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寿山石雕刻大师——林寿煁

寿山石雕刻大师——林寿煁

寿山石雕刻大师——林寿煁
  
  林寿煁(1920~1986),福州市东郊后屿乡人。



他出生于一个民间工艺匠师世家。自其高祖林伯宽起,历清代、民国,至寿堪五世相承,都以雕刻福州特产“寿山石”的技艺而闻名,自成传统又各有创新,以至福州地区能精此艺者多是林家的子孙或门人。林伯宽因善雕“猴盆”,至今艺人们还往往戏称操这一雕刻工艺者为“雕猴”的。



曾祖林淑钦擅刻印纽,祖林元珠所作的印章纽饰和边纹,独具一格,尤精雕兽,所雕古兽的须毛,鬈曲茂密,丝缕不断,刀刀到底,叫做“开丝”,堪称绝技!又精刻人物,被尊奉为“东门派”雕艺的师首。



父林友琛,又另辟蹊径,精于高浮雕和“薄意”(浅雕)的技法。擅长作古装人物,有十八罗汉骑兽等名作,于1956年获得“艺人”称号。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



  林寿煁童年时,就开始受到祖、父辈高超的寿山石雕艺术的薰陶,醉心其中,以至放弃上学的机会。十三岁时就正式跟父亲学艺,二十一岁出师,受聘到一家图章铺当技工,他出手不凡,第一件作品便是以宋代林逋为题材雕成的“梅鹤”,赢得好评。



  解放前的旧中国,民生凋敝,经济萧条,靠手艺难求温饱,更谈不上艺术的创作和研究,生活迫使青年时的林寿煁一再改行,他务农、做小买卖,也当过兵。



  解放后“土地改革”中寿煁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他又开始拿起雕刻刀,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这门艺术。1954年林寿煁同郭功森、周宝庭师兄弟三人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在后屿乡发起成立了福州第一个寿山石雕合作小组,共十八人组成。



同年他雕成“八鹅八燕笔筒”,被选送省里展出后,又被国家选送到苏联和东欧等许多国家巡回展出,为苏联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所收藏,即为祖国争得荣誉。然后他又进而雕出“十三鹅十二燕笔筒”参加本省民间美术观摩展览,被评为一等奖,作品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我国著名女画家郁风称赞他为“寿山石刻鹅第一手”,他所刻的鹅,细致、准确、生动,飞、鸣、宿、食,无不惟肖,人们把他雕的鹅、陈敬祥的雕鸡、黄恒颂的雕猪,并称为福州寿山石雕动物“三妙”。



1957年他雕成了一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盒”,获本市名牌货奖状,并被国家选送埃及展出。同年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艺人”称号,并分配他到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从事本门艺术的专业创作。



  1958年,他雕的“荷花盂”获得省工艺美术新产品展的个人创作奖。同年,首创了寿山石与漆器结合的镶嵌法,所作镶嵌花鸟挂联,陈设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是我省工艺美术一件有代表性的荣誉作品。



  六十年代初期,他还探索了牛角雕。曾作了一件插镜式的牛角透雕“柳蝉”,以其独创的技艺,精美的造型,被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入工艺美术纪录片《艺苑花圃》中。他又进而用牙、木、角、石、漆等不同材料相结合,制成镶嵌博古挂联,这一系列突破性的尝试,获得成功,体现了他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六十年代初期到“文革”前夕的五六年中,是林寿煁创作的高峰期,不断涌现力作,“群仙祝寿”获得了省艺术创作奖;“稻香千里”则富有诗意,他在一块长方形称为“其艮”的寿山石上,把石头的黄色部分刻成稻谷,白色部分刻成翔鹤与流云,这一巧妙的构图,使一块有限的石头能展现一片无际的稻田,稻穗黄熟,颗粒饱满,远入云间,一派丰收景象。这件作品被省手工业管理局工艺美术品陈列馆作为“镇馆之宝”加以收藏。



  在“文革”动乱期间,林寿堪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失去创作机会,留下一页空白。



1975年,福州军区和省委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支持市雕刻厂成立“长征组雕”创作小组,由林寿煁和其他五位作者组成,他们一起到过遵义、泸定桥和延安等地搜集创作素材。



