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青海玉树地震原因??

青海玉树地震原因??

大旱为何与地震相伴,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龚道枝 发表于2010-3-26









 纵观历史上我国发生的大旱和大地震,就会发现他们是相伴相随的。从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至公元1971年,在这2202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共发生6.0级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除133798河北怀来6.5级地震,震前二年大饥,灾因不详及136878山西徐沟6级地震,震前一年大风雹外,67次地震都是旱震震例。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为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为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为9次。总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大旱为67次,占地震总次数的97.1%。而1972年华北大旱后, 1975241936,辽宁海城7.3级。197646054,内蒙古和林格尔6.2级。1976728342,河北唐山7.8级。1976728717,天津宁河6.2级。19767281845,河北滦县7.1级。2008512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在这之前两年,2006年四川盆地也是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灾。


 分析上面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大旱后的1-3.5年内会发生大地震。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3个方面:


1)通常即将发生地震的区域,地壳活动加剧,释放大量的热量,加快区域水分蒸发,高空极易形成局地高压控制,从而造成久旱无雨。这就是构造干旱。


2)或者是由于气候异常造成久旱无雨。这是气象干旱。


3)当构造干旱、气象干旱发生时,会造成土壤圈层干旱,改变处于临界平衡的地壳应力场,诱发大地震发生。这也是修建大型水库改变地应力场,诱发地震的原因。


2009年底到现在,我国西南发生了百年大旱,是否会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当然,我们祈祷不要发生,但是自然界的变化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


建议国家近3年内加紧地震监测,尤其是西南地区,以便做出准确预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037

TOP

青海玉树7.1级地震的背景情况


嵇少丞


 



4月7日,我在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618))中写到:“全球真的进入地震活跃期。中国,你准备好了吗?曹聪兄留言问:“又要轮到中国了?”,我回答:“还真说不准”。后来,付碧宏兄又评论说:“少丞兄,似乎最近大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Subdction Zone),好像还轮不到中国,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应该歇息啦!”。

-


中国**没有歇,地震了!

 

北京时间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71,东经96.629)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西段,目前既有几次5点几级的余震。震中靠近县城,城镇多数土木结构房屋已倒塌,估计会有较多人伤亡。据目击者说,一个公园里佛塔塔顶整个倒下,地震震得非常厉害。


玉树地震能否带动同一断裂带的中段(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和东段(康定、磨西,石棉)以及龙门山南段(宝兴,天全)等地发生强震? 我们拭目以待,不得不防。



鲜水河-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的情况


 


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该断裂带自青海省的玉树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两支:东支叫普雄河断裂;西支叫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途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

  





鲜水河-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左旋走滑剪切带,晚新生代总走滑位移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玉树-甘孜段为78-100 千米, 炉霍-康定段有60 千米, 安宁河-则木河段13-15 千米,整个小江断裂带上有30 千米。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现今左旋走滑速率为10-13 毫米/年。历史记载的鲜水河断裂带上就曾发生过至少13次7级或大于7级的强震 ,例如,1923年3月24日四川炉霍-道孚7.25级地震,炉霍全县的官署民房全部倾陷,死3000余人。道孚县死亡总数超过1500人,其中,孔色、麻孜两乡人民屋宇粮食牲畜荡然无存,压毙500余人。1955年4月14日康定折多塘7.5级地震,地震裂缝密集成带,总长约30千米。山崖垮塌严重,飞沙走石,埋没公路,河水上涨。1981年1月24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6.9级地震,地震引起地裂缝、鼓包、滑坡、崩塌以及喷砂冒水。鲜水河断裂带上**段历史上都发生过强震,惟独青海玉树和四川石棉地区没有强震记载, 仅1989年5月5.3地震和2008年6月18日的4.7级地震。唐汉军等 (1995) 曾在石棉县新民乡花岗岩(强岩)中发现出现在16,000-17,000年前一次强烈古地震的遗迹,说明鲜水河断裂在石棉地区目前呈闭锁状态,有发生大震的危险。



