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关注]博士教育,应还其精英本色

[关注]博士教育,应还其精英本色

据报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9月28日下发通知,要求开展博士质量调查工作,以期全面评价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响博士质量的相关因素,总结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博士质量的对策。


博士教育居于高等教育的塔尖,应该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教育水平。从学位制度的诞生、导师制的确立,博士教育就一直以精英教育的面貌出现。博士质量的好坏,也一直是人们评判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但目前中国博士水平整体不佳、“博士质量下滑”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提高博士质量,类似的呼声近年来不断增多。


相比于欧美国家来说,中国的博士教育起步的确很晚。1981年中国大学正式实行学位制度,1982年有了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生。如此算来,中国的博士教育发展还不到30年。但是,据学者丁东回忆,“20年前,中国博士生导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连一些一流学者,都不敢申请博士点。”而所培养的博士,“以后均处于各学科的前沿。”可见,虽然起步晚,但早期的博士质量很高,并不存在“提高质量”的问题。


博士教育走到今天,质量不升反降,博士自身的精英色彩也逐渐黯淡,这是令人尴尬的退步。单从数量来说,近年来的博士数量大有膨胀之势。据统计,1998年,我国的在校博士生为5万人;2002年为12万人; 2004年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为33万人。相比于1982年中国毕业的6个博士来说,这组数字可谓无比庞大。不到30年时间,我国的博士数量就已接近于美国的水平。但是,我国的大学发展并非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学府在世界排名中并不入流。如此快速增加博士数量,很难说是正常的。


细细剖析,这一数量快速翻滚的博士群,又非全部属于精英教学的对象。博士教育起步之晚,以致很多博导自身都是没有博士学历的。到如今,很多博导级的教授在指导学业的同时,自己也在攻读博士学位。一些大学为了能申请到更多的博士点,也纷纷鼓励旗下的老师读个博士。另外,社会的一些“成功人士”们,出于各种需要也都流行读“回笼”博士。在就业的压力面前,很多学生也选择读博而继续留在学校。考试的量化标准下,能不能读博,并不在于有无学术潜质;而论文答辩,也没有欧美大学那样的严明程序。博士质量的下降、数量的增多,自然在情理之中。


虽然现在很多国家的博士教育走出了大学教师培养的模式,但无可否认的是,博士教育一直都是一种精英教育。如果放开门槛、大规模招生的现状不改,要提升博士质量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多大必要。博士本身并非要成为一种行业人才,也并没有必要去面对人力市场的各种需求。博士的教育,至少要保证他们的学术、科研水平,而非被一系列量化标准绑定的合格的“教育产品”。如果博士自身的精神色彩不在了,无论怎样提升质量,也都无济于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要求,全面分析和评价我国博士质量,制定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政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9月28日下发通知,即日起部署在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博士质量调查工作,以期全面评价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响博士质量的相关因素,总结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博士质量的对策。



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

TOP

博士的教育,至少要保证他们的学术、科研水平,而非被一系列量化标准绑定的合格的“教育产品”。

TOP

有很多话要说, 留位

TOP

在欧美(包括香港), 一个导师能带几个博士研究生, 是由导师的科研经费的多少所决定的。并不象国内的大多数院校,是由教育部给钱(有的导师给些津贴有的不给)。比如在美国,教授每收一个博士研究生,每年要花五到六万美元(约40-50万人民币)。欧美的这种做法,就使得那些真正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上能成功争取到科研经费的教授有较多的学生。在国内的一些朋友,带十几二十个博士研究生的不在少数,这在欧美只有极少数名教授才有可能。另外,因为国外教授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付钱,心疼的很,因此在挑选学生时会精挑细选,这就比较容易保证质量。另外就是淘汰制度,(这里只谈学生不谈师资)在国外,即便被录取了,一年半内还要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压力很大,也有许多被淘汰的。而在国内的博士资格考试,淘汰率很低,许多是流于形式。这也是因为不花自己钱不心疼造成的。这几年,国内大学的经费有了惊人的增长,许多教授的科研经费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应该不再需要国家出钱培养博士了。(打中文字真累人啊)

TOP

以下是引用清水散人在2007-11-4 10:06:44的发言:

在欧美(包括香港), 一个导师能带几个博士研究生, 是由导师的科研经费的多少所决定的。并不象国内的大多数院校,是由教育部给钱(有的导师给些津贴有的不给)。比如在美国,教授每收一个博士研究生,每年要花五到六万美元(约40-50万人民币)。欧美的这种做法,就使得那些真正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上能成功争取到科研经费的教授有较多的学生。在国内的一些朋友,带十几二十个博士研究生的不在少数,这在欧美只有极少数名教授才有可能。另外,因为国外教授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付钱,心疼的很,因此在挑选学生时会精挑细选,这就比较容易保证质量。另外就是淘汰制度,(这里只谈学生不谈师资)在国外,即便被录取了,一年半内还要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压力很大,也有许多被淘汰的。而在国内的博士资格考试,淘汰率很低,许多是流于形式。这也是因为不花自己钱不心疼造成的。这几年,国内大学的经费有了惊人的增长,许多教授的科研经费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应该不再需要国家出钱培养博士了。(打中文字真累人啊)


确实淘汰率很低。进了门几乎都可以大模大样走出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