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灾后瘟疫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汇总

[转帖]灾后瘟疫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汇总

据历史经验,大震过后容易发生瘟疫,《中医传承论坛》的刘志杰老师特贡献预防的方法,以保护抗震一线的工作人员、人民子弟兵和灾民。
方法:
1、没有感染的:大黄、苍术各3克,小量泡水代茶饮。
2、感染的:大黄、苍术各15克(成人量)煎服。
《本草新编》:苍术气辛,味厚,性散能发汗,入足阳明、太阴经。亦能消湿,去胸中冷气,辟山岚瘴气,解瘟疫湿鬼之气,尤善止心疼。
《神农本草经》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这两味药,一个辛散温,一个苦寒。表里兼顾,寒温并用,专除瘴气瘟疫湿毒。
瘟疫例举:据《云南地震考》记载:1925年云南大地震,震后人民发生“闭口风”症,患者一半身体变黑,手足收缩,一两个钟头即死。1944年,日本进攻印度的军队,在伊木法尔战役中,10万大军中有6万人突然得了疟疾和痢疾,不战自败。1949年,解放军南下部队中疟疾和痢疾流行,发病率在有的部队高达80%,部队不得不就地休整。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转帖】扁鹊三豆方
绿豆12、赤小豆12、黑大豆12、生甘草3、金银花9、钩藤18,单位:克
每日一剂,2次。
扁鹊三豆方有解毒消肿的功效,黑大豆、生甘草,治温疫而有浮肿者,加绿豆、赤豆二味,为三豆饮。解毒能力增强。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上方就地取材,方便实用,价格低廉。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卢崇汉老师为灾区开出预防、治疗处方!
虽然卢崇汉老师所处的成都市未遭受重大地震灾难,但卢老师的家由于地震时强烈摇晃,家里一片狼藉,墙壁有裂缝已不适于居住。卢老师全家三口已在郊外住在汽车上两晚。

即便如此,卢老师仍心系灾区,预计灾区所可能发生的疾病蔓延,开出“灾区第一号处方”,并正在积极联系卫生部相关部门,准备水煎分袋后在灾区全面推广。
“灾区第一号处方”:
适应症状:感受风寒、饥饱不匀、伤食生冷、精神惊恐、吸入秽浊臭气
适应人群:所有灾区的人,特别是战斗在救灾第一线的广大部队、武警等抢险人员。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预防。
服用方式:水煎,一日分三次服用,小孩量减半。
桂枝尖15g 苍术15g 法半夏20g 白芷15g 广藿香15g 石菖蒲20g 陈皮15g 白蔻12g 茯苓15g 炙甘草5g 生姜20g
卢崇汉
2008.5.16夜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天佑中华!天佑四川!天佑所有灾区家乡人民!大灾之前,除了积极配合政府搞好大面积消毒预防工作外,我们更要积极做好运用传统中医文化的宝贵经验来积极自我预防瘟疫,以防止大面积爆发疫情。
当前灾区气候变差特别大:地区环境条件、湿浊、尸气混浊不清,雷雨、骄阳感着人体身体肌肤,瘟气侵袭人体内脏,加之疲劳饥渴引用生冷,所以,针对这次的特殊情况,我们积极推出预防顾护人体的抗瘟药方。请方便推广:
*对于广大的人群:感触时气湿浊,头昏,身体乏力,微咳,食欲不振,大小便通利的。可以采用芳化湿浊,分利水湿,抗瘟疫的苍术燥湿抗瘟汤:
苍术15白术15贯众9藿香9草寇12(打细)杏仁20(打细)茯苓12黄芪30干姜6栀子3山茱萸15生甘草3大枣6枚生姜5片.
加减:伴有大便干结的,加火麻仁20生军6,
伴有小便不畅的,加滑石12木通6.
伴有口渴加花粉10粉葛根10麦冬10.
煎服法:1.5市斤水,煎取4,5市两。饭前温服。小孩减半。
对于灾区不方便煎药的,可以按照比例打细,做成药粉,每次饭前冲服6克。
太极医道道医吴自然提供。
附:中医在人类瘟疫流行时预防的几种方法(可以参考):

