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地震前局长是怎么说的??

地震前局长是怎么说的??


专访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地震是能够预测的


2005年12月31日15:56 央视《面对面》


央视《面对面》12月18日播出节目《陈建民:地震在中国》,以下为节目内容。


  印度洋、巴基斯坦、江西九江,一次次地震既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也是人类对自己的考验。


  九江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地震是否能够预测?


  地震中如何开展自救?


  紧急救援系统怎样行动?


  《面对面》,王志专访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


  精彩对白:


  记 者:这次地震本身的特点是什么?


  陈建民:这次地震发生是在一个少震区发生的一次比较大一点的地震。


  记 者:有传闻在猜测可能跟某大型的水利工程有关系,有依据吗?


  陈建民:这个没有科学上的依据。


  记 者:很多人又会想到唐山大地震。


  陈建民:可以说一个唐山市在瞬间被摧毁了,那么多生命瞬间就消失了。


  记 者:作为老百姓怎么判断这是谣言,还是你们发布的消息?


  陈建民:如果传得这么准确,这么精确所谓的,它一定是传言。


  记 者:你有什么建议,如果地震来了,老百姓我们应该怎么做?


  陈建民:我觉得首先不要慌。


  记 者:地震能够被预测吗?


  陈建民:我相信总有一天地震预报会达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水平和程度。


  人物介绍:


  陈建民,1956年7月生,天津宁河人。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


  解说: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6秒,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了里氏5.7级地震,本次地震共造成13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由于江西并非地震多发地带,所以,本次地震尤其引人瞩目。12月15日,《面对面》栏目的记者来到中国地震局,对刚从灾区归来的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进行了采访。


   陈建民:这个大厅这是我们的指挥大厅,也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个指挥大厅。它主要用于一旦发生特别大的地震,需要国务院统一指挥,各部委相互配合的时候要启动指挥大厅。


  记 者:它是了解前方的情况还是安排救灾工作?


  陈建民:它既要通过这个大厅通过辅助的通讯机房和数据库的积累的材料,一方面了解前方不断新的灾情的情况要汇集到这儿来,一方面针对这些灾情调动国家的有关部门和力量去组织实施救灾和救援。


  记 者:这些红点是什么意思?标记?


  陈建民:这些红点是今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的分布,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了13次5级以上的地震,其中有两次是6级以上的,一次是新疆2月15号发生在新疆的我6.2级,一个4月8号发生在西藏中巴的6.5级以上,这是两个6级以上,6.2、6.5,剩下的都是5级别多的地震,这就是11月26号发生的九江瑞昌的5.7级地震。


  记 者:这次地震本身的特点是什么?


  陈建民:第一,这次地震发生是在一个少震区发生的一次比较大一点的地震。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次地震的发生再往前推是1911年的2月份发生过一次是5.0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是5.7,5.7和5.0在能量释放上可能要差十几倍,所以它还不是一个量级的地震。第二个特点,这次地震发生在城区,人口稠密的地区,所以造成的损失相对大一些。


  记 者:现在灾区的情况怎么样。


  陈建民:灾区现在恢复了学校,恢复了正常的秩序,总体情况还是部分很不错的。


  记 者:马上就要过冬了,住的问题怎么解决?


  陈建民:地震部门的专家,建设部门的专家对灾区的房屋进行了安全性的鉴定,看看哪些房屋没有危险就可以入住,哪些房屋需要紧急维修加固就可以入住,哪些房屋已经成为了危房,为了保证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就不能住。通过这项工作,大部分灾区的群众已经有了固定的居住区,少量的现在是采取这种方式,一个是政府安置,一个是邻里互助,还有一个是投亲靠友。据我所知,当地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将近十万的失去住所的受灾群众妥善安排他们的过冬的问题。


解说:   


  在大自然所产生的各种灾害中,地震被列为群害之首,强烈的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到喜玛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我国是发生地震灾害较多的国家。


  陈建民:我给你举个数据。世界上发生在大陆的破坏性地震,就是在大陆上发生的破坏性地震,1/3发生在中国大陆,但是中国大陆的面积只是世界大陆面积的1/14,另外一个数字,从20世纪,从记载比较全以来,到目前为止,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口是多少呢?160万,中国是多少呢?60万,所以说中国地质灾害重,通过这个数字我觉得大家也是认同的。


  记 者: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陈建民: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还有部分发生在华北、东北地区,另外还有沿海,东南沿海海域偶尔也会发生一些。


  记 者:江西并不是地震多发区。


  陈建民:对。


  记 者:是我们原来判断失误还是情况有了新的变化?


  陈建民:我认为判断上没有失误,因为判断是基于地球地震活动的一个记载上历史的一个总结。即使在少震地区历史上也会发生地震,我们国家31个省份,包括直辖市、自治区,历史上所有的省份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所以这个格局我觉得偶尔一次地震在一个少震区发生一次地震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整个中国大的地震活动的格局的变化。


  记 者:对于这个新的变化有传闻在猜测可能跟某大型的水利工程有关系,有依据吗?


