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关爱老人,仅有物质够吗?

[转帖]关爱老人,仅有物质够吗?

只要有条件,我们总喜欢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然而,是不是只有物质的东西才能表达我们对老人的爱意?除了让老人丰衣足食外,你有没有重视过老人精神上的需要?平时如何跟老人沟通?



沟通从心开始



  关爱老人,仅有物质当然远远不够,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请读读下面的事例:据报载,**年9月1日晚上7时许,甘肃省永登县树屏乡一位78岁的老人在家中用菜刀割喉自杀,后在医院的努力抢救下,老人终于脱离危险。事后,据其家人讲,老人是因为孤独、心情压抑,才导致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有数据统计表明:在老年人所有的精神疾患中,由于孤独闭塞而导致的比例高达67%!
  67%,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它说明,除了物质还要给予老年人更多情感上的关爱。江门市是广东省长寿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之一。近几年来,老年人数逐步上升,据统计,60岁以上人口年均以4.2%的速度递增,每年至少净增1.4万人,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50万人。面对这样已超过老龄化标准的城市,如何让老人们更加愉快地安享晚年,这是一个摆在子女和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但是,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子女,我们也有很多的无奈,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能在全国流行,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伦理的呐喊和道义的心声:关心父母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空常回家看看,跟老人聊聊,陪老人出去走走,让老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同时,老人也要多体谅子女,子女有时也有他们的难处,老人别将自己禁锢在屋里,要走出家门,多走亲访友,多跟外面的社会接触。

  沟通从心开始。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尽量使老人活得健康、幸福、愉快?这样才不会出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和“子欲养而父不在”的痛苦。   (凤英)

TOP

要“老有所为”


  在全球都经历着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今天,老龄化不一定完全是消极的社会现象,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技术,保持身心健康的需要。“老有所为”既可以提高晚年物质生活,更可丰富晚年的精神生活;既是老年公民的权利,也是老年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就拿我家老人来说吧,我的父母快退休时,先生曾告诫我:尽量不要让他们闲下来,你看我妈,一退休突然没事做,就这病那病的全来了。后来,家婆帮我们照顾小孩,教小孩识字唱歌学英语,还要不定期地回台城看望一下她那九十多岁的老母亲,精神便好多了。因为她觉得自己还有用,有时简直可称得上是家中的“顶梁柱”呢。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在“小事”上做文章,大可以“有所为”。据悉,阿根廷目前提倡的“老有所为”理念认为,祖父母可以成为孙儿辈幼年教育的支柱。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终日工作以满足生活需要,家庭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几乎纯粹的“客栈”,因此人们用于教育子女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很多家庭,这种“教育职责”无形中落在了祖父母的身上。因而,新潮流正在重新评价祖父母们在孙儿辈教育方面的作用,觉得应该是考虑建立“祖父母学校”的时候了。祖父母们为教育孙儿辈而接受教育,这有很多的好处:他们会有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教育孙子女上能作出更多的直接贡献,增强自己生活的信心。而对于社会来讲,他们仍然是有用之人。 (小雪)

TOP

身边故事:多打电话问候父母



  我是个外出打工者。曾经,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来说,每个月寄些钱回去给父母花或用来帮补家用就是孝敬父母的表现。抱着这种心态,我除了每月省吃俭用地寄钱回家外,平日里,我几乎极少打电话或写信回去关心和问候一下父母及家里的情况。

  后来,城市里流行“非典”,弄得人心惶惶。父母看了新闻后,便逐个给我们兄妹几个打电话,询问我们的情况,说了一大堆叫我们要小心预防、要注意身体等等关爱的话语,还不断地叮嘱我们有空要多打电话回家,向他们汇报一下我们的情况,好让他们放心。

  那一夜,我失眠了--原来,远在家乡的父母无时无刻不在记挂着他们远在异乡的儿女;作为儿女的我们,却只顾工作而极少去关心一下他们。于是,从那天开始,除了寄钱回家,我还坚持每周至少打一个电话回去,而每次接通电话,我都感觉到父母难以言表的高兴。