中医在几千年制伏瘟疫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经验。概而言之,实为扶正与驱邪两大途径。我们应当以史为鉴,理清思路,继承发扬,古为今用。今将中医预防瘟疫的途径和方法分述如下。
一、 和心身以扶正气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的就是预防瘟疫,首先要正气强盛,也就是说抵抗力、免疫力才是防病于未然的关键。而扶助正气方法,主要应着眼于心身的调养。具体来说,可总结为“四减少”、“一增加”5个方面:
1.减少精神压力 精神紧张,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乃至对疾病的恐惧,都能使人体的免疫力低下而易患传染病。反之,心定神宁,坦然处之,则不易得病。正如《内经》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减少体力消耗 《内经》认为:“邪之所凑,正气必虚”。所以,在瘟疫流行期间,要保持体力充沛,不要过度劳累,更不要通宵达旦地玩乐而使正气耗伤。体力强盛,正气不虚,就能抵御病邪。即使感染,病情也较轻,预后也较好。
3.减少性生活 过度的性生活也能使人体力耗损,抵抗力降低。中医有句名言,叫做“伤寒偏打下虚人”。说得就是包括了瘟疫在内的广义伤寒往往侵犯的是那些性生活过度的肾虚之人。《内经》也讲过:“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可见,在瘟疫流行期间,清心寡欲,养精蓄锐是非常重要的。
4.减少外出 《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在瘟疫流行期间,减少外出活动,减少和避免与患者的接触。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5.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预防和抵抗传染病的物质基础。当然,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不仅对健康不利,人体之正气也会因来源匮乏而不足。古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得瘟疫而死。马马乎乎吃了一点早餐者患病,而饱食者安然无恙。饮食对预防传染病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 调阴阳以抗外邪
中医预防瘟疫久经考验的方药很多。细审其方,思路决不止于清热解毒,而是用多种方法来调理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郁者散之,以平为期。
1.补气抗邪法 在自身调理的基础上,若正气仍不充盛,古人也常常用补气药以御瘟疫。如由人参等16味药组成的神仙百解散,“常服辟瘟疫,治劳倦”。正如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谓:“凡人邪气入身,皆因气虚不能外卫于皮毛,而后风寒暑湿燥热之六气始能中之。是邪由虚入,而攻邪可不用人参以补气乎?”
2.通腑泻实法 素体火旺,腑气不通,往往内外相引,感受瘟疫。对此,通腑泻实就是行之有效的防疫法。《圣济总录》的调中丸,由大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下,微利为度”,“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
3.疏通经络法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对于整体强盛而局部经络不通之人,可用疏通经络防疫法。代表药物是威灵仙。《开宝本草》谓:“主诸风,宣通五脏……久服之,无温疫疟”。
4.以毒攻毒法在疫毒传播过甚之时,或不得已要接触病人者,用雄黄等药以毒攻毒,则是古人的拿手好戏。如《验方新编》谓:“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神方也。”《医方简义》的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圣济总录》谓:“凡时行瘟疫,皆四时不正之气,感而病者,长少率相似。此病苟不辟除,多致传染。宜有方术,预为防之。”因此,推出了雄黄丸等“辟瘟疫不相传染”的方剂。
5.芳香辟秽法辛温香燥之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是最常用的一类防疫药。如苍术、木香、蜀椒、乳香、降香等。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近代名医张山雷谓:“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和剂局方》的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就是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木香能“辟毒疫”。《雷公炮制药性解》谓蜀椒“堪辟瘟疫”。《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6.清热解毒法 古语云:“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贵烦,独取其效。”清热解毒药虽多,用于预防瘟疫的则只有贯众、升麻,而尚未见到用板蓝根的记载。陈士铎谓:“贯众,实化毒之仙丹。毒未至而可预防,毒已至而可以善解,毒已成而可以速祛”。《本草经疏》谓:“疫气发时,以此药置水中,令人饮此水则不传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贯众对各型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等也有明显的抗毒作用。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治时疫火毒等。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升麻“主解百毒……辟瘟疫”。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升麻对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能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7.发散郁火法火郁于内,则易感外邪。古人用麻黄等发散肺经郁火以防疫,机会虽少,却也另辟法门。《日华子本草》谓麻黄“御山岚瘴气”,《圣济总录》“辟瘟疫不相传染”的方剂绝瘴散就是以麻黄为君药。李时珍谓:“麻黄乃肺经专药……实为发散肺经郁火之药。”而麻黄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以及多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一些注脚。
8. 探鼻取嚏法 古代医家在瘟疫流行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自身保护的方法。《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佳”。

搜集整理:道医吴自然.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瘟疫专著《瘴疟指南》简介:


《瘴疟指南》,明·郑全望著,是一部论治瘟疫的专著,民间中医网上提供下载的(中医古籍650部简体文本)中有这本书。
该书理法方药俱佳,论述明澈,诸方齐全,非常切合临床使用,是我目前读过的最好的瘟疫方面的专著。
将该书简单整理排版,上传,方便大家下载学习。因无原版校对,不少细微之处的错误,无法避免,望有原版者更正之。
附《瘴疟指南》部分论述原文:
人身肖天地,瘴疟类天时
天以一气覆于上,地以一气载于下,人居覆载中。若何能与覆我载我者,相肖也。上古圣人等,天地人为三才,岂无灼见而妄立说耶。
盖谓天以轻清之气,上浮而下转。地居其中,而干健之运,无一毫少息。若一毫不续,则穹壤判。一息不运,则机缄穷。
人身肖之,其气亦无息。天以日月循环,人以荣卫循环。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经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风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阳之汗以雨名,阳之气以风名。人之一身,身以上其气象天,身以下其气象地。
故天不足西北,而人之耳目,右不如左之聪明也。故西北之人头常冷。地不满东南,而人之手足,左不如右之利便也。故东南之人,腰足常冷。
天有阴阳,以生风暑湿燥寒。地有阴阳,以生木火土金水。人有阴阳,以生肝心脾肺肾。天气以四时温热凉寒运于上,地气以生长收藏应于下,而人之阳气以升浮降沉应之。为生生不息之妙何也。
天令春其气温。惟其气温,故地中之阳气鼓动而升于外,以生万物。人之阳气,亦应之以升。
天令夏其气热。惟其气热,地中之阳气尽出于外,以长万物,所以地之下极寒。人之阳气亦应之,尽出于外。脾,坤土也,象地。斯时脾土亦寒。
天令秋其气凉。惟其气凉,所以阳气能降于地,而行收成之令。人之阳气,亦应之而降于内。
天令冬其气寒。惟其气寒,阳气尽沉于地,而成闭藏之令,所以地之下暖。人之阳气,亦应之沉藏于内。斯时脾土亦暖。此天地得其常,而人之灾害亦不生。
发瘴之地则不然。春夏多寒,秋冬多热。盛夏久雨,则可挟纩。隆冬久晴,宁不摇扇。一日之间,日未升则寒,日中则热,日入又寒。一日一夜,寒暑迭变,无论四时。久晴则热蒸,蒸极则雨,雨下则湿,蒸雨久则凄凉。人生其间,饮食起居,安能一一谨慎。稍失调养,便感此乖戾之气,而发寒热,即谓之瘴。
然瘴之发,多在秋冬,以其天气热。地中之阳气不能收藏而外泄。故草木不花而花,不叶而叶。人之阳气亦应之,不能收固,而恒泄之于外。惟其外泄,则脾土所以内虚寒。
身以上象天则极热,身以下象地则不热而寒。或热蒸极而汗,汗出则凄凉。其人身之寒热湿蒸,一与天时相似。故曰,人身肖天地,瘴疟类天时。
知斯道者,则治瘴之法过半矣。
瘴疟五脏俱病
夫人身自胸膈至头为上焦,其气象天。自胸膈至腹为中焦,其气象人。自腹至足为下焦,其气象地。
以五行论之,上焦属丙丁火,中焦属戊己土,下焦属壬癸水。在五脏,心肺阳也居上,脾阴坤土也居中,肾肝阴也居下必也。阴能升,阳能降,以成水火之既济,天地之交泰,则为平人。
若夫发瘴之地,秋冬多热,则人身阴阳之气,上者自上,下者自下,而成水火之未济,天地不交之否。故一触外邪,五脏俱病。其病多上热下寒,外热内寒,何也。
天气通于肺。天气热,故肺热极。所以大渴引饮小便频数或遗尿气逆胸中痞闷,或衄血。
心在上焦火位。天气热,故心热极。所以心烦闷乱狂言谵语神识昏沉瞀不知人,或吐血饮冷舌黑面红口唇生疮。
脾为中州坤土。天气热则地中阳气恒浮而不降,地下无阳则寒,故脾土虚。所以鼻尖凉多痰肌肉削不能食面黄四肢无力,或呕或泄中焦虚痞气倦怠。
肝肾居下焦,地之分。天气热,阳气不降,地下无阳故肝肾虚寒。所以腰重脚弱筋骨痛腿足寒厥,或吐蛔或吐沫。
瘴病一作,五脏之症俱见。非若伤寒之传经,传一经方见一经之症也。知此则知伤寒汗吐下之法,不当施于瘴疟矣。而治瘴之法,当知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而逆之之理。
必使心肺之阳,降于下焦,俾下元温暖。下元者人身之根本也,温暖则根本固,根本固则邪热退,诸病息矣。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活性碳对地震灾区发生的不明原因腹泻有效
活性碳可以吸附肠道中的所有细菌,对于急性传染性腹泻,在未明原因条件下,可以试采用活性碳口服止泻。活性碳对藿乱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病菌有非常强的吸附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治传染性腹泻(不包括病毒引起的腹泻)。
使用办法:食品级活性碳每次3克,每日三到四次,藿乱患者每日四到六次。对于严重的不断呕吐的患者,可给药六次以上,直到患者腹泻停止后再维持治疗两天。
本品不能被人体吸收,无毒副作用。
生产用活性碳重金属超标者,不得使用。
------ 一个退休老人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为震区防疫建言:可配发中成药--霍香正气水(丸,胶囊)
尤其是参与救灾的人员,可以防暑解暑
一般来讲,赈灾与防疫是并进的,特别是地震灾害。
由于山崩地裂,地下瘴岚之气散发,加之环境卫生条件恶化,空气污浊,又正值初夏高温高湿,微生物繁殖旺盛,容易引发风寒湿性外感,出现头疼,发热,恶寒,喉痛,恶心等等症状;或者饮食不节(洁),导致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症,即中医所谓的肠胃性感冒,西医的急性肠胃炎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集中在人体脾胃旋转的枢机因受风寒湿邪的阻滞,升降不利,旋转不力,上下内外,难以透达,因此出现湿邪之气上攻,呕吐,舌苔白腻,恶心,头疼,发热,恶寒,喉痛等等,往下导致肠鸣泄泻等。
