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茶树栽培技术

茶树栽培技术

茶树栽培技术

茶树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茶树栽培措施有助于改善茶树生存的环境条件,提高其适应能力,使茶树与环境之间更趋协调一致,存利除弊,实现增产提质高效的栽培目标。


(一)茶树适生条件


茶树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里,受到环境条件的特定影响,通过新陈代谢,在其生育过程中形成了对某些生态因子的特定需要,成为茶树的适生条件。因此可以说茶树的适生条件是长期对环境条件适应的结果。茶树的适生条件,主要是指气候和土壤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等条件的综合。茶树生长发育的状况,直接受这些环境条件的支配。环境中的每个因素都在经常对茶树的生长与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因素就是生态因子。在自然界中,这些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必须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实际上不是受一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而是受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发育状况,直接取决于对外界条件的满足程度。只有当环境条件得到满足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茶树的增产潜力。


1、阳光


光照是茶树生活的首要条件。茶树由根部吸收流水分和无机养料,并从空气吸收二氧化碳(CO2),依靠绿色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蛋白质,碳水化合特等有机物质,供茶树生长发育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整个过程是依靠阳光作为能量的源泉,没有阳光,光合反应就不能进行。茶树对阳光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等几个方面。由于茶树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是大森林,经常处于漫射条件之下,因此较弱光照条件下茶树也能达到较高的光合作用效应,说明茶树具有耐荫的特性。据试验,光照强度在5000勒克斯(即烛光)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但光照时一步增强超过一定范围时,茶树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强或的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时的光照强度说明已经达到了光饱和点;但如果光照过弱,光合强度过低,就会出现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茶树既不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这时的光照强度就是茶树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据试验,茶树的光补偿点一般是1000勒克斯以上,过低的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就会出现负值,长期处于不良光照条件下,茶树就无法维持其生长。光照强度不仅与茶树光合作用和茶树的产量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茶叶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据研究,在适当减弱光照时,芽叶中的氮化物明显提高,而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茶多酚等)相对减少,特别是在重要的含氮物质氨基酸的组成中,作为茶叶特征物质的茶氨酸含量以及与茶叶品质密切关系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等,在遮光条件下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我国的许多名茶,发庐山云雾、黄山毛峰、狮峰龙井等往往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内质佳、香气高。在一些日照强烈的地方,茶园梯坎和主要道路两旁适当种上遮荫树,以减少直射光,不仅改善了茶叶品质而且也美化了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在花芽分化之前,对茶树进行遮光,茶花可提早开花,反之延长光照则推迟了茶花开放时间。光照长短与茶树生长,休眠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冬季连续6周每日光照短到11小时,即使温度、水分、营养等都能满足,茶树也会进入相对的休眠时期,如人工延长光照达13小时,就可以打破某些茶树品种的冬季休眠。


人们生活中见到的太阳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谱所组成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三部分。波长短于390纳米(1纳米[nm]=10-7厘米)的为紫外线(平常看不见),长于760纳米的为红外线,介于390-760纳米之间的为可见光。可见光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光源,在红、橙光的照射下,茶树能迅速生长发育。红外线虽不能直接被叶绿素吸收,但能作为土壤、水分、空气叶片的热量来源,为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温度条件,对茶籽的萌发和芽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下茶树叶片的含氮化合物较多,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因此生长于高山密林或云雾之中的茶树,往往可获和较优良的品质。

TOP

2、温度

温度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影响着茶树的地理分布,也制约着茶树生育速度。温度对茶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两个方面。

气温主要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地温主要影响根系的生长。但气温与地温是相互关联的。就气温而言,从热带到温带茶树都能广泛的适应。但作为生育来说,有三个基点温度,即茶树生长的起点温度,适宜温度和低限温度。

(1)生长起点温度

引起茶树萌芽的平均温度称之谓生长的起点温度,在生物学上称此温度为最低温度。多数茶树品种日平均气温需要稳定在10℃以上,茶芽开始萌动。但也有少数品种或者由于其生态环境的不同,在不到10℃时已开始萌动,如浙江的碧云,龙井43,江西婺源早芽等茶芽萌动的起点温度是≥6℃,这类属早芽品种,开采期可比其他品种提早。

