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推荐]想明白佛性的真谛是什么吗?请看月溪禅师问答录

[推荐]想明白佛性的真谛是什么吗?请看月溪禅师问答录

弟子 姜智圆 敬编


〖南京法一和尚〗

问:坐时心里清清净净,不住有,不住无,不住非有,不住非无,照而常寂,寂
  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动念历历孤明,
  不被外缘所转,是佛性否?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以上所说的与佛性了不相干,是无始无明及见闻觉知净
  缘的作用,非佛性的本体。不住有是净缘,不住无是无明,不住非有亦净缘,
  不住非无亦无明,照而常寂是净缘,寂而常照是无明,惺惺寂寂是净缘,寂
  寂惺惺是无明,妙有真空是净缘,真空妙有是无明,历历孤明亦净缘,故非
  佛性,佛性乃绝对,所问皆相对。


问:我今万念断了,清净不动,是佛性本体否?

答:佛性是本来不会起念的,起念断念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本来不起念亦
  不用断念,故起念断念是知觉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问: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
  妄,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佛性乃大觉,本来
  不起念,亦不用觉悟的。


问:坐中舌抵上颚,湛然不动,是佛性否?

答:不是,此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古人说:“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
  畏,”此语为临济禅师所说,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
  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
  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问:我起一恶思想,改作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是佛性否?

答: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改恶迁善是为人处
  世所应该的,不能为见佛性。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
  对的,真心是绝对的,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
  故;取舍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见闻觉知
  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空无所有的,自性能生万法,与无
  所有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
  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尘合觉,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忽来
  忽拂,明镜变黑板,黑板复明镜,不是很麻烦的吗?


问: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当知真性非从灭尽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心变
  为妄念,思想一灭,妄念复为真心,是有轮回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无轮
  回。


问: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
  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就以为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自己执着了
  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自己不知罢了。


问:所问的都非佛性,究竟是什么境界?

答:照和尚所问的种种境界,与外道、儒家、道家及佛法的小乘、中乘相同。佛
  法是明心见性的,非从装作得来,止妄念是小乘的断六根,灭一念是二乘的
  断一念无明、修十二因缘、婆罗门的断爱念、先天道门断妄念、清净归无极、
  老子的清净无为。婆罗门将心来比明镜,妄念来比灰尘,但是灰尘拭了又
  来,思想灭了又起,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饥,饿时思食亦是
  妄念,如要断绝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思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
  之道,但是他的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白二色,说白是净、
  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无染净之别;如王阳明主张“无善无恶心之
  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无善无恶是空
  无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恶是思想起,善恶起时究竟从内而起抑从外而
  来?若说内起,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
  子言性恶,杨雄谓人之善恶混,韩愈说人性有善有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种,
  三者所说之性,皆见闻觉知之性,非佛性;书经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者,亦认空为有;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未发之中亦空无所有;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
  正”,此儒家各派论心之大要,无非是改恶迁善及空洞无极之旨而已,前念
  已灭,后念未起,全以外道之中道及庄子之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便是
  不着二边,不落有无,在正中间之谓,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当日与佛辩论
  时,大慧主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即告
  谓:此等皆系骑墙而不落二边的话,盖佛性本是如如不动的,是绝对的,而
  大慧所说乃相对的。


TOP

问:照一般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妄念断了,反归
  佛性,与法师所讲大相冲突。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此话非佛经所说,乃是后人伪
  造,佛经乃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说本来是佛,要明此理,可将唐
  时一位祖师辩论的话相告。

  真妄辩论,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
  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页性变为妄心,反反覆覆,何有了止?我今说
  一譬喻,有妇人,夫死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
  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
  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
  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寡妇
  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亦无益也。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
  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
  常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哪里会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脑筋,不
  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牲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
  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必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
  真,这个道理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
  煮饭,饭终不成。“众生本来是佛,一念妄动而为众生”,此理是指背觉合尘,
  “将一念妄念断了,反归佛性”,是指背尘合觉,此论,与孔老及外道无二,
  老子之无极是不迷昧的,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三变无量无数,由无量无
  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时时觉照
  不迷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说近于王阳明的
  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问:法师言众生本来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无明先有?

答:不能说佛性先有,亦不能说无明先有。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妄
  想,无始以来本有。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我今说一譬喻,譬喻
  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
  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
  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
  众生成了佛之后,永远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
  矿还未曾熔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熔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


问: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非是佛性。


问: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阴身,非佛性,乃假业缘投胎。


问: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分别如何?

答: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自无始以来就有的,不能见佛性即为无始无明所遮障,
  无始无明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无知无觉、不起念,禅宗所说的黑漆桶
  底、无明窠臼,把这个无明一打破,即见佛性,是无始而有终的;一念无明
  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断的,是无始无终的,将来我们见佛性后,
  妄念皆变为佛性,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


问:无始无明可破,与一念无明不可断的道理?

