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老地震学家的著述

老地震学家的著述




徐祖哲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的科学观(一)




图片:


图片:
本文从地震局长们16日的谈话,看地震科研的方向和方法。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中国地震局专家罗灼礼16日下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针对网友“什么样的地震能预测”的问题,修济刚回答,现在我们只能说对一定类型的地震,在一定的特定的地区内,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但有大量的地震,地震前没有掌握到足以能够判断的前兆依据,很难作出预测。
  有网友发问,“预测地震是否应该走群防群治的路?”罗灼礼回答,根据40多年的地震预报的实践经验,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教训都表明,专群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路子,因为毕竟一次大的地震来讲,前兆异常的范围是很大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光靠专业队伍还是不够的,毕竟它的数量还是有限,群防地震应该成为地震危险区的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我认为:罗灼礼局长这一点讲的很好,“专群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路子,光靠专业队伍还是不够的,毕竟它的数量还是有限。”实际上,从邢台、海城地震开始,国家地震局确实非常重视“专群结合”,在一段时间内,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有一点要指出。地震部门经常把群众看成是“非专业”的人,所以在唐山地震的余波逐步消退之后,“群”就慢慢的退出了观测的交流之中。唐山大地震给了我们32年,地震局依然交出的是不及格的答卷,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罗灼礼局长说,“光靠专业队伍还是不够的,毕竟它的数量还是有限。”其实,地震专业队伍不光是人数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专业面窄小。尤其是在地震理论没有突破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未来的突破口在那里,所以一味将自己认为是“专”,实际上是排除了相关的地震外的“专业队伍”,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国家一再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反而造成了今天汶川的悲惨灾害局面,和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关系。512大地震发生了,而有关人员却强调没有什么临震异常,是突然发生的。 这几天,大家忙于救灾,不过顺便提到地震预报问题,之后应当深入讨论。作为在唐山地震之后多年从事地震临震预报科研项目的参与者,我认为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目前地震理论没有解决,的确不可能准确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三要素。就是有个别案例,也不能作为正式依据;讨论汶川地震能不能预报,不如讨论要用什么样的措施尽早突破地震预报的难题;或者是对国家地震局来说,地震科研道路与方法何在?目前的运作方式有那些问题和不足? 2,所述的“上万只蟾蜍集体迁徙”,还不能证明就是与地震相关,但是如果地震部门当时不是简单否定,而是在周边调查其他物种的异常有否(经过网友转告,已经有其他物种的异常反映),至少可以让此次地震得到周边究竟有没有动物异常的记录,有?还是没有?要有,有几种,时空分布如何?这才是科学态度。建议不要让“蟾蜍们”影响正常的讨论。我发现,有的“业内”人士对“蟾蜍们”加入到地震预报的科学问题中来,是非常感兴趣的;似乎否定了“蟾蜍们”,地震局就得到了“加分”。希望媒体人士,也要多从现代科学实验方法,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讨论,不要因小失大,跟在“蟾蜍们”后面扭动,要提升讨论问题的水平。 3,许多其他专业部门,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了具有理论意义的地震异常,在唐山地震后,作为地震局的客人,一起进行了多年工作。这些专业问题,通过正规的科学方法,可能会得到突破,正式纳入到地震的“专”之中,从“群”变化为“专”。我以为,在地震的正规专业不能突破之前,这个方向应当是地震局科研项目的重点。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甚微,当然这不是其他行业专家的问题。