(2)最适温度

茶芽萌发以后,当气温继续升高到14-16℃时,茶芽逐渐展开嫩叶。茶树生长最适温度是20-30℃之间,若在此范围之内,则茶梢加速生长,每天平均可伸长1-2厘米以上。我国大部分茶区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气温都在20-30℃之间,正是茶树生长最适温时期,也是茶叶的采收季节。

在茶树生长季节生物学有效温度(日平均气温10℃以上)累积值,称之谓有效积温。茶树生长适宜的有效积温在4000℃以上。我国茶区的年有效积温一般在4000-8000℃之间,有效积温越多,年生长期越长。我国南北各茶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茶树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数茶区茶树的全年生育期约为8-9个月,而可采期为7-8个月。

(3)低限温度

我国大部分山区,进入12月以后至次年2月一般平均气温低于10℃,茶芽停止萌发,处于越冬休眠状态,甚至有时出现严重的低温霜冻,对茶苗、幼树或抗寒性差的品种还会受到冻害。茶树能忍耐的绝对最低温度,因品种、树龄、器官、栽培管理水平、生长季节而异如当气温降到-2℃时,茶花大部分脱落而死亡;气温下降到1-2℃时萌发的茶芽也会枯焦,而茶树的枝梢忍耐低温的能力较强,乔木型大叶种能忍耐-5℃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能忍受低温的能力更强一些,一般在-10℃左右,若处于大雪覆盖,则可忍受零下15℃左右的低温侵袭。又如,不同品种茶树的抗寒能力固然不同,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也不一样,如政和大白茶在福建能忍耐-7℃低温,而生长在皖南茶区却能忍受-8至℃-10℃的低温。一般说来,低于茶树所“忍耐”的低温度限度时,就会产生冻害。茶树发生冻害的程度,除与温度高低直接有关外,与低温持续时间、风速、冻结时间也有密切关系。据浙江气象局在浙江嵊县的调查,茶树越冬期间,当气温降至-6℃左右,连续冻结6天,西北风风速每6-8米时,当地的茶树品种嫩梢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当最低温度降至-8℃连续冰冻12天以上更会引起严重冻害,使茶嫩梢冻死老叶变黄。一般来说,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低温和土壤冻结时间愈长,加上干燥的西北风或早春气候转暧后突然降温等,都会使冻害程度加重。

温度过低固然会使茶树遭受冻害而损伤,温度过高也会引起茶树的热害,但遇到的机会不多。如当日平均气温到35℃以上时,生长便会受到抑制,日极端最高气温到39℃,在降雨量又较少的情况下,有的茶树丛面成叶出现灼伤焦变和嫩梢萎蔫,这种现象为茶树热害。通常是新梢和嫩叶比老化的枝条更容易受到这种逆境的危害。

TOP

3、水分

水分是茶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树体的水约占55-60%,芽叶含水量高达70-80%。在茶叶采摘过程中,芽叶不断被采收,又要不断地生长新梢,所以茶树需要的水分比一般树木林多得多。水分又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以及光合、呼吸作用进行和细胞一系列的生化变化都必须有水的参与。

水分的不足和过多,都会影响茶树的生育。当然水分足时,茶叶就不易生长或延迟发芽,降低发芽率。有时虽能发芽,但抽生的新梢矮小,很快形成“对夹叶”。如果严重干旱,还会引起茶树体内一系列破坏性的生理变化,首先是新梢的顶端生长停止,顶芽和幼叶向树冠面上成熟叶子“夺水”,接着这些成熟叶萎蔫下垂,严重时焦枯脱落,甚至整个植株枯萎死亡。

茶树对雨湿条件的适应性较为广泛。一般适宜种茶地区要求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温度80%左右,但从现有世界种茶地区的雨湿条件来看,有的年雨量高达4000毫升,个别地区个别年份高达8000毫升以上,最大月雨量也有多达1000-1500毫米的;也有连续4-5个月滴水未见的干热环境。茶树处于这种干热环境,通过种植遮荫树与灌溉也能正常生长。但就多数种茶区域看,年雨量在1000-3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而且雨量分布均匀,温度较稳定,尤其在3-10月生长季节平均月雨量达100-200毫米,相对温度稳定在80%左右,基本能满足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干旱是与湿润比较而言,茶树需要比较湿润的环境,便过湿,尤其是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温度过大时,通气不良,氧气缺乏,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往往会阻碍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致使根部受害,吸收根减少,输导根逐渐变为黑褐色而腐烂枯死。地上部叶子变黄色,枝干回枯,出现落叶枯枝等症状,造成茶树湿害。因此,地下水过高或积水时,应采取合理的排水或填土措施,以利茶树根系生育。

