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克服学生厌学情绪 中学生厌学怎么办

克服学生厌学情绪 中学生厌学怎么办


    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上海教科院曾对上海市 72 位校长和 720 名教师作过一次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学校学生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56% 的校长和 48% 的教师认为是厌学,而只有 5% 的校长和 10% 的教师认为是违纪。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严重者一提到上学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从学生自身来说,深受应试教育的高压、片面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根本就享受不到任何学习的乐趣。

  从学校教育来看,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以及教材深、要求严、标准高。教育的规律全然得不到体现,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和信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和信心。而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以及不近人情的严苛要求,让学生疲于应付、无力旁顾,更是严重地打击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至于某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急功近利、好胜虚荣、目光短浅,想当然地将孩子良好的成绩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却丝毫不去顾及过度的期待,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当然,家长如此这般的作为,是和社会就业观念畸形、惟文凭是举的不和谐局面分不开的。

  要解决无孔不入的厌学症,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找到快乐学习的感觉,进而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业,而非痛苦的累赘。

( 来源:上海心理热线网 )



TOP



苏霍姆林斯基克服学生厌学情绪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下简称苏)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采取措施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如何使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巨大的情感动力。只要师生之间形成了真挚诚恳、相互信任、善意相待的关系,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好功课,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家庭作业。

  其次,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预感。在学习上取得成就是儿童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儿童的脑力劳动给他带来某种成就感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

  第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学习是懒惰和懈怠的最初原因,不愿学习、厌学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是经由不会学习转变而成的。

  第四,要鼓励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并努力去克服困难。苏要求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引导学生想办法克服困难。如果教师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最终的结果只会让学生远离思考而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而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是僵死的知识,这种知识一天天增加,就会成为学生不堪忍受的沉重的负担,结果只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五,要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苏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和评价每一节课时,应把课堂上是否有积极活跃的气氛作为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

  第六,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经常进行课外阅读、参加课外小组活动能拓宽学生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产生疑问,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最后,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人喜好,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因为理想的树立会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并选择适合于这一目的的手段,从而使学习的愿望变得切实有效和富于理性。这项措施尤其适合高年级的厌学学生。

(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TOP



[ 心理分析 ]  厌学情绪及其成因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是学生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为对学习产生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轻度厌学情绪表现为不想学习和不喜欢学习;中度厌学情绪表现为逃课、逃学;重度的厌学情绪即厌学症。而厌学症易引起儿童身心疲惫、头晕脑胀、食欲下降,甚至思维迟钝、记忆力衰退等身心疾病。

  学生厌学的成因主要如下所述。

  一、被动学习。日本儿童心理学家金盛浦子说:“在出现心理障碍不愿上学的孩子中,有 90% 是由于家长或老师采取强制的教育方法所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想提高升学率,他们都不管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总是想方设法把大量的知识塞进孩子的脑子里。不仅造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疲倦和厌恶。

  二、学业失败。造成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量过大。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过程获得,人们形象地称其为“知识消化”。而如果知识量过大,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就会形成“知识消化不良”,使学生学业失败。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负面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负面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业方面。在学业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负面评价,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受挫,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的最强烈、最可靠的动力,来自于学生本人占支配地位的认知需要。只有当学生明白学习任务时,他们才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学生意志力薄弱、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师生关系紧张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 来源:天中学刊 )

TOP



[ 心理保健 ]  厌学学生的整合心理治疗


  目前中国学生厌学越来越多。引起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考试过于频繁、家庭教育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等,应及早进行干预。运用整合心理治疗厌学学生的疗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行为治疗:制定日常生活作息表,帮助孩子增强行动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主要包括:按时起床,按时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户外跑步两次,必须坚持,风雨不误;主动与他人交谈 ( 有些家长根本不敢和孩子谈上学之事 ) ,尤其要互相交流遇到难事时的态度和做法;必须与外界保持联系,最好与原来同学保持来往。

