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中医原理--阴阳学说

中医原理--阴阳学说

 


 


 


中医原理--阴阳学说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整体观来认识世界,认为世界的东西并不是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一个和谐状态。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没有一件事物或形态能独立于整体而存在,每一件事物与整体环节都有着关系,透过简化事物关系,他们逐步解释世界复杂的现象。


 


 


阴阳学说是甚么?


 


 


 


    阴阳学说是一套以整体观认识世界的逻辑,认为万物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个体都与整体互相关连。阴阳本身并非物质,亦非能量,而是一套逻辑理论,用以解释各项事物。这种逻辑后来发展成一个思想体系,并在不同的范畴中被广泛应用,中医学便是其中之一。


 


 


 










 


 


陰陽符號


 


 


 


 


阴阳学说的起源


 


 


    起初,阴阳概念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阴」原指山坡背着日光的阴影部分,而「阳」则指山坡向着日光的光明部分,故阴阳表示了其相对光度。其后,这概念进一步用于描述其它带相反性质的自然现象。例如天地、日夜、水火、动静、雌雄等。依着这种思想方法,古人逐渐发现差不多所有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阴与阳。


 


 










陰陽之卦象形成的表達


 


 


 


 


    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关联,可以说是描述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对面。通常阳指一些能量较高的事物,如运动、向外的方向、向上的方向、温热、明亮、刺激的、兴奋的状态等;阴则常指一些属物质及能量较低的事物,如静态、向内的方向、向下的方向、寒冷、晦暗、凝聚、抑制、滋润等。


 



 


 


 









表(一) 陰陽的例子


 































 
光度 明亮 晦暗
溫度 溫熱 寒冷
位置
動作 運動 靜態
方向 向外 向內
生理功能 興奮 抑制


 



 

TOP

 


阴与阳的特性


 


 


    阴阳学说以两种极向的属性 - 阴阳来描述事物的道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以动态的方式解释了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互相对立并互相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抑制,并相互约束,以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凉,而寒凉则可降低温热。若没有足够的热力,则会变得非常寒冷。又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兴奋的机能﹝阳﹞与抑制的机能﹝阴﹞经常处于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如果失去了这动态的平衡,则其中一方会过盛,从而产生健康上的问题。


 


 


 


                           


 


 


 


2.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为根据及互相为用﹞



   阴与阳两者均不能独立存在,亦不能独立脱离与另一方的关系。阴阳双方均需依靠另一方作为其定义及存在的依据,这关系便是所谓「互根」的关系。例如,如果我们不知道甚么是寒﹝阴﹞,我们便不能知道甚么是热﹝阳﹞;如果我们不知道甚么是低﹝阴﹞,也就无法知道甚么是高﹝阳﹞。阴与阳必须基于相对的比较才能量度。从哲学的角度看,阴阳相互「创造」了对方,并不断地促进对方,这就是「互用」的关系。 按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整体﹞与生理功能﹝局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体的活动﹝阳﹞受着身体的物质﹝阴﹞所滋养,另一方面,物质形态﹝阴﹞造就了人体活动﹝阳﹞,阴阳互根互用,以达致健康的平衡状态。


 


                            


 


 


 


3.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不断相互循环,增长消退,并维持着平衡﹞



    透过相互对立制约,阴阳维持着平衡状态。但这平衡不是静止和绝对的,而是维持于一定的范围及限度之内。某些时候,阴长﹝增长﹞而阳消﹝消退﹞;其它时候,则阳长而阴消。四季的变化正好展示了这个概念,从冬至春,春至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阴﹝冷﹞消阳﹝热﹞长的过程。从夏至秋,秋至冬,气候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而这是阳﹝热﹞阴﹝冷﹞长的过程。宏观而言,阳﹝热﹞的比例与阴﹝冷﹞的比例会相等,而阴阳就是以这种消长的方式维持着平衡状态。


 


 


                            


 


 


4.阴阳相互转化



   当阴或阳其中一方走向极端时,会转变其方向并转化为另一方的性质,这便是「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突然的转变通常发生于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当夏季经过最炎热﹝阳之极点﹞的一天后,天气便会不再变热而反为转凉了;同样地,当冬季经过最寒冷﹝阴之极点﹞的一天后,天气亦会不再变冷而反为转暖。这种转化是万物转变之始,而这转变便是转化及化生的动力。人体的兴奋及抑制功能的交替亦体现着阴阳的互相转化。


 


 


                             


 

 

TOP


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人体结构方面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并有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中的脏腑功能及位置可根据阴阳的理论作出分类。一般来说,身体上部属阳,身体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每一脏腑可进一步分为阴及阳,如心阴及心阳,肾阴及肾阳等。


 


生理方面的应用




    受着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医认为透过调和阴阳能达至身体健康。身体的物质属阴,人体活动属阳,身体健康时两者会处于动态平衡状况,并有着相生及相克的关系。一方面,人体活动依赖身体的物质以进行,另一方面,生理活动消耗着某些身体的物质以获取能量。


 


病理方面的应用




    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的主要原因。失调是指阴阳的比例出现不平衡及不平均的问题。当其中一部分偏盛,另一部分会不足,而疾病或健康问题便会发生。很多因子会导致阴阳失调,而它们都与身体的正气及病邪的平衡协调有关。正气指身体健康的免疫力及康复的能力。病邪则指不同的致病因素。中医正气包括了阳气﹝生理功能及能量﹞及阴液﹝身体的物理形态及生理水液﹞,病邪包括了任何影响身体平衡状态及致病的物质或元素,如气候,饮食及劳累。因此中医认为疾病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为正气的不足,其二为外邪的过盛,正气及外邪的冲突解释了疾病的不同变化。透过阴阳的智慧,中医为人体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图画,并以阴阳之间的和谐维持着身体的健康。


