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载-曼生十八学士壶(组图)

转载-曼生十八学士壶(组图)

 


转载-曼生十八学士壶(组图)


曼生十八学士壶(组图) 曼生其人:壶之尊圣——陈曼生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集》、《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艺名昭显。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也颇具文人的多愁与敏感,其“桑连理馆”的来历就是因为他在厅事西侧发现了一株连理桑,众皆认为是大吉之兆,由想“”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乃改其斋为“桑连理馆”,由此曼生之风情可见一斑。


  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曼生时代,金石、篆刻等具有文人气息颇浓的艺术形式的流行,使印坛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并随之崛起了灿烂的流派印章。其中清代中期,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作为清代最具影响的一个篆刻群体,西泠八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而西泠八家中的陈曼生又另辟蹊径。在后来由于与杨彭年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紫砂壶,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壶”,因此他也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


  悠悠几千载,文人自古多风流,描绘世态万千,展抒励志情怀,托寄闲情逸致,多离不开文学与书画,或洋洋万言,或字字珠玉,或豪情泼墨,或精描细琢,得以绵绵无绝于博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亦或人们所知晓的早已约定俗成,欲寄情言志、解愁、必先以文学亦或书画作品以托之,因而,每一支系文化的形成无不是千百年的积攒而成,对于没有千百年文化元素沉淀的新原素或曰新生事物,欲得到人们之认可,并形成一种文化,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则,物竞天择,唯她例外,以其独特的形态与内涵携短短几百年之年轻生命,游离却突出于传统文化发展之规律,一枝独秀,承载的却是上下五千年众多文化元素之精髓,她就是中国最具文人气质、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紫砂壶。


  而陈曼生以“阿曼陀室”的壶底印章推动了整个紫砂历史的更新与发展。陈曼生自己不光设计、监制了许多传世的紫砂壶样,他还亲自制作、篆刻了一些精彩的壶艺绝品。不仅让操练了一生的金石书法大放异彩,也圆了亲做文人紫砂壶之梦。中国紫砂史不会忘记一个名为"阿曼陀室"四方印章所留下的那四个价值连城的汉字,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写下大量的壶铭,不仅文切意远、简约生动,还具有切茶、切水、切壶等特点。曼生于阿曼陀室居中书一大副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来描绘他品茶之心旷神怡。


  曼生寄情于紫砂壶,融情于紫砂壶,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以壶寄情之第一文人,从而也使紫砂壶成为受人推崇的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文化载体。关于曼生十八式有着很多种传说,而关于陈曼生也同样有着很多种传说,其中关于他的成长及情感经历的话题,一直鲜为人们所知,据传陈曼生生于浙江杭州一寻常百姓家,自小就耳闻目睹在茶的天地里,在当时的杭州,茶事盛行,因而宜兴的紫砂壶也随之在杭州大行其道,曼生满周岁时,家人将书、铜钱、算盘、毛笔等众多物品摆放在一张大桌上让其抓周,可小曼生对于身旁诸物无动于衷,径直爬向站在桌边的爷爷,爷爷顺手抱起了孙子,而曼生的小手却紧紧抱住了爷爷另一只手上所执的老茶壶,爷爷高兴地叫道:“好好好,小孙子抓壶,日后必是有福之人呀!”因壶即福之谐音,众皆欢喜,曼生抓周抓壶,或许也正是冥冥中早就注定,曼生的一生,会跟壶连在一起吧!曼生喜壶的爱好,自小就有,对于质朴俊雅紫砂壶的喜好也是天性所致,因此,陈曼生不在宜兴时就已经心系紫砂,为之倾心了。


(此传说之一)


  又传,曼生与塾中学友富家女松梅自小情投意合,两心相许,荡舟西子湖,相约雷峰塔,听松风赏明月,品茗茶论人生,两情相依,相约终生。曼生不仅爱松梅,也爱松梅为之沏茶的小壶,松梅以壶赠曼生,后终究门第悬殊,曼生松梅却不能有情人终成卷属,成为曼生终生的遗憾。


(此传说之二)