答: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
  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巳除,
  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不擒魁首而擒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一
  时股匪剿尽,而他时贼王仍再招新匪,贼患仍不可平。六根烦恼一念无明,
  皆从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而来,根本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
  来妙明自性也。再设譬喻,譬如有留学生从外国回来,他的学问很好,本可
  在上级社会谋生,但接引无人,发展无路,因而赋闲,惟上有父母,下有妻
  子,仰事抚蓄,全无依靠,于是为环境所迫,挺而走险,斯文作贼,无奈为
  人所执,送诸有司,审问之下,得悉来由,苟有司善为之谋,则告诫一番,
  后当代觅一枝栖,以解决其生活问题,则他不但不再为盗,从此上进,造
  福社会;盖推其为盗之由,存于衣食无着,今得其所,已除为盗之因,则何
  来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齐其未,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
  罪之因,将其监禁,殆至期满,释放出狱,岂知他从此胆气加壮,由小贼而
  变为大盗矣;此有司之不善处理也。是喻何解?留学生喻脑筋,境遇困窘喻
  根本无明,为盗披囚喻造业受苦,善处置之有司代寻职业喻大乘人断根本无
  明(即无始无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
  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
  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薰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
  充塞宇宙。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
  一面是染缘,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
  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佛性之觉乃大觉,见
  闻觉知乃识觉,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
  性,方始觉也。


间:照法师所讲,通已明白,与法师会面时少,请法师奠嫌麻烦,将小乘、中乘、
  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说说。

答:照佛法说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
  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
  佛说方便法门,以化城引入宝所。

  小乘的修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声闻,
  苦是受报的苦,集是招果的因,灭是寂灭的乐,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
  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
  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就是
  老子清净无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问的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
  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
  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
  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的那一点清净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至到一点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巳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
  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
  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今一念不起,则十
  二缘当下已断也。小乘中乘皆是暂时权乘,方才所言,一念无明本不可断,
  言断,不过一时权巧方便之乘也。

  大乘的修法,乃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他。至于小乘
  与大乘用功的分别,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但六
  根及一念无明本为不可断的,故古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
  属假名,亦是中道义。”中道者,乃将一念断了,盖中因边有,因缘所生,
  故二乘之法乃为方便设,此乘为暂修之法;假如将一念妄念断了,更有何可
  修的?一念分为二种,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
  皆一念也;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随便的哪一根,但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即
  是这个地球)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
  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时间,达
  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
  —的一声,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或
  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
  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
  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
  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
  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后,遇明眼人就将所证拿来印证,假如不遇明眼人,
  将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随一部,皆可看看祖师公案亦可印证。

     本来面目
     无始无终
     
     无始无明
     无知无觉
     无始有终
     可以打破

     见闻觉知
        净缘
        染缘
     无始无终

     一念无明
     无始无终
     不可破

     眼耳鼻舌身意
     无始无终

     用功——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随便一根打破无始无明

  禅宗的宗旨,佛性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净土,将来
  世界坏,佛性常寂光净土都不坏。最要紧的,佛性是离四句、绝百非,四句
  者,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假如见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动,“有”
  是脑筋见闻觉知染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有,与佛性了不相干,
  头上不用再安头,“无”是净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无,与佛性了
  不相干,无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动,不是空的,“亦有亦无”是见闻觉
  知脑筋染缘净缘的作用,忽有忽无,佛性是常常如如不动,与忽有忽无了不
  相干,“非有非无”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无成坏,不受
  薰染,与非有非无了不相干;佛性要离开以上四句,才是佛性的本来面目;
  这四句是小乘二乘外道的境界,假如未见佛性的人,就是认此四句的,四句
  是从认见问觉知脑筋的“有”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无”是佛性,
  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亦有亦无”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非有非无”
  是佛性,经云“佛性离见闻觉知”,若认见闻觉知是佛性,是大错的,
  是见闻觉知的脑筋,不是佛性,佛性离见闻觉知。
  (离四句绝百非的表列于上。)

TOP

问:常言离四句绝百非,且四句者何?

答: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
  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


问:如何是百非?

答: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请示
  法之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
  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
  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中四句者,无
  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
  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
  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以上四句,
  每一句成四句,则成四四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
  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也。余法四句,
  皆仿此。


问:悟后的光景如何?

答: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
  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
  做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
  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
  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
  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
  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
  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问:法师所讲大乘用功,与参话头有何差别?