TOP

4、土壤

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地,是提供水、肥、气、热的场所。茶树所需的养料和水分都是从土壤中取得的,所以土壤的质地、土壤的温度、土壤的水分和土壤的酸碱度对茶树根系和地上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疏松的土壤,通气的排水性能良好,根系发达,枝叶繁茂,适于茶树生长。粘重土壤,通气性差,排水不良,根系发育受阻,导致树冠生育不良。土壤质地一般以砂质壤土为好。砂性过强的土壤,保水力弱,土壤水分贮存量少,干旱或严寒时枝叶容易受害;质地过于粘重,虽然保水力强,但土壤通气性差,根系生育不良,吸收机能不强。

茶树对土壤的要求,一般是土层厚达一米以上不含石灰或含量低于0.5%的,有机质含量在1-2%以上,具有良好结构,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的,均为茶树正常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我国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生长的适宜土壤条件是这样的描述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土,下者生黄泥。所谓烂石,显然是指风化了的而且风化比较完整,发育良好的土壤,也可以认为是现在茶区群众所指的未种植过作物的生土,养份齐全结构良好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砾土是指含风砂粒多,粘性小的砂质土壤,也就是指山麓风化完善发育良好的坡积土。这种土壤孔隙率高,有机质丰富,石砾或砂粒多,排水透气性好。生长在这种土壤中的茶树根系发达。至于“黄土”,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质地粘重,结构性差的黄泥土,在江浙一带也称“死黄泥”,这种土壤孔隙度少,粘粒含量高,俗称“大雨一团糟,天睛像把刀“,不过改良是长不好茶树的。

茶树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特别敏感。衡量土壤酸碱度的化学符号是PH值,以PH7为中性土,7以下是酸性土壤,7以上是碱性土壤。茶树是耐酸作物,以PH值4.5-6.5为适宜。茶树之所以适应酸性的环境,这与茶树根部汁液中含有较多的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及琥珀酸等多种有机酸有关。这些有机酸所组成的汁液,对配性的缓冲力比较大,而对碱性的缓冲较小。这就是说,茶树碰到酸性的生长环境,它的细胞汁液不会因酸的侵入而受到破坏,这就是茶树喜欢酸性土壤的重要原因。其次,从酸性土壤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的情况看,它有两个突出的性质:一是含有铝离子,酸性越强,铝离子也越多。而且中性及一般的碱性土壤中,难以呈铝离子状态。铝对一般植物来说,不但不是一样必要的营养元素,而且多了反而有毒害作用。酸性强的土壤,对许多别的作物往往很不相适。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铝离子过多。对茶树来说情况不同。化学分析表明,健壮的茶树含铝可以高达1%左右,这说明茶树要求土壤能提供足够的铝,而酸性土壤正好能满足茶树这一特定的要求。二是酸性土壤含钙较少。钙是植物生长的必要营养元素之一,茶树也不例外。但茶树对钙的要求数量不多,土壤活性钙的含量不超过0.5%,过多就会有副作用,而一般酸性土壤含钙量恰好符合这一要求。所以它就特别适于种茶。

同于上述这些原因,茶树不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一旦土壤的PH值不透,茶树就生育不良,对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而偏碱的土壤,则茶树难以生存。

了当地土壤是否能适应种茶,可用指示剂、酸度计等方法进行详细测定,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酸性指示植物的方法进行判断,凡是地貌上有杜鹃花、铁芒箕、马尾松、油茶、杉木、杨梅、毛竹等植物生长的土壤都是酸性土壤,适宜于茶树生长。

