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说生死

说生死

 


 


 


生死是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一位朋友,爱人病重,即将离开人世,朋友尽力抢救,只是因为害怕爱人离开后的孤独。这个问题真的很严重:“生者的孤独”,真的那么可怕么?我父亲辞世时,我母亲岁,如今母亲83岁了,我不知道母亲内心是否孤独。我了解到的是,母亲看穿了生死,她从不畏惧死亡的到来,但我父亲面对死亡时还有一点害怕,又不能不面对。真的无奈又无助。看着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我内心很难过,很散乱,感到父亲无助,我也无助。前年母亲生病,穿好了老衣等日子,她心怀喜悦,感到死亡是必然的,也是解脱的。真有点庄子的风度。母亲大字不识一个,更谈不上读书,老人只是一辈子见过的死亡景象太多,也就看平淡了。她不识字,但明理。很多人识字而且有文化,只是不明理。母亲明理于一辈子的艰苦生活。在生活中明理,也是一个极其好的方法。我的很多认知来自于生活和对生活的观照、对自心的觉察。母亲虽然没有像我一样觉察,但她一生的经验足以得出透彻的结论。


 


我对生死看得很豁达,不仅是因为从小有投胎的一段记忆,这段记忆像魔鬼一样困扰我多年,给我带来障碍。这使我从小思考了很多问题,是我学习佛道的根由。别人也许不信人有生死轮回,我信。我第一次入终南山求道,智光禅师在黄龙洞口就问我是否记得生从何来。我知道,是带着很重的业障来的,应该有不少恶业。这一生前三十年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忧患里。即便现在,也生活在劳顿里。虽然劳顿不已,但因心稍安顿,也就快乐地生活着,不怨天,不尤人。今生一定要修行,至少,不能再造恶业了。假如按照《入胎经》的说法,像我那样投胎,应该是苦命贱命,还好,艰苦修行,觉悟人生,发广大愿,渐有改观。所以,我对《了凡四训》的道理深信不疑。有诚信之士来访,我偶尔会提到一些内证和体验,以做交流。生死轮回,讲道理,说故事,人们未必信,但是,修持到某种情境,可以自己证知。甚至能看到天空中漂游的灵识在匆匆赶路,寻找因缘中的归宿,那个可以容身的温暖的子宫。


 


我考察过一些人,面对亲人的死亡,心是焦虑的,散乱的,那时,大脑不听使唤,会飞出很多奇怪的念头,止也止不住。我就感到,在生与死之际,在生者与死者之间,还是有种神秘的力量和神秘的意象在人的潜意识底层,会因为死亡而突然浮现到意识的表面。我的一些失去亲人的朋友谈过他们很多想法,其中一位朋友说她祖父辞世后,她内心非常难过,但不知为什么,那一刻,她先想到的是性,在奔丧期间,她也在过夫妻生过。事后觉得非常忏悔。找我问这是为什么?有没有方法来化解她内心的愧疚。这个问题也和古书上写的一样,比如《红楼梦》里,贾府有家孝期间,贾琏还在找女人,找尤二姐,为什么?难道是也是死亡的焦虑导致他在性的释放中找到一时的安慰?类似的事情,古代的小说中也有,《金瓶梅传奇》里讲过,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在家孝期间,就是阅读《金瓶梅》这本被古人视为“淫书”的奇书中度过的。一边是亲人的死亡和灵堂的祭奠,一边是手捧《金瓶梅》的沉醉?为什么?生、死和性意识,是什么关系?修行的道理和解脱的道理也正在此中。换过来想想,生者如此,死者的灵识会是怎样的?灵识投胎都是看到父母相合再感缘投胎的,《入胎经》里有解释。


 


人要能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而把握如如不动的念头非常难。陈晓旭因为学佛,舍身出家,可是,她因病辞世,死亡前她并没有念“阿弥陀佛”。她念的是“姥姥,对不起。”可见,她的心念在临终时还是做不了主。从世间情而言,临终念着父母、姥姥,非常感人,是亲情的极致。从解脱道而言,就是牵挂,有牵挂就无解脱。


