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福建茶文化集锦

福建茶文化集锦

 


福建茶文化集锦


 


       茶叶既是商品,也是文化的载体。据考证,福建茶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瓷饮具。西晋前,宁德已有人以茶制药。东晋南安就有"莲花茶襟"石刻。唐以来,屡有记述闽茶的茶书、茶诗、茶赋、茶歌、茶画、斗茶、茶具、茶艺和茶俗等。


 


 


  (一)茶叶著作:世界最早的茶书唐·陆羽《茶经》有:福州、建州(今建瓯)所产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自序: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全书对北苑茶的地产、天时、采茶、蒸压、制造、鉴辨进行了论述。他还因政和县贡茶"银针",特赐"政和"年号为其县名。清。光绪、郑光祖《一班录杂记》: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说明武夷大红袍清朝已盛名。近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书收入福建历史名茶和当代获奖名茶24种,其次的20余种。


 


  (二)茶叶诗赋:历代文人、墨客以茶为题的诗赋不知其数。宋。苏辙《和子瞻煎茶》: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范仲淹《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陆游《建安雪》: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朱熹《茶灶》:仙翁遗茶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三)茶歌:福建各地有许多茶乡民歌、民谣。如闽东天山茶乡的洋中镇村民或采茶女在茶事劳动中有唱茶歌之俗。有男女青年盘歌或对歌,也有一唱众和或一唱一和。民歌民谣有《采茶歌》、《十把白扇》、《百岁歌》、《盘苓诗》、《回文诗》等。《采茶歌》唱道: 正月采茶是新年,抱石投江钱玉连;绣鞋脱在江边口,连叫三声王状元。二月采茶桃花开,苏秦求官空手回;堂上爹娘双不睬,妻儿不肯下地来。三月采茶百花开,无情无义蔡伯谐;有情有义赵氏女,昭君塞上筑云台。 四月采茶茶叶长,甘罗十二为丞相;甘罗十二年纪少,太公八十遇文王。五月采茶石榴红, 杨肆将军斩河龙;左手拿龙右手斩,一点血水满江红。六月采茶热洋洋,李远别妻李三娘;你去分州十六载,麦房生下姣姣郎。七月采茶七月般,目连救母下阴间; 十八重地狱寻母, 刘氏青机疾不干。八月采茶桂花开,董永卖身葬父亲;董永卖身葬父母,天送仙女结成亲。九月采茶九重阳,单刀匹马关云长;斩了颜良诛文丑,赠鼓三声斩蔡阳。十月采茶是立冬,霸王自刎在乌江;霸王自恃英雄汉,韩信功劳不久长。十一月采茶雪飞飞,王祥孝母脱寒衣;脱去寒衣冰上卧,天送鲤鱼敬母亲。十二月采茶冷凄凄,孟宗哭竹在山林;西边哭竹东出笋,郭巨埋儿天送金。


 


  流行于武夷山茶区的民歌有《武夷茶歌》,描绘了茶工过去的艰难困苦生活和采制茶叶的艰辛: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打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在乌龙茶区的《安溪采茶歌》表达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十日曾无一日闲,采茶不易拣茶难。问侬何事不停手,尚有新株在隔山。莲花有心清且凉,桑叶有心冷如霜。何以专心抚茶树,秋茶叶脆指尖香。春情骀荡趁闲云,昨日采茶又忆君。偷向澄溪瞄一眼,为郎消瘦近三分。莫辞辛苦采茶频,采罢茶香犹满身。恐似春茶枝易断,有心不嫁负心人。武夷茶叶气味扬,清溪茶叶更清芳。不采武夷枝枝秀,要采清溪叶叶香。何日采茶得再逢,梅花好在耐三冬。痴郎若问家何处,只在白山第一峰。


 


  (四)茶联:宋·陆游在宁德、建州等茶区为官,写下茶联:客来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清·林则徐撰茶联:攀柱天高,亿八百孤零,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人。


 


  (五)茶叶文艺:福建茶区自古至今有不少关于茶叶传说、故事及文艺作品,如《百花仙子与茉莉花茶》、《茶洞》、《武夷茶五大红袍》、《御茶园》、《朱熹遇仙姑》、《茶中奇秀铁观音》、《银针姑娘》、《太姥娘娘与大白茶》、《莲花仙子》、《皇帝茶》、《仙翁馈赠摇钱树》、《仙岩茶》、《伍道婆与擂茶》、《袁枚品茶》、《千金壶》、《良岗王爷与白茶树》;现代作家谢冰心散文《我家的茶事》、《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此外,还有茶事艺术作品,如民间歌舞小戏《闽西采茶戏》;《采茶灯》、《采茶朴蝶》、《采茶舞》等。歌曲《南音与铁观音》等。茶事绘画,如《烹茶仕女图》(国画,唐·周萱绘);《烹茶图》(唐·周 五代陆晃国画《烹茶图》、五代南唐周文矩《火龙烹茶图》、《烹茶图》,清朝陆廷灿《续茶经·茶之图》。元朝赵孟兆页绘国画《斗茶图》等等。

无情未必僧家意,借此清茶一展眉!