既然地震局还没有找到突破方向,那宝贵的大笔地震科研经费是否要有那怕是50%向地震部门之外来招标?地震局的科研经费使用方向和数量、地震局的出国考察内容,也要经过开放式的“人大、政协”“院士”“科协”“科技团体”“地震受灾地区代表”等来逐年进行检查。 4,地震研究是一项复杂的事情,有多个方面。而地震部门领导却有举一漏万的片面工作方式,如以说法“仅仅北京一地,就有上百位民间专家,或者说是爱好者长期从事地震研究,向地震局反馈信息。他们每天都会发出有几十个地震预测。如果每次都发布预报信息,显然将使预报完全失效。” 上述情况是事实,但并非是全部,还有好多“非民间”的专家,为什么不说一说呢?地震局所指的“专群”中,相当多的一些“群”并非上述民间专家(就是这些民间专家也有人确有才能)。而是其他行业,而且是高科技行业的专业人员,他们对地震局来说,是“群”,而在专业方面,却是地震局的人士所达不到的“专”。就是许多民间人士的工作热情也是地震局的官员所不具备的,难道不应当学习吗?至少,没有听说你们每年给这些民间人士开会,讲课、普及地震知识。你们是铁饭碗,拿工资和国家的各种补贴,人家可是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 (事例之一,地震局的“倾斜仪”测试不到许多震前的“地表倾斜”;然而我的仪器就准确记录了北京郊区小震前的倾斜活动,还有日本7级地震之前的10余小时的地表倾斜有周期规律的活动。使得北京地震队(原名称)的领导在北京一次地震的次日,专门带队到我的实验室来询问原因和学习。他们的仪器是电感耦合,长周期漂移信号全排斥了;而我的仪器是光电结构,几小时长的“晃动周期”都无一遗漏。)
5,唐山地震以来的众多前兆异常,地震局是急功近利,只是想从观测上对应地震三要素,而没有按照科学方法,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仪表研制和观测的结合,从获取机理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这样,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时机,还造成了极大的科研浪费。例如,没有获得与地震理论关联的模拟量参数和规律,却急于制作多种数字化仪表。就是今天,你们把唐山地震的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也计算不出“三要素”,你们何必要花费大量的经费,从1980年就开始推行预报参数数字化、网络化?
6,从汶川地震后,通信全面瘫痪看,县地震局也无从联系。国家地震局将地震重点区域的基层地震局电台停用,以为有了公众通信手段就可以了。却不知,电信部门反而一直都在鼓励专业部门使用自己的“专网”,与电信公众网互为补充。
从这一点来看,地震部门对于严峻的地震形势就没有足够的认识。建议,国务院对地震局的官员像对“歌手”一样,组织专业人士进行基础知识考核和工作业绩、科学方法的考核,淘汰不合格者。 最后:我不赞同罗局长所说的:“群防地震应该成为地震危险区的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别在地震发生巨大灾害之后说应景的话语。因为,现在我们都知道汶川周边是“危险区”,那汶川之后是那里?罗局长能够告诉我们新的“地震危险区”吗? 地震理论既然你们专业队伍都搞不出来,在一个个的地震之后,遭到群众广泛批评。那末,“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就能够突破地震理论吗? 我认为,地震局除了相关预报和抗震管理之外,要大量压缩管理部门和冗员。要将地震科研平台建成“科技创业中心”、“地震科研孵化器”,组织地震内外的地球物理专业和其他科技专业的人士参与观测、记录、实验、分析等科学工作。而且,外部人员获得的经费不少于50%,并进行阶段性考核。 下面列举部分历史资料,供参考:


看地震时的爆发力很复杂,上升、旋转,才能形成这种后果。
因地制宜的研究,陕西地震局也加入煤矿的研究。

汶川地震难道就没有前兆出现吗?比唐山地震还大的地球活动,就没有一个300公里的孕震过程和微破裂活动的过程吗?



当年是内部发行,这就是唐山与汶川的不同。当然,有些涉及高科技的资料,我们也不一定都公布,至少要让中国人先搞出来。
看,1976年,地震部门的同志“态度很谦虚,作风也科学”。

这么多领域的参数在“汶川”要是都没有,建议立刻取消地震局的科技处。没有异常何必研究,要有异常,绝大多数群众都在“群防”,也用不到地震局。

上述目录的最后一篇

大家慢慢读,没有时间录入,其实开会讨论的口头内容还有许多。另外,还有一册电磁波异常的专题文集,收录了几十篇报告。


从中部分材料可以看到,所谓非地震局的“群”,都是中科院、各专业部委的人员。当时,受到礼遇。

西北工业大学

鄙人的材料

核工业部研究所

中科院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原电子工业部研究所



海洋局情报研究所



中央气象局天气研究所



中科院北京天文台



航天工业部701研究所




这是理论研究
文章未完,谢绝转载。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天、地、人”—从唐山到汶川的科学观(二)






前言
我的系列文章之二,讲的是“天地人”。之前特别恳请大家在下面的科学讨论中,平心静气,对地震科研感兴趣的网友,阅读和讨论后,欢迎交流异常现象和观测方法。不要情绪激动,谴责甚至谩骂都无助于解决科学问题,直接的后果就是会阻止我等知情人发表博客。

衷心希望在博客后面,不要留下不文明的语言。如果地震科技人员都不能出面讨论问题,对地震问题的讨论更为不利,何况管理、调度等责任的确不在地震专业的许多专家和工作人员。




地球物理所的钱书清研究员报告电磁波的情况

汶川地震将“临震预报”推向前台

作为一位业余地震研究人员,深知地震临震预报的艰难。有人说气象是报近容易,报告远难;而地震则相反,是报远容易报近难。其实地震预报,无论远近都困难,研究周期长,缺乏对比资料。地震“下”和地下“板块”有关,“上”和日月相联。一方面,差之厘毫失之千里;另一方面,异常连连呈现却又引而不发,使“临震”处于预报和否定的两难之中。