  陈建民:这个地震发生以后,我也听到了这种传闻,比如说和三峡工程是不是有关系?这个我们从科学上来判断,从专家的研究结果,这次地震是一个中强地震,只有5.7级地震,它离三峡工程将近600公里,从空间距离上,从地质构造上,从地震影响的范围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


  记 者:事先没有任何异常的征兆吗?


  陈建民:少数的台站还是看到了一些变化,但是从地震预测的科学的角度讲,如果是少数的变化来预测在这个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很大地震的地区,就判定它要发生一个这样程度的地震,我认为还是很困难的。


  解说:


  由于地震的极度破坏性,长期以来,人们类一直希望找到地震的规律,对其进行预测。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一些地震频繁的国家相继开展有计划的地震预报研究,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开始起步。然而由于地球运动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说,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


  记 者:复杂在哪儿呢?


  陈建民:地震预报判定复杂就复杂在我们现在地震本身是一个很小的概率,你要想在小概率时间实践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高水平的办法或者是准确的手段来做地震预测预报的,我觉得非常难,这是一个方面。另外第二方面,地震发生在地下,尽管发生在我们国家很多是浅源地震,所谓浅源地震就是几公里到二三十公里,三四十公里的深度,地下,但是我们的观测技术和探测技术还是很浅的,所以说好像我们地震专家老说,上天容易,入地还是比较难。现在在世界上最深的钻也就是十公里,十公里是什么概念呢?相对地球来讲,就像一个鸡蛋,连一个壳都没有钻透,另外从地震预测来讲,各种变化可能都会引起我们观测数据的变化,所以很少的这种变化让我们,或者一个单手段,一个单台点的变化让我们就敢做出一次地震的预测,我想既不科学,又勉为其难。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解说:

  1976年7月28日凌晨,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河北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这次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波及全国14个省区,相当于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造成了24万人死亡,重伤16万人,轻伤36万人,经济损失1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地震史和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


  记 者:提到这点,很多人又会想到唐山大地震。


  陈建民:可以说一个唐山市在瞬间被摧毁了,那么多生命瞬间就消失了。到现在作为地震工作者我们还记忆犹新。首先,唐山市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为什么那么讲呢?当时在判定唐山市处于什么样的地震威胁的情况下,它是一个6度区,按6度,6度可以不设防,一般的如果盖的结实的房基本都能抗到这个程度。但是唐山地震,唐山市最后发生的破坏程度是多少呢?是11度,按照我们国家地震烈度划分最高就是12度,所以一个不设防的城市,或者一个很低设防的城市发生了一个这么大的一个破坏的地震,大家可以想象它将是什么一个结果。第二个,从地震预测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确实也是京津唐一带有危险性,但是确实没有认识到可能发生这么强烈的一次大的地震,加上科学水平问题等等。地震发生以后,因为当时我们观测台网的水平很低,这么大的一个地震发生以后,所有的仪器都出格或者是打坏了,就没法定出来这次地震,大家都感到了,包括在北京我们都感到了强烈的振动。但是当时不知道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地点,台网因为受了巨大的影响,已经失去它的功能了,后来传说还有什么人开着车来跑到北京来报告。另外一个就是救援,当时确实发动人民解放军,十万大军到唐山进行紧急救援,当时救援都是双手,简单的锹、镐,救援的效率能力也低,所以我想多方面都需要总结。


  解说:


  在大地震发生之前,一般会有一系列的前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动物的异常,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来自大自然的预警。那么,动物异常与地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记 者: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材料上说,地震来的,天气和动物都会异常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反映?


  陈建民:这些问题我认为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就比如拿动物异常来说,过去观测,在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问题上,确实也提出来,动物异常,蛇出洞、鸽子惊飞、马不进圈,可能大家都有这种印象。这种表现你说和地震没有关系,我觉得也是不客观的,就是因为它地震发生之前,地震发生是能量的释放,是地下岩石的快速的破裂和错动,在这个过程可能带来了相关的一些现象,比如说带来了地磁场的变化,局部的变化,电厂的变化,一些微的高频的震动,微破裂,甚至一些化学组分的变化,气味的变化,温度地温的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某些动物和它的某一个里边的变化可能有关系,比如说蛇出洞,地温发生变化了,它在冬眠,正好这几天温度发生变化,它以为温度达到它可以出来的季节了,它自己不会算多少天。


  记 者:它不一定知道是地震,但是地温发生变化了。


  陈建民:它可能觉得,是不是到了春天了,我该冬眠结束了。另外还有地声、地光,可能有这些反应,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或者情绪。但是反过来,相对于不是地震造成的这种变化,对它也会产生影响。


  记 者:这些异常的现象,我想知道,它能不能作为地震是否发生的一个依据?


  陈建民: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依据,但是要综合判断,如果说我们就看见几匹马不进圈,你说马上要地震了,哪来的地震?什么时候来?多大的地震?所以我们经常提倡地震预报、检测预报要综合,就单一个方面,某一个点,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下,马上来一个什么地震,依据何在?我觉得作为一种探讨都是应该提倡的,因为本身地震预报是一个探索的阶段,探索就允许多路探索,广泛探索,探索就允许有失败。


  解说: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我国科学家对这次地震做出了成功预报,极大地减少了地震造成的损失。海城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的里程碑,虽已时过30年,但这次地震预报的成功至今仍给科学家们解决地震预报难题以极大的信心。


  记 者:海城地区的地震预告预测是成功的,你们的总结是什么?为什么能成功?


