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主气
 
  主气,又叫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显示着一年季节中的不同变化,所以它的次序仍是按着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
  厥阴风木为初气,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以风木是东方生气之始,所以为初气,从十二月中的大寒起算,经过立春、雨水、惊蛰、至二月中的春分前夕。木能生火,则少阴君火为二气,主春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从二月中的春分起算,经过清明、谷雨、立夏、至四月中的小满前夕。
  火既有君相之分,君相相随,君火在前,相火在后,所以少阳相火,势必要紧接着君火而为三气,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从四月中小满起算,经过芒种、夏至、小暑至六月中的大暑前夕。
  火能生土,则太阴湿土为四气,主秋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从六月中的大暑起算,经过立秋、处暑、白露至八月中的秋分前夕。
 
  土能生金,则阳明燥金为五气,主秋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从八月的中秋分起算,经过寒露、霜降、立冬,至十月中的小雪前夕。
  金能生水,则太阳寒水为终气,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从十月中的小雪起算,经过大雪、冬至、小寒,至十二月中的大寒前夕。
  一年的主气,至此而一周,如下面六气主时节气图。
 
	
		
			
			
				
					
				
			
			
	
 
六气主时节气图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六步主气的推移,就是这样推算出来的。看图中最小圈的十二支,即所以表示地平方位,亦即《六微旨》所问的“地理”方位,亦即天文图上的十二月的月建方位。
  “显明”、据王冰注说,“日出谓之显明”。有了地平方位,则“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一语,才容易了解。
  日出的地平方位,冬至日最北,夏至日最南。我们可以用卦象的六爻方式表示,也可以用天文学太阳黄道的正弦曲线表示,也可以用圆图表示。用圆图表示,又以二十四节气分配四方,则冬至正北,春分正东,夏至正南,秋分正西。以四时的中气(即二分二至),居于四正方。
  因而“显明”即是春分的卯位,显明在正东,人向东而立,则“显明之右”,为从正东之点南迤,从图中的十二支看,则从卯至巳;从第四圈的节气看,则由春分到小满,这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少阴君火之位。“君火之右,退行一步”,即从巳至未,从小满至大暑,这一步即少阳相火之位。
  所谓退行者,古天文家以日月五星各于其本天缓缓东行,以东行为进,西行为退也。以此依次步推,则从未至酉,从大暑至秋分,为太阴湿土之位。从酉至亥,从秋分至小雪,为阳明燥金之位。从亥至丑,从小雪至大寒,为太阳寒水之位。从丑至卯,从大寒至春分,为厥阴风木之位。总六步,共得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一岁一周遍,年年无异动。这就是主时之六气。
 
 
(三)客气
 
  主气既属地气,客气则属天气了。
 
  地为阴主静(与动相对而言,不是绝对静止不动),所以主气六步,始于春木,终于冬水,居恒不变。
 
  天为阳主动,所以客气便运行于天,动而不息。
  主气分为六步,客气亦分做六步,即司天之气,在泉之气,上下左右四间气。
  这六步气的次序,是从阴阳先后次序来排定的,即先三阴,后三阳。三阴以厥阴为始,次少阴,又次太阴。
  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三阳则以少阳为始,次阳明,又次太阳。亦因为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的缘故。
  合三阴三阳六气而计之,则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阴,四少阳,五阳明,六太阳。分布于上下左右,互为司天,互为在泉,互为间气,便构成了司天、在泉、四间气的六步运行。
 
  司天、在泉,又各有南北主政之不同,而称为“南北政”。
 
  1.司天在泉
 
  司天在泉四间气,为客气的六步,凡主岁的气为司天,位当三之气;在司天的下方,恰与之相对的,是为在泉,位当终之气。司天的左方为左间气,右方为右间气;在泉的左方亦有左间气,在泉的右方亦有右间气。间,即间隔于司天和在泉之中的意思。因为司天和在泉的左右,都各有一间气,所以又称它为四间气,如下面司天在泉左右间气图。
 
 
	
		
			
			
				
					
				
			
			
	
 
司天在泉左右间气图
 
 
  每岁的客气,总是始于司天前的第二位,即上列中心小圆图在泉的左间,是为初之气,从此右向退行而到二气,即司天的右间;而三气,即司天本身;而四气,即司天的左间;而五气,即在泉的右间;而六气,即终气,在泉本身。一步一气,各主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也。”就是指此而言。
 
  《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说:
“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六步客气在天的位置,也就是按着这样顺序排列的。
 
