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春晚就是一份爱

春晚就是一份爱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和同事们一道端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管也能看上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可时不时地会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打断。自打从事电力工作以来,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不得已顶住风雪出现在抢修现场,错过直播的观看了。


可我知道,此时此刻身后有数十万的用户等着这台春晚,我们有责任为了更多的人去守护。其实,春晚三十年,多少人的倾情与奉献,为的就是能够给全国人民端上一顿可口的年夜大餐;相比之下,自己的这点付出真的很不值一提了。


然而,一年又一年,罄尽无数人心血和汗水的春晚,准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同时,越发变得让我们的观众无法满足,众口难调了。先是卯足了劲头的期盼与等待,直播过后便是毫不留情的炮轰和吐槽,各种声音、不同渠道的“结论”,总会把一台台晚会涂鸦得找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记得1983年第一届春晚播出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中学生,家里没有用上电,根本不知道竟然有春晚这回事。直到后来在全国上下一片称赞和欢呼声中,在同学家里有幸补上了这一课,简直不敢相信竟有这样的礼遇:几乎当时所有心目中的大明星都同台献艺,用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来形容一丁点儿都不过分。


打那儿之后,尽管家里仍然没有电,但每年三十晚上都不惜步行十余里地到镇上有电视的人家去看春晚。那时有电视的人家不多,但观众却出奇地多,这些人家就把电视机搬出来支到院子当中供大伙儿看,那阵势就跟村里放电影一样热闹。
参加工作后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帮助村里人用上了电,让乡亲们跟城里人一样三十晚上不用出门就能看上春晚了。


三十一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春晚已经和饺子、春联、压岁钱、走亲访友、秧歌旱船等一道,成为了中国人过大年必不可少的象征性符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团圆饭,看着春晚唠家常,一派国泰民安,安乐祥和的景象。
尽管,眼里看着,嘴里还骂着,可依旧的期盼与等待。春晚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挥之不去的过年情节。


2014年的春晚,以一段《春晚是什么》的片子拉开序幕,这既是春晚制作者们表达出来的困惑与深思,更是抛给广大电视观众的一道思考题。


春晚毕竟不是某一个人的春晚,它是整个中国人包括全世界华人的春晚,它不能只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人的需求。南北过年礼俗的巨大差异,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审美,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碰撞,更何况我们是一个有着56族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单靠一台春晚的呈现去迎合十多亿个不同的需求,难度自在不言之中。


春晚仿佛就是我们过年时碗里的肉一样。过去日子穷,平常人家难得在平时吃上一块肉,只有盼到过年时才“宁省一年,不省一节”,咬咬牙上街去割回一块肉打打牙祭。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走向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跟气儿吹的一样一天天好转起来,吃肉成了家常便饭,碗里的肉也就没有了滋味,于是,“端起碗里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成为了社会流行心态。


春晚这道年夜大餐,尽管被人翻着花样的做,然而,一口气吃上三十年也难免是会倒人胃口的。可无论春晚如何的被人翻晒,遭人吐槽,它毕竟伴随着我们,少了春晚的中国年一定不会被全国人民答应的。


褒也好,贬也罢,春晚就是春晚,“你爱或者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想到这首诗,真的感觉春晚其实就是一份爱,往大里说,是国家对人民文化品位、精神需求的关爱;往小里说是各行各业为了民众安度新春佳节付出的真爱;再不济,也是所有演职人员奉献给亿万电视观众的那份挚爱。


一句“过年好”我们说了几千年,但年年岁岁意味不同,传承至今。一台晚会伴随我们走过了三十一载“难忘今宵”,情意绵绵,爱意融融,融进了红红火火的中国年,也融入了每一个华夏子孙的骨髓和血液里。


2014、2、4

(

TOP

羔羊兄好文笔!
真情实感,宛若水满自溢

TOP

好文章

TOP

那晚,我也一直守着看。
问好!同行好呀
一把年纪了何必害怕去说破,有些事壹米之外是沧桑不太完美的皱纹,任由她一横到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