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我国秦岭准河以南的山区,大部分土壤属红壤、黄壤、棕壤类型,部分是紫色土,但由于母岩种类、气候条件、地形情况等成土因子不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这在我国偏北的种茶地区,如山东、苏北等地表现比较突,在同一地区的土壤上,由于母岩的不同,往往出现有土壤酸碱交错的现象。又如同样都是石灰岩发育成的红黄壤,在长江以北丘陵山区,因年降雨量少,淋溶度弱,土壤中含钙量较高,土壤呈碱性反应,不宜种茶;而在长江以南的山地石炭岩地区的红黄壤由于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强烈的淋溶作用,盐基淋失,多数发育成适于种茶的酸性土壤,就母岩来说,宜选择容易风化或已初步风化了的烂石,虽表土层不厚,但通过深翻和其他热化措施仍然可以种类。在许多老茶区,如浙江西湖龙井茶生产区的“白砂子土”,湖南安化的“石渣子土”等,就是如此,因此在选择茶园土壤时,既要测定土壤的厚度,也要考察成土母岩的种类和风化程度,更要严格注意掌握和测定不同地段上的土壤碱度。

茶树根系庞大,吸肥力强。一般栽培茶树,一足龄茶苗的主根长达30厘米以上,成龄茶树主根生长旺盛,可深及1米以下,且根系发达,在土壤表层四散分布。为了使茶树根系能向深广发展,不仅表土要好,底土的性状也有很大关系。如果遇到土层浅薄、肥力低、土质粘重或保水、保肥力差的土壤,都会使茶树根系发育不良,常常出现树势早衰,容易遭受早害和冻害。一般来说,在潮湿、通气不良的土壤中,根系较浅,而在良好的土层内,则有较多的分枝和较广泛的根系。实践证明,选择种茶的园地,土壤浓度一般不应浅于60厘米。这样有利于茶树根系分布深而广,同时施肥以后肥料的损失也较少,吸收率大,根深叶茂,有利于增经强茶树的抗逆性。凡土层浅,底土有粘土层,硬盘或铁锰结核的,常会引起临时性的滞水层,而深使茶树根系发育不良,应注意深耕改良。

TOP

5、地形、地势和坡向

我国现有种茶区域的地形是比较复杂的,山地、丘陵、平地、盆地都有茶的分布,但大多是在丘陵和山地。茶园的地形条件,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几个方面。它直接影响到茶园的小气候和土壤状况,对今后茶园的机械化操作,水利设施以及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全面安排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常和茶园区划、栽植方式、品种的配置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茶园除西南茶区外,分布在1000米以上的茶园不太多,大部分是在丘陵缓坡地带,如著名的“祁红”产区,海拔200-300米;乌龙茶产区、龙井茶产区的地势都不很高。

山地茶园,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以及空气相对湿度都会起明显的变化。据浙江天目山区和括苍山区气温的观察,每当海拔高度上升100米,气温大多降低0.5℃左右,积温减少180℃左右。山愈高,气温愈低,积温愈少。如天目山麓的临安县昌化气象站(168。5米),年平均气温15。5℃,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是4840℃;而山顶上的天目的山气象站(1496。9米),年平均气温只有8。8℃,活动积温为2523℃。降水量在各种高度也是不相同的。在2000米海拔高度下,降水量随高度上也是不相同的。在2000米海拔高度下,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而空气的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大,但达到云层所在高度时,相对湿度显著增大。因此山地上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要看山地位置及季节而定。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是有利的。但海拔过高温度降低,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冻害严重,会使茶叶产量和品质降低,因此茶树的种植高度,也并不是愈高愈好,一般选择海拔高度不超过800米,在千米以上时常有冻害发生。

由于山地茶园的坡向、坡度能影响小气候,因而也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如由于坡度和坡向不同,坡地上日照的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也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不同坡向的小气候特点。我国位于北半球,产茶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23.5°N)以北地区,阳光终年由南而照,所以偏南坡地(包括南坡、东南坡、西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都比平地上多。事实上凡是背风向阳的半山坡茶园,冬季气温都要比谷地、沟槽地、平川地高。这一方面是向阳半山坡茶园受光面多,避免或减轻了寒风的侵袭;另一方面由于处于谷地,沟洼地的茶园,受冷空气下沉所出现的逆温(小于2级风情况下)和辐射霜冻的危害要比山坡茶园重得多。因此,为避免茶树受冻,必须把地形选择作为种茶的重要条件加以考滤。

北坡的太阳辐射总量比南坡或平地少得多,夏季南北坡地的差别较小,冬季差别颇为显著。东坡和西坡接受到太阳辐射量介于南坡和北坡之间,差异不大。由于方位影响太阳光辐射,所以土温也受到方位的影响。土温最低温度几乎终年都出现在北坡;日平均土温以南坡最高,北坡最低,东坡与西坡介于南北极薄的气层内,睛天差异比较明显,阴雨天差异极小。日平均气温坡向的变化规律与土温相同。