  我想,老人们其实并不太在乎儿女能给多少钱。粗茶淡饭他们已经习惯,不习惯的是生活的孤寂,如果做儿女的平日里跟他们多问候、多聊天,他们就会感到很欣慰。这种幸福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鹤山:张国良)

TOP

别让老人吃“愁眉饭”



  我们的父辈们大多数都是艰苦的农民、贫困的工人而且是绝大部分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老人,他们一辈子奔波劳碌积蓄也不多,生活无保障,晚景挺清苦的。正如我家邻居的一位老太太,年轻时待在家中照顾老老少少,或是干些临散工作,半温半饱地扯大两个儿子,到晚年了,人老体衰且两袖清风,只得依靠儿子过活。但儿子都喜欢讨好媳妇,于是乎媳妇当家。然而大媳妇嘴巴甜心肠坏,嘴边整天亲娘前亲娘后的唤得人心暖滋滋,但吃的喝的总背着老太太;而二媳妇寡言,吃的用的供应充足,就是不爱与老太太唠叨,关心的话也吝啬得很。有时候看见老太太坐在门前发呆,觉得特别凄凉。有人曾问老太太哪个媳妇孝顺,老太太总是无奈地叹息,沉思了好一会才说:“若是大媳妇心眼别那么小,二媳妇不要整天绷着脸儿,我的心就会很舒畅了。”正所谓宁吃开眉粥不吃愁眉饭,这就是缺少沟通的结果。  (何慧英)

TOP

亲情孝心胜过良药


  我母亲已经80岁了,患有多种慢性病,近几年每年都需到医院留医治疗。有一次,出院之后,她每天下午3时左右便全身发冷,由于病因不明,虽吃药但效果不佳。双休日的一天下午,我和几个妹妹不约而同去探望母亲,她见我们这么多人一齐来到,十分高兴。由于兄妹各人不在同一个镇工作,所以见面之后有不少话要讲,母亲也不时插嘴,十分热闹。由于母亲心情兴奋,那天竟然没有出现发冷现象。父亲高兴地说:“你们几兄妹来到陪她聊天,她忘记了自己有病,因而连发冷都没有了,你们以后要多来看望她呀!”

  在城镇,不少人的父母是退休人员,他们有退休金,不需要子女的抚养费。但子女一般都与父母分居,不少老人感到孤独、寂寞,他们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是子女的陪伴与关怀。所以,作为子女,要抽时间陪伴和探望父母,即使人不到,也要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除此之外,双休日可以陪他们到茶楼饮茶,有条件的可以到本地景点旅游,还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去帮老人做做家务,让老人少操劳,多休息,为老人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老人在充满人情亲情的气氛中安享晚年。
    (陈华浩)



方式:表达爱意要因人而异


  用吃饭喝茶、金钱这些物质的东西表达我们对老人的爱意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我们对老人表达爱意,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爱好,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譬如:对于经济困难的老人,帮助其解决温饱问题;对于身体有病的老人,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在求医问药中遇到的困难;对于爱看书报的老人,为他们订阅一些报纸杂志;对于喜欢健身运动的老人,积极组织并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对于孤寡老人,多关心他们的起居饮食及精神上的需要;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送上一张轮椅或是一条拐杖;甚至一个发夹或是一支小小的手电筒都会传递着我们对老人的爱意。

  总之,表达我们对老人的爱意,应因人而异。既要考虑对方的需要,也要考虑对方的喜好,既要有精神的也要有物质的。    (开平:小可)