云南省境内的小江断裂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向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后并入红河断裂,走向近南北,平均水平滑移速率10 毫米/秒。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断裂分东西两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小江断裂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大于6级的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 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789年6月7日华宁西北7.0级地震,1799年石屏宝秀7.0级地震,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887年12月16日石屏7.0级地震,1909年5月11日华宁6.5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1970年1月5日,通海7.7级地震(24.0ºN,102.7ºE),使通海、建水、峨山、华宁、玉溪一带15621人死亡,32431人伤残。地震后,沿曲江断裂分布许多地裂缝,从建水县庙北山北,经通海县的高大、峨山县的水车田、大海洽、牛白甸、直抵峨山城下,全长近60千米,构成了巨大的地裂缝带。其中主干地裂缝不受任何地形约束,跨沟越岭,断开基岩,长达数千米,最宽处可达20米左右,具右旋水平错动性质,最大水平错距2.2米。

 

1500年以前小江断裂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次大地震,例如,1377年 (明洪武十年) 江川地震,明星弯子沟一个村在地震陷落入湖中 (云南省江川县志) 。历史上俞元古城可能在北魏至唐代之间一次大地震中沉入抚仙湖 (见杨鸿勋,“抚仙湖水下考古勘察的初步收获”,2001年7月11日《中国文物报》) 。

 

历史上对1833年9月6日 (清道光十三年) 云南嵩明州**8.0级地震有较详细的记载。“计十余州县相次厄,或裂或坟,或高者谷,或渊者陵,滇池水腾,震延千里。嵩明等州县计倒瓦草房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余间,压死六千七百余人”。“嵩明城垣倾圮过半,城乡十余座寺庙,阁亭崩颓、倒塌,五孔永剂桥摇平,锁水桥塌损,民居倾圮,人民压毙,地面裂而复合,黑泉涌出。**庙宇、民房几全倒尽,压毙人民,地裂复合,夹死人牛。回辉村、本作村房屋除一户未倒外,余全部倒塌。罗邦村、董官营地陷成塘,地裂缝宽二至三尺,长十余丈。狗街北蛇山上南北向地裂,长约半里,东升西降,高差约三尺。鱼枝本村旁山上裂开二大缝,牛陷没,人被抛掷,城乡死伤极多”。“宜良庙宇、民房、学宫、书院皆倒塌、城内房屋倒塌十分之七,城外更重。凤鸣村三元宫片瓦不存,一木不立,压死人,地裂复合。马头山靠河一侧土崖震崩,堵塞河水,河道改流。汤池地裂宽一尺,震后水竭。城乡伤毙居民无算”。“昆明、寻甸、河阳、呈贡等三十州县亦遭破坏”。
 

清道光县志记载:“震动之时,西山岩石崩倒,滇池洪水沸腾,地自裂,桥自开,旱地出水,水田变陆,平畴隔成坑,田野生黑烟,瓦能舞,砖能飞,石能跃,墙能弯……”

 

地震前气象变化异常,先是“黄沙日塞,昏晓不能辨”,如此连续三天。又是“降淫雨九日,雨色黑”。将震时白天昏暗,屋内都点上蜡烛,过了一阵又重新明亮,地震就发生了。主震发生后,余震频繁,影响较广,持续时间3年有余。1834年夏于元江,同年9月17日于澄江和路南,1835年6月于元江、新平又相继发生地震,均属嵩明地震余震,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

 


1833年云南嵩明8.0大地震发生在小江断裂西支。同震地表破裂带北起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沧溪,向南经甸沙、清水海、嵩明陆良山、南冲、上下李子箐、火头村、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的阳宗丫口附近,全长130 千米,原先呈雁行排列的6条断裂在地震中得以贯通,6条断裂之间5个阶区处于局部拉张,地震中断陷,5个阶区分别对应于5个拉分盆地 (湖泊或槽地) :清水海 (湖泊) 、上游水库 (湖泊) 、南冲** (槽地)、前所 (槽地) 和阳宗海 (湖泊) 。同震断裂总体走向北东5-15º, 倾角陡,倾向有的地方是北西西,有的地方又是南东东。同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滑移量达12 米。

TOP


又地震了
我们要有最__遥远的梦想       和最___朴素的生活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6410

TOP

每一次灾难都在提醒我们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
好好爱我们生命的美好!