  陈建民:那次地震我认为它有它的特殊性,在1974年12月份,另外还有一些群测群防,就是群众的观测点,文化大革命后期倡导的一项观测的方式,发现了一些异常, 1995年1月份,当时的国家地震局,还有辽宁省地震局,还有营口、海城的地震机构认真地研究,举行全国的会商,做出了在营口、海城到大连一带可能要发生6级左右的强地震,这是有一个短期的预测,但是这次地震的特点,它从2月1号开始在海城地区就发生小地震,所谓我们讲的就是前震,这个前震发生以后,逐渐地加大活动,次数越来越多,频次越来越高,就引起了关注。再加上一些台网前兆观测的异常。所以到了2月4号凌晨零点30分,地震部门当时以地震通报的形式向政府提出地震的危险性,认为可能在24小时内当地要发生一次大的地震。所以晚上19点36分发生了海城的7.3级地震。这次地震只死亡了1300多人。据专家预测,在当时的这种条件下,在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情况下,如果在那个情况下发生一次7.3级地震,如果没有这个预报的话,可能要死十万人以上,这次地震至少可以说减少了近10万人的人员的死亡。


  记 者:你比较一下,为什么那次行?这次没有?


  陈建民:所谓地震预报的复杂,它的规律重复性不可能很大,往往这次地震是这么一个情况,可能下次再来一种地震我们要预测,预测了可能地震就不来。我们曾经在这方面也有教训,反过来可能在某一次地震发生,它震前反应出的一些现象和你以往所有的地震的震力都不一样。所以现在地震预报难,为什么说现在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科学难题?难除了我刚才前面讲的小概率时间、信息、探测技术等等,另外它的规律的把握上,表现在规律性方面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解说:


  海城地震后的几十年来,我国的地震监测台网相继对中国大陆28次地震做出了一定程度或比较成功的预报,使中国地震预报水平领先世界。但相对于大量没有预测到的地震,预测成功的例子微乎其微。针对这种状况,国外有些专家甚至发出了地震无法预测的悲观言论。


  记 者:我们查了一些资料,也有一些国外的专家有很悲观地结论,觉得地震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被预测的。


  陈建民: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学术上观点的不同,和地震能不能预测本身没有直接联系,有些专家通过他的研究,或者他对地震自然事物事件的认识,他认为可能从意思上很难发表他的观点。


  记 者:您是局长,同时更是专家,您的学术观点是什么?地震能够被预测吗?


  陈建民:我认为地震是能够预测的,首先实践已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刚才谈到了海城地震,谈到了30年来还有20几次比较成功的,或者有简单实效的预测预报。


  记 者:但是预测成功的次数跟实际发生的次数相比,概率太低了,太有偶然性的。


  陈建民:我想说偶然,不可能这么多次的重复。当然我们这里有失败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我刚才说的有漏报的,也有虚报的,也有成功的。所以我觉得只要我们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对认识客观世界、自然世界的认识不断地完善,我相信总有一天地震预报会达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水平和程度。


  由于地震预测的复杂性,所以,世界各国对地震预报的发布都极为谨慎,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记 者:会不会因为你们从保守的立场来考虑,有消息我可能更稳妥一点,不发布了?


  陈建民:这个问题不能这么讲,我们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因为这个地震预报预测也好,是个双刃剑,如果能够相对准确的预报肯定会取得很好的减灾的效果。如果在科学上没有很好的把握的情况下,贸然的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引起社会的混乱和老百姓的心里的恐慌,这个影响和损失也是巨大的。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比如像北京2004年的统计,北京停产一天损失12亿人民币,长三角停产一天要损失73亿人民币,还有珠三角30几亿人民币,这个损失不光是经济上的损失,还有社会的影响,社会稳定。


  记 者:你们的压力也在这儿。


  陈建民:我们过去发生过,前两天黑龙江松花江停水,同时传地震的传言,很多老百姓晚上不住回去了,断水可以住在屋里,为什么住在外面,就是传言要发生地震,哈尔滨附近要发生地震,这边断水,这边地震传言,这就不乱了。


  记 者:作为老百姓怎么判断这是谣言,还是你们发布的消息?


  陈建民:首先我想要相信政府,地震发布我刚才讲了,它有法律程序规定,如果政府正式一个公告或者一种形式的发布,我想这个老百姓必须相信,配合政府做好防范工作,如果你听到从社会其它渠道来的,第一不要相信,往往地震传言,还传得很神秘,比如说哪天哪天,几点几分,在什么地方发生一个多大地震,我可以明确地讲,现在地震没预报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如果传得这么准确,这么精确所谓的,它一定是传言。


  解说:


  在总结本次江西九江地震受灾情况时,专家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伤亡案例都不是直接在震动中死亡的,而是在慌乱中逃跑躲避时,被坍塌的砖块砸死或砸伤的。可以说,地震发生时应对办法的缺乏加重了本次地震的损失。


  记 者: 作为普通老百姓,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老百姓来说,我怎么判断地震来了,是不是地震?