TOP

与老人相处要讲究方法



  我们与老人之间因年龄的差距、受教育程度、所接触的人和事不尽相同,以致对事物的认识和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有的人老了,性格、脾气古怪,很难相处。这些都是跟老人沟通的障碍。我们要用爱心与宽容来排除这些障碍,迎合老人的爱好,关注他们的需求。如:老人喜欢下棋,与老人对弈,这话匣子就打开了;老人爱品茶,给老人送上一包茶叶或是泡一壶茶,与之一边慢慢地品尝一边聊天,与老人一起回味生活中某个美好的片段或是唱几首喜欢的曲子,这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老人有困难时,及时为其排难解忧,你成了老人患难中的知己,彼此间就无话不谈了。还有,要尊重老人。家庭问题多征求老人的意见;老人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是几十年形成的,我们不必看不顺眼,要“顺其自然”,切忌与老人翻“旧账”,切忌捅老人的短处或揭其“隐秘”。无论何时,跟老人沟通,既要讲爱心,又要讲方法。 (新会:余钊)





物质和精神的关心都重要

  对老人的关心,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重要。人老了,身体内的各种器官会渐渐地衰老,这痛那痛、这病那病也比较多,像一台磨蚀了的机器,需要经常呵护;人老了,难免会产生孤独感,经常抽时间陪老人散步,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让老人感到亲情和温暖,也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平日里,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过马路时轻轻的搀扶,冬日里的一条围巾、一个热水袋,行动不便时的一条拐杖、一个改装的坐厕,车厢里的礼让等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平凡而又简单的小事,都体现着我们对老人的关心。   (新会:余澜)



无奈:只能用这种方式

  我们也知道应重视父母精神上的需要,但许多时候我们是没法兼顾到,只能选择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比如:上班时我们为工作而忙碌,下班时自然希望能轻松一下。一般来说,这时候我们会找自己的朋友,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尽情玩乐。但跟父母在一起就不行,除了谈不到一块外,有时他们还会不断地对着你唠叨,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要不就说为什么我们现在怎么就不能像他们以前那样过日子等等,让人不胜其烦。有时我们有了什么烦恼的事情跟他们说了,他们又会在很长时间里为你担忧,就算事情已过去,他们还在为这事烦心。为了不让他们操心,许多时候我们就干脆不跟他们提了。

  和父母互相沟通的时间少了,难免会让父母觉得我们冷落了他们,为了让父母知道我们没有忽略他们,我们就特意选择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带父母去吃饭,或送他们礼物、给他们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虽然这种方式不是最好,而他们也不一定喜欢,但我们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孝心。还有,就是尽量和父母一起住,这样就多了一些和他们相见相处的时间,就算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他们聊天,至少他们不会太寂寞。(平:玲子)




谅解:子女也有难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了,“空巢”老人也增多。这些老人一般生活无忧,但怕寂寞,常常想与子女聊天。但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子女因工作压力大而闲暇时间少,和父母聊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幸好,许多老人也能与时俱进,明白事理,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体谅到子女有子女的难处,不作过分要求,让子女安心工作,以免自己成为子女的“累赘”。

  其实,子女不在跟前,老人也可以不寂寞。如家住开平三埠邮政局附近退休几年的张生夫妇,孩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并与上海妹结了婚。他们平日通过电话联系,每年还去上海探望儿子、媳妇,张生夫妇感到很快乐。住在三埠侨园路年逾花甲的刘女士,其远在美国的女儿,常常给她打来“越洋”电话问候,报平安,刘女士感到很开心。开平早已跨入老龄型城市的行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其实,只要走到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居委会老人协会或到公园等地方,都会有大群的老人,你可以和他们一起活动、娱乐或聊天,有的老人喜欢看书、作画、摄影或写作,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更不会有寂寞的感觉了。
  (退休教师:司徒焕忠)


TOP

想想我们自己也有老的一天
它山之石

TOP

将来的老人会更孤独.

TOP

强顶!!!!

茶亦有道,道无形……

TOP

以下是引用红蜻蜓在2008-1-21 21:20:52的发言:
将来的老人会更孤独.


说的就是我们自己。悲哀,只能进养老院了
茶亦有道,道无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