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摘]四大不调

[转摘]四大不调

四大种



在佛教的语汇里面,四大不调就是生病的别名。



四大是四大种的略称,又称四界。“大”,意即广大;“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界”,是种类的意思。佛教主张,色法(物质存在),均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组成: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万物,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此地水火风不是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火风。太虚大师指出:“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乃四大种所造显形色等──地具色、香、味、触四尘,水具色、味、触三尘,火具色、触二尘,风具触一尘──为眼等识所缘之境,与只为身识所缘非显形色之四大种,大有区别也。” 尘,又译作境或境界,为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觉思惟作用的对象、对境,计有六种,即色、声、香、味、触、法,称之六境或六尘。



---------------------------------------------------------



地水火风共成身



人身也是由四大构成,如四条毒蛇聚在一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由此可见人身的无常、不实和受苦。



《圆觉经》则直接将“四大”指称为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地以坚硬为性,如人身中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地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的暖气均属火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均属风大。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佛说胞胎经》中,详细描述了四大和合而成人身的具体过程。佛说,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与四大。“因父母缘则立地种,谓诸坚者;软湿水种;热暖火种;气息风种。地水火风究竟摄持,水种分别,火种因号,风种则得长大因而成就。”胚胎发育以七日为一周期,总计三十八周。胎儿在风种的作用下不断成长,四大的种性逐步显露成熟。如地大的坚性,最初由精(精液)转坚,犹如酪上的奶脂,转就凝坚,再由坚精变为体形,最后成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佛接着说:“地水火风,一增则生百病。风适多则百病生,热多则生百病,寒多则生百病,食多则增百病。三事合会风寒热聚,四百四病同时俱起。”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四百四病



四百四病是由四大不调引生疾病的总称,泛指所有疾病。由于地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火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水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风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佛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五王经》云:“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



风病还可称为气发,火病可称为黄、黄热,水病可称为痰阴,地病可称为沉重、杂病、总集病。《摩诃僧祇律》卷十云:“病者有四百四病:风病有百一,火病有百一,水病有百一,杂病有百一。” 《大智度论》卷五十八将身病分为冷病和热病两种:“四百四病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热相,地坚相。坚相故难消,难消故能起热病。”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描述了四大增盛的病相:“四大不调者,一窭噜,二燮跛,三毕哆,四婆哆。初则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则水大积涕唾乖常,三则火大盛头胸壮热,四则风大动气息击冲。即当神州沉重、痰荫、黄热、气发之异名也。” 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也说:“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即:若地大增加,则身体沉重,肿结枯瘠;水大积聚过多,则常有涕唾,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火大旺盛,则头胸壮热,支节皆疼;风大窜动,则气息冲击,虚悬呕吐



不仅四大增盛,会引起疾患,四大减损,同样会带来病害。《法苑珠林》卷九十五对四大的增损作了全面的描述:“夫三界遐旷六道繁兴,莫不皆依四大相资五根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之理既难,所以调和之乖为易。忽一大不调四大俱损。如地大增则形体[*]黑,肌肉青瘀症瘕结聚,如铁如石;若地大亏则四支损弱,或失半体,或偏枯残戾,或毁明失聪。若水大增则肤肉虚满体无华色,举身萎黄神颜常丧,手脚潢肿膀胱胀急;若水大损则瘦削骨立筋现脉沈,唇舌干燥耳鼻焦闭,五藏内煎津液外竭,六腑消耗不能自立。若火大增则举体烦[-+]焦热如烧,痈疖疽肿疮痍溃澜,脓血流溢臭秽竞充;若火大损则四体羸瘠腑藏如冰,瞧隔凝寒口若含霜,夏暑重裘未尝温慰,食不消化患常呕逆。若风大增则气满胸塞腑胃否隔,手足缓弱四体疼痹;若风大损则身形羸瘠气裁如线,动转疲乏引息如抽,咳嗽噫哕咽舌难急,腹厌背[*]心内若冰,颈筋喉脉奋作鼓胀。如是种种皆是四大乍增乍损致有痾疾。既一大婴羸则三大皆苦,展转皆病,俱生煎恼。”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现对佛经中记述的四大不调的各种病相,做一个简单的汇总:








































