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格 清 意 古 秀 气 可 掬

格 清 意 古 秀 气 可 掬

格 清 意 古 秀 气 可 掬
——李 小 芳 扇 画 赏 读 有 感


唐书安
近观李小芳先生的数十幅山水扇面,颇为其在画面营造出的“清丽而静,细润幽远”的诗意境界而击节叫好;睹其画面山形树石、亭台桥栈,潭中云影、草际烟光,随形运笔,取象无惑,若有若无、半真半幻,足以悦人心目,豁人性灵;如此静境,实非一般职业画家所能修得;考见小芳先生的绘事之路,聆其绘画心得,不由生出如下感慨:



第一:中国绘画当从“闲”中得“静”境
林语堂在《人生的乐趣》一文中说:“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这段话看似与绘画无关,实则紧密相连,因为在“怎样利用闲暇时光”的方式中,绘画是许多人遣志的手段,尤其是无衣食之虞、情致高蹈的女性。而许多女性之所以选择绘画作为闲暇的消遣,因为在笔墨氤氲里看不到“主义”,察不到“画家”的声名之累,反倒在闲钩闲抹中翻检出深藏内心的美丽幻境;



李小芳为当代著名书画家王镛先生的夫人,从小并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美术训练,也未曾幻想自己要做一名画家,之所以在年近不惑拿起画笔,起初并未受王先生的导引,而是受到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卢沉先生的“蛊惑”(卢先生以画家石虎夫人阿秀从不会画画到能在老美院陈列馆办画展为例)才拿起了画笔,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小芳先生头脑里对于什么是绘画?什么是画面结构?什么是笔法、墨法等术语概念不甚明了,但是,在画画之前,王先生曾让她以六朝墓志、魏碑为范本临摹了一些书法,加之其性格大方沉稳,故而一上手,就敢于在宣纸上放笔直取,以至王先生和卢沉老师以及周围的很多专业画家对其作品大为惊诧,认为其作品没有专业画家的“习气”,画面气息单纯、章法很有生趣;如此一出手就有的欣喜状态,进一步促使小芳先生感受到了画画带来的快乐,还于1994年在江苏无锡举办了第一次画展,并大获专业内外人士好评;如此“成就”对于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女性画者来说,自然有些惶恐,好在小芳先生并未就此掉进“自满之井”,也并未觉得别人给她戴上一顶“画家”桂冠而荣耀,她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相夫教子,勤勉家务的女人,只是因为有了绘画这样一种消遣方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原本没有体验的快乐;没有功利心,只有平常态,就如小芳先生讲述自己在2003年非典期间的绘画状态时说:那时没有了电话,没有了访客,每天除了在自家院里锻炼身体,就是画画,画画之时,开着淡柔的乐音,静坐案头,手执毛笔,填笔和墨,在扇形的画面上随抹随钩,营造自我的梦中家山,在这种静谧的心态之中,没有了烦嚣,屏蔽了物欲,只任心间山水随笔墨晕张,很快乐,很惬意。


闲能生静,静而有韵。何以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王维语),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所以清代的文学家张潮曾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闲则能弈棋,闲则能画画,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第二:女人画当求“女人味”
“男女平等”话题争论由来已久,许多女性研究学者渴望实现“男女平等”之良善愿望,然近世以来,诸多中西男女学者所持口吻定要为女人之身大报冤屈,纷嚣:男所能,女亦所能,西方科学界甚至提出研究课题:“让男人生孩子”,以此体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对此我不由哑然。殊不知,世间万象,皆由乾坤天地、阴阳男女和谐构成,并非“非此即彼、有你无我”之乖论;正确思路在于“天人合一,彼此尊重”。



按下此话题不讲,就“女性绘画”专题来看,当今很多学者,也同样为众多善画女子埋没画史报忿,认为“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史中,女性基本是缺席的”,“女性从未有过书写和参与历史的机会。女性在艺术中的位置构成了一部被消费和被观赏的古代艺术史”。“在强大的父权艺术语境中,女性想要脱颖而出,表达女性自我几乎是不可能的。偶有佼佼者,也不被艺术史记录,更不可能流通”。“大量不被记载,无法流通,毁于时间的女性书画历史,也就成为被艺术史遮蔽的历史”(翟永明《无法流通的天赋》)。



这段对女性画家缺席美术史的现象分析是符合事实的;因为清代的汤澍玉(女性)从历代画史谱录以及其他杂史、野史史料的夹缝中,钩沉出自唐宋到明代以来的女性画者才192位,并将这些女性画者分为宫掖、名媛、姬侍、名妓四类辑录成一本《玉台画史》。但是一个隐含的话题是:那些大量不被记载的女性画者怎么就无端被遮蔽了呢?这些学者最后还是把问题的症结归罪到“男人”身上,认为在封建社会那样强大的“父权制度下的女性”只能成为被“凝视”和“欲望”的对象。



