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原创]到了尽头看看路

[原创]到了尽头看看路

这个话题是从好奇心和“自私”开始的。


有时候,我们不懂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留一些个人隐私,我们不觉得允许哪怕至亲的人保有内心一个角落是尊重。我们错误的认为,坦开一切才是爱。我们忽略了自身隐私的保持,甚至,忘了对方也该有“爱”我们的需要。


殚精竭虑,不择手段,疑神疑鬼,就是其外在表现,我本来不太认为这是种好奇的,我又实在不想说,这原是种自私的,但是,我又实在拿不出更准确的词汇来形容。


毕竟,很多人这么做的动机还是好的,或者自以为无可非议的,尽管,他造成的后果有时让人惊讶乃至吃惊。也许有蓦然醒悟的时候,你最终发现探寻一些背后隐藏着的原来跟你确实是无关紧要的东西,都是无意义的,得不偿失的。有时候,明明知道,明明白白就是平淡,安安静静就是干净,为什么还忍不住那么点好奇,耐不住那些冲动,堵不住那些自以为是,压不下那些所谓裂痕。


我就是想撕开那消不去疮口的膏药,告诉你,或许,一切,还不是,结束。


明明是执意走到了风清云淡的时候,又坚持那沉淀的,升华了的,恰是错过了的,无法回头的。不知道,那心头泛着的一种苍凉,一种阅尽世事的感叹,到底是因为走过的是曲折,趟过的多苦难,还是消磨的都是梦,迷失的才是心。


如果,执意的追求的结果也不是想要的,那最后的错过又怎么不是最大的错过。


总是在无奈的时候,撕裂黑暗,总是在黎明的时候,放弃希望。最后,发现这颗心始终都没有成熟起来。


世上事不过三种。


一种是祸患处于潜伏中,一旦时机成熟,往往以让人难以想见的速度突然壮大。厚积而薄发,这没有什么希奇的,世上也不乏能够在青禾之末就认准风向的。“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虽然说经验在前,但是,真正防患于未然,将因头扼杀在摇蓝之中的似乎并不多见。一来,固然是事情既然已经解决了,那就多半起不到震惊视野的作用。再来,如我们眼中所见,许多当事人往往显的当局则迷,而所谓的智者,似乎也明白无凭无据的,很难让人信服,大概也只能让对方经验一番惨痛,最多设法帮忙处理后事。


于是第二种,就不言自明。就是在事情有了一定的积累,还没做最后爆发的时候,将其控制住。这也是一般认为的最好方式。祸患总处于潜伏中,隐藏的敌人往往更让人害怕,事情发生了,影响太大,却又伤神伤心,不好收拾了。所以,很多人都是坚持这种方法的,比如,我们动手写书的,就是努力呈观这种方式。所谓“无巧不成书”,反过来说,太巧了就差不多只能在书上看到,所以,这种方式很理想,很美好,人人都期望,所以读者和作者才会越来越多。


第三种,当然是事情造成影响后,再尽心去弥补。这是种最实在的方法,也是最有实现价值的方法。因为,祸患如洪水,不让其形成势头,也许永远难以认清他的厉害,不经世事,生命怎么会成熟。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固然能增长一些阅历,但没有实践经验的阅历毕竟是苍白的,虽然在书中看到悲剧故事也会痛,在生活中遭遇艰难也是痛,痛也许是一样的,但是痛的知觉怎么会一样。一种,也许有梦的真切,但毕竟还是梦,只要醒来,反而会落些庆幸。一种,也许如梦般飘渺,但却定是要狠狠的纠缠一些日子,即使最终醒来,每一触及,也都是难言的惆怅。


还有最主要的,第二种方法往往无法在生活中实现,所以,只能从第三种方法里寻找最后的出路,这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难道阅历沧桑之后,就只能是无尽的凄凉,本是两心相印,有条件相濡以沫了,又何必相忘于江湖。“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能不说是无力于现实的自我宽慰罢了,千年以来,却被无数人奉为纶音,自以为说出于另一种情怀。


这算什么?


