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南安石亭绿简介

南安石亭绿简介


 


  石亭绿又名石亭茶,产于福建省南安县丰州乡的九日山和莲花峰一带。莲花峰上之石亭又称不老亭,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相传,宋未延福寺僧人净业、胜因两人在莲花峰岩石间发现茶树,便加以精心培育,细加采制,制成的茶为僧家供佛之珍品,和招待来石亭游客的礼品。因茶叶质佳,再加上产于佛门古刹,故饮茶者日增,石亭绿因此而驰名。据记述茶事的摩崖石刻上道:“嘉泰辛酉(公元1201年)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渴唐相差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可见,九日山、莲花峰产的石亭绿名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南宋时,斗茶之风就已盛行。到了清道年间(公元1821—1850年),莲花峰从由少数僧人种茶发展到众多农民普遍种茶。以莲花峰为中心,乌石山、石坑、石马山、法华山、五华山等数十座山间均发展了石亭茶的生产。石亭茶成为侨乡馈赠亲友的礼品,从此,石亭绿闻名海内外。


 


   南安丰州地处闽南沿海,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21℃左右,最低气温12℃以上,冬而不寒,罕见霜雪,雨量充沛,年均相对湿度78%左右,常受沿海季节风的影响,阴阳相间,日照适当。唐代诗人韩屋咏九日山时的诗句:“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真实地道出了石亭绿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对茶树生长颇为有利。 采制早,登市早,是石亭茶的生产特点。每年清明前开园采摘,谷雨前茶登市,故有“不老亭道首春名茶”之说。石亭绿的鲜叶原料采摘标准不同于一般的红、绿茶,又区别于乌龙茶,介于乌茶和绿茶之间。即当嫩梢长到即将形成驻芽前,芽头初展呈“鸡舌状”时,采下一芽二叶,采夏秋茶应在芽头初展前采下一芽二叶。要求嫩度匀整一致。按此标准采下的芽叶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咖啡碱、多酚类、含氮量较低,有利于石亭绿品质风格的形成。


 


   精湛的工艺技术是石亭绿品形成的保证。主要的工艺有轻萎凋、杀青、初揉、复炒、复揉、辉炒、足干等八道工序。 轻萎凋的目的是蒸发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促使茶多酚轻度氧化,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这一系列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石亭绿香味醇爽的物质基础。 经萎凋是将芽叶摊放在竹制的匾上,放在通风的阴凉处,当含水量减少5—8%,叶色失去光泽,叶质转软,发出清香即为适度。


 


   初揉到复揉是石亭茶做形的关键工序,通过初揉、复炒到复揉,使茶叶边失水边成形,达到条索紧结的目的。通过辉炒达到做色的目的,辉炒时将茶叶紧贴锅面,在锅壁上不断地磨转,直到茶叶呈银灰色,茶色透露,捏之成粉未即要可起锅。簸去黄片,筛出粉未,再入锅进行足干,即为石亭绿的半精制品,通过筛、风和低温慢炒,摊凉后匀堆装箱,即为石亭绿的精茶。


 


 石亭绿系炒青型绿茶,以“三绿三香”别具一格的品质风格而著称。三绿是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随着采制季节的变化常伴有兰花、绿豆、杏仁三种芳香,真可谓绿翠夺目,茶香扑鼻,令人陶醉。


 


 1952年石亭绿被农业部定为历史悠久的名茶,1954年石亭绿跟随周恩来总理参加了“万隆会议”,招待亚非各国记者和友人,深受人们的赞赏。


TOP

前些天听一位朋友说乌龙茶的工艺与石亭绿工有点相同.不知对否?

清茶一杯,心情几许

TOP

以下是引用淡茶在2008-2-27 22:46:00的发言:

前些天听一位朋友说乌龙茶的工艺与石亭绿工有点相同.不知对否?



呵呵呵,淡茶好,那天在朋友那喝了泡石亭绿,饿晕,啥感觉也莫有说


TOP

三绿是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

TOP

石亭绿还未见过.资料先收了.

TOP

石亭绿长啥样?有PP看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