  古天文学是视天文学,因为国学是观察的记录,古人是不用人的假想作理论的。人站在地球上看星星,地包于浑天星星之中,所以叫浑天说。如果人居于上列六个小圆圈任何一圈的圆心,则出现面对少阳时,阳明在右;面对阳明时,太阳在右的情况,即所谓“南面而待之”也。
  所谓“上下有位”,即司天在上,在泉居下,各定其位.上下之位既定,司天既有其左右间气,在泉也有其左右间气,这便是“左右有纪”。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阴阳之所在”,即指三阴三阳之所在。“上见”,即指司天。司天的位置既经确定,司天的左右间气便自然随之而定。如上见厥阴司天,则左少阴而右太阳,如上列“巳亥”小圆圈图。上见少阴司天,则左太阴而右厥阴,如上列“子午”小圆圈图。其它各气,均按此类推。南方为上,上见司天:人必须北面立于图之南,“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就是这样一个含义。
 
  《素问·五运行大论》又说:
“何谓下?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这是以在泉的方位为主,而定左右间气。下即指在泉而言。“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如厥阴司天之年,在泉之气即为少阳,阳明便位于在泉的左向,太阴便位于在泉的右间,正如前列“巳亥”小圆圈图所示。其余五气,依次参看各个小圆图,自可类推而得。在上之司天既属南方,在泉即在司天垂直之下,自属北方了。人面南立于图之北,则左右阴阳自见,即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六气的互为司天,互为在泉,互为间气,是按着十二支的顺序,迭为迁转的,如下图。
	
		
			
			
				
					
				
			
			
	
 
六气互为上下左右图
 
 
 
  《五运行大论》还说:
“动静何如?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司天之气在上,不断地右转,自上而右,以降于地;在泉之气在下,不断地左转,自下而左,以升于天,即如上图所示。例如:戌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转太阳于上方,则太阴自然在下方。明年亥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则将圆图依箭头所示而旋转,转厥阴于上方,则少阳自然在下方。图中箭头所指之方向,在上者自左向右,在下者自右向左,这就是“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如此左右周天,——周之后而复会也。
 
  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司天在泉之气,总是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上下相交的。如一阴厥阴司天,便是一阳少阳在泉;二阴少阴司天,便是二阳阳明在泉;主阴太阴司夭,便是三阳太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便是一阴厥阴在泉;二阳阳明司天,便是二阴少阴在泉;三阳太阳司天,便是三阴太阴在泉。天地阴阳之数相参,就是这样秩然不紊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六气分治,司天气者,其至何如?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地化奈何?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这说明只要知道了厥阴风,少阴热,太阴湿,少阳火,阳明燥,太阳寒六气分化的所在,无论其为司天,为在泉(地比),为间气,都是同一性质,并没有其它不同;不过这里还要了解一个问题,即司天、在泉、四间气虽各分做六步走,而司天和在泉两气,又可以主岁。
 
  如《至真要大论》说:
“间气何谓?曰:司左右者,是谓问气也。日:何以异之?曰:主岁者纪岁,问气者纪步也。”
  主岁,即指司天,在泉之气而言,谓司天和在泉可以共主一岁之气,而不仅是各主一步。惟四间气只能纪步,即一个间气只管一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这是它和司天,在泉不同的地方。
 
  那末,司天、在泉又怎样纪岁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
  即是说: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
  岁半之前,始于十二月中大寒,终于六月初小暑。岁半之后,始于六月中大暑,终于十二月初小寒。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
“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
  “初气终三气”,即由初气、二气到三气;“四气尽终气”,即由四气、五气到终气。前三气属于司天之气,故曰“天气主之”;后三气属于在泉之气,故曰“地气主之”。
 
  2.南北政
 
  陆筅泉《运气辩》,把南北政之分,归于岁阴有南北之分布:
 
 
	
		
			
			
				
					
				
			
			
	
 
南北政分宫次星土图
 
 
  无论司天和在泉,都有南政与北政的区分。南即黄道南纬,起于寿星辰宫,一直到娵訾亥宫,因而岁支的亥、子、丑、寅、卯、辰都为南政。北即黄道北纬、起于降娄戌宫,一直到鹑尾巳宫,因而岁支的巳、午、未、申、酉、戌都为北政。如《至真要大论》说,“视岁南北,可知之矣。”犹言视察岁气(即岁支)的在南在北、其为南政、其为北政,便清楚地可以分辨了。
 
 
  如果列表,则有:
 