这种报忿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由此种报忿引发的“男女平权”运动,导致了自五四运动以来到1949年以后的中国女性画家的“革命”思维,她们不想籍着男人的影子而活,也不想依托男人的审美标准来创作,她们极想“回归女性自身”,“1979年以后的十几年里,中国几乎把中西方古代艺术传统、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各种流派和样式都翻用和尝试了一遍。女画家虽然也跟随着公共趋势,尝试了革命写实主义之外的各种艺术手法”(廖雯《“闺阁画”与“新闺阁画”:中国妇女绘画逃不出的藩篱》),但结果是:“摆脱了革命现实主义男性标准的同化,她们依然找不到可以泊靠的女性堤岸,对革命功利主义的避之如虎,使她们连社会题材都害怕触及,更加无家可归的状态,使她们“回归女性自身”的原初愿望,在观念上自觉不自觉地落脚在了传统艺术的家园”。时至今日,当代的女性画家“除了传统的女人模式,她们依然是没有别的标准可依。对社会给与的“半边天”角色的复杂的恐惧心理,使她们更加渴望回家寻求庇护,所以这一‘还原’,她们几乎是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传统女人的基本生活观念:居家、闲散、与世无争”(廖雯《“闺阁画”与“新闺阁画”:中国妇女绘画逃不出的藩篱》)。



铺叙这么多语言,只想表达一个概念:乾坤容乃大,阴阳昏晓割,男女有别,审美各异,女性何必换装须眉,屹立昆仑。不管女性画家是否是专业出身还是闲笔闲墨,女性画者首先是一个有“女人样”的女人。



阴阳男女,阳主外,性刚、阴主内,性柔,此是天理;我们如果背离天理,非要强求女性画家的作品都要有“力拔刚断,切金断玉、雄奇古厚”的审美意味,岂不乖戾;好在小芳先生深明此理,她说她想在画面上所追求的境界就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她说自己也画不出那种树是树,石是石的写实画;古人云:作诗贵在“隐”与“隔”,“隔水云封径,连村树隐家。野禽相对语,幽草自开花”(明代张怡诗)、“松隐禅寺”、“隔水有情”,这一“隐”一“隔”,自有万般写意幻境;其实画画也是这个道理,恍兮惚兮,其中有像,而对这种恍兮惚兮意象,最能体察者,多属女性,我曾经有个比喻:男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多类望远镜,观其大要,求其气势,女人在观察事物之时,多类放大镜,心敏眼毒,洞见幽微,求其韵致;历代谱录记载女性画者,多画花鸟折枝,即可为证。由此可见,只要女性能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洞见大千世界的幽微境界,足矣。



第三:心贵闲,学贵专
小芳先生作画心态是娴雅平和,不慕时尚的,然其习画的心态很是专谨严肃,在其习画之前先是在王先生“练练字,以平郁闷”的“教唆”下,开始临习大量王先生遴选的魏碑墓志及于右任行书,后来又在卢沉先生的鼓励下信马走笔画出一大批令专业人士吃惊的画作以后,由此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了她在绘画上的专谨务学之路,因为她觉得:如果一味信马走笔,肯定会越来越不知道怎么画,而且在不断的绘画实践中,她也想深入了解山水画中什么是“勾皴点染”?什么是“云水树石”?故而小芳先生在1998年将近花甲之岁特意报名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山水画;而且还是瞒着王先生自己偷偷去报的名(之所以偷偷报名,是怕王先生不让她去进修,倒不是王先生不让她画画,而是王先生怕她去美院这样的专业院校学习之后会把她原本的笔墨天趣给抹煞掉);按她自己的说法:“去美院进修就是为了武装头脑、补习功课”,“毕竟很多专业知识自己在绘画实践的时候并不明白”。



时至今日,小芳先生觉得自己当时的抉择并没有错,因为在一年的“学生”生涯中,她觉得真的明白了很多绘画道理,而且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交往中,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这跟自己关在家里独自画画完全是两码事”,虽然在毕业后的绘画实践中,遇到很多“手不达心”的状态,但在美院老师“学贵持恒”的教诲中,依然坚持每天闲时作画,也正是在这样“持恒”的心态中,小芳先生不断尝试各种绘画材料,细加揣摩,着意领会不同笔墨的生趣。人有机缘,事有巧合,王先生当时有大一批别人送的纸板类扇面、镜片卡纸,他也不喜欢此类纸张上作画,便给了小芳先生,让其随便画,小芳先生也乐得随便涂抹。刚巧非典来袭人类,万物静宵,人不走动,画者以画遣志,而此种卡纸纸小质粗,不适宜大笔重墨,于是小芳先生每天茶余饭后,聆雅乐、捉小笔、坐案头,心神淡定,闲钩细抹,而且在经历了专业的绘画学习之后,其绘画思维从早期的感性转为此时的情理相融,心内有丘壑,笔底有写意,慢钩徐染,渐画渐松,愈画愈润,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笔墨语言;试想,其若没有这种“专谨”的求知心态,不熟知书法用笔,不解山石树木阴阳向背、水墨晕张,怎能修得如此静境?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之一生,从黄发垂髫至垂垂老者,同样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我们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是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相信所见所闻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信徒般的崇拜,然后随着人生渐长,我们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怀疑。
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我们很容易在现实里迷失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有的人开始用心地去体味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文意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反省,对世事、对自我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内涵筋骨,血肉神采。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处世”,做人如此,绘画何尝不是如此!
小芳先生能于画中优游遣志,此种心态,虽非专业画者,实堪专业画者静默潜修。



TOP

好帖!

谢青云分享!

TOP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我们很容易在现实里迷失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有的人开始用心地去体味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文意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如是观!

TOP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反省,对世事、对自我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内涵筋骨,血肉神采。

如是如是亦复如是!

TOP



青云阁的[探索者]玉石工作室,请点击进入  艺术在继承和探索中发展,我们......

TOP



TOP

才看到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