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这里,“贩卖”田园生活

这里,“贩卖”田园生活

这里,“贩卖”田园生活

——“寻找软乡村&酷农业”系列之四

蓝晨 俞锐

   来源:衢州日报


 

  三陶轩里,处处是田园艺术。

 

  制陶,需要精耕细作;对大地的态度,亦如此。

 

  在三陶轩,每个陶制品都是纯手工打造。简洁的陶瓷设计,配上农耕时代古朴的制陶工具,让人恍若回归到安静的田园生活。

 

  制陶,与农耕最大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内心的回归与安静,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只为烧一炉好瓷,种一亩好田。

 

  徐瑞鸿专注于汝窑创作。

 

记者 蓝晨 通讯员 俞锐/ 衢江宣/

 

  通过乡村再生改变生活方式、寻找生命价值,这样的改变正在衢州乡村发酵。

  在衢江区全旺镇马蹊村,一栋老旧的厂房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斑驳的墙身“披”上了浅蓝色的“外衣”,厂房内部也是焕然一新。这里是三陶轩古名窑研创基地的“暂居地”。

  作为台北故宫制陶大师的得意门生,徐瑞鸿带着他独特的生活态度,来大陆圆梦。衢州有900多年陶瓷烧制历史,陶与农耕深度结合,是他理想中陶人生活所应有的完美环境,衢州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20141115日,三陶轩全旺陶谷——古名窑研创基地落成。在这里,徐瑞鸿将复兴中国古名窑,并重新塑造这里的田园生活方式。

 

  不仅仅是为制陶

  初到全旺镇,泥土路旁边堆放着破旧的沙发、整袋的垃圾。在徐瑞鸿的记忆中,自己曾一点点地整理路面以及河塘两岸,没过多久,一条整洁的小路出现了。他在路边及周边农户家门口,种起了花草。

  “为什么在我家门口种花,要钱吗?”周边的农户诧异地问。“不要,免费的!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以后要对这些花草负责。”徐瑞鸿笑着说。

  从那以后,道路两边的花坛里再没有出现过垃圾袋。

  “记得刚来这里,开车经过田边,因为没关门窗,田边喷洒的农药随风吹进来,撒到了脸上。”徐瑞鸿说,农药该怎么用,土地该怎么爱护,有机农产品的准入机制……这些都是很认真很严肃的农业问题。

  “在台湾,种一亩田最大的价值,不是产值最高,而是种出最好吃的农作物。”徐瑞鸿说,对大地的致敬和感恩,这就是台湾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态度。

  “每个人都有对大自然好山好水的向往。”徐瑞鸿说,希望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来带动周边农民生活态度的转变。在全旺,徐瑞鸿最想做的是深耕地方。台湾农民是富足的,只要精耕细作一亩地,就能带来很大的收获。有机的精致农业,是一种生活态度。

  “农业是有尊严的行业,市场要给农民信心。”徐瑞鸿说,有时他到衢州城里的菜市场转转,经常看到有市民抱怨:花椰菜为何这么小,茭白笋上有黑点。“现代消费者太习惯漂亮、硕大、光鲜的蔬果,却不曾想这些快速成长的瓜果背后,有多少农药残留和健康隐患。”徐瑞鸿认为。

  几年后,他希望周边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和消费者为了“种亩没有农药的水稻田”,或是“看到黄色的花椰菜想试试看”而走进三陶轩,并与他讨论对农药残留、环境、能源等事物的想法。

目前,三陶轩除了制作陶艺,偶尔也办办小型座谈会,逐渐成为“重塑乡村态度”的微型社运基地,“要让更多人知道,三陶轩以及即将创建的陶谷,不仅仅是为制陶。”

 

  期待会生活、会创意的新农人

  人是乡村的核心,只有人的思维再生,才能真正带动乡村软硬件再生。

  “这几年,年轻人加入务农行列的现象值得关注。”徐瑞鸿说,“在台湾,从事农业是一件富足的事,许多人都立志读农业大学。”

  徐瑞鸿说,近年来,年轻农民的归乡,让台湾农业得以藉由创新与跨领域的整合,创造生产、消费到休闲农业观光的新局面:比如一位空姐辞职,回家与丈夫成功种出日本特级哈密瓜;一位台大农经硕士钻研害虫习性,让农民不用农药就能种出好菜;还有年轻农人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研究香米的香气成分。