 


某年,有一次,我因病发烧,那是半夜里,我突然感觉是低烧烧到很厉害了,我的梦境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图像。我立马醒过来了,知道是发烧烧到影响意识了。大脑里出现了幻象。我立马做深呼吸来调整,可是那些幻象一瞬间熄灭后有出现了,我立马用慧光照破那个幻境,内心也清楚这是幻觉。幻境不完全是意识生出来的,觉照力也有意识的功德。这样三次,也就是几秒钟的事情。还好,我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发烧了,发烧影响到了意识,意识出现了幻觉,但我非常清醒地觉察到这一切。那个觉性并没有随意识出现幻象,那个觉性始终是清明的,有智慧照破幻象。我做了深呼吸,内心提醒自己,那些都是幻象。之后,感觉烧似乎退了。境界是唯心的。我立马观死。大半夜,妻睡着了,她的呼吸声我听得清清楚楚。我观死,观想我是即将死亡的人,我摄心在定,要一心不乱地念佛。二十多年前我下过很大功夫念佛,那时我打工,独自一人生活,一度在擀面、做饭、走路时都念佛,也因这样专一念佛而有某种感应。


 


佛经上说,一心不乱,称念十声佛号,就能往生。问题是,我们在临终时,往往不是迷糊,就是散乱、昏沉,无法专心念佛,或者因为疾病的痛苦,因为亲情的牵挂,因为业力的牵引,因为功夫的不足,因为精气的消散,我们不是没有力量念佛,就是没有心思念佛,或者已经处在昏迷中神识昏昧无法念佛,因此,十声一心不乱的佛号还没有念完,就被业力牵引着,跑到其他道了,或者在中阴身迷惑了。


 


我在观死,一心不乱地念佛,那个灵灵觉知的,在看着自己念佛,一心不乱,也能照破幻象。我就这样摄心念佛,当默念到四十多声时,大脑里像晴空突然打闪电一样出现了奇怪的图像、念头,也是一瞬间的事情。我的觉照立马看破了那是虚妄,那是业力。心立马就清明了。就这样,烧立马退了。天亮以后,我对妻说起此事,感慨不已。我看到了业力和业障的作用,也感受到了觉照破妄的真心妙用。假如,我真是一个将死之人或者已死之人,灵识只要照不破那些幻象,立马会跟着那些幻象走,也就随业投胎了。世间人大多如此,即便学佛者,能时时在梦里病里,在弥留之际以慧光照破幻象的人并不多,因为,我们有牵挂,有业障。这件事考验了我的信仰以及觉察力。我原先想把这个感受写成文章与道友分享,忙得没有时间写出来。但我经常把这个感受告诉很多来访的学佛者,分享如何照破幻觉的经验。写文章探讨死亡,是因为我一位朋友,在亲人辞世时发现自己的学佛、修行毫无作用,既控制不了自己的散乱心,也解决不了亡亲的生死困惑。她为此很难过,也很焦虑,怀疑自己的所学所修。光在理上明白,而没有实修的功行,还是难以生起现行妙用的。以此因缘,我写一些探讨生死、命数、觉照、超越方面的文字。


 


我经常观梦的原因,感觉这对临终正念的把握是有益的,“人生如梦”、“醉生梦死”,可以看作:生如梦,死如梦。其实灵识投胎的境界,对于中阴身,就是如梦如幻。假如有人能时时观照如梦如幻的人生和世间法,在临终时会有些许把握了。


 


