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老 实 吃 茶

[转帖]老 实 吃 茶

我国吃茶之风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汉代已有吃茶习俗,自晋入隋延绵至唐时,吃茶之风大兴,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唐?陆羽《茶经》)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唐时吃茶之风的兴盛了。在唐代茶风的激荡下,自宋元明清直至民国,饮茶之风不断,不但出现了许多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曲赋、书法绘画等文学作品,也早就了一大批茶人。如唐代的陆羽、皎然、卢仝、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蔡襄、苏轼、黄庭坚、赵佶,元代的耶律楚材、元好问、倪瓒;明清时的朱权、许次纾、张岱、张源、陆树声、罗禀、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事推波助澜。如唐玄宗曾与梅妃斗茶,宋徽宗以帝王之尊,曾亲自碾茶、煎茶、斗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清乾隆帝一生饮茶不啜,有“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语流传后世。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意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使吃茶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一种文化品味,一种精神追求甚至领悟大道的方便法门。


吃茶即饮茶的意思。古文里“吃”都写作“吃”,“吃”是汉字简化后的写法。《说文解字》里解释“吃”说:从口,契声,本意为吃东西。如《五灯会元卷?第三》“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条载:师乃打翻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吃茶。”师曰:“作这个语话,滴水也难销。”再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吃”在此处都作“饮”解。


说到吃茶,不能不提一提禅门的吃茶之风。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年从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在我国确立,至唐代中叶以后,禅门茶风兴盛,几乎出现了无寺不种茶,无僧不饮茶的嗜茶风尚。据《百丈清规》及《禅苑清规》所载,僧人们煎水煮茶或点茶称作煎点,投放茶叶称作下茶,分茶称作行茶,饮茶称作吃茶等,都有相应的规约,不可随意为之。另外,寺院内还专设“茶头”,用以煎水煮茶,奉茗待客。禅门茶风发展到宋代为最鼎盛期,禅宗五宗七派业已划分完毕,茶道艺术也已达到顶峰,著名的径山茶会就形成于此时,并对日、韩两国茶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禅宗发展不谋而合,所以禅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禅门里曾出现过许多吃茶高僧,如泰山降魔禅师、南泉普愿禅师、赵州从谂禅师、庞居士、园悟克勤等。禅宗在我国茶道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老实吃茶是一门学问。要吃出茶中学问,要领悟茶中之道,就必须老实吃茶。


老实吃茶的关键在于“老实”二字,所谓老实者,诚实也,坦诚也,守信也,不欺诈也。历史上是褒义词,时下成为贬义词,这里沿用历史上的词义。茶人应该从焚香、备器、备茶、汲水、添炭、煮汤、投茶、瀹茶、分茶、饮茶等程序老老实实做来,认认真真对待,不懈怠,不敷衍,这样才叫做老实吃茶。不可因人事而荒废茶事,能吃得一壶茶便吃一壶茶,能吃得一盏茶便吃一盏茶,不可等闲空过。尊重茶,尊重水,尊重茶器,尊重茶事,不可粗心大意,不可一日无茶,这样才称作老实吃茶。


茶品不宜多,过多有茶叶储存间之嫌疑;每日品饮次数不宜多,过多难免“真皮”茶壶之讥;茶器不可过求奢侈,茶有九德,俭德其一。总以精行俭德为茶人操守。


老实吃茶不在于每日饮茶的次数和茶品种类,关键要以平常心品饮,以清静心品饮,每次品饮都要做纪录(煎茶日记的形式就很好)和总结。茶煎好了,要总结;茶没有煎好,也要总结,以能使每一品茶的茶性完全显露出来为能事,煎茶之功是老实吃茶的基本功夫。但切不可为吃茶而吃茶,要知道吃茶是有忌禁的,如空腹不吃,身体有病时不吃,心绪不宁时不吃等。