由此可见,我国主要产茶地区,阳坡(偏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及热量多,温度高,但湿度比较低,土壤较干燥,而阴坡(偏北坡)的情况正好相反。调查证明,在春季偏南坡的茶园,茶芽萌动经偏北坡早1-3天,因而春茶采摘期也相应提早;而北坡冻害比南坡重。因此从减轻冻害角度出发,亦应选择扁南坡种茶为好,这在我国江北茶区更是如此。我国南方一些产茶区,终年热量充足,南北坡都可以种茶,但一般来说阳坡茶树的生长势,春、秋季优于夏季,而阴坡茶树则夏季比春、秋季的长势为好。

此外,地形起伏对茶树的生育和冻害影响很大,在冬季晴天的条件下,由于冷空气向低洼地段汇集,谷底温度低,常引起茶树冻害。但在寒潮或冷空气南下时,坡顶迎风面的温度最低,保底的温度都相对较高,受冻的地方不是在谷底,而是在坡顶,这就是“风打山梁,霜打洼”道理,因此在冻害严重的地区,茶树应避免在坡顶和坡脚处种植;冻害中等的地区,在低洼种茶,应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

坡度大小对温度变化和接受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影响。如同朝阳南坡,10°坡的直接太阳辐射量为平地的116%,20°坡为130%,30°坡为150%。坡度不同,在接爱热量方面差异也较大。但随着坡度加大,土壤含水量减少,冲刷程度则越大,对茶树不利影响也越明显。所以选择地形时,一般要求在30°坡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坡度太陡(30°坡以上),在建园时不仅区工夫,对今后茶管理也不利,不宜栽植茶树。

茶树的生育虽然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但环境条件是不断地改变的,只要这种改变不超出一定的限度,茶树的生理功能是能正常进行的,它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人类通过辛勤劳动能够改造自然,把不利种茶的自然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如培育抗性强的品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通过“改良土壤”,不良的气候条件通过设置挡风物,茶园铺草或丛面盖草、加强茶园管理等等,当然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应该加强培育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茶叶增产的潜力,获得高产优质。

TOP

(二)茶树的分区

自5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其地理分布范围更加广阔,从北纬18℃-38℃,东经94℃-122℃;从低丘陵到海拔2600米的高山,秦岭和准河以南,大约260万平方公里地区内,包括浙江、湖南、安徽等19个省区的近千个县(市)都有茶的分布,其中山东、甘肃、西藏等三省(区)是近年来开发种植成功的的新区,近几年来,我国茶园面积一直保持在100万公顷以上,产茶在50万吨以上,生产茶类以绿茶最多,约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红茶约占四分之一;还有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紧压茶以及多种特种茶。茶树的分区是根据茶树生物学特征的要求,把自然和经济条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大致相同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茶树栽培单元。我国现有茶区划分为华南、西南、西南、江北四大茶区。

1、华南茶区

本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的茶区,属茶树生态最适宜区,行政区包括福建、广东省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南部及台湾省。

本区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山区内存在着乔木型大茶树,野生状态一其他常绿阔叶树种混生。栽培品种主要为乔木型大叶种、小乔木和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也有分布。区内大叶种到处都可种植,由于生态条件适宜,不仅可以速生高产,而且品质优异,最适宜发展红碎茶。生产的茶类有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六堡茶、还有铁观音、凤凰单丛等名茶。本区生产的大叶种红碎茶,不仅有品种优势,而且具有浓、强、鲜的品质特点,质量超过其他地区中、小叶种的红碎茶。名牌产品滇红、英红早在五、六十年代已名驰中外,在东欧和欧美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滇南生产的普洱茶加工简易,茶叶浓醇,回甘耐冲泡,不仅在国内畅销,外销也是抢手货。闽南和台湾南投县等地生产的乌龙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名贵珍品。