TOP


珍惜生命
我们要有最__遥远的梦想       和最___朴素的生活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6410

TOP

又震了,这是怎么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

TOP

祈祷

TOP

组合地块的弹性回跳模型——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发震机制探讨


陈小斌 发表于2010-4-15


 


今天上午到办公室,第一眼就看到了QQ弹出界面上显示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玉树,不就是鲜水河断裂带西段的一个地方吗?我当时有些**,随之很有些惊奇——这个地震居然印证了我有关汶川地震发震机制的一个模型!


关于汶川地震的发震机制,存在多个模型。但大多数模型都是简单从下地壳流推动巴彦喀拉地块东流,在龙门山地区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断裂带的滑动强度,岩石发生破裂,从而发生地震。这种说法确实没有错,但并不能给人更多的启迪,因为它无法对未来地震的迁移有明确的指导作用。相比较而言,张培震所长提出的组合单元模型,将汶川地震发震机制分解为形变单元、应力积累单元、和支撑单元三大部分,从形变和动力机制的角度揭示了汶川地震的应力积累和发震过程,较之前述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因而受到了较多的关注。然而,组合单元机制虽然可以为世界上**类似构造区域的发震模式提供参考,却也忽视了相邻活动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也很难为汶川地震所触发的下一个地震提供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毫无疑问,汶川特大地震所触发的下一个在哪里?这是汶川地震后至今,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当时存在多种认识,可谓众说纷纭。许多学者根据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川滇与华北地区地震依次发生的经验,将视角投向华北大地,认为华北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也有学者依据空区理论,认为汶川地震中龙门山断裂带未破的南段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性。但是这些认识大多是一些经验性的归纳而没有物理模型的依据。有一定理论依据的是沈正康的团队依据库伦应力给出的一些应力增量分布结果,当时我记得好像北部的西秦岭断裂带地区好像是库伦应力增加的危险区,鲜水河断裂带地区好像大部分是减弱的,我当时看了这个结果有点失望,因为和我下面要介绍的我认为的模型不一致。


在培震所长一次介绍其组合单元机制的报告中,我萌发了下面介绍的“组合地块的弹性回跳机制”。我当时将鲜水河断裂带的高速运行与汶川地震联系起来。由于塔里木、阿拉善、鄂尔多斯、华南等刚性地块的阻挡,青藏高原的运动特性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弱。对于巴彦喀拉地块而言,南部鲜水河断裂带左行速度很快,而北部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的运行速度相对较慢。这就形成了川滇菱形块体在鲜水河的一侧拖曳这巴彦喀拉地块往东南方向运动的状态。GPS观测结果表明,在巴彦喀拉地块内部,南部靠近鲜水河断裂带的地区运行速度快,而向北逐渐减慢,同时运动方向也发生了转变(由东南转为北东)。现在如果将巴彦喀拉地块的北东端固定,统一分析川滇菱形地块、巴彦喀拉地块、华南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可以总结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组合地块的弹性回跳模型。


首先解释一下“弹性回跳”。弹性回跳模型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发震机制模型,主要用于走滑断层地震的解释中。走滑断层两侧的地块由于存在相对的运动,在断层面上,两个地块之间就存在相互作用(主要是摩擦作用)。一般情况下,断层之间以蠕滑的方式消减其两侧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在一些断层面不光滑的地方,断层之间的相对运动被锁定,而地块依然要运动,随着断层两侧的物质往前运动得越来越多,闭锁段累计的形变能就越来越大,当其超过闭锁段断层所能承受的强度时,以地震的方式释放能量,产生所谓的“弹性回跳运动”。