我们看书的时候,都喜欢看一个美好的结尾,怎么到了生活中,却又有那么多人因为心中的迷惑而最终让感情从指尖溜走。


当一段感情了结,我觉得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不必再说什么的,就是一方或者双方不再重视了,全没了感觉了。双方没有在岁月的磨砺中共同成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梯度。


固然,很多人都是因为怨念来写书的,因为不满于少年梦想的哪怕一丁点损害,不惜于自己来做这个匠人。可是一本书毕竟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特别在有更好的条件,更好的环境,过早开始写作的人,二十岁,这个年龄的认识或许会一日千里,所以,回头再看,记录下的影子熟悉而又陌生。如果,作品早早赶成了,难免要敝帚自珍,有时好笑,有时怀念。如果常常感到认识的不足,而始终没有完成,要么,当时没了下文(在这里,我认为很多太监作品,并不是因为作者的不负责任,而是情怀消却了,或者产生一定的价值混乱,一时无以为继,如果,这时候为了码字而码字,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其实,很多书,当时看着精彩也就罢了,没看到全本,也不见的就是遗憾)。


十年磨剑,如果著作终于努力完整了,也许我们会讶然的发现,自己也给不了一个完美的结尾。因为,太完美的,就是童话了。悲剧是阵痛,一个作品的生命力永远都停了那个年轻的岁月里,每看一遍,都是不同的感受,也许,直到许多年后,当我们都老的看不动书的时候,能够摩擦着第N版的封面,静静的怀想一下,那时的面容一定是笑着的,因为,不管有多少多大多在意的坚持与争辩,都已是一种经历,一种耽美了。大圆满却只能有一次,一本书一旦圆满了,都不可避免的继续赶路,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不复记忆。


人的脑容量很博大,但是时间是有限的,对吧。在一个时间里,如果要回忆,那么当然只能回忆一件事。回忆那些最有理由,最具特色的记忆,好比一个图书馆,当没有人翻阅的时候,只能等着载灰尘罢了。


现在,我们遇上一件事,也往往会探究原因,这好像很理性,很进步。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这些解说员实在价值有限,他们虽然说的很有道理,让人一听就觉得的确是这么回事,而且,推理功夫也很好,往往能导出一件事出错前的N步。但是,你不要忘了,这是于事无补的,最讨厌有人说什么:你错,我错,大家都认识到错了,可惜,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可惜,要怪就怪当时怎么怎么吧。可惜,你们这么可惜有什么用呀?谁不知道这很可惜呀。


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或者不敢解决,不知道怎么解决,解决不了,这只能让人佩服一点点,最多赠你一个微笑,也就看人愿意吧。我想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怕说的不对,误人子弟,遭人抱怨是小,如果造成什么别的后果来,那的确是承担不起,而且犯不着。第二,就是水平问题,他们所谓的追根究底,其实和普通人“想当然”的水平相差也并不远,即使所谓的专家,也往往华而不实,应该归到第一类里。


你说,尘埃落定之后,如果还是两心眷恋,这种感觉竟是无法愈合的疮口吗?


我说,至少我不赞同。我只知道,当众口一词,扼腕叹息的时候,当世人的心,都觉的再无可为的时候。其实呀,不过是我们的思维整体上陷入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共同心理素质,因为有了共同心理素质,才让我们的国家、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搭成了众多社会行为,社会实践的认同。但同时必然的,当主流思想有可能进入误区了,我们甚至连怀疑的想法都没有。


其实,如果两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事,心里的迷茫与空虚是肯定的,形成一种个性化的坚持也是合情合理的,只不过,我们一直错误的认定,这种心理痛苦就是破镜重圆痕迹犹在罢了,这里至少可以窥到几千年封建教化的不死遗传。而今的任务,就是开始,选择性的否定,不怕人生的艰难,用第三种方式化解人生悲剧。


这,现在是个人的事,将来,必将成为社会的事。










春丝成茧毕生缚,蒹葭作媒尽日徊。千年佳木待时秀,一样风光不重来。

TOP

好文拜读。
浮生有余闲把茶言欢!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4612

TOP

不怕人生的艰难

现在是个人的事,将来,必将成为社会的事

TOP

任重而道远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言行负责.

如此,个人生活与社会才会有序而理性的发展.

TOP

以下是引用游戏人生在2007-7-8 12:36:00的发言:

任重而道远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言行负责.


如此,个人生活与社会才会有序而理性的发展.


楼上这位,不知道你认不认得,一个叫 skxx的,

春丝成茧毕生缚,蒹葭作媒尽日徊。千年佳木待时秀,一样风光不重来。

TOP

好文

TOP

任重而道远!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一切精彩与不精彩尽在行程中,嬉笑怒骂随你~~~

TOP

到了尽头再看路?

尽头在哪里?

TOP

那不是尽头,是提醒你该转弯了.

事事只今皆淡泊,沧桑何用怨千重!

TOP

到了尽头看看路,值得一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