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杨学祥2012-2-26 04:58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这次地震给出的预警信号是,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1.       成功的全球8.5级以上强震统计规律
 
       我们在2006年指出,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年3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发生0次(0次),在2004-2007年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球强全震爆发时期。
  
       2006年以后,在2007年9月12日、2010年2月27日、2011年3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智利、日本先后发生了8.5、8.8、9.0级地震,验证了我们的统计规律。
 
表1  全球1900-2011年8.5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尼娜现象
1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2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3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4     1938-02-01  印尼班达海          8.5        暖位相
 
5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6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7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8     1960-03-22     智利             9.5        冷位相
9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0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1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2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3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4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5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6    2011-03-11  日本             8.9-9.0        冷位相
 
    2.       不完全成功的中国7级以上强震统计规律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 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网上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以上。全球强震活跃期应该在中国有所表现。
       我们的统计表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沿海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实际上,中国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规律在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两个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有所不同。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0-2010年中国7级以上强震共发生7次,平均每年发生0.66次,比暖位相平均每年高出0.11次,远远低于1947-199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十年平均每年1.73次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国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前十年尚未进入强震高潮。原因何在?
 
    3.       全球8.5级以上强震统计规律的半球差别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世纪所有4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这一时期的特大地震特征是,先从北半球开始(2次),然后转向南半球(1次),再次转回到北半球(1次),即北半球强震先进入高潮,北半球强震的总次数高于南半球(3对1),它表明北半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构造活动高于南半球,而中国处于北半球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交叉地区,这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在前十年频发的原因。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连续发生了9.1级以上强震,2010年智利发生了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了9级强震。这一时期的特大地震特征是,特大地震先从南半球开始(2次),然后转向北半球(1次),并可能再次在北半球发生,即南半球强震先进入高潮(8.5级以上地震南半球4次,北半球1次),这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在前十年未达到高潮的原因。
 
      4.       日本地震给出的预警信号: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中新网2月24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岛根县隐岐岛的海岸上近日有大量深海鱼漂浮至水面,对于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当地岛民感到吃惊,并担心是否会有大地震发生。
 
  据报道,当地岛民称,本月中旬开始,隐岐岛的海岸上不断发现漂浮上来的深海鱼,这种深海鱼数量众多,铺满了海岸1公里长的地带,而且密密麻麻地重叠到一起。
    2004年、2005年、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连续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强震,2010年智利发生了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了9级强震。美国和日本不仅具有强震的构造基础,而且频现地震的相关前兆,表明全球强震正在向北半球转移。
 
       日本9级地震给出了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预警信号。
 
     5.       结论
 
       数据统计表明,全球强震和中国强震都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有三个周期的冷位相时期满足这一规律。2004-2018年全球强震进入高潮。
      特大地震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先从北半球开始,中国7级以上强震在前十年达到高潮;特大地震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先从南半球开始,中国7级以上强震将在中间十年和后十年达到高潮。
       日本地震表明,伴随特大地震向北半球的转移,中国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中间十年和后十年将进入地震高潮,东部地震和中西部地震都值得关注。
       中国7级以上强震目前尚未达到高潮。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双向挤压是中国强震频发的原因。日本9级地震后,北半球和中国地震将进入高潮。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