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福安茶俗趣谈

福安茶俗趣谈

 


福安茶俗趣谈


 



        福安种茶历史悠久,新形成的饮茶、用茶习俗也与之相辅相成,历史漫长。


 


  一、饮茶、用茶已成为福安人民“开门七件事”之一 民谣“油盐酱醋米茶柴,件件都在别人家”。这是旧日贫苦人民的生活写照。


 


  二、茶哥米弟 福安民间把茶叶叫做“茶米”,与谷、麦、豆、麻同列五谷类中,足见其重茶的程度。有趣的是福安人历来有先喝茶后吃饭的习惯,特别是来了客人,很少有不喝茶先吃饭的。他们认为先喝点茶,保持肠胃通畅,然后再吃饭,有利于身体健康。故把茶称作“哥”,把饭(米)称作“弟”,茶哥米弟之称便由此流传。


 


  三、“无意冲茶半浮沉” 福安人敬茶最重视杯里的茶叶是否下沉。如水未开冲的茶叶,一定浮在杯面,认为这是无意待客,有不够礼貌之嫌。故福安至今仍留下这句谚语:“毛意冲茶半浮沉”,以启示主人一定要冲好茶诚心待客。


 


  四、“下茶”之礼 如果你是未婚之女到亲朋家做客,请注意,其他东西都可以吃,只有茶不能轻易喝。喝了就意味着同意作为这家的媳妇。如果有父母同行,则另当别论,可放心地喝。这是福安古老的风俗,它与明代评次舒《茶疏*考本》中所说的古礼吻合。该书说到:“茶不移本,植则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五、新娘嫁妆,必备之物 新娘嫁妆旧时有“三十六杠,七十二箱”之说,近代则由“几响几转”,“多少个脚”,随着科技的创新,人民生活的提高,嫁妆也日新月异。但茶具(包括茶盘、茶杯、茶匙茶舟)这一套传统家什必不可少。福安的茶盘系用锡制,图案花纹,镂刻精良,茶舟亦用锡制,茶匙系用银制,茶杯则用彩瓷。杯、匙、舟各十件,取十全之意。


 


  六、新娘献茶礼 在福安的旧式婚俗中,有“新娘献茶礼”(又称“见客”)的仪节。它是在婚礼的第二天紧接新娘“下厨”和“庙见”仪节之后举行的。厅堂摆设均如婚礼原封未动,只在厅的左右增排两行交椅,椅上铺以椅披和坐垫。男家女眷(包括伯母、叔婶、姑嫂等)按辈份大小就坐。


 


  仪节在鞭炮和细乐声中开始。新娘头带凤冠,肩披“云肩”,面戴流苏珠罩,身着裙袄,由伴娘妈搀扶着姗姗寸步从中庭左边出厅,直线移步廊沿转至厅右,向左排女眷鞠躬,再移步厅坐向右排女眷行礼,礼毕进内。


 


  新娘第二次出厅开始献茶。茶由冰糖、蜜枣、瓜糖、花生仁和少许茶叶泡成。新娘依座献茶,彬彬有礼。


 


  新娘第三次出厅,是收取茶杯,由伴娘妈陪同。诸女眷饮茶之后,纷纷以红包搞赏伴娘妈,号称“茶钱”。接着,新娘在伴娘妈搀扶下向女眷行礼;如同第一次。礼毕,诸女眷离座,乐止炮鸣,仪式结束。


 


  有趣的是,新娘每次进出中都要更换衣裙,以显示陪嫁妆奁的丰厚。因此客人不仅品茶为乐趣,还兼有欣赏新娘服饰之雅兴,好似现代时装展览。


 


  七、七夕茶 《福安县志*风俗志》中有七夕乞巧的记载:“是日俗以桃仁、米糕点茶”。这个古代习俗,今已演变为每逢农历七月七日,新娘的娘家在婚后三年内,必须送婿家白枣、状元糕、蜜茶糕、花生、葡萄、黄豆和橄榄等七样糕点,供出嫁女儿乞巧之需,号称“七夕茶”,供其讨个手巧心灵的吉利。非婚人家则抓几只兵蚁(俗称斧头蚁)与黄豆、芝麻、麦子同炒、俗叫“炒蚁鈗”,亦称“七夕茶”,不过目的不同了,它是为了讨个免除蚁害的吉利。


 


  八、“茶泡”谣 福安有首民谣:“行中秋,旅中秋,鈗绷乌溜溜,出门三下搦,“茶泡”拿里收,收来收来做中秋。”说的是古代中秋晚上,妇女出游,先是去看知县的老婆,福安叫做“看奶奶”。“奶奶”则艳装,端坐后堂,让妇女们列队参见。“奶奶”则发给来见者“茶泡”。这“茶泡”原来是以茶配糕点,但人数众多,泡那么多茶,分那么多糕点,怎能顾得上?最后减少到只剩两个小小的中秋饼了。此俗从古代延续到民国初期。妇女们除了看奶奶外,还尽情畅游,连“鈗绷”(裹脚布)也弄脏了。一路上遇见亲戚相邀至家、就行敛衽礼(三下搦),行礼后,对方就赠送一些“茶泡”,遇见的亲戚多,所收茶泡“也多,足够自己过一个象样的中秋节了。


 


  九、七宝瓮 福安民间砌厨灶时,在灶桥底下必须埋下一个陶制番茄形的小陶瓮。瓮中盛茶叶、谷、麦、豆、芝麻、竹钉和钱币七样东西,称为“七宝瓮”。民间以此作为日后添丁、发甲、招财进宝和五谷丰登的象征。


 


  十、治病良药 过去福安民间住宅常在通风处悬挂一个柚子。时间越长越好。这是干啥用呢?原来它是一种治病的良药。民间将柚子切顶去瓤,装入茶叶,然后盖顶缝合,挂于通风处晾干。据说用这种柚子茶叶(福安人称为“佬包茶米”)冲服,能治膀胱炎引起的浮肿以及消化不良和腹胀等症。


?

TOP

福安茶俗趣谈

长见识了。

TOP

好贴,顶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