答:本无差别,如参念佛是谁,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假如
  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非是佛性,识取自己本来面目本来不起念,如如
  不动,念佛不念佛与此人了不相干,二六时中,向身内识取本来佛性,识来
  识去,因缘时至,—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

  如参本来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见闻觉知,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
  空无所有是无始无明,本来面目如如不动,向无始无明识取,识来识去,因
  缘时至,—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

  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宜先明白,所谓万念从见闻觉知起,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心指见闻觉知,识指认识;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亦不起念;见闻
  觉知,将万念归一念,向无始无明识取本来面目,识来识去,时机一到,
  —的一声,豁然贯通。

  如参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一
  念不觉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阴身受生死,因未见佛性故,
  如何能见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父母既生以后是见闻觉知的脑筋,
  明白本来面目,识取后,永久不入轮回胎胞;此人应被无始无明窠臼遮障,
  我们就从无始无明识取,因缘时至,—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
  本来面目即出现。

  最上乘禅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本是无言无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
  无生死可了、无涅盘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
  中,未曾说着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是过来人的话,既证到
  后,宇宙山河、世间万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说一譬喻,未见性前,上明
  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譬如乌云,太阳本有光明不能发现,因
  被乌云遮障,我们用功打破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
  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喻如佛性,宇宙万物在佛性中,故古人云:
  什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
  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
  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唯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

TOP

〖南京魏家骅〗

问:法师,如何是如来禅?如何是祖师禅?

答:如来禅是我们证道后,见着我们的佛性,是为如来禅;祖师禅是从世尊拈花,
  以至祖师喝棒责骂、扬眉瞬目、举首低头、嬉笑言谈、接引后人,皆祖师
  禅。古人有一事证明,香严和尚证道后,说一偈送沩山云:“一击忘所知,
  更不假修侍,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
  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后仰山勘过,
  更令说偈,偈曰:“去年贫未是贪,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复有颂
  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
  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故如来禅是体,祖师禅是用,无祖师禅就不能接引
  众生。


问:念阿弥陀佛一声,念佛之念是正念是妄念?如我解释是妄念,一念一动皆是
  妄念,但妄念分为两种,即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也妄,不正念也妄,念佛之
  念是妄念的正念,参禅亦妄念之正念;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等于死人一样,
  根本就不能念佛,就不能参禅,因一念妄念一起,就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如念佛是舌根,参禅是意根,是否?

答:不错。


 〖南京法一和尚〗

问: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出于何种经典?哪些祖师的开示?

答:大乘了义经,涅盘经说:“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无明。”要破无始无明
  必定要用一念无明,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用谁去破?一念无明一起,就分为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断的,断了又起,起了又断,经云:众生生死轮
  转,由六根中来,若免生死,还是要用六根,若用六根中无论那一根来破无
  明,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
  我们一念无明、六根通通要变为佛性,如经云:五阴(色受想行识),六
  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加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加眼识耳识鼻
  识舌识身识意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经又说: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四大
  即见闻觉知),六根遍满法界,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光体无二。由此看来,方知一念无明、六根不能断的,要他打破无始无明
  (即经中所说幽闲法尘、无分别性,是空空洞洞无知无觉,我们的佛性被
  它遮藏,若不打破,始终不能见佛性)。祖师云:如若一念不起,湛然不
  动,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是百尺竿
  头,是无明窠臼,是黑漆桶底,六祖说是无记忆空,这个境界是无知无觉,
  我们的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必定要把他打破,佛性才能发现出来的,要打
  破必定要用一念无明的六根随便那一根打破,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见
  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六尘,即变为佛性,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
  修大乘法门必定要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如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本来
  面目在那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参话头之念,就是一念无明六根的一根,
  —的一声,豁然贯通,亲见主人翁,就是无始无明一破,看见佛性。大乘
  六度修禅那,禅那即静虑,起一清净思想,向清清净净的那点,静虑我们的
  佛性,因缘时至,—的一声,豁然贯通,看见佛性;静虑即一念无明六根中
  的一根,清清净净即是无始无明,—的一声,即是无始无明破也,就是用一
  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道理。


问:出家人应参禅,参禅有心得随过什么生活都可以,假如不参禅,被环境所转,
  恐持戒都难保,是否?

答:是。


问:顿教与渐教,渐教是由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但六根与一念是
  不能永断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随一根,破无始无明;由小中大是为渐教,
  顿教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顿教,是否?

答:是.

TOP

〖上海屈映光〗

问:真如究竟受薰染有变易?抑不受薰染无变易?

答:真如在未见性时,不受薰染、无变易。未见性时,乃见闻觉知作主,而受薰
  染、有变易;见性后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体真如乃不受薰染、无变易,为
  支配见闻觉知者,不被物所转而能转物,即是转识成智也;故如指此转法,
  亦可谓之受薰染、有变易,但本体固不受染变也。兹将从前三藏法师问慧海
  和尚之话相告:

  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
  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如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
  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
  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
  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
  变易,如何即是得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
  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
  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北京翟文选〗

问:我用功静坐,觉心中有点动,是什么道理?请法师指示修的法门。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动与不动是两头话,与佛性了不相干。我今将圆觉经所
  修的法门说一个教你,静坐一室中,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
  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
  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四大指身中之地
  水火风)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四缘指见闻觉知),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四大指心中
  之见闻觉知),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我们据经说,
  可见身心都是假的,身心都不要,往内观去,只有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
  便是无始无明,我们的思想不必断,便用这个思想,从这个无始无明那里打
  破,无明一破,我们真的佛性就发现出来了;真心的佛性发现出来时,四缘
  六尘皆变为佛性,四大肉体皆为法身,故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
  空身即法身。”到这个境界,人间天上,十方世界,起心动念,宇宙万物,
  皆是自性中之物,因自性遍满虚空,如太阳之光,充塞宇宙,到这个时候,
  遇明眼人,可以印可,如不遇明眼人,则可用传灯录、指月录等印证,可算
  是闲道人、无事人,无佛法可学、禅道可修、生死可了、涅槃可证,同为幻
  化空花、梦幻泡影,以后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活着也好,死却也好,与本
  来自性是了不相干的,因本来自性是无始无终的,自性是法身,见闻觉知是
  报身,六根是应身,一体三身。


