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分享]我的普洱人生 (作者:浮云)

[分享]我的普洱人生 (作者:浮云)

普洱茶的等级上升,犹如人生的一步步,先学行,后学走。我们一出生,什么都不懂,那有人一开始就懂世间事呢?正如那有茶人一开始就懂普洱茶呢?(虽然现在还不太懂) 小弟起初喝的普洱茶是"陈年普洱",人家教小弟,这叫作云南味(现在知道了,应该是熟茶味)。咦!很好喝耶,黑黑的,甜甜的,不错呢!一直喝,不满足,再升级喝什么家藏普洱,咦!又再好喝些,有云南味之余,还带点厚润的感觉,有点喉韵(应该是生熟拼配散茶)。以为这一生人,都以这茶为终极的普洱茶了!再往别的茶庄跑跑,要求家藏级的普洱,哦...原来是生熟饼。咦!挺很喝,买了一筒,又以为自己终身喝这茶,又滑又甜,只欠甘强味。再往别的地方跑跑看,哗!不得了,有个叫不知年的草纸外包的青饼(应该是十年入仓的东东),回味无穷,整个口腔充满“普洱味”!在极不舍得的情况下,半年才喝完!喝光了草纸饼,店主介绍中茶简体,哗!又升级了,【不多作形容,免炒作之嫌】之后以中茶简体为主线,找寻各类的普洱茶。到最近,寻到蓝印。 比喻人生,这个过程好象是人的一生,升官发财,直线上升,由乘公共汽车,到自己开本田车,再开本田车2.0,再升级到宝马,再升级到奔驰车,再升级到保时捷,再升级到法拉利,一个一个层次。【虽用买车作比喻,但亦可以看成升职加薪,或生活素质改善,甚至买豪华住宅】 但法拉利,保时捷,奔驰车,宝马,本田车,全都是车。为何社会上会存在这种差别呢?究竟车是身份的象征,还是代步呢?小弟思考这个问题良久。车,是代步的。普洱茶也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拜的!所以,应视个人的能力而买茶,量力而为,难道你没钱也跑去分期贷款一部保时捷?如某网友强调的,是十分对的,能力许可的则买来喝,不许可的则买新茶存放,十几年后喝。即使现在喝的是熟茶,只要再多喝十几年,不就是可以有纯干仓的陈茶了吗?(其实拿汽车来比喻不是很恰当,因为本田车,永不可能是保时捷;但新茶有机会变成好喝的陈茶)但若想现在立即喝印级茶,那就付款购买啦!买的是人家的时间,正如想开大马力的跑车吗?付款买大cc的车吧。以前没有机会多喝几口印级茶,就天真地以为中茶简体可当成蓝印。对不起!不可以,印级茶就是印级茶,蓝印那种条索,药香,樟香,甜度,耐泡度,是中茶简体永远不能及的,可以说是有些影子,但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大家根本是不同级的东西,时间正在运行中;十年后,蓝印四十五,简体三十三,永远相差十几年。正如保时捷上斜坡,一定快过宝马,因为cc不同;同时,亦有一些外形酷似哈利的摩托车,它不是哈利,它就不是哈利,根本出不了哈利的风范。所以,究竟你自己应该开甚么车,应该看看自己的能力。华仔说得很对,开过奔驰车就算了,不需拥有一切。小弟最终还不是又回头开本田车2.0了?哪有能力天天驾奔驰车呢! 人,先有温饱,再谈享受,连吃饭也成问题,怎么去论及品茶呢?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最后的。先要有柴生火,才可以煮米,要有油才可以煮食,盐酱醋只是调味,次之;茶,解腻的,锦上添花而已,你们需要每天喝茶吗?所以何必强求呢?人生在世,为了甚么?金钱?普洱?铁观音?名誉?地位?人生在世,是为快乐,闷闷不乐的一生人,何苦呢!为了喝茶而牺牲了某些更重要的事,值得吗?在合理的价格内(甚么是合理价格?每个人不同的),追求自己可以负担的茶,就是阁下的茶。繁体字、生熟饼、几年的7542,小弟的《超级严重湿仓死茶》【老实说:如果要喝,不是不能喝!一年前,小弟天天喝,死人了吗?】,熟散茶,一样可以很快乐的。快乐与否,视乎你知足否?你不知足,天天喝宋聘你也不会满足的。因此,结论是知足常乐喔!!!自己可以接受的茶,不就是个人的好茶了吗?有缘去试的,就去试。无缘的,喝手上的现成茶就是了,喝光了,再买过,卖光了?买第二款。没普洱喝了吗?喝观音。以前的一位网友说得对,一定要喝简体字的吗?繁体字也不错耶。一定要喝繁体字吗?7542也不错耶。人生也是一样,普洱茶真的很像人生,不开宝马?开本田车吧!连本田车都不开了?乘公共汽车吧!条条大路通罗马,各位寻人生的同时,也寻寻自己的好茶。小弟似乎已寻到了,蛮满足呢!


