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中国十大古曲

[转帖]中国十大古曲

1.高山流水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2.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反映楚汉相争的同一历史题材,乐曲的构思也相同,分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结局三大部分。但这两首乐曲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各有自己的侧重面。按《养正轩谱·顾曲须知》说:“惟十面为得胜之师,卸甲为败军之众。”《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音乐格调昂扬。《霸王卸甲》的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作者无法回避项羽失败的史实,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描绘项王悲歌壮别的场面,音乐格调悲壮。
  
  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无定说,但在明代王猷定(1598-1662)著的《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才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从文中描写的《楚汉》一曲情节与《十面埋伏》所描写的相符,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淬。
  
  早在唐代,白居易(772-846)曾写过一首《琵琶行》(此诗写于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诗中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诗句,可见那时白居易曾听到过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3.汉宫秋月
  
  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1847-1926)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TOP

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最古老的古琴曲,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描写,赞颂文人高洁的品格,艺术价值很高。作者桓伊系东晋“淝水之战”名将。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
  
  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 · 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 · 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试听地址:http://www.mtv007.com/yyplay.asp?id=628
  
  
  5.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试听地址:http://www.mtv007.com/yyplay.asp?id=624
  
  
  6.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试听地址:http://www.mtv007.com/yyplay.asp?id=625
  

TOP

7.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听地址:http://www.mtv007.com/yyplay.asp?id=623
  
  8.凤求凰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时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门新寡。
  
  司马相如早巳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在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试听地址:http://www.mtv007.com/yyplay.asp?id=620
  
  9.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这首世界名曲,原本就是一首“无标题音乐”,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从曲名看,它似乎是以描写景色为主的标题性音乐作品。其实它的曲名是由著名的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及著名的女音乐学家曹安和先生和阿炳一起即兴商定的,曲名与乐曲的内容并无多少内在的联系。关于曲名的由来,杨荫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还有一段回忆。
  
    杨荫浏先生与曹安和先生原是兄妹,同出生在江南小城无锡,长在无锡,可以说与阿炳是地地道道的“老乡”。杨先生和曹先生都是从小学习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在这一点上与阿炳又是相同的。另外杨荫浏先生的启蒙老师,就是邻居的道教小乐手颖泉。在这一点上杨先生与阿炳又是相同的,不仅有共同的语言,还可以切磋和探讨博大精深的道教音乐。而且,杨荫浏一生中有过三次向阿炳请教的机会。杨先生和曹先生是音乐学院的著名专家学者,没有坐在书房里,没有坐在办公室是闭门著书立传。他们于1950年的夏天回到了家乡无锡,拜访了当时默默无闻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做了一件在我认为音乐史上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留给后人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当年杨先生和曹先生去请阿炳录音时,阿炳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阿炳回答说:“我不奏音乐已经有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的太久了,让我练上三天再演奏吧!”在录音现场,老式的钢丝录音机在吱吱地转,全场鸦雀无声。当阿炳拉完第一首二胡曲时,几个人同时鼓起掌来。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首曲子是没有名字的,用二胡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经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拉过”。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曹先生接着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二泉印月》呢?杨先生接着说:“印”字抄袭的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河山,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默认下来。《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孤立地看《二泉映月》的曲名,更应该了解阿炳的身世。阿炳原名叫“华颜钧”,1893年生于无锡。在旧社会苦苦挣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为了生存受尽人间的苦难。无锡的老人回忆,在旧社会每当听到阿炳的琴声,人们就会叹息道,可怜的阿炳又来了,他有拉不完的怨,他有拉不完的恨。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了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拉的《二泉映月》后,激动地说:“只有跪着听才有资格”。多年来,每当我听到这首世界名曲《二泉映月》时,我依然把它当作一首“依心曲”来听,它是阿炳依心而为、依心而诉、依心而来、依心而去的真实写照。我还感受到《二泉映月》有悲有怨、有感有叹、有刚也有强。
  
   试听地址:http://www.mtv007.com/yyplay.asp?id=622
  
  10.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
  
    它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夕阳箫鼓》的曲名,早见之于清?姚燮(1805-1864年)《今乐考证》。而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则见于鞠士林(约1736- 1820)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陇菲按: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清代嘉庆己卯年即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道光壬寅年即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光绪乙亥年即1875年吴婉卿的手抄本、光绪戊戌年即1898年《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养正轩琵琶谱》等。《陈子敬琵琶谱抄本》中之《夕阳箫鼓》一曲,已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七个小标题。(陇菲按:对于此曲之源流的考证,最近的一篇论文是1993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之王霖《曲源及作者探索》。根据此文,在江苏崇明《县志》中,有清咸丰年间宋珩“自出新意为《夕阳箫鼓》曲”的记载。
  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这首乐曲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并易其名为《浔阳琵琶》。此后,又有人将这首乐曲名之为《浔阳月夜》、《浔阳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已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
  
   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1920年由郑觐文创立)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标题与李芳园所拟有所不同,是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试听地址:http://www.mtv007.com/yyplay.asp?id=629

TOP

百听不厌,源远流长

TOP

谢谢丫头,都是俺喜欢的曲子

辛苦你了

TOP

欣赏了!


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酒自斟,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