〖西安朱庆澜〗
问:法师手燃二指,胸燃四十八灯,多年讲经一法,很有苦行。

答:在自性本体上,燃指燃灯说法是两不相干的,古佛说:我四十九年未曾说着
  一字,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随顺众生,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世相
  如是也。


〖上海王震〗

问:法师自幼出家,燃指燃灯,各省讲经,宏法多年,法师可算前生有夙根也。

答:在自性中觅过去现在未来了不可得,那里有夙根不夙根?因从前出家
  时发过三愿,一不求好穿好食,二遇逆境界顺境界不生退悔心,三参究佛法,
  有所研究,不好贪独得,以普利一切。究竟说来,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
  说法者,如戏幻中,幻人复对幻说,故古人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
  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当随顺世间,世相如是。


〖上海范古农〗

问:菩提涅盘之辨。

答:菩提翻为觉道,是觉悟本来自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涅盘翻为无生无灭
  无来无去,即是。


〖南京梅光羲〗

问: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

答: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是无知无觉的,
  即是宋儒所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老子的清静无为,先天道的先天无极,哲
  学家的清净快乐,陆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参禅的无明窠臼、
  百尺竿头,婆罗门的冥谛,六祖讲的无记忆性,二乘的空执,根本无明者,
  因为根本即不明,将此佛性遮障;一念无明者,非从根本无明而起,因根
  本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妄念,一念无明是从见闻觉知起的。佛性与根本无明、
  一念无明,乃从无始以来俱有的,佛性、一念无明俱是无始无终的,根本无
  明是无始有终的,用一念无明将根本无明来打破,就可以见自性。一念无明
  是不能破的,一念无明者,乃一念妄动,起一个思想等。


问:法师讲经,讲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佛性不受薰染,出何经典?

答: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出华严经第三十卷;佛性清净,无染无乱,
  无碍无厌,不受薰染,出华严经第七十三卷。


问: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出何经典?

答: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出大般涅盘经,经云:“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
  无明。”即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意思。


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
  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

TOP

〖西安华清法师〗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
  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薰染,无漏的,
  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
  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本不起念;
  见闻觉知是会起念的,是分两方面:染缘、净缘,净缘者,心中清清净净,
  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觉悟之念,染缘者,乃起善恶、是非、爱欲、喜怒
  哀乐、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薰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样的。假如
  一念不起,亦是见闻觉知,非佛性也,我们未见性以前乃见闻觉知作主,见
  性以后乃佛性作主,佛性与见闻觉知中间有无始无明隔阂,上明下暗,上明
  者如太阳,下暗者如世界,太阳如佛性,世界如见闻觉知,不见太阳因被乌
  云遮障,乌云如无始无明也。


〖北平朱庆澜〗

问:佛法中有打战否?

答:舍卫国波斯匿王,皈依佛受戒,时有他国进兵来攻舍卫国,波斯匿王
  问佛言:若打则犯杀戒,若不打则亡国,如何处置?佛告王言:全国众生生
  命系于国王一人,如国王不打,则全国生命有损失,故主张打之,然后波斯
  匿王乃用兵克敌,此一段故事,出大般涅盘经。


〖北平全朗和尚〗

问:如何方知悟后的人?

答:悟道之事,惟悟与悟乃能知之,他人不知。从前佛在世,迦叶问佛:佛的佛
  性,缘何他人不知?佛答言:譬如两家穷人,其屋内埋藏多金,他人告以屋
  本有金藏,可急掘取,一家则果然照掘,成为富翁,一家则未掘,仍受穷苦;
  佛言:你不掘取而能得金,其理非是。此喻出大般涅槃经,金者喻如自性
  穷者喻如众生,富者喻如悟后的人。亦如两同乡人,他乡相遇,互话本地
  风光,如甜如蜜,他人未之省也。


〖五台山大观和尚〗

问:如何是狗舐热油铛?

答:此是禅宗的话,我们用功向无明窠臼参究自性,不可放手,取此为喻也,狗
  舐热油铛者,吞则热,吐可惜,吞吐两不得也。


〖五台山觉参和尚〗

问:参禅要常坐或行住坐卧皆可?

答:参禅不属坐,坐即有着,出马祖语录中。


〖庐山了达和尚〗

问:婆伽婆的解释?