  陈建民:我觉得这个地震来了这个判断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大地要晃动,建筑物就要晃动。


  记 者:你有什么建议,如果地震来了,老百姓我们应该怎么做?


  陈建民:我觉得首先不要慌,就是一方面就是说,从自身来讲,要考虑自己,比如说你处在什么位置,出在什么位置上,你是平房是楼房,什么样的楼层,我觉得这个你平常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在晃动最强烈的地区,很短的时间内,你应该在你的房屋内应该怎么防范,躲在什么地方最安全?我觉得有时候是跑不出来的,但是我可以自我保护,即使建筑物受损,但是救援人员来了以后,我还能得到救助。另外,像日本人,地震多发,他们的意识很强,他们平常家里准备一些矿泉水,方便食品,我即使两三天得不到救助,我只要有一个空间,我就可能自身能力出不来,我还能够有延续生命的生还的希望,我觉得这个要判断一下。


  解说:


  根据以往大地震的经验,人们发现,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常常是人们得以幸存的安全地点。所以,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应选择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点避震,如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墙根、墙角等处,还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另外,要坚持就近躲避、保护头部和保护呼吸系统的原则,尽量增大生存的可能。


  记者:我们经常听的一句话,平常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那个方面的教育,你对地震科普教育的现状,你满意吗?


  陈建民:从目前来讲,我是不满意的, 因为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从教育的范围,普及的范围和深度,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差距。2p2比如说,1984年台湾海峡发生了一个7.3级的地震,因为离大陆很近,传到了我们沿海的省份,离台湾海峡很近的福建省漳州地区,震感很强烈,但是这个地区平常所谓的地震知识宣传、防地震灾害的宣传做得比较好,相对还是社会相对稳定有序。完了,远离这个地区,更远一点,广东的某地区,这个方面做得不是太好当时,所以地震一发,一有感,本来是台湾海峡的地震,离他们那儿很远,到他那儿,充其量就是感,学校的学生就是往外面跑,平常没有这方面的组织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踩伤、挤伤了上百人,死亡了三个学生,这就是比较惨痛的。


  解说:


  针对我国居民地震知识普遍缺乏的现状,陈建民局长提出地震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建议。本次江西地震发生以后,中小学生恢复上课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讲解地震知识。另外,此次地震的级别并不高,但给当地造成的灾害却不小。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房屋基本不设防,城镇建筑对国家最低防震标准也执行不够,城乡出现大量无防震处置的建筑设施。此次灾后重建,九江将强制执行国家防震标准。


  陈建民:我觉得首先一点,因为我们谈自救的时候,我们再往前考虑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好防御工作。如果我楼盖得结实了,能够抗御当地可能发生地震的破坏,不是更好吗?但是如果你这个楼房不结实,一旦发生超越它能够承受的地震, 它必然要受到破坏,甚至垮塌,我再有自救知识,也必然会造成人员的伤亡。比如说日本发生一个大一点的地震,它的死亡人数很少,我们国家发生比他小的地震,或者比他某一次大地震死亡的人数还要多一点,原因是什么?就是设防水平的差异。


  记 者:我们在建房子的时候,抗震与不抗震有什么区别?


  陈建民:一般来讲,一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我们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就是第四代裂动区划图,我们现在叫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它是一个基础性的预测,就是什么地区是可能未来发生地震,对这个地区造成的破坏是多大,就是一个基本预测,如果你在这个地区盖房子,如果是七度区,你按七度设防,如果你不按七度设防,这个地方很可能若干年就是造成七度的破坏,这个房屋就破坏了,但是我提高一度,我可能只提高建这个房子的5%到8%。


  记 者: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高一个级别或者两个级别,有必要吗?


  陈建民:我想还是科学实事求是地来考虑这个问题,还是根据当地的,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破坏的程度,科学合理地来设设会好。但是有一些特殊的建筑,重要的建筑,我提高一度设防是可以的,比如说有一些大坝,重大生命线工程,可能要提高一度设防,有一个保险系数。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科学合理按照当地的要求设防就可以的。


  解说:


  目前,我国正在编制国家防震减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基本上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中国城市化进程很快,不仅财富聚集,而且人口密集。所以,大城市和城市群将是我国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针对首都北京的特殊重要性,中国地震局还专门设立首都圈地震台网,对首都圈施行重点监测。


  记 者:北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比较大的地震,那么北京又面临奥运会等等一系列很大的一个活动,有这方面的部署吗?