  家庭治疗: 1 、与其父母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厌学可能是对挫折的耐受性差 ( 如耽误一段学习后便担心跟不上而怕上学 ) ;可能是对压力的承受性差 ( 升高中、找工作等 ) ;还可能是对变化的适应性差 ( 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 ) ,总之是能力问题而非简单地不想上进。 2 、让父母尽可能保持平和心态,在孩子不上学期间,引导他们把生活安排得有趣和充实。孩子不能上学,自己往往也很消极。而消极情绪对孩子改变行动非常不利。 3 、单亲家庭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可能承受过多的经济负担,而把注意力仅放在挣钱上。忽视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没有让孩子知道您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他,而这对他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药物治疗:有些孩子出现了相应的情绪低落、焦虑等情绪障碍,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用药,如抗抑郁剂、抗焦虑药等。主要观察指标:厌学学生整合治疗前后上学情况。

  此外,家长和老师们应关注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无论是正常家庭还是离异家庭,给予孩子的爱不要仅局限在物质上,应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减少厌学情绪。

( 来源:中国临床康复 )

TOP



[ 心理保健 ]  给孩子厌学开“药方”


  中小学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厌学”现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和克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专家认为,教师、家长、学生都应“对症下药”,并列出了几个药方。

  药方一:孩子厌学.家长能做什么。季苹教授建议家长不要总是重视孩子的最后结果,更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辅导,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会减弱孩子的厌学现象。

  药方二:学生自身如何解决厌学问题。季苹教授说,学生要加强自身的意志能力,抵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果在学习当中遇到难题,不要“积压成堆”,随时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当同学之间遇到矛盾,要及时化解,不要产生对班级、对集体的厌恶和排斥,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

  药方三:老师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厌学情绪。季苹教授指出,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对学习有障碍、心理有偏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常投以关爱的目光,以证实教师对他们格外重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陆玉林教授指出,要解决学生的厌学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不要给学生太多的压力,要减少作业量。

  最后,在升学制度上要作以调整,在课程考试外最好能增添一些综合素质的评估,来反映学生的总体素质。

( 来源:基础教育 )

TOP



[ 家长备忘 ]  什么是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爱


  大多数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而且真心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但今天,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更加明显了。令父母们感到困惑的是,尽管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替孩子规划未来,孩子却不见得领情。他们厌学,他们说生活太没劲,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们甚至要反抗父母为他们规划好的将来……

  爱,是没有条件的

  不少父母喜欢夸耀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还喜欢拿自己家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的做法,事实上在给孩子传递着一个信息:因为你有这些优秀表现,所以我喜欢你。而真正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孩子有许多优点固然值得父母为之自豪,但是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的缺点就减少对他们的爱。爱孩子,是爱他 ( 她 ) 的整个人,包括优点和缺点,爱不可以当做交换的条件——你达到了我的要求,我就喜欢你。更何况优点和缺点的衡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相当多的情况下,父母眼中的优点或要求孩子达到的目标,其实反映了父母自己的需要,并不一定是孩子自身的成长需要。父母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怀疑这种爱的诚恳性和可靠性,因为既然爱是有条件的,那么它就有可能会失去。一种随时可能会失去的爱,又怎么能建立起安全感呢,自尊和自信又从何而来?

  爱,不仅仅是给予

  奉献常常被看做是爱的体现,但奉献并不是简单的给予。如果你有机会观察鸟类抚养后代的行为,就会发现,当雏鸟刚出生的时候,它们的父母会找来食物喂给它们吃。不过这种喂养的行为不会持续太久,当雏鸟长出翅膀,可以学习飞翔时,父母就会带领孩子练习怎样飞翔、怎样寻找食物、怎样躲避危险。成年的鸟是不允许继续留在父母的鸟巢里的。反观人类的养育行为,不少父母在孩子已经有能力做某些事情时,继续替孩子完成这些任务,看起来好像是爱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样的爱,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来源:家教 )

TOP


[ 经验交流 ]  我做女儿的“减压器”和“加油站”