浮云于2003/8/25 上午 1:55:04

TOP

买茶难

各位茶友:


很久都没有随笔了,白天很忙碌,对著计算机一整天,都是一堆文字。下班后,拖著疲累的身躯回到家,吃个饭。光是看数个茶话主题,又另一天的到来了,所以,更諻论要动手写一点随笔。


最近都没有甚么普洱好玩了,眼见茶价日渐升高。
半年前还可以买的茶,茶商又加价了,
理由是最近的茶菁价钱贵了很多,这也是啊~
羊毛出自羊身上,始终茶价起了,最终面对茶价的承受者,
还是广大的茶友消费者。


所以,现在寻茶比起以前更艰辛,究其因有二:


买茶难之一:
1.茶价贵了,买茶没有以前的爽,明明以前这个便宜价钱都不会买的茶,现在只因茶品供应失衡导致茶价上升,虽然陈化进了一步,茶还是以前那个茶,底子还是没有变。记有有一款入仓茶(约2000年的),约两年前(2003年7月),茶商推荐给我的时候是 HK$420 一筒,最近索价 HK$1,400 一筒。毫无疑问,茶商需要生意(利息)成本、仓租、风险,加价是应该的,我也不奢望可以再用两年前 HK$420 一筒的价钱买到,因为若还可以用旧价购买,则肯定这个茶商的茶是太差,没人买,所以两年都还有许多货,不能提价;从另一方面想,如果这茶商的茶没有提价能力,这茶商应早关门大吉了,两年后还可屹立吗?如果不让别人赚钱,还有茶商愿意存茶吗?


所以,加价是毫无疑问的,而且香港经济有起色,追回以前未有加的幅度,也算合理,最后的问题是这个 3.3 倍的加幅,合理吗?我不反对茶商现在卖 HK$840 ~ HK$1,000 一筒,两年时间翻一翻,正常而且ok。只可惜,加幅实在过多,看来他是在卖下年的价钱,所以做法很简单,茶品 cp 值因高茶价给拖低了,不用购买。况且这茶品是两年前便宜时,我都不会买的茶,为何两年后要贵了一两倍才买,难到是『瘦田没人耕,耕开有人争』?才没这回事。


买茶难之二:
2.新茶太多了,虽然说是普洱茶现在五花百门,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可以让消费者,多些选择;但选择背后,是否真的有选择,还是,所谓的选择,根本不是选择。当选择过多的时候,会否到最后其实只是无所适从,难以选择?又或者,更多的选择,只是在制造更多的陷阱?增加了买茶的难度。


打个比喻,以前信息不很发达,买一本书,买一本杂志,甚至乎是买一份报纸,都可以把每一个角落都看得津津有味,连报纸上的无聊副刊版都可以看完再看,只因可以获得的信息廖廖可数,以前电视台只有数个,也没有互联网。但现在呢?有几十个电视台,杂志又厚又多图画,还有要看互联网,覆依猫电邮。由于有许多事情要干,所以周刊杂志要在三十分钟内解决,毫不出奇,只能把其中数篇文章看完,其它的翻翻看看广告及图片就算了。现今的社会,就根本是信息泛滥。


浮云为何以此为喻?道理是,在以前只要搅懂数个印级茶及认识一下不同年代的七子饼,随随便便都可以买到不错的茶,反正在1990年代末,要买1980年代的茶,多的不得了,你要买上好几百饼,都没人跟你说没货的,即谓的『贵精不贵多』,市场上随便都是精良的普洱茶(以现在的茶来相比,当时当然觉得只是一般的茶品)。