答: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打破无始无明的意思,出大般涅槃经。


〖南京法一和尚〗

问:因众生方了修大乘,见佛性,假如不见佛性,不能从自性中流露说法,来度
  众生,非大乘;大乘者,因众生发大悲心,因大悲心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
  等正觉,由正觉自性中流露出来,说法度众生,才是大乘,是否?

答:是的。


〖青岛丁莲唯〗

问:华严经出于龙宫,龙树菩萨去水中记取此经,缘何淹不死?船子和尚亦是悟
  道的人,跳在水中,如何就淹死?

答:龙宫乃一地方名曰龙宫,非水中龙宫也,龙树菩萨从前收集华严经之地点,
  后来有很多人去过,有考证是有此地,至以前所说的神话乃不近人情;船子
  和尚悟道后,度了一个学人,名夹山,之后即自愿跳水死了,盖在自性体
  中,无生无死无来无去,生死来去,同一空花,这是他的来去自由了,假如
  我们不愿效他,则冒险的地方都不应该去的,佛有一戒,曰:冒难游行戒。


〖终南山青莲和尚〗

问:祖师语录中,迦叶、阿难、马鸣、龙树、达磨、五祖、六祖、百丈、马祖
  等千百人皆是证道的人,未曾说过“我是某人化身、某人应世”种种的神话,
  或说“我死了生於东方、西方”。
又问:假如有一人证道后,发愿生西方或东方否?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自性遍满虚空,净土
  亦遍满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内,都在净土之
  内,这个净土是指法身净土,叫常寂光净土。我今设一比喻,喻如中国,北
  平如西方世界净土,南京如东方世界净土,西方东方之净土叫作报身净土,
  报身净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业报之秽土,痛苦甚多,西方东方及
  他方净报之净土无痛苦,净报之净土亦非法身真净土;在净报之净土修到见
  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净土;法身净土喻如太阳,太阳一照,则十方世
  界皆见;故见性后,则生东生西尽成两头话,两不相干了;娑婆世界、东方、
  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见自性者,其所证的法身净土,乃是一般无二的。
  净土分为四种:常寂光净土,如太阳之光,遍满虚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
  净土,又叫法身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净
  土是报身净土,是净报报身得来;如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业报得来的秽
  土一样,我们这个秽土是假的,那三个报身净土亦是假的,那三个净土东方
  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种者一真三假。假如见自性后,则不受后有,所言
  “某人化身、某人应世”,乃是世俗谬说神话,一人说假,万人传真也。

TOP

〖庐山归宗首座〗

问:悟道、见道、证道有何差别?

答:道乃本来之意。悟道者,豁然贯通本来也,证道者,亲证自性也,见道者,
  亲见自性也,三种名目实一也。


问:悟道、修道、见道、证道有何差别?

答:悟有两种,有解悟,有证悟;证悟乃前言之豁然贯通也,解悟者,乃了解修
  行之道理也。修道者,乃照法修行也。见道者,乃破无明见佛性也。证道者,
  乃亲证自性。“证”有请明眼人印证之意。


〖峨嵋山悟真和尚〗

问:祖师语录,参禅就参禅,并无又参禅又念佛之说,后人倒乱是非,如中峰禅
  师参高峰禅师,悟道后随机说法,喜参禅者教彼参禅,喜念佛者亦随机阐扬
  净土,其本人并未修净土,语在中峰广录中;如莲池大师先修禅,因未悟,
  其临终之遗嘱言:我实未悟,因到北京参遍融禅师后,改修净土,语在云栖
  法汇。

答:以上之辨问不错。


〖北平李广权〗

问:请解释金刚经中之四相。

答:我相,即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清净净之一念在;人相,即起一念之相;众生
  相,即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中间是;寿者相,是前念后念皆已断了,空无
  所有。故经中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指这四
  种境界不见佛性。


〖北平文法和尚〗

问:金刚经云:“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
  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否?须菩提言:不也,世
  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
  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否?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
  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否?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
  阿罗汉。”

答:四果是假名,实相佛性乃真的。须陀洹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入”指实
  相;斯陀含而实无往来,“实无”指实相;阿那含而实无不来,“实无”指
  实相;阿罗汉实无有法,“实无”指实相。若明实相,则四果皆假名,皆可
  明矣。


〖北平李广权〗

问:常闻讲金刚经,说:无我相不要执着我,无人相不要执着你,无众生相不要
  分别六道众生,无寿者相不要求长寿;又说:每听讲金刚经,以无相为体,
  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以上二问是否?

答:古时有一法师请经,讲到无人相无我相乃不要执着你我,下面有庞居士问
  “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欲下坐,
  居士送一偈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
  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故无相为体、无住为
  宗、离相为用,乃是落于空;实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实相为体、观照为宗、
  方便为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观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无明,
  得见实相般若也。


〖香港吕碧城〗

问:昔与某公同游北平香山碧云寺,某人将寺内数寸高金沙泥小佛偷一尊,
  交我带回,从前未学佛,不知是过,今已学佛,乃知犯戒,如何处置?