  徐瑞鸿介绍,过去,台湾农场里单一作物管理方便,大多是栽种单一品种。可是,现在农场观光客越来越多,很多客人提出要求。有糖尿病的客人会问,可不可以种没有糖分的水果给我?有些客人觉得水果要很硬的才好吃,老人家就说软的比较好吃。

  哪能一个园子的水果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但既然有游客是为了健康而来,有创新意识、懂得生活的台湾新农人就决定先开始试种水果新品种。台湾的水果种类不够,就去国外找。各种各样海内外的水果新品种,成为吸引游客最大的卖点。

  “新农人有新思维,懂生活的人,往往会让生活充满创意,这在台湾让我印象很深刻。”徐瑞鸿说,有一天,他的一个农民朋友的农场里来了位女客人,问“你的番茄品种这么多,可不可以每个品种只采一颗就好?每个颜色采一颗,每个国家再采一颗?”

  简单一句话,创意却马上迸发出来了。该农人吸纳了这个客人的意见,种出15个国家的42种番茄,种出了一座不用环游世界的“番茄联合国”,让农场有了更大的商机。

“衢州农民有台湾人勤勉、刻苦、坚持、创新的精神。”徐瑞鸿说,希望能在三陶轩聚合更多会生活、会创意的新农人,通过创意生活,使衢州乡村再生,改变原有单一的农耕生活方式,寻找更多农业的价值和体验。

 

  陶与农耕,深度还原田园生活

  在三陶轩随处可见,每个陶制品都是纯手工打造。简洁的陶瓷设计,配上农耕时代古朴的制陶工具,让人恍若回归到安静的田园生活。

  “制陶,与农耕最大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内心的回归与安静,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只为烧一炉好瓷,种一亩好田。”徐瑞鸿说。

  寻根溯源来衢江,他说“这里是越窑之地,文化深厚,不是要我来,而是我被吸引着来,她也很接受我。”徐瑞鸿说,他想借用全旺镇的陶艺平台,倡导一种耕读体验。

  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束之高阁,供人瞻仰,而一定要实用,用于人的生活,即“陶艺生活化”。作为一个陶艺家,徐瑞鸿的陶艺理念,关乎生活美学,这也同样适用于农耕。

  让古窑今生,用一个好瓷碗,盛一碗好米饭,一棵有机健康的蔬菜,吃进嘴里的不仅是健康,还有一种让时光驻足的生活体验。

  作为以手工制陶为主的古名窑研创基地,徐瑞鸿表示,届时基地还会招收对陶艺感兴趣的学生,一同学习和研究制陶手艺。徐瑞鸿希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体验祖先曾做过的美好器物。

  徐瑞鸿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全旺镇与陶瓷制品的渊源。他认为,陶艺师的文化根,应回归故土,全旺镇所产的陶制品具有独特的哲学人文之气,正是他一直寻找的“归处”。

  陶谷所在地最终选定全旺镇楼山后村窑垅水库以北的15亩山地。衢江区将这“一谷”融入到衢江南部山区再造项目,由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设计。


  “三陶轩全旺古名窑研创基地”总投资3000多万元,用地30亩,开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越窑及婺州窑学术体系的艺术瓷、工艺品、陶艺日用瓷品。项目预计在2016年建成。

  设计完成后,将拥有世界十大设计学院之一的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能将台湾文创产业引进;引入一批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各领域顶尖层面艺术家群体,如台南艺术大学黄翠梅教授、卢泰康副教授。还有安田猛(日裔英籍陶艺家)、区汝明(美国陶艺家,国际陶艺传播平台KAOLIN创始人)等等。

  届时,还将引进台湾屏东县农委会农业改良场,纳入衢州市衢江区创建台湾精细农业孵化基地。

  “灵动山水是大自然赋予衢州的最美设计。”徐瑞鸿说,扎根全旺,他要继续对原始青瓷、南宋官窑、哥窑、越窑、秘色瓷、龙泉窑等进行研创。

  “让心灵休息,人才能找到归宿。”徐瑞鸿说。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