从唐山地震以来,无论是准确预报地震三要素的数学模型,还是地震的临震突暴机制,不仅都还没有破解,甚至还不知道距离终点有多遥远。

当人们对地震的难度和机理缺乏了解时,无知而无畏,以为一个案例就解决了预报问题,急于以预报地震为工作目标。在遭遇诸多难题,漏报、错报的交替后,“短临预报”已经弱化,重点转向了“机理研究”和着眼于抗震的“地震工程”,又难于用具体的工作目标来量化和制约。

突然一声巨响,汶川大地震当头一击,躲避不开的“临震预报”问题又压到面前,使地震部门尴尬、被动。似乎又回到唐山地震之后,社会的责难、声讨局面。

科学方法决定预报研究的成败

地震研究,特别是地震预报工作牵涉多方面,我仅围绕“短临预报”讨论。中国的近期大地震,几乎各有各的“个性”,爆裂之后断裂带一泻数里伤人、

毁物大同小异,而孕育过程的外在表现却各不相同。在现今条件下,地震不可能必然预报出来,但是积累地震资料的工作不应当放松。应当不失时机的为最终的“破解”,一点一滴地汇集星星点点的材料和主动观测、试验,要为了“破解”,而逐步地“逼近终点”。

不论是从工业社会的科学试验手段,还是从信息化环境的网络支持,人们已经掌握了自然界的多种秘密,尤其是航天活动,更使人们掌握了探索宇宙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然而,此次汶川地震预报的失利,正反映了地震科研在这方面的缺失,我指的是科学方法、战略与战术力量的分布与多专业结合上显现的不足,在“短临预报”科研上投入的力量与破解地震的着力点出现偏差。

地球是在不断运动中,地震也是在地球运动中不断孕育形成,因此地震活动与地球上的动植物、与周围活动的人类自身也有关联和反映。

公众和媒体都可以列举出现各种异常,无可指责,例如“蟾蜍”和毒蛇出洞等等。我以为,地震部门不要去辩解,而应当有将“异常”确认和列入调研、观测的流程,平日做了工作,有了准备才能应对自如,以科学的数据讲解、回复公众的问题难道不是宣传地震防震的义务与责任吗?这恰好是地震科研所缺乏的态度和计划,破解地震要和刑侦“破案”一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恢复隐藏地“链条”,最终达到破解。

地震涉及“天、地、人”

地震是天地间的电磁和应力活动,最终以大地板块的机械运动体现出来。然而在地球上有了人类之后,人不仅要感知天地的关联,还要将其他生物和人类自身的感受加入,形成了“天、地、人”的关系。这个过程主要是科研活动,需要的是积累现象、辨析原因和规律获取。

几十年前开始,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地震局也以接受内部、外部的“预报意见”为“重点”,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甚至出现人为制造的“临震”紧张局面。地震局固然要开门纳客,听取意见,但是也要心中有数,毕竟你自己报告不了地震的三要素,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无妨。假定数学所要是没有人接纳听取“1+1”的外来报告,还有情可原,而地震局作为政府部门,是不能不开门的。

但是,地震部门的重点并非是辨析谁的结论正确,以“震例”为评价依据,极大多数情况都是所谓预报报告不实,但是且慢,切记“报告不实”并非是地震局的胜利。而是要从报告的要素中“去伪存真”,从多种“风马牛”的不相关因素中寻找科学依据。例如,人体在地震前的异常,本来是与“地球物理”无关,但是群体反应的出现,似乎就有了关联。

亲历者的感受是重要资源

土耳其文化部出版了研究报告《地震前兆》,是由国立哈契泰派大学大地物理学教授乌鲁索伊与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教授池谷联手写成。两人曾以面谈、电话及网络问卷方式,取得1995年神户地震灾民1711人及1999年马尔马拉地震灾民450人的震前征兆感想。归纳出在震前一日,灾民有莫名头痛、头晕、恶心、呼吸困难及突然疲惫不堪的感觉,此外,婴儿也惊醒啼哭不止。

作者说,造成人体感觉变化的主因是受到大地气压及磁场变化所致。在空气静止无风的情况下,仍可听到住家附近树木的树叶沙沙作响,或嗅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瓦斯臭味,以及精神异常病人突然有惊恐的行为表现等。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科学家指出,人在地震前的短暂时间内,也会表现出异常。例如美国旧金山海湾地区的居民在地震前72小时内,曾出现烦躁、易怒、头昏眼花、头痛、恶心等征兆。

唐山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也有更多的的前兆,由于历史原因,只有局部地区编印了地震亲历材料。至今地震重视的首推“大地形变”,“天空形异”次之,而“人的感觉”却未受重视。笔者惟一见到的“地震百人亲历记”是唐山市政协在1995年编印的。1985年,我就建议编印“唐山地震亲历记”,以纪念唐山地震10周年,可惜再催促也没有下文。

唐山震前的“地震病”