《长征组雕》是由七件大块寿山石组成的系列工艺美术作品,其中重要的一件《遵义》就是寿煁的成功之作,他利用一块红、黄、白三色相间的“高山”石料,以高浮雕与圆浮雕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遵义会议会址。他力求将革命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作实践。



寿山石雕《长征组雕》展出后影响很大。一九七六年十月十七日,《人民日报》报导了这条消息,中央各大报和各省报也都转载了。现在,这七件《长征组雕》名作,都收藏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1978年他完成一套“巧色”文具(十件)。由《杏花笔筒》、《荷花端砚》、《竹鸡镇纸》、《蟹篓水盂》、《芦蟹印泥盒》、《荷叶金鱼笔洗》、《博古墨床》、《寿带菊花笔架》和一对“薄意”石章组成。古雅而精美,雕技精湛。其中的“荷叶金鱼笔洗”注入清水后,所刻两尾红色金鱼倏然欲动,妙不可言。全套作品获“省第二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作品观摩展览创新奖”。省人民政府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于1979年4月,荣授他以工艺美术师(工艺师)称号



  1982年他创作了“九龙石章”,每个章上刻一种龙,种类形态各异,获“福州市工艺美术作品赴北京团城展览“创新奖”。



此外,他还有一件构思奇绝的巧色的“蚕纽石章”,因石章上部浅含一片黑色薄层,黑色层上又罩有一片白色。他竟将表层的白色雕成玲珑剔透的五条春蚕,再把剥露出来的黑色薄层处理成桑叶一片。这枚石章和他的另一件作品田黄石雕“三仙舟”,在1983年参加北京故宫“寿山石展”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赏。
  1982年冬,他应邀到香港,在商务印书馆邮票艺术中心作寿山石雕现场表演,观者如潮。香港好几家报纸竟相报导,还刊登了介绍林寿煁寿山石雕技艺的文章。这是寿山石雕史上从未有过的.



  1984年春,他又应邀赴新加坡,在文华酒店作石雕现场表演,技惊四座,受到热烈欢迎。新加坡《联合晚报》等几家报纸,都作了报导。同年他创作田黄薄意《柳鹅》、《岁寒三友》和《秋山行旅》等三件一套的作品,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最高奖——《金杯奖》。



  1985年,北京荣宝斋在香港举办《中国书画印石展览》其中有一块七两重田黄石,上雕薄意的寿仙、鹿、鹤和梅花,香港名流出巨资求售。这原来就是林寿煁所作的精品。



浙江著名画家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周昌谷">周昌谷ersonName>先生素慕寿堪的艺术,虽未识面,一九七八年却托人带来一块重一斤多的高级鸡血石,请他雕刻。林寿煁以浮雕、薄意并结合“巧色”技法,雕刻成《红梅颂》。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周">周ersonName>先生一见,叹为“鬼斧神工”。



1983年著名国画大师黄胄来福州,求得寿煁雕刻的二枚“薄意”石章后,即以自己最拿手的佳作《七驴图》回赠。足见其石雕艺术之见重于艺坛。



  1986年9月17月,林寿堪病逝于后屿乡,终年67岁。

青云阁的[探索者]玉石工作室,请点击进入  艺术在继承和探索中发展,我们......

TOP

已上传数件,在另一主题...双螭虎印钮
青云阁的[探索者]玉石工作室,请点击进入  艺术在继承和探索中发展,我们......

TOP

青云兄博学

真看不出您老兄还懂这么多,比打羽毛球还强呀!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厉害~~~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TOP

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TOP

以下是引用云萱在2006-7-9 19:30:00的发言:

青云兄博学


真看不出您老兄还懂这么多,比打羽毛球还强呀!



是摘录滴,但也曾认真反复的读过.
青云阁的[探索者]玉石工作室,请点击进入  艺术在继承和探索中发展,我们......

TOP

以下是引用心香一瓣在2006-7-9 12:12:00的发言:
有否作品PP上传


这就是《柳鹅》
不喜欢古琴也逃不了是牛

TOP

每一次茶与水的邂逅都是冥冥中的注定

TOP

大师就是大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