  一次期中考试,女儿的数学考砸了,一下子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我说:“考不好没关系的,这只不过是一次期中考试,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好数学,要记住,你是很聪明、很棒的孩子!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我说的是真话,考不好真的没什么,怕的是因此使她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那问题就严重了。

  女儿顿了顿,松了口气似地说:“妈妈你真好,可这次题目好难啊,与我们平常做的训练题都不一样,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我们以前都没见过。什么电线杆怎样啊,特别古怪,我都没注意过电线杆 ! 也不光是我,好多同学也和我的感觉一样。”

  “对呀,你想想,你觉得难,别的很多同学也会觉得难的!你考不好,别的同学也不可能个个都考得好呀!”我忍不住趁热打铁:“不过,这次考试应该提醒了你,以后的考试都是这样,重视与生活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后一定要多做与生活相关的题,要活学活用。死学知识,光做些死题目是不行的。千万要记住!”

  想不到女儿听了我的话,刚刚平息下来的情绪又变得焦急不安了:“对,妈妈,我觉得我学得很死,不能融会贯通,做题又慢得像老牛,最后一个题我都没来得及看。您说我中考该怎么办呀!我好担心啊!!”

  我有些懊悔,女儿已经在我的安慰下情绪已经好了一些,我却急着告诉她以后考试的方向,急着批评她现的学习方式,我为什么不等她冷静下来以后慢慢谈这些呢?她能自己调节好情绪吗?她会怎么样呢?

  我很理解女儿的心情,再过半年就要中考,所以这一次期中考试是很重要的。如果这次考好了,她可以借此获得信心,对后面的学习是极有好处的。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却要面对残酷的竞争,面对学习的重负和压力,还要承受失败的痛苦。想想女儿每日的挑灯夜战,然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又未能达到目标。那种心情该是多么沮丧,多么焦急,多么失望,又是多么不甘心!如果我是她,我也会非常地难过。


  我猛然发现,在面对女儿升学考试的过程中,我竟和女儿同样担负着很重的心理压力!我开始理智地分析我和女儿现在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不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即使我嘴上再去安慰女儿,对她说没关系,可孩子是敏感的,我焦虑的心态已经影响了女儿。看来,我只有先排除掉自己的心理压力,才能做到真正客观地分析女儿现在的学习状况,并且给予她具体而深入的指导。

  过后,我和她一起分析了一下她各科的学习状况。她的语文、英语和化学是强项,只需要保持和提高。但物理的成绩忽上忽下,经过我们对试卷的分析,发现她有几点概念掌握得不是很牢固,一旦考试时遇到这几点,心里就容易紧张,成绩自然不稳定。最后,分析数学这个弱项,我们已经找出了问题所在:计算不熟练和实际知识应用不灵活。为此,我和她一同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计划。做完这些事,女儿长长地舒了口气。

  第二天,女儿就投入到新一轮的“战斗”中。我一直担心她会因为接二连三枯燥而紧张的考试而产生厌学情绪。想不到,她居然和我担心的相反。她满腔热情、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我为女儿那种愈挫愈勇的精神而感动,同时,也觉得自己这个“减压器”和“加油站”做得还不错。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上进的,他们比谁都希望能考出好成绩、好名次。所以,来自他们自身的压力就已经够大了,父母不但要做到自己先放松心态,更要想办法为孩子减轻压力,让孩子带着轻松的心态去学习。长期以来,无论女儿学习多忙,我一直保持着时常带她散步、购物的习惯,谈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制造轻松舒缓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情绪和大脑得到放松。中考一天天临近,看着女儿每天高昂的斗志和脸上自信的笑容,相信她会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 来源:少年儿童研究 )

TOP


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对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对此,人们曾作过一些理论探讨与实际研究。笔者认为,要想克服厌学情绪,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和深入剖析,从而对学生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总之,就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从理论和经验讲,人们如果不愿干某件事情,就一定是对这件事感到厌倦了。因此,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以这种分析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剖析出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如下:

  (一)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厌学心理。

  在学校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各学科知识来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种把前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内化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较大心智努力。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知识的理解、巩固与保持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而人的知识性又依赖于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及需要等动机因素。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厌学心理。

  (二)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造成厌学心理。

  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至少要九年的持续学习呢?