表十二月表
 
  
 | 
南北政 | 
大阳历 | 
农历 | 
律名 | 
十二次 | 
二十八宿 | 
 
  
 | 
 南
  政 | 
亥 | 
十 | 
应钟 | 
娵訾 | 
东壁,营室,危 | 
子 | 
十一 | 
黄钟 | 
玄枵 | 
虚,须女 | 
丑 | 
十二 | 
大吕 | 
星纪 | 
牵牛,建星 | 
寅 | 
一 | 
太簇 | 
析木 | 
箕 | 
卯 | 
二 | 
夹钟 | 
大火 | 
尾,心,房 | 
辰 | 
三 | 
姑洗 | 
寿星 | 
氐,亢,角 | 
 
  
 | 
 北
  政 | 
巳 | 
四 | 
中吕 | 
鹑尾 | 
轸,翼 | 
午 | 
五 | 
蕤宾 | 
鹑火 | 
七星,张,咮 | 
未 | 
六 | 
林钟 | 
鹑首 | 
弧,狼 | 
申 | 
七 | 
夷则 | 
实沈 | 
罚,参 | 
酉 | 
八 | 
南吕 | 
大梁 | 
浊,留 | 
戌 | 
九 | 
亡射 | 
降娄 | 
胃,娄,奎 | 
 
  
 | 
 
   子、丑、寅、卯等为天体的十二宫。所谓“移光定位”,即由日光之移易所在,南北位次便随之而定。《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运当以日光明”,正属此义。如日光在亥、子、丑、寅、卯、辰任何一宫、均为南政。在巳、午、未、申、酉、戌任何一宫,均为北政。人随日光之所在,而面南面北,即可命其政为南为北,即所谓“正立而待也。”如前所引《六微旨大论》所谓“南面而待之”,及《五运行大论》所谓“面北而命其位,百其见也”、都是同一道理。所谓“政”,即指司天、在泉居于南纬,或居于北纬的主令。所以《六元正纪大论》叙述三阴三阳的司天主事,一则曰“三之气,天布政”,再则曰“司天之政”,再则曰“其政肃、其政切”,无一不为主令之义。
 
  南北政的运用,据《素问》所云,惟用于诊切少阴脉一途。
 
  《至真要大论》说:
“阴之所在寸口何如?曰:视岁南北,可知之也。曰:愿卒闻之,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尺候何如?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
  这里首应明确三个问题:
  一、南政为阳为上,北政为阴为下。
  二、北政之年,司天应尺,在泉应寸;南政之年,司天应寸,在泉应尺。
  三、所谓不应,是指少阴脉的反常而言,所以它说:“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也。”即脉来沉细而伏,不应于指之谓。
 
  北政之岁:尺主司天、寸主在泉,如属西年,则少阴在泉,两寸之脉便沉细而伏;申年厥阴在泉,右寸之脉沉细而伏;戌年太阴在泉,左寸之脉沉细而伏。
  南政之岁,寸主司天,尺主在泉,如属子年,少阴司天,两寸之脉沉细而伏;亥年厥阴司天,右寸之脉沉细而伏;丑年太阴司天,左寸之脉沉细而伏。
 
  无论北政司天,南政在泉,少阴之应均在两寸,厥阴之应均在右寸,太阴之应均在左寸。因为按司天、在泉、三阴三阳的顺序,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阴,是少阴居中,厥阴居少阴之右,太阴居少阴之左,居中者则应于两寸,右则应于右,左则应于左也。
  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即在泉),少阴脉之应于左右寸已如上述。如果是三阴在上(即司天),少阴司天,则两尺之脉沉细而伏;厥阴司天,右尺之脉沉细而伏;太阴司天,左寸之脉沉细而伏。
  南政之岁,三阴在上(即司天)、少阴脉之应于左右寸已如上述。如果是三阴在下,少阴在泉,则两尺之脉沉细而伏;厥阴在泉,右尺之脉沉细而伏;太阴在泉,左尺之脉沉细而伏。
  以上是指少阴脉之在南北政应于寸尺而言。本来《素问·五运行大论》有说,“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犹言天地气运变化,不一定要应见于脉的。
 
  在解释少阴之脉,要受到南北政司天、在泉的影响时,明·张介宾《类经·运气类》第五说,
“夫三阴三阳者,天地之气也。如《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虚。’此阴阳虚实,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证之,则日为阳,其气常盈;月为阴,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亦随月而有消长、此**当然之义,为可知矣。人之经脉,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阳所在,其脉无不应者,气之盈也。三阴所在,其脉有不应者,以阴气有不及,气之虚也。然三阴之列,又惟少阴独居乎中(二阴),此又阴中之阴也,所以少阴所在为不应,盖亦应天地之虚耳。”
  气象的阴阳盛衰变化,可以影响血脉的运行,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张介宾的解说,和《素问》这里说的,都是气象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只是原则,运用时,是需要变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