  陈建民:这肯定是有的,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针对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如何做好地震安排工作,做了一些部署和措施,比如说我们重大加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震情的跟踪,设立了专门的跟踪科技人员、专家,定期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地来预测,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时北京地区,周边地区,地震的危险性是一个什么情况?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经验的,1990年亚运会的开幕式,我印象中是下午开幕,中午11点多,在北京的昌平那一带发生了一个四级地震,而且是亚运村的运动员的住所是有感的,但是事先那次我们有预测,觉得在亚运会期间不太安全,但是也会有很大的地震,恰恰在开幕式的11点多钟,下午是开幕式,发生地震,所以我们很快和北京市政府对亚组委,共同来沟通,对参赛国的运动员和代表团做了一些工作,很成功,没有受任何影响。所以奥运会我们一定会把这个工作做好。


  解说:


  针对地震发生的复杂性和我国的国情,我国提出了走综合防御的道路。主要包括地震监测预防、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和地震救灾与重建。2001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支队伍的成立填补了我国专业地震灾害救援的空白,目前,已经有13个省市成立了相应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记 者:方便透露一些人员和装备的情况吗?


  陈建民: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的人员,是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由地震部门的领导、专家,还有地震专家,第二方面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第三部分就是武警总医院的,医疗、医护力量,大约有三个部分组成的这个队伍。


  记 者:什么情况下才会得到这支队伍的帮助?


  陈建民:发生一定级别破坏程度的灾害的时候,因为我们掌握这个信息,地震发生以后,我们马上要快速地了解信息,一旦发生城区的地震,灾害较重,建筑物垮塌得较多,我们会立即给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报告,因为我们现在建立了一套,这支队伍启动的程序,通过一个文件的形式把它固定,不要层层报批,要等很多时间,就是固定的一种方式,由我们提出,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同时队伍出发,很快。


  记 者:常设还是临时组织。


  陈建民:常设的。队伍是常设的,平常要进行训练,学习训练,还要掌握这个装备的操作方式,掌握这个技能,对自己的知识,光个体还不行,还要整个队伍的组配,比如说生命搜索,生命的寻找、救援、医疗救护、通讯、等等等等,所以它是一个有机的组合。


  另外,我们还有应急系统,因为这个地震是一个突发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很强,毁灭性也很强,特别是大地震。所以社会老百姓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政府也非常关注。所以现在地震不发生是不可能的,关键如何做好预测、预防和紧急的响应。所以我们地震部门多年来大家老自称我们是一支准军事化的部队,为什么这么说呢?地震就是命令,一旦发生地震以后就要紧急的启动,这个启动不能是无序的,也不能是没有标准的,根据造成灾害不同级别的地震,启动不同的响应级别,而且开展不同的现场工作,现在我们的地震应急预案是分四级响应的。


  记 者:哪四级?


  陈建民:就是一般、一般严重、重大、特别重大,四级响应。这跟国家的总体是相衔接的。像江西九江这次地震就算一般,它这主要是根据死亡的人数,震级的大小,造成经济损失和当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几个要素来决定这次损失的程度,启动不同的预案。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5-12-31/15568745117.shtml





2008年5月15日星期四下载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中国地震局局长:首都圈地区可监测1.5级以上地震

( 2006-03-27 07:47:18)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

今年是河北邢台大地震四十周年和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自一九七五年辽宁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以来,中国目前已实现二十余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跻身世界地震预报科学领域的前沿。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说,一九七五年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是中国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第一次对大地震做出成功预报,取得了巨大的减灾实效。

陈建民介绍,自此,中国又先后对一九七六年四川松潘七点二级地震、一九八五年新疆乌恰六点八级地震、一九九五年云南孟连七点三级地震、二00三年云南大姚六点二级与甘肃民乐六点一级地震等二十多次地震做出了较为成功的预报,为当地政府的震前准备、震后应急处置和救援争取了时间,大大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了解,中国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盛地市三级管理的地震监测台站一千二百多个,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测线,以及近万个民众业余监测哨,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网络覆盖全国。为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地震预报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观测资料。

陈建民表示,目前,中国首都圈地区可监测一点五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五到十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监测二点零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十到十五分钟;其他地区可监测四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二十到二十五分钟。(完)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地震前2005年12月31日局长是怎么说的?

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地震预报是世界级难题





图片说明: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


以下为央视新闻频道《决策者说》节目文稿:专访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

张羽: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决策者说》。今年是2006年,这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前的一场地震,把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夜之间夷为平地,造成24万人死亡,这可以说是人类20世纪最惨重的灾难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最多发的国家是之一,每年全世界的大陆地震有三分之一发生在中国,中国有句老话叫防患于未然,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防震于未然。首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的嘉宾。

张羽:有请中国地震局陈建民局长。陈局长,一提起地震,大家首先一个概念,非常可怕,因为地震总是不期而至,我最关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能不能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报出来?

