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为灵魂悲伤 为人性叹息——谢望新新作点评二

[转帖]为灵魂悲伤 为人性叹息——谢望新新作点评二

雷达(文学批评家)



  我与谢望新的认识,应在1982年左右,那时我是《文艺报》的编辑,南下组稿,到了广州。望新那时已是《文艺报》经常联络的作者,于是,人地生疏的我便找到他,请他介绍情况,引荐文坛人士。那是一个冰河解冻和激情奔涌的时期,望新虽在南方日报社工作,但他密切关注文学动向,发现新人新作,敏感,开放,有思想,出手也快,俨然岭南批评界的新锐人物。他有时到我住的招待所来,我也去过他在报社简易楼的家。当时他有那样的楼房住,让我羡慕不已。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广州的大街小巷,很快熟悉了。在闲谈中,说起各自身世,他似有难言之隐,但也说了大致意思:他是孤儿,从小过继给人的,老家在江西。这几句话我一直记着。我想,一个孤儿,勤奋好学,能努力到当时的位置,已属不易,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敬佩。因为我也是从小失怙之人,我也是从最边缘的地方来的。另一方面,我又隐隐感到,望新的身世是个谜,其中必有大量隐情。以后,我们联系少了,再以后,不时传来望新升迁的消息,还在电视里看见他端坐在主席台上,在别的领域干得红火,我们的联系就更少了。但一提起谢望新,我的第一反映仍然是他的孤儿身份和不寻常的身世。真没有想到,关于他身世的悬念在他的这部名为《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的散文集里得到了解读。
  翻开这部散文集,大都是些像《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好想当面叫一声:父亲》《她们在我生命中走过》《我拒绝过一个母亲》《我住在祖母的胸膛上》等等情感炽烈、让人怦然心动的题目。谢望新的身世之谜终于由他自己揭开了。其中果然含藏着不少耐人深思的伦理情感,血缘亲情,人生况味,展示出一条奇异而感人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谢望新的散文,没有多少外在炫目的技巧和文饰,朴实到几乎看不出“做”的痕迹,常常是直抒胸臆,但它们感人。感人力量首先来自真实、真诚和真挚的情感体验。例如《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中的母亲,经历了多任丈夫,但她仍然是可悯可敬的。由于战乱,流离,求生,以及旧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弊端,谢的母亲曾有过三次婚姻。最后一次,是在不得已的情景下,她也曾抛下儿女,只身改嫁远方。所以谢望新说他从小学起,每填写履历,父母一栏,总是两个沉痛的字:双亡。“父母意识日益失血”。事实上,他的父母都还活着,只是不为他所知罢了。这对一个少年而言,是多么惨烈的伤害!恐怕谢望新的性格既有“女孩子式的腼腆”,又有少年人少有的执拗和决断,与他这样的身世是不可分的。
  我以为,直面灵魂的勇气,也是他的这些带有血丝的回忆感人的原因。谢望新身世的复杂性,是解放前夕那个兵荒马乱的特定时代造成的。但作为人的血缘本性,他成年以后不得不悄然展开了寻父寻母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他能由一己的不幸上升到关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孩子享受父爱和母爱的权利,以一己的亏欠和缺憾,念及到普天下失去保护的孩子,不失为一种仁爱之心。例如,他对遗弃了他的、他一生未曾谋面的老父亲的想念和宽恕,就很动人。他本来是可以找到父亲的,但在相认与不相认之间犹豫,背后自然有利害关系。由他提起的线索被他自己掐断了。后来他到江苏南京开发奖会,作为成功人士,在众人簇拥下去金坛县郊区寻父,寻找他父亲的故乡。然而,老父亲已然去世了,身后萧条。当谢望新听到“妹妹”介绍说,父亲知道儿子在找他,开始连续几天,每天徒步一二里走到水边,站立桥头,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迎候儿子的归来。“我那原本平静的心,像是被刀尖戳碰了一下,生痛生痛的。”接着,谢望新是这样反省自己的:
  从得知没有给父亲留下哪怕是象征性的一点点纪念物那一刻开始,加上血缘的阻隔,我就无法下决心相认。这是否就是有时令人生厌的文化人酸腐的习气和偏执呢?
  父亲,我理解您,儿子忽然失而复得,而且长大成人,受过高等教育,还有一份好职业。并且最重要的是您亲生的儿子,您的恣意汪洋的精血的结晶。您怎能不像您年轻时追求母亲,创造一个新生命那般血气方刚,那般激情澎湃,那长久的死寂之后来一次火山爆发?但儿子最终让您失望了,让您干涸了那颗潮湿的心。
  这样的反省话语,只能是像谢望新这样有所经历的中年人才会说出,也只能是他的诗人气质才会说出。谢望新注意到了母亲曾提到的一口老井,也是他儿时曾经饮用过的井。他这样写道:
  我蹲下身子,轻轻抚摸井口,井边的砖石,清凌凌的水映照着我的脸和身影,那一定是一张木然的脸。我忽然在想,只有井中这一汪井水是圣洁的,一尘不染的。我默默站起,对着这口井,还有消逝了的老房子,告别儿时的魂灵,告别母亲的苦难与不幸。
  我还注意到,谢望新能够超越家族,身世,恩怨,站到相对理性和超然的立场看待众多幸与不幸的女子的命运,与她们近也罢,远也罢,有血缘也罢,无血缘也罢,他都能理解,体贴,能跳出界外,以悲悯情怀视之,对之。比如,对于与母亲同为“高个子男人”的妻子的另一女性,原配,病妇,谢望新原本该与母亲站在同一立场排斥她的,他却充满同情:
  今夜无眠。我躺在过道的竹床上,像夹在两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也曾是这个家的母亲的“阿姨”——的两种命运中间,一个高贵,一个卑微,一个风韵犹存,一个青春不再,以及那个不冷不热,不亲不疏的高个子男人。我年少的心沉郁起来。
  当然,这样的情怀和观念,是今天的谢望新追忆少年的谢望新时写下的,因而主要是今天作家的认识。从上面的引述中,我感到不仅显出了批评家特有的格调,更重要的是一种博爱的境界。
  谢望新不回避他对女性世界的热情,他说他平生要读好三本书:一是书本之书,二是人生阅历之书,三是异性之书。可谓的论。他把自己的这种情愫称为“女性情结”。我赞同他的看法,在这个两性和阴阳构成的世界里,读好异性之书无疑是重要的,根本的,谁也回顾不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谢望新就以极大热情研究女作家。现在的这本散文集,还是围绕女性主题。除了我引述的,还有大量有关各式各样女性命运的探究。
  其中,《寒冷春天里的女人们》及《有一种生命在你沉默里》是代表性作品。
  在一个骤然而至的艰难日子,如同四处飞舞的蝴蝶女性,一下子都聚在灵魂旁,给予勇敢的慰问。谢望新用优美的诗意文字,几近太阳般的歌赞心理,写下的一个个美丽、智慧而极具人性、人格的女子,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这也许就是他这类散文在报纸连载后,引起南方相当反响的真实因由。
  我看,朴素,真实性,血缘亲情,美丽女性,沦桑感,构成了这本散文集的文字风貌。


清明时节,孝子贤孙们忙着祭祖。逝者已已。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愿天下人的父母健健康康,福寿双存!


可有想过,为人子女孙侄的,女婿儿媳的,在长辈尤在时是否尽过孝道?不在同一屋檐下的可有一声珍重一声问候?

TOP

TOP

有空看看。

谢谢仙子mm分享!

TOP

TOP

谢望新不错,是文学多样化的一种尝试和实践
一酒一诗一才子,一颦一笑一佳人。 一歌一舞一浊世,一眸一叹一情缘。 一悲一喜一世人,一虚一幻一生情。 一风一雨一滴泪,一朝一夕一红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