唐山地震前夕,全市笼罩着一种诱发病患的神奇因素。一些人在少年时期,或者多年前患过的种种疾病,本来早已痊愈。然而,在地震前夕,突然旧病复发,任何药物也难见效果。然而,地震之后,这些患者却不治而愈。

据记载,开滦赵各庄矿退休老工人张雄飞,7月初,几十年前患的肝病首次复发,治疗无效遂转开滦总医院,此处竟然集聚了一批同龄,同病史的患者。而且每人至少有过一次处于病危状态的“假死”经历。病人痛苦异常,医生因无奈而歉疚。

老张又转往马家沟矿医院,此处内科病人激增,达到自搭地铺“住院”的程度。病人多为平时很少生病,甚至此生首次住院者众。26日,老张只好出院回家,次日傍晚身体明显好转,精神兴奋无倦意,28日快1时才进屋睡觉。

地震后,在医院住院的病人纷纷回家,可是这些突发病人,曾经治疗又不见疗效的病症,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中,也有滦县的一岁张姓幼儿在唐山临震前昏睡“假死”,无法治疗,地震后即刻恢复。而其父母在从张家口紧急返家的过程中,双双被砸死在换车中的唐山火车站。

由于经济条件,更多的是对对地震专业方向的认识,唐山地震的许多关于“人”的案例和数据没有汇集并进行分析。美国在“911”之后,决定对在场的几千人进行30年的跟踪观测;唐山在近年也开始对亲历地震的一定数量人士进行观察、分析(材料我暂时没有找到)。但是,我们的调查规模和科目的细致,特别是专业之间的跨度程度与沟通是远远不够的。
电离层


投影上是原电子工业部电波传播研究所的王元芳先生正在讲解的电离层异常



王元芳先生(左)

耳鸣和无线电相关

唐山地震时,我记录到震前无线电波的传播和辐射的异常现象,并开始研究。听说北京邮电器材厂的一位女工李某,在大震和余震前总发生严重的耳鸣,痛苦不堪。恰好她们工厂中有铜丝网制的“屏蔽室”,这是可以隔离无线电波的一个7—8平方米的房间,遂请她在感到难受时进去试一试。

谁知她打来电话说,当日感觉难受,进了屏蔽室就恢复了正常,再也没有难受的感觉。只要一出来,症状便立刻恢复。为了进行对比,在北京西城月坛地区设置的接收机出现异常干扰时,她在10多公里之外的东郊酒仙桥也同步感到难受。10多个小时之后,按照国家地震局的报告,唐山一带又发生了4—5级余震。

据分析,一般人的抵抗能力较强,所以对无线电波的干扰反映不大,而身体较弱的人和婴儿则不能抵抗较强的电波辐射。有的人耳鸣是自己的生理原因,但是因此否认人的异常,不做研究将是资源流失。由于具体条件,这样重要的案例和更多的案例都没有观察分析,错失良机。

唐山主震区产生大量“地震病人”,估计其中原因之一是和电磁异常有关。另外也有人心烦意乱、精神紧张,转向心脏病、心音低弱、心律不齐、萎靡厌食,也可能和地表的氡气等化学辐射有关。

扩展视野改进地震科研方法

上述问题,仅仅是地震研究、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一个支流。在地震孕育活动影响地球的诸多变化,也同样应当作为重点。如果从大量人的反应出发,探索影响他们的无线电信号的特征,再进一步制作仪表观测,积累多年至少可以肯定、或否定若干重要因素。

我上次列举的材料,涉及电磁、声学、海洋、天文、生物物理、电子、电离层等等,要是都以所述异常向专业的实质探索,必然加快地震机理研究和预报进程。

如果说,唐山地震的现有数据,就是今天在任何计算机中都不能运算出三要素的结果来,那地震科研的方向和投入重点是不是应当调整呢?至少要把地震前兆的基本要素扩展一些,从传统的地球物理因素中扩展。

地震前有人生病、耳鸣,但是生病、耳鸣不等于要有地震。

分析生病、耳鸣的原因,找到信号来源,异常和地震断裂突爆的前因后果,才能够为地震机理和预报提供支持;

一个(生理)项目不一定能够提供依据,但是坚持下去,2个、3个、50个、100个项目做下去,总会找到、逼近地震孕育的实质。

这就是我的地震科研观,从一个、二个项目开始,从多个项目的汇集,有得有失(其实否定也是得)地来论证地震科研的科学性。



如果大家知道临震异常,欢迎与我联系、留言


文章未完,谢绝转载。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从唐山到汶川的科学观(三)——辨证法的缺失








唐山地震32年了,在国家和地方的重视下,我以为地震科研并不缺乏经费,也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当然,我的系列文章还是围绕着“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讨论。在地震震中定位、地震地质、地震工程等等方面,凡是属于“地学”的领域,我国专家的确是“专”,有成绩、有水平,但是,并不等于临震预报,也都达到“专”的水平和能力。