后来,曼生思念松梅而不得音讯,乃将对松梅深深的爱隐藏在心底,静身修性,发奋苦读,于嘉庆六年应科举终拔贡,嘉庆二十一年,在毗邻宜兴的溧阳当县令。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曼生官拜七品县令,却仍然在文峰墨海间遨游,舞文弄墨,嘈杂的官场他没有兴趣,见惯了沧海桑田,虽功成名就,却于心中最隐秘处有着深深的遗憾,曾经深深相恋相爱的松梅,仿若隔世,不知身在何方,而每每手捧心爱之人所赠紫砂小壶,心就趋向沉静。


  自幼钟爱紫砂壶的曼生,一见到那温雅古朴的紫砂壶,他就怦然心动、爱不释手。经常是在暮色苍茫时分,避开了官场上那种对等的接风应酬,钻进窑头小屋,与一帮身份不符的人在一起喝酒品茶,交流玩壶与制壶心得,其实,在那样漫长的寒夜,曼生捧一把暖心慰怀的紫砂老壶,伴着纯香馥郁的茗茶,天高海阔、品壶论艺;却常常在内心深处苦苦思念着心爱的人。自古茶不离壶,壶则以紫砂为上,醒诗魂,解酒困;添画韵,增书香。这些都是茶与壶赐给中国文人的独特抚慰。曼生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都透着一股凄凉与沧桑,或许也正是他内心的伤感无法排解的一种表达。


  陈曼生不爱金银而痴迷紫砂,说到底不仅仅是在壶中寻求某种精神与情感寄托,而是释放自己的才情与感悟。才能得以使曼生壶充满了情感与灵气,一把小小的壶里,融会了儒、道、佛家思想的精华,融进了陈曼生一生的情感与文采。然天佑其灵,亦或曼生本就因紫砂而生,亦或紫砂因曼生而来,谁是谁非,我佛无说,也就是在陈曼生做溧阳县令的时候,因喜好紫砂壶而结识了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二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或许是巧合,陪伴着曼生度过无数漫漫长夜的小紫砂壶竟然就是彭年所制。


(此传说之三)


从而也更加使得曼生对于松梅的思念更加深切,而紫砂壶成为曼生借物抒怀以解情思之苦闷之最爱,因而或许真是命运的安排,让曼生融入多种情感于紫砂壶,从而设计创造出有鲜活生命的千古佳作——文人曼生壶,从而让陈曼生成为万人仰慕的古今紫砂第一人——壶之尊圣陈曼生。

TOP

问好壶途中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

壶途老师又发贴了,压力好大呀

TOP

南瓜提梁学士壶



壶身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曼生铭。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三叉提梁,气势超凡,繁简得体,造型独特别致。工艺水平堪称一流,壶身工艺精雕细琢。
 南瓜提梁典故:曼生乃文士,自诩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东坡。适值生日聚会,恰在隆冬,其时炉火新旺,曼生呼朋唤友,煮茶斗诗,乐在此中。其间好友郭麟,把壶言欢,遥指东坡,言及当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曼翁诞辰,何妨古为今用,活火煮茶,神游古今,众皆言妙。一语惊醒梦中人,曼生惊异于提壶二字,提梁之意朦生于心,席散人尽,客去主安,长夜漫漫,秉烛夜思,绘提梁于案头,易稿数十,不得真谛。恍恍然,东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儿,恰送南瓜羹,曼生惊喜,忆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自己本自诩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为壶,与东坡先生同喜南瓜岂不妙哉,再入书屋,依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壶式。
  
 此壶系有感于东坡提壶所得,故文人气息最浓,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满座,独处得以与古人神交,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其风神可谓典雅,把玩此壶,犹如茅屋赏雨,竹林读诗。似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典丽高雅,正是落花无言意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

TOP

石铫提梁学士壶




    壶身铭文: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曼公作石铫铭。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造型经典而大气,壶身比例分配得当,做工老到而精细,


壶体圆润而均称,用砂及其考究。

TOP

石瓢提梁学士壶



 
    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生铭。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壶盖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造型独特,壶身浑厚古朴,古韵犹浓,提梁与壶身搭配天然而成,整体结构缜密,精益求精,曲柔中尽显钢铁劲道。