  (三)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的呆板,造成厌学心理。

  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学通常的程序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练习;教师测验考试—学生参加应试。这样一个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着,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四)学生心理压力太重,造成厌学心理。

  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在人们经常反复地要求迫使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啃书本中度过,如笼中之鸟,很少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困扰着。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对情绪心理研究表明,长期的消极情绪积累,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反应,压抑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综上所述,学生厌学主要是由于学习本身的性质和成人的教育态度造成的。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从消除这些引起学生厌学心理的不良因素着手,寻求克服办法和途径。

  二、如何克服厌学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主要是通过实践和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做适量的练习是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只是要把握适量而已,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完成学业,避免产生厌学情绪。

  (二)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

  突出实验教学,不但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当上实验课时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要尽量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看录像等,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min要质量。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高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杜绝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四)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的基本思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文化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反射条件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父母或教师应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上掌握孩子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总之,要面对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厌学情绪,不断发现各种克服此现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提高教育质量。

TOP


浅谈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厌学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智力因素除外)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烦恼的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欲望,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无能为力,看不到目标和希望。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 70 %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中小学生中各种各样的厌学现象及其严重后果正在成为一个十分沉重而又严峻的社会话题,厌学心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作为学校又应该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厌学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就这两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学生生活的压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一部分学生自然落伍了,但他们又不能放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后进生。更可怕是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而生,时间一长,这些后进生又怎能不厌学呢?心理咨询中曾收到很多孩子的来信,有一封信是这样写的: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女生,我妈妈对我说,等我小学毕业就不让我读书了。其实我也非常非常怕读书,每次考试总考最后几名,同学们都看不起我,但老师说少读了书将来会没出息的,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事情还不仅仅如此简单,那就是那些暂时过了“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竞争中,仍然难免有差异,这主要指班级中的中等生及优生而言,那些中等生呢,除极少部分能通过努力而跻身于优生的行列外,大部分就似乎永远只是中等生了。虽然他们有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想法,他们也曾为之努力,但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却始终难愿以偿,一个人竭尽全力还是不能满足愿望,那他的原动力力和上进心就丧失了,中等生因此成为后进生而厌学也正如此。

  那么优等生为什么也会成为后进生,也会厌学呢?这主要是心理负担的作用,人人都有一个“面子”观念。优等生不愿自己的松懈而让师生产生不好的看法。因此他们时埋处处严于律己以保持现有的地位。无形之中,他(她)们背上“保优秀生”的包袱,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很容易受到操作的,往往一次的失利即会令他们一蹶不振,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生会加入后进生的行列,而且他们一旦厌学,其后果更严重。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本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但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家庭成员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造成厌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些家庭条件较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他们生怕亏待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应,殊不知适当的教养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过分的“撒娇”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害,因为这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丧失了他们的进取心而不思学习,厌恶学习。

  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个体老板,他自己只有小学文凭,但他凭着自己活络的头脑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企业,当孩子一次次拖拉作业,不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他不屑一顿,老师家访向他反映情况,并要他在家督促完成其作业时,他竟说:“这孩子像我,读不读书无所谓,将来一定要吧挣大钱。”面对如此的家庭环境,孩子怎么会有好好学习的动机呢?