 


诊断方面的应用




    中医以辨证的方法为病人诊断疾病,所谓辨证便是将病人失调地方作出分类,病人的「证」基本可分为八个类别,这方法称为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最基本的方法,八纲中以阴阳为基础,包括其它三对阴阳的类别,分别为表里、寒热、虚实。如表()所示,阴阳的分类对八纲的辨证非常重要。阴阳可作为八纲辨证的指引。一般来说,阳的症状表现为兴奋,躁动、热、病势向外、向上发展及病情转好等。阴的症状则表现为抑制、安静、冷、病势向内、向下发展及病情转坏。表()列出阴证及阳证的临床症状。


 









表(二) 八綱辨證


 
















































八綱分類 陰/陽 解釋
1 表證 表證主要由外邪如風及寒等引起
2 裏證 裏證主要由體內失調如臟腑失調等引起
3 寒證 寒證主要表現為面色淡白、四肢寒冷、惡寒、尿清或便濡﹝大便質軟﹞。這些症狀都與非亢奮性生理功能有關。
4 熱證 熱證主要表現為面色紅、發高燒、惡熱、尿黃或便秘等。這些症狀都與亢奮性生理力能有關。
5 虛證 體質虛弱、疲倦、氣短、聲低息微、頭暈等均顯示虛證的問題,這些症狀常與正常功能不足有關。
6 實證 實證常表現為行動重墮、聲高息粗、疼痛拒按﹝按時疼痛﹞,這些症狀與外邪過盛或代謝廢物的積聚有關。
7 陰證 陰表現的總綱,包括裏、寒及虛證。
8 陽證 陽表現的總綱,包括表、熱及實證。


 












表(三) 身體陰及陽的症狀


 



























身體症狀

陽的症狀 陰的症狀
面紅、發熱、熱感、躁動不安 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冷感、肢冷、倦怠無力。
聲音 呼吸氣粗、口乾、口渴 聲細、胃口差、口淡,不口渴
排泄方面 大便秘結、矢氣惡臭 小便清長
舌質紅絳、苔黃或黑 舌質淡白胖嫩
脈象 脈浮數、洪大、滑實 脈沉遲、虛弱


 


 


 

TOP

 


治疗方面的应用


 


   恢复阴阳的调和是中医治疗最终目标,而中医的治疗策略乃补其虚﹝即补充不足的地方﹞及泻其实﹝即消除过盛的地方﹞。当其中一方表现过盛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时,治疗便以消除过盛的地方为目标;但当其中一方表现不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时,治疗则旨在补其不足的地方。如果过盛及不足同时发生,则补泻的方法都需要。


 



 


 


阳盛﹝阳过多﹞


 


 


    当阳过盛,而阴正常时,疾病便会发生。例如肺炎的病人会发高烧、面红、呼吸气粗、脉象亦显得数﹝快﹞而实大。发高烧及脉大实等症状均为热的相对过盛的表现。由于阴的部分正常,故这些热的症状为实热。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主要以寒性的药清除过盛的热。当热被清除后,阴阳的平衡及健康便可得恢复。



 


阴虚﹝阴不足﹞


    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相互制约平衡,若阴的部分突然变虚,阳的部分便会相对地过盛,从而产生一些类似热的症状,这热亦称为虚热或虚火,中医称这情况为阴不抱阳。跟实热的情况不同,虚热不能以寒药治疗,而应以滋阴的中药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阴虚指阴液的不足如血及津液等,没有足够的滋养,功能会亢奋过盛,引致潮热﹝午后发热﹞、盗汗﹝夜晚流汗﹞等症状。表()列出其它阴虚证的症状。


 



 









表(四) 陰陽失調的症狀


 

































  辨證 症狀 舌苔 脈象
實熱 陽盛 發熱持續不退、口渴、腹脹滿痛拒按 舌紅、苔黃 脈洪數、滑實
虛熱 陰虛 發熱但並不劇烈,口乾、手心發熱,夜汗、消瘦、乏力 舌紅少苔 脈細數
實寒 陰盛 肢冷、畏寒、腹痛拒按、便秘 舌淡苔厚膩 脈沉緊弦
虛寒 陽虛 肢冷、畏寒、腹痛喜按、虛弱、便濕軟,小便清長 舌淡胖嫩 脈沉遲弱


 


 


辨证论治的重要


 


   辨证﹝将病人失调的问题分类﹞对中医治疗非常重要。如上例所示,虚热及实热两者均表现为「热」的症状,分辨两者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实热会表现为发高烧等高热症状,而虚热则表现为什后潮热或发低热等。实热的脉象会显得快﹝数﹞而有力,而虚热的脉象则会颢得快而细。


 


 


中药及其阴阳特性


 


   此外,中医亦根据中药不同的性质及味道,及按其阴阳的特性,将中药分类及分析。寒及凉的性质属阴,温及热性的中药属阳;阴药的味道包括酸、苦及咸,阳药的味道包括甘及辛。阴阳的理论亦描述了中药的作用,具有升浮性质的中药属阳,而具有沉降性质的中药属阴。辨别失调的地方﹝辨证﹞及选择合适性质、味道及作用的中药﹝论治﹞对中医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透过这些简单的步骤,中医维持了人体的平衡及健康。


 








名稱:大黃
味: 苦
性: 寒
 
陰藥


 








名稱:巴戟天
味: 甘辛
性: 微溫

陽藥


 


 


 


主要参考文献


 

















张恩勤:《中医基础理论》〈上册〉,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0


刘家义等:《中医诊断学》,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0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第一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问答》〈第一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作者:
党毅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会长


编者:
锺锦华
药剂学学士
综合中医药控股有限公司


 


 

TOP

好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