一个修行人死后,还会留很多话题供他人评说,实际上,对于死者,那些评说没有意义。假如有一天我死了,任读者或朋友怎样评价,都与我无关了。事情的真相如何,只有死亡者的灵魂知道,可灵魂不会被他人看到并与之问答,而活者的很多猜测、议论本身是虚妄的。我对妻多次说过,“生有何欢,死又何悲。”我能感受到人生欢乐背后的苍凉与无奈、空虚与寂寞,除了修行能安顿我的心,世间的荣华名利都安顿不了我的心,爱情也安顿不了我的心。爱情只是这一世的,而生死是相续的河流,没有断灭。妻怕我死去后她要面对的孤独,“爱在浓时正赊债,情到深处反成障”,这是我的口头禅。我能感受到幸福后面的苍凉和空虚,我想,很多有觉悟的人的心情也是这样的,人间的幸福还是不能满足灵性对形而上道的渴求。这是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寻找灵魂解脱的原因,宗教文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现世的关怀,对生命而言,更是一种是寻求终极真相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寻找起来也许很渺茫,但灵性的光芒和神性的指引,自有人类以来,从未离开过我们。


 


我希望她能以智慧破去孤独。这些事是未来的,我还是努力在活着的时候做好,安顿她的心,因为,保不准我死在她前面,或者她在死我前面。她死在我前面,我处理后事,能过寂寞的生活。假如我死在她前面,她如何面对?女人比男人更坚强。但对于一个重情义的女人,爱人的死亡会让她痛不欲生。该如何面对?学会面对孤独与死亡。这是修行的重要一课,必须学习的一课。我们的脚已经踏入修行门,就得直面生死的真相。假如了解了生死的真相,就不再纠结。


 


我曾开玩笑地对妻说,“假如我死在你前面,你会过得很好,甚至更好。”妻只是笑,说什么“老公,我离不开你”。退其次,我说:你身体还健康,如果你很孤独,很想念我,那就给你一个活干,我一生写了很多文章,你慢慢地编辑出版,你会在文字中见到我,在文字中和我交流,你有件事做,心就有了寄托。或者,写一本回忆录,写我们的一生,写着写着,心就安顿了。但这是个幻觉事业假如你的心安顿了,就不要做这本身并没有意义的事情。而是直面死亡的到来,用你的智慧和觉性照破生死的幻觉。那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从来没有分离过。


 


小的时候,看到一个发小的太祖父辞世了,我感受到了发小的难过,发小是一个小女孩,我记得当时她流眼泪,说太爷死了。我记得自己当时难过的心情,也懂得了同情。那时孩子们一起玩,就懂得应该照顾这位太爷已经死去的朋友。这可能是我记忆深处最早的关于死亡的思考。此后的三十年中,一直在农村生活,村里年年都死人,村子那么小,农村的风俗是,谁家死了人,别人家要去送纸,一般送十张白纸,死者家里人会请人把送来的纸印成冥币,是原始的木板印刷,或者打成钱串子。民间相信把这些钱烧了,死人在冥府会用的。我经常给人送纸,从小到大,至少有二十回。假如辞世的是本家,或者关系不错的朋友家里的人,我还要去帮忙,比如挑水、打纸(把他人送来的纸用刀具打成钱串)或者待客、端饭。这是农村“人情世故”的一部分,从小就有了解死亡的机会,不像城市人,除了亲人的辞世之外,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


 


学佛就是为了安顿我们的心,直面死亡。死亡本身是业报。好死坏死都得面对。修行人一生修行,未必能得个好死,因为,这里面还有很多业报。当某个大师死亡后,人们会特别关注他们是怎样死亡的,死亡得体面不体面,死亡时解脱不解脱,人们喜欢议论,但我们看不到这一切背后的业报,今生的,前世的,多生的。很多大师辞世时不像传记或者古书里写的那么潇洒,过去我会怀疑他们的修行成就,现在我不再怀疑他们的修行成就,而会感知业报的真实,体会无常的力量。


 



 


 


转载自陈全林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9664f0102dv8e.html


 

TOP

人生如梦

TOP

TOP

人生如梦,体会无常! 南无阿弥陀佛!!

TOP

TOP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阿弥陀佛

TOP

我们是一的孩子

TOP

这个话题太沉重,但我们从一来到这世上就必须天天面对的,人生短短几十年,让我们快乐的生活吧,尽量不去碰触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快的事或者人。

TOP

好好努力,活在当下。

TOP

充实内心,活在当下。
浮生有余闲把茶言欢!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46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