预报还需多“行走”

听到地震局官员在人民网的讲话,如果说在30年前他们这样讲,还有情可原。现在,还有这样的无奈认识,就是缺乏辩证法的表现,甚至脱离了科学规律、缺少科学路线安排和科学方法的组织。从行政组织出发看问题,既然叫“地震局”,就一定能够组织和完成“地震预报”。

别说与地球打交道,就是咱们北京的“地铁”修通运行之时,头一年都称之为“参观”。您实际上就是乘车,但是人家叫“参观”,区别在于,至少可以随时停运,不与公共交通的定时服务相比。

因为有了30年前的“地铁参观”,现在再开5号线,一下就是满负荷,您要再想组织“参观”几个月,乘客当然不干了,地铁领域已经成熟起来了,可以达到开通就是满负荷。

而地震局以为自己叫“局”,就真的能够预报了。都没有一个“演练”和“实习”的过程,命名“分析预报中心”,给了领导和社会过高的期望值。过去的朝代,有个职务名词叫“行走”,这是中国的辩证观,你要当官,先别跑步,先练习练习“行走”。

地震局的“分析预报中心”,和气象局的“分析预报中心”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你们还是要先“行走”一段,可惜错失良机,让汶川赶在了前头。

50年前,中国计算机开始执行“紧急措施”时,本科资格的教学还叫“训练班”,就是这样,经过2年的训练、学习,反而出现了王选、金一廉等一大批将才、帅才。


专群的划分造成失误

地震局的认识观,自己是“专”,其余的人都划为“群”。

引用中国国家地震局修济刚局长讲话:(用蓝色表示,后同。)

[修济刚]:实际上,我们就是在使用这种专业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方式在做工作。专业是指我们用仪器监测到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群测群防是指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所发现的明显的异常现象,并及时报给地震部门,供分析参考。专业部门根据多方面的综合资料作出判定。 [14:38]

一方面地震局承认地震理论还没有过关,一方面又自认为自己是“专”:“专业是指我们用仪器监测到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你没有抓到规律,也没有数学模型,更没有几十次破坏性地震的观测预报经历,凭什么就认为自己是“专”呢?

当然,“群测群防是指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所发现的明显的异常现象,并及时报给地震部门,供分析参考”,这不错,问题是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多,不够深。但是,在地震局的“专”和“群”中,缺失了一大块,就是从新中国建国的科学规划成果到改革开放中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他们才是中国科技产业的主力军。这个力量,在地震局的“二结合”中,没有了地位也就没有了座位,不能不说是地震科研的失误。



破解预报还需“孵化器”


地震的孕育活动主要是地质力学,根据地球板块结构形成着力点,最后断裂形成地震,地震的中长期分析与预报基本上是成熟的。在唐山地震之前一年多,我就亲眼看到国务院“京津唐渤张两年内将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红头文件,并在单位向所有人员传达。

但是,要说地震断裂的“三要素”,不仅涉及地质力学,更与太阳、月亮活动、与天空电离层等相关。就像“开刀”得靠外科医生,而CT、B超、核磁共振等等一批医学工程设备,还是要靠医疗和电子,靠材料、机电、机器人和软件等等的合作来突破。航天、现代医学,直到现代农业都是这样做的,而地震的“专群结合”,还停留在“文革时代”、停留在“赤脚医生”的结合水平,真让人感到痛心。所以,我在前述文章中,才提出了建立“地震科研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的概念)。



频谱带来量变和质变


我是自动控制专业,专业特点就说讲频谱,控制对象的活动过程与系统的频率特性相关,系统特性决定了目标的过渡过程。地震是一个复杂的天体(从宇宙来看,就是一个星球)运动。从静力开始,到缓慢的周期性蠕动,再到震前的快速震动,一直到板块微破裂时的高频辐射,是一个时空运动的长轴,涉及多种专业,而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和动力。

众所周知,电学从宏观上都是电磁活动,而又细分为直流电、低频交流电,但是,当其频率不断上升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强电(高压、大功率)和弱电,弱电又分为工业和电信诸如此类,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通才”。

如果说,在低频率活动是地学的强项,而地震短临活动则有大量的“高频活动”,这些专业就转变为“电磁波”。大家知道,电动机的电磁作用,和电信部门所讨论的电磁辐射,有相同之外,又有实质的相异部分,也不是一回事。再往上,再高的频段还出现了脑电波,电信人也不一定懂得这些活动。而事实证明,就是脑电波的活动与地震临震预报也有关联,因此,没有专业科研单位的合作,是没法搞清楚的。更不要以为,找到合作单位,提供了设备,就是合作了。地震局不是用CT的医生,而是要做探测地球的大CT的研发者,之后才能投入观测预报。