答:自性中觅罪性、福性、损益了不可得,皆如幻化,以世法来说,无心不为过,
  若放不下,则做一尊送去亦可。


〖终南山定慧师〗

问:如何是一心三观?

答:从前有一个止观法师问慧海禅师:一心三观义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
  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
  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
  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
  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讲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
  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天津潘复〗

问:阿难是佛小弟,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罗侯罗是佛的儿子,为何仗
  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是否自度或佛度?又问:在这个世界修见佛性后,
  与在极乐世界修见佛性后,是一样或是两样?

答:佛只能开示你修行的法子,如古人云:我说法要如彼天泽,汝学般若如下种
  子。佛说经典、祖师开示,皆是法要;有种,天不雨不生,天泽无种亦不生;
  是自度非佛度。我们世界见佛性,与极乐世界见佛性,是一样,非两样。


问:净土世界但指西方有,东方及他方有没有?又问:他方有净土,我们的世界
  有没有净土?又问:西方见性,生不生净土?西方净土与在西方见性生的净
  土,有何差别?修净土,仗弥陀的力量,开示指导,见无量寿经中,有参
  禅者,有听讲者;参禅听讲还是自修,弥陀佛无非是指导开示;如无量寿经
  中说:还有一日夜者,或七日七夜者,一劫七劫十二劫者,方能见佛闻法,
  人间一百年为西方一昼一夜。

又问:如我见解,在娑婆世界修行,亦可说仗释迦佛的经典、祖师的开示。阿弥
  陀佛、释迦佛与悟道的祖师说的法,无非令人明心见性,佛法是一样不是两
  样的,在娑婆世界修行,假若未见佛性的,依华严经说、祖师语录中说,种
  下种子,如天下雨,必定生长,发愿来生,生善知识家,早闻佛法,明心见
  性;我今说一比喻,如一母所生之子,有聪明有鲁钝,聪明者前生必是好人、
  读书人,有宿根,古人云:书到今生读已迟,况种下佛法的种子,有夙根,
  来生决定不会迷昧。


又问: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有出胎之迷,是否?

答:净土分两种,常寂光净土是法身真净土,充满虚空,不分方向,不分彼此;
  至于西方、东方及他方净土为报土,同居、方便、实报三种为报身净土,是
  假非真;在报土见性之后,始生法土。

  在西方修行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如在此方修行仗释迦佛的力量,是一样的,
  依华严经及祖师开示所言,照着做去,不错。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
  是的;但罗汉入胎迷,菩萨出胎迷,大乘经中无有,于理亦不合。

TOP

〖终南山大悲和尚〗

问: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

答:自性无两际、无中际、无后际,你唤什么叫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佛云:
  “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个字。”


〖芜湖正修法师〗

问:永明禅师云:神秀具双眼,六祖只有一只眼。

答:此问从前莲池大师亦曾辩论过,谓:既然神秀具双眼,六祖一只眼,不印可
  时时勤拂拭的大通,然何印可本来无一物的大鉴?这一只眼,是金刚正眼,
  充遍虚空,包罗万象。


问:“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一偈,与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辨别。

答:神秀偈所见,是从见闻觉知说,不外染缘净缘;妄念一起明镜化为黑板,妄
  念一灭黑板化为明镜,起灭无常,有何了期?是染净相对故。六祖偈是从自
  性中说,自性如如不动,觅染缘净缘了不可得,“本来”二字即是指自性说。


〖重庆见明法师〗

问:先悟后修?先修后悟?

答:先修后悟,宜先明白此道理,照此法门去修,然后悟道,此悟乃证悟之悟,
  非解悟之悟;先悟后修,此悟乃由解悟修到证悟。伪山和尚说:汝等豁然贯
  通,修不修是两头语,除却习气就是修也。


问:三身四智。

答:三身四智,以前六祖答智通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
  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
  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白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
  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
  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
  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
  智性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
  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令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如上转识为
  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
  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
  转其体也。


〖九江广明和尚〗

问:悟后的人与不悟的人,衣食住是否一样?

答:是一样。


问:今人说法与古人说法分别?

答:古人说法从自性中流露出来,慈悲开示众生。今人说法是用文字作撰几句话,
  来作面子用的。


〖终南山了明和尚〗

问:马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赵州和尚云:佛
  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佛。

答: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时,怎么说都不是的,假如证悟以后,怎么说都是,
  如马祖指导学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佛、物,“佛之一字吾
  不喜闻”指自性是佛,不用头上再安头。僧问赵州和尚:“汝将来向什么地
  方去?”赵州云:“佛佛。”指自性无去无来。


问:西方太好,我们去未免贪心太重,西方究竟有否?

答:因吾人生无非终日贪求好衣食住,西方种种胜过此地,我们一到心满意足,
  种种贪求便无了,是戒我们不贪,非贪心。假如西方没有,我们这个娑婆世
  界也没有。


〖天津孙传芳〗

问:佛有十恼,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枪、马麦、琉璃王杀释种、乞食空钵、
  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双树背痛,既然明心见性,还有业障么?