陈建民: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肯定的,地震是能够预报的。为什么说地震能预报,为什么每年发生这么多地震,震前为什么没做出比较准确的像天气那样的预报。通俗地讲,上天容易入地难,现在空间的观测技术发展得很快,比如卫星、航天航空技术,气象预报这样做。地震预报是观测地下,目前我们深部观测技术发展还是非常慢的,或者说和空间技术差别比较大。现在人类打得最深的井是12公里我们国家九五期间打了一口深钻也就是五公里,地震发生在很深的地方,地震发生是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岩石、岩层的破裂,突然释放,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和震动,给地表造成破坏,它带有巨大的灾难性和破坏性,所以地震预报的难度在这里的实践很少。但是为什么说地震还是能够预报的?因为我们从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中国走了40年的地震预报的道路,这么多年来,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从科学技术方面不断深入研究,通过这么多地震震例的总结,至少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对某种类型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报,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975年2月4号海城7.3级地震,我们震前做了非常准确的预报,这次地震取得了非常好的减灾效益。专家们预计,这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应该是死亡十万人,但实际上海城地震只死亡了1300人,大大减轻了人员的伤亡和损失。

张羽:我这儿有一个图板,这就是1975年我们国家当时对海城地震的预报,这是当地预报的一个通知书,启示,按上级通知,近期可能发生地震,电影放露天广场放映。

陈建民:对。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典型的地震预报成功,也是第一次,所以我们老管它叫里程碑。

张羽:当时有什么征兆就可以预测到这么准,说可能发生地震?

陈建民:海城地震是1975年2月4号,实际上从70年开始,地震工作者就开始研究全国大陆的地震形势,当时就认为海城到大连那一带应该是一个地震的危险区,当然这属于中长期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进,观测资料的积累,到了1974年年底,就发现这一地区从我们地震观测台网观测到的一些异常现象逐渐在跟踪。当时专家在这种情况下就大胆做出了判断,报到了省人民政府,逐级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和抗震的措施,所以我前面讲到,没有预报应该死亡十万人左右的地震,预报后才死亡了1300多人。

张羽:其实民间对地震可能也有一些征兆,您刚才讲得非常专业,我理解就像人的生理指标一样,可能是地壳的生理指标,作为民间老百姓来看,可能老鼠出洞、鸡飞狗跳,是不是在地震前也有异常的征兆?

陈建民:可以作为依据之一,鸽子为什么要惊飞,它对震动的感官非常敏感,它有这个神经系统。但是别的因素也可以,它不是说我只对地震有反应,这种习性如果单纯地和地震预报去对,可能还不够科学,或者把握性就很低了。

张羽:您刚才讲到1975年海城地震,我们非常准确地预报了,预计按当时这种地震的规模,可能要死伤十万人以上,但是最后只有1300人死亡,大家马上就会想,一年以后唐山大地震,如果我们能预报到,可能就不会有24万人的死亡。

陈建民:这也是肯定的,因为地震预报和不预报,特别是这种严重性的破坏地震大不一样。时隔一年半,大家知道1976年7月28日凌晨三时多发生了7.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可以说震惊中外,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大的劫难,死亡了24.2万人,伤残16万人,加起来就是40万人,这么大一个损失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是刚才主持人提到的,没有做出明确的震前预报也是很有关系的。

张羽:海城刚预报完,为什么一年多之后唐山地震我们就做不到能把它监测准确地预报出来呢?

陈建民:现在我们把地震预报叫做世界的科学难题,1975年2月4号海城地震预报成功了,不光是地震工作者,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为之欢呼雀跃,觉得中国人走在世界的前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么大的一个地震准确地预报出来,减轻了我们的损失,大家当时可能也会想到,说离解决地震预报这个难关不远了。但是一年半以后,唐山大地震这个大的劫难、大的灾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警示,就是说地震预报至少从科学上来讲不是那么简单的,从科学上非常复杂,需要长期研究、探索和不断积累经验,我想也可能是几代人的事儿。

张羽:我看到一个资料说,当时地震局还曾经派人去唐山地区考察,最后考察的六个人在唐山地震中也牺牲了。

陈建民:对,在那一段时间,很多从事地震的专业人员,包括科学家,包括一些行政管理部门都发现了在华北地区观测到一些异常的变化。所以我为什么讲说唐山地震实际上还是有前兆的,派出了很多队伍到现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但是没想到地震来得这么大,来得这么快。

张羽:我们现在关心的,如果再来这么大地震,我们能预报出来吗?

陈建民:努力。

张羽:今天我们还把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先生请到了演播室,欢迎您张先生。刚才我们在聊,有海城的成功预报,也有唐山这样一个漏报,自从海城之后,我们发布过这种地震预报没有?海城1975年之后有没有过这样的地震预报?

张国民:应该说还是发布过这样的预报,有的预报了以后还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像1996年的新疆伽师地震,当时就通过新疆自治区的政府和各级领导,向下面发布了地震的警报,一共撤出了15万人,所以这个地震在4月6号凌晨三点、四点连续发生6.3级、6.4级地震,这个地震倒了九千间房子,但是没有一个伤亡的,这个地震预测也是取得很好的效果。

张羽:从1975年以后,海城预报之后到现在我们进行过多少次预报?

陈建民:如果说准确的预报不好说,我们只能说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就是要采取一定措施,达到减轻灾害的效果,大概二十几次。

张羽:我还关心一个数字,我们预报当中,预报准确的有多大比例,这个有统计吗?