元素


性质


人身的归属


病患


增的病相


损的病相


地大


坚硬为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万物


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


地病可称为沉重、杂病、总集病,有百一,属热病


地大增则体黑沉重,肌肉青瘀,肿结枯瘠,症瘕结聚,如铁如石


若地大亏则四支损弱,或失半体,或偏枯残戾,或毁明失聪。


水大


润湿为性,有摄集作用


口,唾涕、脓血、津液、痰泪、精气、大小便


水病可称为痰阴(膈中水病也),有百一,属冷病


若水大增则常有涕唾,肤肉虚满,痰癊胀满,饮食不消,体无华色,举身萎黄,神颜常丧,手脚潢肿,膀胱胀急


若水大损则瘦削骨立,筋现脉沈,唇舌干燥,耳鼻焦闭,五藏内煎,津液外竭,六腑消耗,不能自立


火大


燥热为性,有成熟作用


眼,暖气


火病可称为黄、黄热,有百一,属热病


若火大增则头胸壮热,支节皆疼,痈疖疽肿,疮痍溃澜,脓血流溢,臭秽竞充


若火大损则四体羸瘠,腑藏如冰,瞧隔凝寒,口若含霜,夏暑重裘,未尝温慰,食不消化,患常呕逆


风大


动转为性,有生长作用


耳,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


风病可称为气发,有百一,属冷病


若风大增则气息冲击,虚悬呕吐,气满胸塞,腑胃否隔,手足缓弱,四体疼痹


若风大损则身形羸瘠,气裁如线,动转疲乏,引息如抽,咳嗽噫哕,咽舌难急,腹厌背偻,心内若冰,颈筋喉脉,奋作鼓胀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四大与五行



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此五数运行于天地之间未尝停息,故称五行。五行乃生成育化万物之要素,与佛教的地、水、火、风(四大)为能造之说有相通之处。自南北朝以来,五行说逐步融入佛教,将之配于五戒、五字、五佛、五智、五根等。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陆续看到。



《内经》把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学领域,借助五行的归类,指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如以五脏配属五行,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



四大的理论及四百四病说,随佛教一起的传入中国,而为中国古代的中医医籍经常称引。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增补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一百一方,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在该书序中曰:“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隋朝巢元方等所撰《诸病源候总论》中,用中医五行学说和印度四大学说来阐明病源。



唐代孙思邈进一步尝试将印度医学的四大理论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起来,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对于四大说引证更多。如在卷一序例,诊候第四中载:“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及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在卷二十七养性调气法第五中说:“凡百病不离五藏,五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



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引述:“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挽仰,喘息视暝,是风大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



被认为系我国唐代医家托名所作的《耆婆五脏论》,也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家视五脏、五行之说与耆婆代表的印度医学相一致的思想。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提到有《耆婆五脏论》一书。南宋陈自明在其《妇人大全良方》卷十曾引此书的十月胎象之说。南宋以后国内已不复见此书流传,惟十五世纪朝鲜金礼蒙撰《医方类聚》时,将此书部分内容辑入卷四之中。十九世纪日本丹波元坚据《医方类聚》辑佚该书,并以活字刊印,但其原书则已不可得见。上世纪初,此书原卷子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前面大部分均残,仍存卷尾一小段,现藏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编号为TIIY49



又如明末清初医家喻昌撰《医门法律》,其卷二〈阴病论〉中解说四大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佛说四百四病,地水火风,各居百一,是则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夫水火木金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不独畸于阴。然而五行皆附地而起,水附于地,而水中有火,火中有风,人所以假合成身,身所以相因致病,率禀四者。金性坚刚,不受和合,故四大惟金不与。”



但客观的说,四大与五行这两个学说,各家融合的并不成功。这一课题,还寄希望于后来者。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龙、赤巴、培根



四大的理论,与藏医学的建立也不无关系。龙、赤巴、培根三者,为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一)龙即风大,直译成汉语是风或气,主呼吸、血液循环、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输送饮食精微,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由于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索增龙、紧久龙、麦娘姆龙、恰不欺龙、吐塞龙等五种。



索增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也有翻译为持命气。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也有翻译为上行气。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也有翻译为平住气。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



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也有翻译为下行气。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



恰不欺龙,是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作用是协调各种龙,也有翻译为遍行气。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



(二)赤巴即火大,直译成汉语是胆或火,主要功能是产生热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分为赤巴觉久、赤巴当己、赤巴朱谢、赤巴同己、赤巴多塞等五种。



赤巴觉久,即消化赤巴,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



赤巴当己,即变色赤巴,主要存在于肝胆,它的作用是使精微的色素转变成血液、胆汁、二便等各不相同的颜色。



赤巴朱谢,即能作赤巴,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助骄傲,滋欲望等。



赤巴同己,即明视赤巴,存在于眼目,明辨外界的一切颜色。



赤巴多塞,即明色赤巴,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



(三)培根即水大和土大,直译成汉语是涎或水和土。其功能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体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调节人体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若失调则引起脾、胃、肾的机能紊乱。分为培根登及、培根疟及、培根娘及、培根寸及、培根局尔及等五种。



培根登及,即能依培根,存在于胸部,为五种培根之首,可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作用,尤其人体缺乏水分时,有调节体液的功能。