总之,地质力学的活动,低端部分是人和仪器可以直接感受到(地下可以用传感器或爆炸的振动波等去研究。);而高频活动部分则是人们还不能直接观察与记录的,要靠试验系统、智能系统去记录分析,甚至开始时要依靠间接反应去研究(用军用雷达看不见隐形飞机,那我们就用气象雷达去看它喷出的热气,不是也一样吗?)。而地震局在这些问题没有搞清之时,就盲目建立预报信息系统,才会造成所谓的汶川地震“没有什么临震异常”。

信息化是在对抗中发展的

所以,当大批网友在网络上辱骂地震科研人员时,我认为他们的确很委屈,就像没有“猫”(调制解调器),非要把电脑直接连接到电话线上,能够上网吗?而地震的“猫”在何处,基本上没有立项进行系统研究。

信息化的进程是一种对抗,信息化的发展实质就是对抗,地震科研为什么失误,就是因为没有剖析这种对抗的层次和方向。

当前,把地震局研究的许多种仪表、设备,拿出来让院士、各专业专家审视,一定会发现许多“不匹配”的环节与接口。

总之,地震的作用是多种物理、化学因素的重叠,从地层深处到外空(有具体的观测资料,将陆续讨论),影响是交互的。

在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受的因素起作用。例如,唐山地震时,电子、物理专业的单位发现,不仅余震之前也有电磁波辐射,而且几个城镇,因其地下构造不同、板块大小不一,辐射出来的电磁波频谱也不尽相同(和敲击编钟的声音不同类似)。一看记录仪,大体就知道是唐山老震区,还是新地点。如溧阳地震前100分钟,我就看到强烈的电磁波辐射,但是波形不同于唐山,因而猜测是在我国东部,但非华北,并据此通报国家地震局科技处刘毅。

通过,上述讨论,至少可以看到,地震部门的人士面对汶川地震的严重破坏和惨烈后果,他们的底气所有不足。

[何永年]:“对于地震预报来说,我们现在有一些前兆的手段,主要是地震学本身就是地震活动,这一次汶川地震我们现在最近查了一下地震记录,确实在它之前是没有这种异常的前症,现在听说地震前那有很多的动物的异常,包括青蛙搬家这些说法,这都是很可能的,因为在预测大的地震之前往往会有很多动物的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可能老鼠白天出来了,像鸡飞上树了,像牲口不肯进圈了,这些现象都是会有的。”


汶川惨烈损失能够震醒固守思维吗?

地震没有“一对一的预兆”,能够为预报所利用,要从现象到本质,营口地震的预报特例并非理论突破。

唐山地震给了我们32年时间,看看地震局的被动和无奈,就知道他们真的是在“临震预报”上缺少科学的辩证法、缺少工程科学的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控,没有科学的布局。在唐山地震漏报后的类似讲话还可以让大家接受,但是,讲了几十年,还是这种认识,使我很失望。我不得不尖锐的评述,让我的这段文字以何局长在人民网的讲话结尾吧,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但是往往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异常现象出现了,之后并没有跟着地震,因此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地震工作者,如何真正分辨是地震引起的前兆,还是由于别的原因引起这些异常,现在我们的认识还很不够。”

----------------------------------

衷心希望大家要读我的和许多专家的文章,不要随意谩骂,有的网友也指出,要是这样骂人,下次地震还是难于预报出来。对网友的支持和鼓励,我表示衷心地感谢。


抗战时,我的父母逃难到成都,我出生在成都,是成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我不能到成都去参加抢救,但是,以我对地震预报的认识,那怕是为中国地震科研有一点点推动,也是微薄地尽力了。


谢绝转载,文章未完,待续。

欢迎批评、讨论。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老地震学家的著述

http://blog.ccidnet.com/blog-htm-do-showone-uid-53507-itemid-305026-type-blog.html


2008年05月13日 23:30:43

汶川地震前兆记述(19日20时增补)







一、从都江堰逃命出来!一、袁夏在博联网上的

-------同事妹妹小彭在电话那头痛述



星期一的上午,都江堰鱼塘里的鱼不停地往上跳,很多人还跑去抓鱼了。

评议:鱼跳就是一种重要前兆。在唐山地震之前,据蔡家堡、北戴河一带的渔民说,鱼儿象疯了一般。在7月28日前后,各种鱼儿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遇到了从未有的好运气。歧门河闸附近,光着身子的孩子们用小网兜鱼,鱼儿简直是往网里跳,数小时就能兜几十斤鱼。
  唐山市赵各庄煤矿陈玉成说,7月24日,他家里的两只鱼缸里的金鱼,争着跳离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的金鱼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
  唐山柏各庄养鱼场的霍善华介绍说,7月25日,鱼塘中一片哗啦啦的响声,草鱼成群跳跃,有的跳离水面一尺多高。更有奇者,有的鱼尾朝上头朝下,倒立水面,竟螺旋一般飞快地打转。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的船员介绍,7月27日,油轮周围的海蛰忽然增多,成群的小鱼急促地游来游去,放下钩去,片刻就能钓上一百多条。