本区茶树的生育期长,部分地区茶树无休眠期,全年可以生长。在自然生长状态下,茶树新梢一年可以伸长140-160厘米,展叶35-40张,并分生4-5轮侧枝,因此,对幼龄茶树可推行分段修剪,以迅速培养成丰产树型。采摘茶叶,一年可采7-8轮,而且全年都可以形成正常茶芽叶,在良好管理条件下,能终年采茶。云南和海南有广西南部地区。推行的橡胶、茶树间作,亦是本区栽培特点之一。这种胶一茶人工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有日益发展的趋势,值得重视。

TOP

2、西南茶区

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的适宜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行政区包括贵州省、四川省大部、云南省中北部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

本区茶类众多,有红茶绿茶、边销茶、沱茶及花茶等。名茶的花色品种独具风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有蒙顶茶、都匀毛尖茶、昆明十里香茶等。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山地所生产的红茶,均由大叶品种制成,品质优异,生产潜力很大。区内的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小乔木、灌木型品种,也有乔木型品种。可供推广的红茶品种主要有云南大叶茶、崇庆枇杷种、南江大叶茶、筠连早白颠、湄潭苔茶、黔湄419、黔湄701、蜀永1号等。云南大叶种在许多地区都能生长。是我国外销红碎茶最有希望的产区之一。但云南大叶茶已逐渐混杂,为了提高品质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品种的提纯和良种的选用。绿茶品种有福鼎大白茶、昆明十里香、湄潭苔茶、筠连早白颠、南江大叶茶、黔湄601等可推广应用。

从总体来看,本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除高山外,茶树一般冬季不会发生冻害,夏季早热害也很少发生,但有季节性干旱现象,冬春半年虽雨水不足,却相当温暖,如能采取适当措施,注意保持水壤水分,就能增加新梢生长轮次,延长采摘时间。夏季多暴雨,易引起土壤冲刷,应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土壤条件与江南茶区相比,有机质的含量较为丰富,但开垦成茶园后,如利用不当,会使有机质破坏,表土也易侵蚀,须加以注意。

TOP

3、江南茶区

本区是我国茶叶叶的主产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的适宜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福建省中北部、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

区内茶树资源丰富,茶树品种主要是灌木型品种,小乔木型也有少量分布。主要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祁门种、鸠坑种、安化种、宁州种、水仙、上梅州种、江华苦茶、杨树林茶等。生产的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和花茶茶叶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重点绿茶区。这里生产的名茶,种类繁多,品名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该区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科技力量雄厚,新育成的茶树品种很多,经鉴定可推广的绿茶品种有福鼎大白茶、上梅州种、鸠种、香菇寮白毫、杨树林茶、湘波绿、龙井43、碧云、菊花春、迎霜、翠峰、劲峰、福云6号、福云10号、浙农12号等。红碎茶品种3有政和大白茶、水仙、江华苦茶、槠叶齐、安徽1号、安徽3号浙农12号等,制乌龙茶有水仙、肉桂、铁观音、毛蟹、黄61、梅占。白茶品种有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

全区茶叶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内销,外销和边销都占有极大的比重。本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老茶园比重大,今后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更新必造,换种改植工作,建立不同树龄茶园的合理结构,提高肥培管理水平,合理布局茶类,重视茶区生态平衡,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TOP

4、江北茶区

本区是目前我国最北茶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次适宜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部分地区。本区处于北亚热带北缘,与其他各区比较,气温低,积温少,茶树生产期短,同时由于易受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茶树经常受冻减产,土壤条件也不太理想,要发展茶叶生产需采取一定的改造措施。

本茶茶树品种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群体种,如紫阳种、信阳种、歙县群体种等,抗寒性较强。全区均生产绿茶,有炒青、烘青、晒青等。名茶有六安爪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香气鲜爽,滋味醇厚。

此外,在山东半岛东部和东南部,江苏省东北部,虽然最北已达北纬37℃左右,但由于气候受到海洋调节,在小区域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也种植了一部分茶树。该地区属暧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秋高温多雨,夏秋茶比重大,所产的绿茶,具有南方高山茶的风格。

由于本区冬、春气温较代,因而茶树休眠期较长。茶芽一般在3月中旬以后开始萌发,4月上、中旬采茶,生长期180-210天,入冬以后,北向、东北向、西北向的茶园易受寒流的袭击,特别是高山、迎风茶园冻害更为严重。为提高本区栽培效果,必须在栽培技术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茶园四周营造防风林带,加强园地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料,选用抗寒品种等尤为重要。同时鉴于该区雨量稀少和土壤PH值偏高等原因,在建国时必须选择背风向阳酸性和土层深厚的地段发展新茶园,并注意灌溉等条件的配合。