陈建民:现在因为地震预报有三要素,首先,时间,什么时候发生;地点,在哪儿发生;强度多大。每个要素的预报都非常难,特别是很精确地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在一个很小的时间区间内,这个比例应该说要高于10%。

张羽:我觉得好像我们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很头疼,很难做,如果你报失误,可能当地政府会采取很大的措施,包括对老百姓的生活可能产生很重的影响,如果没有来地震,报了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报,地震来了,损失更大,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陈建民:这是我们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难的问题。作为地震部门,你对地震进行监测,并且要进行预测。刚才你谈到的,不报,地震来了,给老百姓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如果报了不来,不像气象预报那么简单,引起社会的影响。比如说某一个大城市,我们报得不准,引起恐慌或者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像北京,北京停产一天要十几个亿,大概12亿左右,现在初步统计,长三角73亿,珠三角34亿,这么大的经济损失,你报了以后,停产一天、两天、三天,老百姓都躲起来了,引起不光是经济损失,还有社会的安定、稳定的影响。但是这项工作又是关乎国计民生,关系到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震工作者,你要认真履行职责,要不懈地努力、探索。

张羽:你们知道中国在未来哪些地方是地震活跃带吗?我想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肯定也很关心,我这儿有一张图,通过这张图就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哪些地区是地震相对活跃的地区,这张图的名字叫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规划图,这名字太专业了,我的理解是什么呢?中国在未来哪些地震地方比较危险,比较活跃。

陈建民:简单地说就是烈度区划图,这个区划图实际上就是中国大陆960万平方公里,未来多长时间内有个时间概念,大概是50年。

张羽:这是多长时间的图?

陈建民:50年。50年在中国的版图上,哪个地区可能要发生什么程度破坏的地震的危险性。

张羽:陈局解释得非常清楚,什么地区危险,大家看这颜色没有,颜色越深越危险,未来50年,拉萨附近颜色比较深,台湾省颜色比较深,北京的颜色也不浅,它虽然不够深,但是也不浅。

陈建民:北京是八度。这个图就是50年,但是可以允许超越10%的概率,就是说可能有10%的地区达不到或者超过都有可能,不一定所有的都有。

张羽:您作为中国地震局局长,当您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有这么多深浅不一的红色分布的时候,是不是您也不踏实?

陈建民:那肯定。我前两天到美国访问,美国地震调查局是我们对口的同行,在讨论一些合作的项目之余,他就问我,你作为中国地震局局长,你最睡不着觉的事儿是什么,我说我最睡不着觉的就是大中城市发生特大地震,因为使命和职责所在。通过这张图我们看出来,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和多震灾的国家,所以中国的防震减灾的任务相当繁重和艰巨,这个责任重大。

张羽:看到这张图,我想不光您担心,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居民都非常担心,大家都想,如果地震局能准确地预报,我们可能损失会减少很多。

陈建民:我们临时做出减灾时效大概是10%,另外我们做年度的预测,水平高一点,大概在30%、40%,所以我们还是蛮有信心的,把这个地震预报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逐步探索,去攻克。

张羽:所以一方面是监测预报,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设防,提前设防,现在我们地震预防,震灾预防,作为地震专业工作者的一句话就是,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这个地上搞结实很容易理解,就是把房子盖结实,是这样吗?

陈建民:对,如果设防低了,比如这个地区是8度危险性的一个地区,按照6度或者7度设防,地震来了你抗御不了,照样发生破坏。

张羽:当地都有标准吗?比如说北京盖房需要抗几度以上?

陈建民:北京8度。有这样一个要求,就是你说的颜色比较深一点的,现在我们设防的水平高一点的。

张羽:像1976年之前,唐山的房子盖的时候有这样的概念吗?

陈建民:唐山这个地区发生7.8级地震,震中区的烈度是11度,唐山是当时不设防的城市,不设防就是6度以下,房屋建设,只要发生6度能够抗御就可以了,按6度设防的一个城市和建筑物,发生了11度破坏的地震,所以95%的城市建筑全部摧毁了。

张羽:是不是唐山地震以后,全国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时候就对建筑能抗的烈度就有要求了?

陈建民:对。在目前地震预报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更为重要。

张羽:这是我们可以把握的。

陈建民:可以把握的,像美国、日本,日本也是地震很多,大家经常看到日本发生地震,为什么很少听到日本近代某一次地震死亡多少万人。

张羽:人数很少。

陈建民:我们随便一听,像2003年美国加州发生了6.5级地震,死亡三人。像2004年日本的新澙的七级地震,还是城市之下,专业叫城市之下,通俗讲就是在城市脚底下,类似我们唐山地震的地震,只死亡了40人。

张羽:地上搞结实我们弄明白了,地下搞清楚什么意思?