  2.失去”理性”的飞虫、鸟类和


中午,天突然黑得差不多像晚上。

评议:海城地震资料:震前一个多月来,在丹东、岫岩、盘锦一带,出现有强烈刺激臭味的“地气雾”,紧迫地面,高不过二、三米,十分湿润,有如“雾潮”,一波一波袭来,但却无风。雾色白黑,疏密不均,可见轮廓,随雾掠过,时而天顶星光如洗、时而漆黑如墨,雾的生消很快。震时雾更浓,随即消失。

唐山地震临震前,也有报告说,紧贴地面出现黑雾。

.




二、“亲历北川记”—新浪李承鹏的博客0515-08:44

在北川12日这天的大地城前十几天,曾经发生过一次地震。 感觉得到地在摇动,可有关部门说“莫得事的”,所以大家就认为“莫得事的”。毕竟,在段大姐这38年记忆中,从来没有过大地震。(据说5月2日在甘孜发生了4.7级地震,可是,还没有从地震局资料中证实。)


北川文教局的李长青的叙述更为清楚一些,那天他午休刚醒,大地响动,他慌忙跑到七楼顶上,发现全城房怎么都在往下倒,他就趴在楼顶平台的地上,使劲抓住边沿,楼一层一层往下落,最后他落到地面上,但水泥和木材把他的腿卡住了。那天山体的滑坡导致四处灰飞,所以天变得很黑,下午两点过就像晚上一样,有很大的烟雾扑过来,人们根本分不清方向。




(编者评议:正在请他们核实是地震前就黑天,还是地震后。当事人只要叙述经历,不要解释原因。毕竟这是我发现第二个讲述“天黑”的记录。)




-

评议:一般人不知道,唐山地震临震前,就有地面黑雾存在。据认为是地表低空的电离现象。

大地震前都有强烈的电磁现象,最经典的是日光灯无电源自亮,搞无线电的都知道吧?

还有地面钢筋相互之间冒电火花.

-





三、采访南宁市地震局蒋维松局长

南宁市地震局在南宁市范围内选择了7个养蛇场作为人工观测点,并且安置摄像头,对约12000多条眼镜蛇的行为习性进行远程实时观测,用于临震预报研究。
  关于地震前的动物预兆,我认为是应该重视的,因为地震这种极具毁灭性的自然现象。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既然入地难,我们为什么不运用地上的一些震前宏观预兆,来研究预测地震。因为某些动物具有的一些特殊机能,确实能够提前预感到地震,如蛇、蟾蜍、老鼠等。


这次汶川大地震,我们南宁市地震局的动物地震观测点的眼镜蛇在震前便有异常反应,而且非常明显,许多蛇不进食,急躁不安,有部分发生碰撞受轻伤,有一位饲养员在地震前还被毒蛇咬伤,现在还没有痊愈。

评议:有网友质疑?四川地震,南宁的毒蛇怎么会有反映?其实,先要知道蛇的异常感应来自什么物理参数,如果是无线电辐射,那是有可能传递到千里之外的。当然,还要在以后的实验中证实,或是以多个地点的反映是相互映证,这就是地震局应当做的科研工作。

-

四、5月11日我正在茂县和汶川 (新浪俞钟的博客)(2008-05-16 14:50:34)



5月11日我和制片人、司机、北京华龙公司特技师老张四人在震中地区看景,11号去茂县和汶川,晚上很晚返回卧龙熊猫山庄拍摄地。
第二天早上很早开始拍摄,那时天空一丝云都没有,后来突然乌云密布,天气变化得很异常,但我们也没有想太多。中午12:40全组26人集体前往巴朗山。

1点半左右我们到了巴朗山山口,在海拔2500米高的地方拍摄了半个小时。2点10分,爬到了海拔3500米高度。我当时坐在车里感觉车有点不对劲,就问司机说你为什么总甩方向盘,他说没有,我说车在晃,是否轮胎出问题了,他也说没有,可能是山路不稳,所以我也就没太在意。
再过了一会,我们就感觉到山崩地裂,整个车和人都在晃,只见离我们1公里远处有座山从正中裂开,突然就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砸在我们刚才拍摄的地方,而刚侧身而过的一辆车也瞬间被倒下的山体吞没。(第二个讲述地震前突现乌云)

-


五、成都的朋友在本文的评论中说到当地的异常:

1.地震前1个多月成都市区的一个小区内每晚都有几十条毒蛇从地沟里出来连续弄了1周,弄得人心惶惶怕伤着小孩子这件事情是“成都全接触”报道过的事情。

2.地震前3个月四川的农村出现天坑,村民一大早醒来屋后就出现一个大坑深度5米直径4-5米这件事情也是在“成都电视台”播放过的,天坑数量很多不断的在发生这种奇特的现象。

3.我家养的6条金鱼在一夜之间突然死了剩下了两条就在地震前2天发生的。


从唐山地震的临震异常来看,电磁辐射是在大约一个月内频繁出现的;海城地震前的“热岛”现象(局部地区气温上升),也在前一个月中出现“地气雾”“热异常”,地下生活的蛇等爬出,不足为奇;水中的鱼,受到辐射死亡也是可能的(不过要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中重复,才有研究价值。个案仅供参考)。

所谓“天坑”,地震前夕会发生地形变,而且会反向摇摆,如果在地质特别的地点,也会发生塌陷。但是要分析其数量、区域和时间,已确定是否人地震前兆,特别要与地质现象区分。

----------------------

六、一座突然紧张的城市

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 16:54 财富时报
  2008年5月12日的成都,天空阴沉。
  张国强住在成都的双楠小区。两点起,家里平日安静的小狗一反常态,不停地叫着,无论怎么呵斥都无济于事。张国强虽不知道这具体是什么预兆,但还是觉得不太妙。他本能地从衣柜里取出毛衣,刚套在身上,就立马听到“轰”的一声。这是一道自下而上的闷响,桌上的笔记本电脑猛地晃了一下,房屋开始剧烈运动,人恍若置身搅拌机里一样,天旋地转,墙壁似乎随时会朝自己砸过来。
  坏了,地震!

---------------------------

七、英国游客在卧龙保护区遭遇地震

(泰晤士报5月16日--参考消息18日8版)

12日大地震发生时,19名游客组成的旅游团正在卧龙大熊猫保护区游览。三天后,直升机将他们送到成都。

黛安娜-阿特金斯说:当时她看到正在吃竹子的大熊猫开始焦急地走来走去,就觉得要出事了。

巴里-杰克逊说:突然我们听到巨大的声响。脚下的地开始摇动,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


八、工程兵维护大队都江堰执勤点平安规避地震


中国军网成都5月17日电刘福勇、赵洪武、张华君报道:“多亏预警及时,要不我们3个人的命早就完了。”谈起5月12日发生的那惊魂一幕,成都军区某工程兵维护大队都江堰某分散执勤点战士张红新依旧心有余悸。

  5月12日中午,在驻地,细心的班长张文看到执勤点喂养的狼狗突然变得狂燥不安起来,墙缝下的蚂蚁也不断地往外爬,“莫不是要发生地震啦?”张文把平时学的防震知识与这些反常现象结合起来,心头掠过一丝不详预感。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另外2名战士,让大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迅速设置了一些简易预警装置。

  下午2点多钟,列兵赵鑫伟发现狼狗变得更加狂燥,脚下地皮也在颤抖,“地震真的来了!”他大声叫醒执勤点的另外2人。班长张文听到预警信号后,顾不上穿衣服,赤着上身跳下床,拉起赵鑫伟和另外1名战士就往开阔地狂奔。3名战士刚刚在一开阔地卧倒下去,身后便传来一声巨响,营房垮塌,尘土飞扬。战士们惊魂未定,山上一块滚石落下,刚刚还幸存的厨房半壁墙瞬间被夷为平地,前后不到5秒钟。

  “5秒钟,救了3条命!”工程维护大队预警及时成功规避人员伤亡的事受到军区司令部领导高度肯定。该工程兵维护大队每个月都要组织一次战备演练,并经常进行防洪、防震、防火等自然灾害常识和自救教育。去年7月,该大队同样也因预警及时,成功规避过一场泥石流灾害。



---------------------------------------

由于当前大家关注抗灾,地震区的受灾群众还顾不上描述地震前的异常,相关资料极少,但是这种异常资料对于记录、分析、破解地震,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依据是十分重要的。欢迎大家关注和支持。上述案例仅仅是一些样板和示例,要在今后进行更深入的工作。



大家如有发现请告诉我,谢谢.正在和地球物理专业的朋友们讨论中.



据悉:按照惯例,我预计地震部门的汶川地震的前兆现象调查组,在抢救工作告一阶段之后,也将出动。再我的后续文章中,就有唐山地震工作队汇集的“前兆资料”介绍。



-

2006年6月28日,我们和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召开了“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电磁异常研讨会”。



唐山地震前有多种电磁波和雷达的异常。这是黄崇福教授发言。

(16日晚22时,我的电表卡用完,停电,正在编辑中的页面没有做完,致歉!)

-







再次谢谢大家关注,欢迎讨论、批评。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