TOP

六)斗茶活动:唐代冯贽《记事珠》提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宋代"斗茶"大盛。建州、武夷山等地每当新茶制成后,茶农"竟?quot;比品质优劣,比斗茶技巧,互炫其优,并可入北苑贡茶之列。近10年我省茶文化交流频繁,继1991、1992年连续举办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后,1991年-1993年举办三届"武夷岩茶节",其后,泉州市、宁德市、安溪县、永春县等地,或在当地或在厦门、北京多次举办了"茶王赛"和精品拍卖活动。

  (七)茶叶器具:新石器时代宁德就有彩釉陶茶具,南朝以前霞浦一带就有三足炉、托杯、五蛊盘、双罐等茶具。宋朝茶具以免毫盏著名,产地建阳、蕉城,后传到日本,现成日本稀世珍品。1980年和1988年建阳瓷厂和南平美术陶瓷厂,研制仿古产品,先后送达美国路易斯安娜古博览会、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中国古陶瓷科技国际讨论会和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宋末元初德化的白瓷茶具有十多种,今在日本、印尼和印度有发现此茶具。宁德碗窑白茶具1898年三都澳"福海关"对外开放后,出口到世界各国。古、近代闽东茶农用"竹茶筒"装茶供饮。清代福州发明脱胎漆器茶具,后有玻璃器皿、保温杯等茶具。

  (八)茶叶习俗:唐宋后闽人茶俗渐行,各茶区现仍保留有婚庆茶礼、丧葬茶礼、祭祀茶礼、畲族茶俗、僧道茶俗。闽东婚礼茶俗,新娘在新婚次日"下厨"和"庙见"仪式后,行献茶礼:在鞭炮和鼓乐声中,新娘一次出厅行礼,二次出厅献茶,三次出厅收杯,四次出厅同第一次礼。每进出都更换女裙,以示嫁妆丰厚,兼供宾客欣尝。道教以茶作为祭献、祈祷、斋戒之品;将乐等县流行茶置擂钵,掺以芝麻、花生仁等,饮后口舌生津,齿颊留香;"政和配茶"习俗,人们围坐火炉或灶旁,边聊边冲茶,配以豆子、瓜籽、菜干等。

  (九)茶叶楼馆。历史上福建许多地区都设有茶馆、茶楼、茶店、茶亭等,供人们品饮。福州茶亭街名称沿用至今。1949年后仅有福州、厦门等地有数家国营茶店。闽东茶区50至70年代曾一度无茶店,80年代后闽东茶区出现宁德"茶叶服务部"首家茶店。90年代后,福州及各地区均出现许多私营茶艺馆、茶艺居、茶艺轩、茶店等。目前仅福州市就有1100多家。

  (十)茶文化活动。90年代初以来相继成立茶艺队的有福安、安溪、武夷、宁德市、省农大等。茶艺队以优雅文静风韵,给人艺术享受。90年代初福安发掘地方茶俗,整理和排演了畲族"宝塔茶"与畲汉同俗的"新娘茶"等节目。1992年11月福安茶艺小姐杨玉英在香港福茗堂第一届国际茶艺邀请赛获冠军。

   1999年省茶叶学会与福州市文化局、福州一力公司联办"茶话春秋"榕城首届茶礼杯茶艺大赛。在榕的近百家茶艺馆参加,评选出十佳茶艺队、十佳茶艺小姐。2000年1月,省茶叶学会与福建音协等合举?quot;迎春南国茶吟"诗会,是一次茶叶界、诗词界、音乐界的新世纪迎春雅聚。几年来,福建茶叶学会、建瓯、武夷山等地多次组织茶艺表演暨最佳茶艺小姐大奖赛。

  (十一)茶道茶德:茶艺与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艺中有道,道中有艺。茶道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精神,亦称茶德。茶道可追溯至唐朝,古人论茶德高论颇多。当代闽籍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认为,中国茶德应是"廉应是"廉、美、和、敬",诠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得节奏太赶,动作的速度太慢则显得节奏拖沓迟缓;三是运作的幅度不可太大亦不可太小,动作幅度太大显得夸张造作,动作的幅度太小则显得不够舒展潇洒。

  总之,"保合太和"要求茶艺表演中一切都要和谐、适度、做到中庸不偏,圆通融洽,达到太和之美。
无情未必僧家意,借此清茶一展眉!

TOP

谢谢半路出家分享!

TOP

福建茶文化集锦

一切都要和谐、适度、做到中庸不偏,圆通融洽,达到太和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