培根疟及,即能化培根,存在于胃部,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于分解。



培根娘及,即能味培根,主司味觉,存在于舌。



培根寸及,即能足培根,主司感觉,存在于头,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反应。



培根局尔及,即能合培根,存在于关节,使各部关节相互联系。



龙型的人,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畏寒,爱说话、唱歌,性格开朗。



赤巴型的人,特点是易饥渴,多汗,身体有狐臭,面色发黄,性格倔强。



培根型的人,特点是身体肥胖,面色发白,嘻睡,性格温和。



体型一方面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藏医学的观点先简单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内容见《四部医典》,这部藏医学的传世名著,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汉文译本,其中马世林等的翻译和注释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四塔



傣族医学中,也有四大的观念,译为四塔。在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岩">刘岩ersonName>先生所著《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一书中,有如下的记述:



傣医认为,人的疾病也因四塔的失调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决定于人体内四塔功能正常与否,若四塔功能正常,相互协调、平衡,则疾病很少发生,如果四塔衰、盛,就将引起各种疾病。傣医治病,力求为病人调平四塔,恢复人体诸元素的平衡,才能恢复健康。



(一)瓦约塔都(vayodhatu),译为“风塔”。风气在人体内有动的特征,行于人体全身各部。风塔共有六种:



1.阿托嘎麻瓦达,下行风,从肚脐以下的压气,如拉尿排便,孕育胎儿等。



2.巫坦嘎马瓦达,上行风,从肚脐以上的压气,能喷涕、咳嗽、呃等。如风气偏盛把气压到头部,会致使头晕眼花,神志错乱。



3.古希沙亚瓦达,腹外风,肠肚内之胀气和散气,使气物在肠胃内输导。



4.哥坦沙亚瓦达,腹内风,在脏腑中相互协调之气。



5.昂嘎满嘎奴沙利诺瓦达,肢体循环风,是经过静脉网而循环于全身的肢体及屈伸等而生的风,致使正常的生理反射,使人能立、坐、卧、行等。



6.俄沙沙巴沙瓦达,出入息风,肺中之气,指呼吸之气,有节奏地输送,使心脏能搏动。



(二)爹卓塔都(tejodhatu),译为“火塔”,傣语称“塔菲”,火塔共有四种:



1.温哈革,能帮助食物消化,腐烂、排泄。



2.巴基革,能使体内散发热量。



3.基那革,能使终生昼夜有热量。



4.基腊那革,能使热量在体内水分之分泌和排泄。



(三)阿波塔都(Apodhatu),译为“水塔”。水塔在正常情况下有保护各器官功能正常进行工作的作用。水塔共有十二种: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以上十二种若发生病变,皆可从水论治。



(四)巴塔维塔都(Pattha Vidhatu)译为“土塔”。包括人体的各部器官,故为四塔中主要的一塔。土塔共有二十种:发、毛、指甲、牙、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等。



四塔是人体四要素,若是受孕怀胎四肢形成后,人体的四要素就随着产生。土塔能使人稳固,水塔能使体内阴凉,火塔能生热量,流通全身各部位,风塔能使正常运动。



四塔衰败要引起各种病变。有四种表现:



(一)土塔衰败,症状是脚手麻木僵直,耳聋,嗅觉不灵,汗味腥气,脉膊跳动不正常,病情严重即可死亡。



(二)水塔衰败,症状是脖颈流汗,口角流涎,舌内缩,两便失禁,周身疼痛,手足冰凉,心神不定,全身泡睡,脚手开裂。此症状无救。



(三)火塔衰败,症状是手脚乱动,睁眼不认人,休克,内烧外烫,煽风沐浴不感寒冷,这种症候,死也快,救活也快。



(四)风塔衰败,症状是全身肿痛,全身发抖,遗精、磨牙、睡梦哭叫,属于一种风在体内流动。最多能活半天便可死亡。



四塔衰败,应采取相应的救治办法,如用药不当,四塔就犹如四条毒蛇在自己身上放射毒液,使患者死亡。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水火风大三灾



四大之说,是古印度的传统学说,被佛教吸收改造而别出新解。



对人而言,四大和合是生;四大分散是死。死则息风暖气归于上(风大、火大),骨肉血汗归于下(地大、水大)。



对世界而言,在坏劫中的最后一劫,世界即开始坏灭,将起水火风大三灾。



火灾起时,有七日出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辗转消尽,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无有遗余。



水灾起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最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后,再以水灾坏灭一回;如此以火灾七回、水灾一回,反覆经七次后,再以火灾坏灭七回。



最后,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处处生风,欲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即以风灾坏灭殆尽。



有些人临终前,大抵也经过水火风三大的煎熬。一些修行者在禅修中也经历过其中的部分景象。笔者就经遇过体内风大的发动,处处生风,狂飙呼啸。我也由此而知,四大之于人体,决不是牵强附会的推演,其种性确实是可以被现量感知,而与世界同构。古人说,人是一个小宇宙,此言不虚。

正念 正见 正思维

TOP

理解不了。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TOP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