陈建民:地下搞清楚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是一个完整的块体,地下有很多断裂,比如说正好你把一个很重要的工程建设在一个断裂带上,地震就是断裂带的错动或者活动,再结实的东西在这么大能量的推动下也抗不住。

张羽:瞎结实,没用。

陈建民:它也照样要倒,比如1964年新澙的7.5级地震,倒塌了十万余栋建筑物,从图片上看,大概三分之二的建筑物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它倒塌不像咱们看到的是整个垮塌了,形成瓦砾和废墟,它是整栋楼的倾倒或者倾斜,后来一调查,说明地基非常松软。

张羽:我就理解了,我报道过长江三峡大坝,他们在选坝址的时候,说三斗坪的坝址就是上帝赐予三峡大坝的坝址,是一个完整的大石头,这样的地质结构非常有利于这样一个大的建筑物或工程。

张羽:地下搞清楚之后,地面上就可以搞一些应急措施,还有两张图片给大家看,这是美国一个输油管道,这个地下就是一个断层是吧?

陈建民:这是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输油管道,输油管道也是生命线工程,也要防止破坏,在建管道之后,它就探测,发现这个地区是一个断层,地下断层。它就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它用了一些滑轨和软管,不全是钢管。

张羽:这个管子的接口都是可以来回移动的。

陈建民:底下有滑轨,发生地震的时候错动的时候,它可以跟着动,就不会一下切断了。后来在这个地方发生了7.9级地震,这个地方错动了六米,管道没有断,因为是滑管,又是软管,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防范措施。

张羽:后边还有一张图片,讲的实际是青藏高原,我刚从这个地方回来,这个断裂带我看到了,2001年地震的时候一共是400多公里的断裂带,就在可可西里地区。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地区,像这样的断裂带会对这个铁路产生致命的影响,怎么办呢?

陈建民:这是2001年11月14号,在这个地区是个无人区,发生8.1级地震,这是冻土层,这次地震是420多公里地表的错动,我们的青藏铁路正好穿过这个断裂带,但青藏铁路建设之前,必须做地震安全性评价。

张羽:我看到一个资料,在这个地方好像错动了将近四米左右的错距,但是那个地区的路基,包括隧道都没发生大的破坏,他们说了一句话,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的提高勘察设计的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也是防患于未然。刚才我们谈到设防,我们谈到城市的设防,也谈到了大工程的设防,我还看到了一个数据,我们国家地震造成人民的死亡,农村人口占了85%是吗?

陈建民:从近些年来的统计,地震死亡人数60%左右在农村,但是我们国家有八亿农民,有85%的农民居住在农村,刚才看那张图,是高地震危险的风险的地区。

张羽:农民自己设防,也不像城市规划那么容易,这个怎么办?

陈建民: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农民的房子基本不设防,因为大家知道,农民盖房是自己出钱,自己盖,像新疆我去过多次了,1997年伽师地震我去现场,当地维吾尔族的农民基本就用土块建房,因为他没什么建筑材料,房子很不抗震,而且墙很厚,房子很厚,全是土块,房子又不结实,一倒了以后很容易把人砸进去,造成生命危险。从2001年开始就推动地震农居安全工程,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我看到了有几十万户农民已经住进了抗震的新居,不光是抗震,包括其它的灾害,房子结实了可以抗击各种灾害。

张羽:伽师地区是我们国家地震多发区,我也带来了一张图片,实际讲当地群众盖什么样的房子来抗震,其实成本也不高,跟原来的土坯房比较成本也不高,因地制宜。

陈建民:大概一栋房子也就是一万二到一万三百元。

张羽:今天我们也把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抗震安居办公室的主任古丽斯塔女士请到演播室,欢迎您。刚才陈局讲了,原来都是干打垒,土块垒的房子,经过什么样的改变就可以让它抗震呢?您给我们解释解释这个图片,怎么在这个土块之间粘上木条吗?

古丽斯塔:像和田地区现在用的是那种板子墙,板子墙也是木板夹心的另一种形式,基础也有规定,基础是深度是70公分,宽度是40公分。

张羽:就是有标准的。

古丽斯塔:有标准,虽然说是板子墙,等于是结构是框架结构差不多。

张羽:现在有多少农民换成这样的房子了,改造了旧房?

古丽斯塔:新疆打造抗震安居的房子将近有210万户,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9.6万户。

张羽:这些都要逐步要改成抗震民居?

古丽斯塔:从2004年到2008年里五年时间,让所有的农牧民住上抗震房。

张羽:这个工程量可不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光是一个土建的事儿。

陈建民:对,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新疆是走在前面了,但是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有18个省份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示范工程。

张羽:这都要在全国全面铺开推广吗?

陈建民:我想最终要全面铺开推广,地震是宁可千日没有,不能一日不防。

张羽:刚才我给大家展示了一张图,我们中国大陆未来50年地震发生的区划图,我们在节目最后我们以50年为限,陈局给我们预测预测,未来50年我们国家监测预报和设防的走向或者形势。

陈建民:我们想从抗震设防这一块应该说会走得很好,中国又是一个多地震、多震灾的国家,通过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我想会做得好。这里既有科学技术的问题,也有其它社会问题。我想作为地震工作者,我不敢在这里预测一个定量的值,但是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通过全社会的支持,我们地震预报的事业一定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到那个时候一定会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张羽:最后我想用陈局长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节目,那就是地震,像这样的灾害,宁可千日不来,不可一日无防,谢谢陈局长参与我们的节目,谢谢。(完)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