  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失当,要么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使其觉得学习好坏无所谓;要么过严,超出其能力水平;家长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便痛斥或体罚学生,使之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3 、社会生活的诱惑。

  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改革开放而来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不在摧折着学生那经不住诱惑的意志。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合力下,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流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

  在农村很多不良风气仍然存在,很多父母置孩子于不顾,白天忙着上班挣钱,一到晚上只顾自己娱乐,一次去某市场,见一大群孩子围坐在一起“吊金花”(纸牌的一种玩法,常用来赌博)旁边有人反映,这些孩子每天一放学便聚集在此玩牌,虽然不赌钱,但可想而知,在这些孩子眼中,玩牌肯定要比完成作业、看书有意思。

  4 、偶然因素的作用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偶然性,但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某些偶然事件的发生而给学生带来的厌学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对事情的思维过于简单,处理过于疏忽,如不公正的对待学生,态度过于粗暴,言辞太偏激等等,教师的一时疏忽,留给学生的印迹一辈子也许会永远抹煞不掉,也正是这些“疏忽”才导致了后进生难于“医治”的厌学情绪。

  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下面我仅谈谈学校应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应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生活,为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提供机会让他们紧张的神经能有机会得以松弛,变“厌学”为“乐学”。如很多学校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学生自愿报名,自主参与,每学期举行兴趣小组成果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再如学校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正常开播也给学校注入了很多生机,一些学校举行的春游、秋游、一些重大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对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九九年开始,我校就在五、六年级中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配备了两名兼职教师,本学期我们又把心理健康课拓展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由班主任轮流到同年级各班上课,隔周一次。这些课的开设为我们课题的实话提供了时间空间人员上的保证。学校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意志、价值观、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告诉学生不能因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进取心。

  (三)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多向联系。

  学校每学期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进班听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当前的教学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接轨。,同时家长学校的正常开办也非常重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针对实际情况采用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家长深入孩子的心理,做孩子的朋友。另外,对老师家访的次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等等学校也都应该做详尽的安排。

  (四)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心理工作者。

  对照新暑期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首先应是一位心理工作者,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严于律己,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让学生感到一份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力消除因老师本身原因而给学生带来厌学的消极影响。

  此外,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即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缓解考试的压力和恐惧感。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甚至讨厌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要为考试付出太多努力或担心考试成绩差。有些学生倒把考试成绩名次看得太重,压力太大,导致心理上畏惧考试,或者想考好的动机过于强烈,结果反而导致发挥失常 , 有的学生在考试中求胜的动机过于强烈并产生了极度紧张的心理时 , 对考试成绩的担心会严重干扰和分散有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思考力和记忆力 , 并且在考试中稍遇到挫折时 , 就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 特别是当有那么几次考试失败的经历后 , 这类学生容易建立起消极的条件反射 . 他们过分担心再次考试失败 , 所以越是失败 , 心理状态越不稳定 , 反而越容易失败 ; 有些学生则根本不想学习 \ 不想取得好成绩,所以考试时掉以轻心,因此,要让学生明白,在求学阶段,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考试,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功能。有的是阶段性检测一下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则是学年考试或开学考试。应让学生把平时的考试当作一次的练习考。一次知识的积累过程,不论成功与失败,只把考试看作是检验自己的一次机会,看作一次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这次不成功,下次再来。教师要教会学生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主要从几方面进行。

  1 、重过程轻结果。指导学生认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平常要保证适度的体育活动、充足的睡眠、正常的饮食和营养补充,生活有规律,高效地度过每一天。不必去忧虑考试的结果如何、要把学习是为了争面子的心理动机,转变为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上来,即热爱学习、肯于钻研,不要把一时的考试成绩看得过重。

  2 、强化整体学习意识,注重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在每个学科乃至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知识的联系。比如,学习每部分知识之前,先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目的,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何联系,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想想各章之间、各节之间的联系,用图表的形式整理出来。此外,平时要多看看教材的目录和单元小结,有意识地做一些综合性练习。

  3 、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天生顽皮,有很多对学生不利的坏习惯,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临时抱佛脚、粗心大意,不勤奋,不专心、死记硬背等等。学习重在“理解”和“应用”,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要吧让学生在学完一课后,试着归纳所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 、树立自信心。努力耕耘,才会有收获,认真学习,认真复习,才会有成绩。让学生相信:一分辛勤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但付出一分努力不要希望会有五分收获。

  5 、教师除了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心理辅导外,还需要防止学生考场层场的心理辅导,这样就能使学生泰然面对各种考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所改进,取得更大进步。

TOP

学习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