水立即变为碧绿。诗人就有将其比作碧玉的,也有将其比作清霞、绿云的: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李泌《赋茶》)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中的“琉璃眼”“鱼眼”,说的都是放入茶粉之后,煎煮过程中水面冒出气泡的情形。


上述茶道器具及煎煮过程,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中,也或多或少有些交代。


 


不用说,煎煮好之后,就是盛出饮用了。唐代人饮茶,不是像今天这样用杯,用盅,他们用碗,用瓯。经过煎煮的茶粉,呈乳状。盛在考究的茶碗、茶瓯之中,似花似雾,煞是好看: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瓯泛茶如乳,台粘酒似饧(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徐夤《尚书惠蜡面茶》)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盛入茶碗、茶瓯之后,自然是饮用了。饮用之法,想必是不用介绍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唐代的茶道,这里选录两首描写了从采摘、制作、舂碾到煎煮、饮用整个过程的诗。一首是跟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全诗如下: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另一首是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诗是这样写的: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都不难懂,只要细心读一遍,就可以了解个中大概了。


 


茶,人人可以饮用。但是,俗人品茗如牛饮,是不会有什么观赏价值的。美人啜饮,却不啻为人间佳景。请看崔珏的《美人尝茶行》:


 


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簧醉心起。台前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 慵懒的美人,浓睡初起,纤纤玉手端着碧玉绿云似的一瓯茶,朱唇轻啜,香喉细咽。在绿茶的刺激下,美人渐渐清醒,于是明眸转出秋水,纤指拨动琴弦,心意迷茫,似乎还在深情回忆梦中的乐事。怎么样,此情此景,美不胜收吧!


 

TOP

慵懒的美人,浓睡初起,纤纤玉手端着碧玉绿云似的一瓯茶,朱唇轻啜,香喉细咽。在绿茶的刺激下,美人渐渐清醒,于是明眸转出秋水,纤指拨动琴弦,心意迷茫,似乎还在深情回忆梦中的乐事。怎么样,此情此景,美不胜收吧!

TOP

TOP

[转帖]唐诗里美妙的茶道


更欣赏此图中美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