针对这些情况,在众多的中成药中,能够解决此证的药物首推霍香正气水(丸,胶囊)。
本方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陈皮、姜厚朴、苦桔梗、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症,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功专宣化湿浊,调和胃肠。方中以藿香为主,辛散风寒,芳化湿浊,和胃悦脾,辅以行气燥湿之品,使风寒解而寒热除,气机畅而胸脘舒,脾胃和而吐泻止,邪气去而正气复。《删补名医方论》云:“藿香之芬,以开胃,名曰正气,谓正不正之气也”。故以“藿香正气散”命名。
同时,还有防暑解暑的作用,并且携带方便。
对于蚊虫叮咬,斑疹也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还可预防霍乱等肠胃系统传染病的发生。
可以讲霍香正气水(丸,胶囊)将是赈灾第一中成药。
目前在震区发现的气性坏疽早期即属此适应症:
全身症状 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气性坏疽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此类感染发展急剧预后严重。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南京著名老中医为灾区开出防疫药方
2008年05月23日08:56  
现代快报
快报记者 谢静娴
“针对灾区可能出现的疫情,我特地开了两张处方。”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学家周仲瑛(2007年被聘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汶川地震让这位老人一直十分挂念。这几天,他拟定了两张防疫药方,献给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
周老介绍说,灾后最常发生的疫情包括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还有一类为呼吸道疾病,如流脑、麻疹、流感等。这次开出的两张药方主要是针对呼吸道和消化系统两类疾病。
用药可预防也可治疗
“这两方药既可以预防,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周老告诉记者,如果身体健康,也可以服用一些,起到预防作用。如果已经出现一些症状,也能服用。
为了方便起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根据药方首批赶制了6000服颗粒剂,紧急送往灾区。
■附两个方剂
  方剂一:防治呼吸道疾病
  方名:防疫清解方
  组成:蚤休10g、贯众10g、淡豆豉10g、青蒿12g、连翘10g、一枝黄花15g、前胡10g、光杏仁10g、桔梗5g
  功能:疏风解表,清宣肺气。
  主治:适用于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疫毒犯肺,症见发烧、浑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
  用量:2次/日。
方剂二:防治消化系统感染
  方名:防疫化浊方
  组成:炒苍术10g、白芷10g、苏叶10g、藿香10g、陈香薷5g、清水豆卷10g、厚朴5g、法半夏10g、陈皮6g、石菖蒲9g
  功能:芳香化浊,解表和中。
  主治:适用于防治消化系统感染,胃肠不和疾患,秽浊伤中,主要表现为头昏沉、胸闷呕恶、腹泻等症。
  用量:2次/日。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急性腹泻(急性肠炎、痢疾)--中医速效救治方法:




因自然灾害、病毒、夏季饮食不洁等引起的急性腹泻(急性肠炎、痢疾),除了西医打吊针治疗方法之外,请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之法自救。

针对此病,中医治疗之法快速、简单、特效、经济适用,无任何副作用。
具体方法有两种(这是我家几代留下的临床经验,可根据具体情况任选一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艾条直接旋灸肚脐。用这种方法,一分钟之内止痛、止泻,直接对肚脐旋灸15-20分钟即可。“旋灸”-----即旋转着,画小的圆,速度要慢,距离肚脐1.5寸左右,热度能承受即可。

第二种方法:用苦参1克+绿茶适量,饮一杯茶5分钟左右腹泻腹痛消除。这里用的“苦参”,不是中药店卖的苦参饮片,是从山上采的鲜苦参去掉外面老皮,去掉中间的木质内心后的部分晒干。

总之,从以上两种中医临床治疗实践,速效、简单、经济适用,体现中医“化繁为简”的哲学思想。在此推出希望见到者,能广泛传播,可做为肠道流行病,及时有效的自救方法。



孙还虒 2008年5月26日于大连



萍水相逢,倾盖如故。

TOP

[转帖]灾后瘟疫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汇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