答:自性中业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云:“若欲忏悔者,端身念实相,诸罪如
  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中业障本来空,本来空是业障,古人云:“四大
  原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古人又云:“假使铁轮
  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杀戒,一犯淫戒,心
  中觉得有罪,去问维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识取自性,二比丘听一老尊宿唱,
  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TOP

〖天津潘复〗

问:西方净土与六祖坛经所讲净土有何分别?西方净土与维摩居士讲的净土有何
  分别?惟心净土与惟物净土有何分别?法身弥陀佛与报身弥陀佛有何分别?
  依报净土与正报净土有何分别?

答:西方净土是报身净土,坛经所讲乃法身净土,维摩居士讲亦是法身净土。惟
  心净土亦法身净土,惟物净土乃报身净土。法身弥陀指阿弥陀佛的自性,与
  诸佛自性及我们自性无异,报身弥陀指报身净土的丈六金身。依报净土是报
  身净土,正报净土是法身净土。


〖香港黄实〗

问:我若用功,有时以眼根或意根去打无始无明,将来若时机一至,便可破无明
  而见佛性;又有时修念佛,若用前法不能得因缘时至,未得见性,即可以念
  佛生西。修行如此分两方面,未知是否?

答:可。


〖九华山显一法师〗

问:生在西方,还修不修?

答:还要修,无量寿经说:“有听讲经者,有参禅者。”在西方听经参禅,由阿
  弥陀佛指导,亦如在此土修行,由释迦牟尼佛指导我们一样,如佛涅盘后,
  有佛经典在、祖师语录在。


〖苏州张国明〗

问:修行明心见性证悟后,将来肉体死了,生东方净土?或生西方净土?如释迦
  佛、达磨、六祖、百丈、临济、马祖,古今证道人肉体死了,他是在什么地
  方?又在西方修行见性后,还生那一方?

答:见性后,自性遍满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则东方西方皆在其内,自性
  所在之遍满虚空,是常寂光净土,即法身之真净土;至东方西方等,乃报身
  净土,即假净土,报士者,如我们娑婆世界秽报之不净土,报土者,有成住
  坏空,净报秽报皆假,如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如东方净土是
  药师佛十二大愿所成,如我娑婆秽土是我们众生业力所成,有成必有坏,是
  相对的,常寂光净土是绝对的。自性比太阳,太阳光明一照,遍满虚空,遍
  满虚空比常寂光净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净土,有常寂光净土即有自性,是
  一非二,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无成无坏的;古今证道的人,见自性后,
  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地方分别?肉体死活与自性了不相干。
  在西方见性后,与在此土见性无二无别。


〖河南杨恩光〗

问:理虽顿悟,事要渐修?

答:理虽顿悟,是解悟,是了解修行的道理;事要渐修,是照着所了解的法子修。


〖终南山本性大师〗

问:如何是狗看熟油铛?

答:狗看熟油铛语,是宗门的比喻,喻如用功纯熟,在将悟时,功夫要放手不可,
  功夫不放手又不可,狗看熟油铛,要吃怕热,不吃又舍不得。


〖上海印心敦〗

问:四种净土?

答:一常寂光净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寂光净土
  是法身净土,即真净土,其余三种净土是净报所感,是假净土;法身净土遍
  十方,无方向,报身净土不遍十方,有方向。


〖上海秋光翰〗

问:婆罗门教主张人人有一个神我,神我如同一面镜子,本来有光明的,因为起
  了爱念,爱念比如灰尘,将镜子的光明遮盖了,爱念去了一点,镜子的光明
  亮了一点,爱念去完了,镜子光明完全发现。如我见解,若爱念从镜起,又
  何必去除他?除了又来,无有了期,若爱念从外来,与镜子了不相干,这个
  道理是有轮回的,不彻底;镜子比喻佛法的见闻觉知,起念比喻见闻觉知的
  染缘,去念比喻见闻觉知的净缘,染缘净缘去了是黑暗的无始无明,是否?

答:是,不错。


问:理学家说无极是不动,一念静是阴,一念动是阳,一阴一阳出生宇宙万有,
  动念静念息灭反归无极本体。如我见解这个道理是自然的,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四五多数,由多数反归于一;无极如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不动的,
  一念静喻见闻觉知的净缘,一念动喻见闻觉知的染缘,由净缘染缘生出很多
  思想,由很多思想反归一念不动,是否?

答:不错。


问:以上二问,婆罗门的神我、理学家的无极,照佛法来说,是无始无明而已,
  与讲本来自性的话,天地之别矣。

答:不错。


〖西安戴传贤〗

问:“伽”字音怎么念?

答:“伽”字照佛经中念,本来音“家”,照你所念(ga),哥阿切亦可,万法
  惟心,只在诚心。如西藏有些喇嘛,俺(口旁)嘛呢叭咪[口+牛](音轰),
他念:俺(口旁)嘛呢叭咪牛者,只在诚心便可。


〖上海周光中〗

问:东方世界名琉璃满月世界,佛名药师佛,是否?出何经?彼处是否净土?彼
  佛接引众生往生否?假如接引,我们这个世界有人发愿往生否?