我国茶叶的品类很多,虽然基本上分为六大类,但那只是很粗浅的分类法,如果细分,则不下数十种。由于各地在地域气候上差异很大,茶品的种类和风格也各不相同,一个人要想在有生之年品尝所有茶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不如选定两三品茶,或绿茶、或乌龙、或普洱、或花茶,认真品去,仔细道来,必定有所收获。选择茶品要根据个人偏好和实际情况,如脾虚胃寒的,不妨多饮乌龙,少饮绿茶;中腹胀满的,不妨多饮绿茶,旁及普洱;气血两虚的,不妨常饮红茶,绿茶、乌龙可适量而饮,切不可多饮普洱。一旦选定茶品就要一门深入进去,得其香,得其味,得其神,得其韵,任他世事如何变迁,任他旁人吃何种茶,都不要动摇。不要见人说乌龙好喝,便去喝乌龙;不要听人讲时下流行普洱,又去泡普洱,结果样样茶都吃到了,样样都不深入,仅仅作了茶品试验而已。昔年大梅法常禅师听到马祖道一“即心即佛”一语便开悟了,进到山里继续修持。马祖让人传话:和尚今日说法有异,不说“即心即佛”,又说“非心非佛”。大梅说:任他“非心非佛”,我只说“即心即佛”。马祖听了非常高兴,对众人说:大众,梅子成熟了。这是一个很著名的禅宗公案,他里面所蕴含的意义是很深刻的,需要我们认真去参。如荠始终认为,吃茶仅仅是方便而已,是指,而非月,我们要籍茶悟道,这才是根本。悟道的方便有很多,古人有看桃花悟道的,有听鸟鸣声悟道的,有断指悟道的,也有吃茶悟道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方便,只要选定一种加以修持,均可悟道。饮茶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吃茶?是因为我们的根性与茶相符合的缘故,如果我们的根性适合弹琴,弹琴也可以悟道。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茶、古琴等自身与道相符,自古及今就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方便,俗语说的“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饮茶”就是此意。茶和古琴中积累沉淀着非常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最容易入道。


老实吃茶的“老实”也有相信自己、相信自心的意思,要对自己的感觉和对茶汤的体会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品饮出茶汤至味,相信自己能领悟茶中之道,这是真正的老实。更不可因见闻或经验而怀疑甚至删改自己对茶汤的直接感受,茶道是要直下承当的,也就是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动念即乖”,要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对体味茶汤其实毫无用处,因为那是别人的知识和体验,而不是你自己的,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去感知和体验,不仅要用感官,更要用心去去感知和体验。所以如荠经常对人说:饮茶心饮为上,口饮次之。口饮仅能得茶汤的滋味和香气,而心饮才可得其神韵,才能得茶汤真谛,才能领悟茶中之道。


老实吃茶的另一含义是一定要本分吃茶,不以茶牟利,不因茶结交,不以茶相高下,不因茶说长道短,总以平和中庸为茶人美德。经过一段时间老实吃茶后,必定会在茶道方面有所领悟,对茶汤的感受也日益直接和深刻,此时更应该时时刻刻把茶放在心里,老老实实煎水,老老实实吃茶,这是初入门的功夫。到得功夫纯熟,此时满天地莫不是茶,随处可饮,到处可吃,其间受用难以言说,这是入门后景象,至于悟后之事,如荠尚在门外,不敢臆说。


如荠经常对朋友讲:煎水、瀹茶、吃茶为茶门三件事,领悟了这三件事,就算作真正会吃茶了。茶门三件事必须老实去做,事必亲恭,不可让人替代。诸如汲水、添炭、备器、涤器等,都应该亲自操作,这是老实吃茶的基本要求。茶门要有规约、有威仪、有礼法,不可等闲为之,如此,方有茶道可言。


佛门有“老实念佛”之说,为虚云大师所提倡,以念“释迦牟尼”佛号为倡导,接引众生,断疑解惑,为佛门集福不少。


茶门“老实吃茶”说如荠认为也应该提倡,如果大家都能老实吃茶,老实做人,老实作学问,一定会改变目前茶界浅薄浮躁的风气,为恢复中国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作出努力。


愿大家都能老实吃茶。

TOP

老实吃茶。

TOP

用心去去感知和体验。

TOP

无心喝茶

TOP

[转帖]老 实 吃 茶

茶mm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