TOP

茶树栽培技术

(三)新茶园的建设

茶园建设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基础工作,百年大计,必须十分注意质量。

茶园建设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好的高产优质茶园,其效益一亩能超过十亩普通茶园。因此,新茶园建设应始终围绕茶叶优质高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中心问题进行,其内容包括园地选择和规划;茶园的开辟和种植,要做到农林牧相结合,山水路合理布局;同时也要考虑便于实现灌溉和机械化的要求。实施时,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1、园地的规划与设计

茶树原产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森林覆盖地区,在其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喜欢温暖的气候和酸性土壤的特征,因此应尽可能考滤在生态适宜区内发展茶园,并正确进行场地的规划与设计,既要考虑茶树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又要研究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在规划中需按照实际情况,对区块的划分、道路网、排灌系统、行道树、防风林等的设置进行全面考滤。详细调查种茶地段每个山头的土壤、地势、地形、水源和林木分布情况,绘制草图制订好综合治理规划。力求把茶、林、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与整个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相联系,又能适应机械化,便于茶园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茶园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规划、道路网、排蓄水系统、防护林的设置等。

(1)土地区块规划

新垦茶园的荒山地形一般比较复杂,在准备开辟茶园的地段范围内,往往山势高矮、坡度大小、土壤条件和小气候等都有差异。因此必须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凡是坡度在30度以内,土层深厚,土壤酸性,比较集中成片的地方,要划为茶区,把宜茶土地尽量建成茶园;坡度过陡和山顶、山脊宜划为林,牧区;居住点和畜圈附近比较平坦的地块,可种植蔬菜、饲料等作物;沟边、路旁和房屋前后要多种树木。

茶区面积较大的,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应根据地形、地势的具体情况,分区划分,合理布置茶行和茶树品种,注意经济用地,修建房屋、道路和排蓄水系统,尽可能少占好地。

(2)道路网建设

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应根据需要设置不同规格的道路。茶园的道路分为干道、支道和步道,互相连接组成道路网。干道是连接各生产区、制茶厂和场(园)外公路的主道,要求能运行汽车和拖拉机。一般路宽8-9米,纵向坡度小于6度,转变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5米,能供两辆卡车对开行驶。支道也是茶园划分区片的分办线,其宽度以通行手扶拖位机和人力车为准,一般宽4-5米。步道是茶园地块和人力车为准,一般宽4-5米。步道是茶园地块和梯层间的人行道,宽2-3米。实行机耕的茶园要留出地头道,以供耕作机械掉头之用。

地势起伏不大的,最好沿分水岭修筑干道,山势较陡的宜在山腰扁下部修建干道,路面中间宜略高,两旁要有排水沟,并修好涵洞,以免雨水冲毁路面。坡度较大处的支道、步道修成“S”字形缓路迂回而上,以减少水土冲刷并便于行走。坡度在10度以下的缓坡步道不必修“S”字形而可开成直道。总之,茶园道路的设置,要便于园地的管理和运输畅通,尽量缩短路程、减少弯路。为了少占用地地,应尽可能做到路、沟相结合,以排水沟的堤作道路。据各地的经验,道路以控制在占场地总面积的5%左右较为适宜。茶园开垦之前就要划支道、步道的位置,然后边开垦,边筑路。如果修好梯地之后再筑路,就容易打乱茶行,毁坏梯地,造成损失。

茶园的划区分块常以道路为界线,目的是便于管理。可根据茶园面积及地形情况,将全部茶园地划分为若干生产作业区,作为一个综合的经营单位。每个生产作业区,又可按自然地形或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块分别划分为若干片。每片以茶园面积大小,再划分为若干片。每片以茶园面积大小,再划分为若干块。划片是为了便于田间管理和茶行布置,如一个独立的自然地形或一个山头,可以划成一片。在一片茶园中又分若干块,这对茶园地块的定额管理,以及产量、肥料、农药等各项指标和措施的落实都是必要的。平地和缓坡地的茶园地块,应尽可能划成长方形或的近长方形,适当延长地块长充,以利机械操作,确定茶园地块大小,主要从茶园管理是否方便,地形条件是否复杂进行综合考滤,一般以10亩左右为宜。