答:世界名满月,佛名药师,是出于药师经。彼处是报身净土,彼佛接引此土众
  生往生,此士众生亦有发愿往生者。

TOP

〖济南陈家真〗

问:佛家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皆空,既然是梦幻,还要见什么佛
  性?生什么西方?生什么东方?

答:宇宙万物是成住坏空,我们用一个房子来比,新盖一个房子就是成,房子保
  存几百年就是住,房子旧烂了就是坏,房子一倒就是空,如盘古以前,建设
  尚无,盘古以后,建设渐多,有成必有坏,是相对的;佛家说无成灰坏,是
  绝对的,就是指佛性,无生无灭无来无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绝对是真
  的,相对是假的;见性之后,宇宙万物通是自性中的东西,未见性者,因自
  性的问题,有愿生西方修,有愿生东方修。反言之,佛家说一切皆真的,如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
  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
  为不动。”


〖北平拈花寺全朗〗

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

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
  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
  山和尚卖布过生活,有闹市街前过生活,有处清净境界,有处烦恼境界,有
  清闲自在,有终日奔忙,有天子三诏不赴,有终日乞食,有坐脱立亡,有头
  朝下脚朝上而死者,有坐监牢而死者,有被斩头而死者,有终日受帝王供养,
  有穿荷叶衣服食松花,大约如是,种种境界皆可随缘,自性心中两不相干,
  在他的心得,如圆觉经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
  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
  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
  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
  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
  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他们的达人境界,如古人云:“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我
  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非但我今独达了,河沙诸佛体皆同。”


〖北平王理中〗

问: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过去的祖师及我们一切众生的佛性,是一样或
  是两样?

答:是一样,不是两样。


问:见性是生前见,是死后见?汉明帝永平八年佛法过东土,到现今见佛性的人
  有多少?有没有历史可以考查?见性是否人人皆可作到?

答:是生前见。从佛法入中华后见性人很多,其数不能悉记,在我由历史考查,
  大约有一千余人,尚有见性而无史可考者很多。见性乃人人可作,但要明白
  修行用功的法子。见性的人历史还有很多,因我没有看见,中国地土太大,
  见闻难周。


〖天津潘复〗

问:末法世界,众生下根居多,如我见解,佛法并无正法像法末法之等差,人无
  上根中根下根三根之分别,如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其发心修行者即为上根,不修者即下根,法无正像末三时之等差,人何
  上中下三根之端的?惟知近学之弗荒,不拟真功之自绩,此语出中峰广录,
  见解错否?

答:不错。


〖汉口智清大师〗

问:五重玄义、三分、十门分科?

答:此是讲经所用的方式,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
  教。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
  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
  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问:闭关之说,出于何种经典?

答:此问从前莲池大师说过,经中并无闭关之说,元朝高峰禅师证道后,因年老
  山中盖房养道,题名曰死关,意指年岁已老,只待有漏之身老死而已;后人
  于房内关锁数年,名曰闭关,以讹传讹,假若如高峰悟后养道的事,在未悟
  以前要参访学道,亲善知识,若于一房内关锁,无有是处。


〖福建荣增和尚〗

问:参禅透三关,是破本参、破重关、破末后关,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无阶级无层次,为什么还有本参、重关、末后关三个阶级?

答:禅宗本无阶级,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本参重关末后关是伪造,后人说的,
  古无此说。三关之说分两种,出在祖师公案,黄龙三关、高峰三关,黄龙
  三关: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的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
  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骡脚?名曰黄
  龙三关;高峰三关:语验学者,大彻的人本脱生死,因什命根不断?佛祖公
  案只是一个道理,因什有明有不明?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什不守毗尼?名
  曰高峰三关;三关之语是祖师接引学人用的机锋转语。


〖天津靳云鹏〗

问:心法双忘尚余尘,一念不生受后有,是什么境界?

答:心法双忘只有一个黑黑暗暗、无知无觉的无始无明深坑,尘者,指此无始无
  明深坑;一念不起是见问觉知的净缘,与染缘相对,受后有者即指此净缘。
  要将无始无明打破方始见佛性。


〖天津夏溥齐〗

问:有人言“佛性有染,有染即众生,离染即佛”,在我的见解,佛性是如如不
  动的,染是知觉作用,染与不染与佛性无干,假如见性后,染即变为佛性。

答:不错。


〖芜湖广通大师〗

问:参禅与念佛的分别?

答: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迷昧不能证得。”
  故我佛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令
  众生明白本有之自性,我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世,一大事者,就是指令众
  生明白本有之自性,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参禅者,亲近善
  知识,明白路径,假如无善知识,看祖师悟道的书籍,照着去修,就可以明
  白本有的自性。念佛者,在这个世界不求明白自性,到净土再去修,然后明
  白自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