TOP

石瓢学士壶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通体流畅,曲线优美,古朴大方,用泥温润,制作精美,格调高雅。壶身呈梯形,造型浑厚朴拙。智欲其刚,行欲其方,  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视为壶之智者。 


     石瓢典故:曼生为官之余,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偶或淘选古物,以为收藏。一日,忽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其器,未曾得见。遂近前捧之细端,见此器型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观其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不禁大喜过望,遂取纹银二两欲买之。岂料乞丐端其神色,料定此物为宝,乃索银十两,曼生怒,佯欲弃之,乞丐急,终成交。曼生如获至宝,匆匆归之清洗,细端之,果乃一元代所制石瓢,且有瓢柄,曼生乃紫砂玩家,此前未见此壶造型,故仿制之心油然而生,以此石器为原型绘壶盖,壶嘴以配之,易稿数百,终成壶式,因得以石器而为之,遂起名曰“石瓢”。此壶造型已成紫砂壶之造型经典之中的经典,超越唯美。 


      顾景舟曾于1948年同时仿曼生石瓢而制得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画坛名宿。亦有大师高振宇先生,制出椭圆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此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经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但最终万流归宗,同出一源。皆出曼生矣,而此类工匠名家仿制石瓢众多,而真正知曼生“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之精髓者,古往今来又有几人乎? 


     此壶乃曼生壶中古韵最浓之作品,而壶身铭文寓意深远,令人哲思,且含健康长寿祝愿之意。其风格冲和淡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把此壶而饮,便觉宠辱皆忘,超然世外,壶中之智者,爱此壶者必乃人中龙凤,世之豪杰也。

TOP

井栏学士壶



    壶身铭文:汲井匪深,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造型简约,形若井栏,色泽偏黄泛紫,造型古雅,制作精巧。

TOP

乳瓯学士壶



壶身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圆润温和,形态优美,形象逼真,线条优柔曲折,寓意含蓄,壶体饱满,泛青铜光泽。 


      乳瓯典故:曼生十年寒窗,进京赶考,至拔贡赴溧阳上任,上任伊始,踌躇满志,转瞬不觉几载。其时妻妾不在身边,每每长夜独处,不禁思伊人温情。某日因公务途经溧阳街头,偶然举目而望,竟见一少妇依门喂婴。曼公亦性情中人也,不禁心摇神移,心猿意马,不觉轿至县衙,曼生犹口称“妙哉,美哉!”。心有所动,然曼公毕竟高人雅士,且爱壶成痴,仅仅有此一想而以,遂想乳汁甘露,滋养生灵万物,何不成一茗壶,寓情寓意,饮之如甘乳琼浆,岂不美哉。乃当即呵传笔墨,依掇球壶为原型画壶,据传易稿凡七七四十九次,方终成乳鼎,再铭以妙句,此一款式问世之日即风靡一时,后世更是奉为经典。


    曼生虽为君子,但也并非超凡,亦为性情中人,更何况自古文人多风流,曼公同样也风流爱美,不可明示之情以一壶尽化之,或养生之道,或阴阳之理,尽在此间风情别样。此壶珠圆玉润,谓之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此壶聚万物之灵气,乃万物之源,把壶品茗,谓之饮之水思之源矣!

TOP

石扁学士壶



    壶身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清奇古健,简洁大方,线条优美,作工精致,给人以厚实凝重之感。


    石扁典故: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故追随者众,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显才学。溧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圆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嘴、钮、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有诗为证:


    无悔三载苦寻觅,
    南柯一梦巧画伊。
    尽展平生八斗才,
    一朝得之累吾泣。


     初识石扁,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精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精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之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品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以致远用于此壶是最为恰当的,或曰其中蕴含之“石”与“时”之天机,石扁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此壶乃曼生平生诗词功底的展示,以壶为书,载其所学,曼生风情与文学思想之完美体现,其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珠联璧合,堪称一绝。此壶风格清绝奇峻,品其境界: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正是:一把茗壶清人骨,三盏淡茶飘欲仙,吾辈今日当拥壶自珍,遥祝曼生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