(3)排水蓄水系统

茶园多在山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茶园遇多雨季节,如不能及时排水,常常会冲垮梯级,流失表土;地势低处又易渍水,造成茶树湿害。所以设计新茶园时,水利设施既要考滤多雨能蓄,涝时能排,缺水能灌,又要尽量减少和避免土壤流失。根据多年来群众的实践经验,掌握排蓄兼顾的原则,建立一套设有隔离沟、纵沟、横沟沉沙坑、蓄水池组成的排水、蓄水系统、既可防止雨水径流冲刷园土壤,又可蓄水抗早和解决施肥、喷药用水,这样就可变害为水利。

茶园沟道设置

1)隔离沟 又称拦山堰、截洪沟,设在茶园上方与荒山陡坡交界的地方,其作用是隔绝山坡上的雨水径流,使之不能侵入茶园,冲刷土壤。隔离沟深、宽各70-100厘米,横向设置,两端与天然沟渠相连或开人工堰沟,把水排入蓄水塘堰,以免山洪冲毁山脚下的农田。

2)纵沟 顺坡向设置,用以排除茶园中多余的地面水。应尽量利用原有的山溪沟渠,不足时可再修一些。纵沟可沿茶园步道两侧设置,要求迂回曲折,避免直上直下;坡度较大的地方,可开成梯级纵沟以减缓水势,防止径流冲毁茶园梯坎和道路。纵沟的大小视地形和排水量而定,以大雨时排水畅通为原则,沟壁可蓄留草皮或种植蓄根性绿肥,以防水沟垮塌。纵沟应通向水池或堰塘,以便蓄水。

3)横沟 又叫背沟,在茶地内与茶行平行设置,与纵沟相连。其作用主要是蓄积雨水浸润茶地,并排泄多余的水入纵沟。坡地茶园每隔10行一条横沟。梯式茶园在每台梯地的内侧开一条横沟,沟深20厘米宽33厘米左右。在较长的横沟内,每隔3-4米筑一小土便或挖一个小坑,以便拦蓄部分雨水,使之渗入土中,供茶树吸收利用,并,并可减少表土随水流失,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保泥沙。

4)沉积坑 是指在纵横沟中每隔1.6-3.3米挖一个沉沙坑,深、宽各30-45厘米,长60-70厘米。其作用是沉沙走水,保土保肥,并可缓减缓水流速度,如果坡度陡、水量大、土质疏松,应多挖一些沉沙坑。在横沟和纵沟交接处以及梯级纵沟的流水降落处,都要挖一个沙坑。道路两侧纵沟中的沉沙坑要错开位置,以免影响路基的牢固,大雨后要经常把沉沙坑中的泥沙挖起,挑回茶园培土。

5)蓄水池 供茶园施肥、喷药、灌溉之用,一般每5-10亩茶园要有一个蓄水池。水池与排水沟相连接,进水口挖一个沉沙坑,以免池内淤积泥沙,最好在水池附近修一个肥料池,以便取水沤泡青草肥,对于规模较大的茶场或茶园,还应修建山弯塘堰,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山弯塘最好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于自流灌溉。

地下水位高的茶地,要开排除积水的水沟。这种水沟有明沟和暗沟两种,明沟沟深要超过1米,暗沟则在1米以下的土层中,按照自然地形,有石块或砖块砌成。有的地方在上述砌沟部位,铺上卵石或碎砖头,隔离地下水,达到排水良好的目的。

排水、蓄水系统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使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贯通,做到能排、能蓄、能灌,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4)防护林

茶树种植防护林可以保持水土,改善小区气候,冬季减轻大风和严寒的侵袭,夏季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茶地水分的蒸发,有利于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防护林一般种在茶园周围、路旁、沟边、陡坡、山顶以及岙口迎风的地方。防护林的树种要以高干树和矮干树要搭配,最好选择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生长较快的和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木。一般采用杉树、油茶、桉树、油桐、乌桕、女贞、香樟、棕榈等作为防护林木。夏季日照烈,常有伏旱发生的地区,还应在茶园梯坎和人行道上适当栽种一些遮荫树。但不可栽种过密,更不能种在茶行里,树冠应高出地面2.5米以上,以免妨碍茶树的生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