可见,经典的弹性回跳模型是解释一条断层的,而且主要是解释走滑型断层的。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原理来解释汶川地震的发震机制。当川滇菱形地块拽着巴彦喀拉地块的西南侧一起往东南方向运动时,受到了华南地块的强力阻挡作用。这个阻挡不是均匀的,而是越往北越坚实,其结果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较南段变形小,能量积累多,而南段则不断地蠕滑运动,小震多,形变释放较为充分。龙门山断裂带地区这时就像一根南段受力、中北部被顶住的扁担一样,中部可能存在局部的应力集中区。当中北段积累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断层带破裂,汶川地震发生了。中北部借着汶川地震所产生的破裂回跳到与南段同样的变形程度。


支持上述“组合地块的弹性回跳模型”的证据之一,就是汶川地震既没有使得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破裂,同时也没有在巴彦喀拉地块里面找到北西向延伸的、破裂分界断层。我一开始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曾就这件事情问过张所长,张所长说那个分界面可能是小鱼洞断裂。但是小鱼洞断裂的南部仍然有很多余震分布。我后来觉得只有用上述的弹性回跳模型才能清楚地对此进行解释:因为是“回跳”,是应变的恢复,所以不需要破裂的分界面。


组合模型的弹性回跳理论有什么用处呢?


首先,由于中北部闭锁的应变能的释放,整个龙门山断裂带恢复到应变松弛状态,这不仅对已经发生破裂的龙门山断裂的中北部,而且对龙门山断裂的南部也是如此。因此,无论是中北部还是南部,龙门山断裂带已经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断裂,它将开始新的应力积累,为下一次大地震存储能量。而下一次大地震的时间,按照张所长的统计和推演,估计要千年以上了。


其次,对于鲜水河断裂带而言,在汶川地震前夕,由于华南地块的阻挡而可能造成的巴彦喀拉地块的弯曲变形,使得川滇菱形地块与巴彦喀拉地块之间的作用减弱;汶川地震的弹性回跳,使得巴彦喀拉地块与川滇菱形地块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结合得更为紧密,从而产生更强的作用力。因此,对于鲜水河断裂带而言,也要开始又一次的应力积累和地震活跃期。由于鲜水河断裂带的走滑特性,且地震周期较短,因此,我认为汶川地震后需要继续重视对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鲜水河断裂带是汶川地震前地震距极端重视的一条大型活动带)


基于上述模型推理,我曾经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汶川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性,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在组里的讨论中也发表过数次关于组合地块弹性回跳模型的意见,强调重视鲜水河断裂带,也未引起共鸣。现在玉树地震(7.1级)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的推断,并为这个模型提供了一个较为切实的证据。


当然,即使是现在,我也不认为这个模型一定就是正确的,它只是我认为的具有较强理论意义的、较为合理的模型。也许玉树地震的发生于我原来的预测仅仅是一个巧合,也许这个弹性回跳模型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以我现在这样的论述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对这个模型进行充分的论证,还需要查阅各方面的文献,利用形变、地质和地球物理测深资料,开展动力学数值模拟计算,进行综合的分析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这个模型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概念和观点上,而是有着坚实的证据支持的。


玉树地震发生后,我打电话给张所长,张所长勉励我可以在这个思路上继续做下去。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我感觉自己很难完成这个任务,现在把这个思路放到网上,希望给有兴趣的同志有所启发。


 (注意:以下图件中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是图方便随手点上去的,仅是为了示意而用。其位置与实际位置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2128

附件

20104151913637.jpg (320.52 KB)

2010-4-15 11:33

20104151913637.jpg

TOP

北京时间201004140749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在主震7.1级地震后,台网中心又监测到数十次的余震,最高余震震级达到6.3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处主任刘杰表示,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很大关联,自04年印尼海啸起,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16]


> >


针对这次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他分析,从地质构造上看,玉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块体的中部,该板块的地质活动较为强烈,中强度以上的地震在历史上持续不断,因此玉树地震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青海今天相继地震,虽然属于不同板块,但是反应了全球地震活动进入高活跃期。


> >


  孙士鋐介绍,从2009715至今的9个月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相比20世纪百年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记录高出不少。而7.7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两次,而最近9个月内全球则发生了6次。


> >


  孙士鋐认为,地球进入高活跃期时段,对于是否后期会出现更强烈(8级或8.5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科研人员需要密切关注[17]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4/111620072452.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