还记得在1995~1996时候,初初要记住甚么茶与甚么茶的关系,把邓先生的《普洱茶》翻了又翻,还是记不清楚,记不住,甚么又铁饼、又圆茶、又七子饼、又甚么印、甚么贡,每饼茶看下去的模样都是一样的。没有的摸,没有的喝,没有的感受,按图索骥,学茶已经很不容易。


那时候,要把茶分辨已经不容易,还要理解它是乾的,还是湿的,难度更是很高。 各位茶友当然奇怪,哈哈~干湿茶之嘛,有何难度?!当然,现在看来当然没有难度,但可是当时候根本对湿是没有概念。有个故事是说:『有个人走进了一条疯子村,村内的人因喝了井水,变了疯子,究竟那个人应该保持清醒,还是跟村民一起变疯?』写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点,在1990年代的时候,以入仓茶为主要市场,大部分可以见到的茶饼都白白的,灰灰的,比较差的,很白的,就当湿仓;不很白的,就当乾仓。还有,以不起有点灰白的为失败作,因为被视为没有陈化发酵。但以现在的角度看来,当年的分类应该归为现在的严重入仓跟中度入仓,以前茶商说的所谓"纯乾仓",以现在的角度重新审视,啊~原来是轻度湿的茶。究竟是茶商存心欺骗,还是卖茶人的定义不同?


没错,在今天有许多干净茶的环境下,干净茶变成是理所当然的,但浮云初学普茶身处的年代,『干净』二字从来没人跟我提过。记得在很初期的时候,买到一砖有金花的茶,茶商更说你拾到宝,这些金花有药效的,要好好的珍惜啊~到后来,我连喝都不敢喝啊~


所以,茶友要明白,十年前,只要有一块没有这么白、没有这么灰的茶饼,已经叫做是干净的了,最有趣的是,更有茶商说,有白霜的才是宝贝,最过份的还是虫洞满布,还叫乾仓茶,现在想起来,啊~这个茶商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只有当时的他才知道。


知道了以前研究老茶的难度,看看现在,是否又容易了?信息透明了,多了,也明白了,是否买茶变得容易了?浮云倒反而认为难度比以前更高。但由于普洱茶的热浪,致使普洱茶的生产线跳升,大量的新茶推出市场应市,结果是现在的新茶品种,五花百门,甚么饼、甚么号都有,五颜六色的,十分可爱。但纵观网络上各个讨论组,款款都是好茶,款款茶都是回甘足,茶韵好〔熟茶除外〕,那么,买茶岂不是又变得很容易?


有些港商的老人家曾告诉浮云,好的茶菁,根本不多,以前的茶,制作量小,随手拿来都算是优质的茶,因为没有生产压力,所以选料精良、并配也精良,即使入了仓,出仓后,茶质不会完全没滋没味,茶韵仍在。老港商还说,如果现在不慎拿了一只不可以入仓的茶品入仓,呵呵,几年后才发现没滋没味,那就完蛋了。


总而言之,要在几百种新茶当中,挑出能够有力陈化的茶品,在今天普洱茶饼泛滥的年代,要找出明日可陈化好喝者,实在不易,如果买十种茶,只有最后两种能好喝,即使茶友今天只是花了 HK$400 ,每片40元,由于其余的八片都不喜欢喝,送了人或乱掉在一旁,那两片茶岂不是成本要 HK$200 ?所以究竟存茶化的来,还是现买现喝无风险化的来,因人而异。


故此,在每一个年代,想喝口好的普洱茶,其实都不容易的。今天的难度在于新茶实在太难挑选了,都不知道哪款茶最后会跑出。


有朋友说,当红印便宜时(好像才几百港元一片的年代),他把红印当水喝。没有红印喝了,现在的茶,都喝不习惯,就改喝其它好了。


另一朋友,完全不懂茶的,从事天然宝石生意,经朋友介绍,15年前买了一堆黄印十几筒(好像只是两百元港元内的事),当开水喝。粗喝光了后想再买,朋友说那个价钱已不能买了,那生意人觉得茶不应这么贵,结果现在喝白开水算了,因为喝不到那种优雅的口优,宁愿不喝。


从历史看出,普洱茶就是这么光怪陆离,日后遇到好茶,就多买一两片就不错了。


~浮云随笔 2005年6月22日

TOP

好的传统入仓茶是如何好?


好的传统入仓茶是如何好?


lbcpc问:
小弟请教各位...:所谓入仓退仓比较成功的茶品,相对于 未入仓都多带来那些好处?
相对于那些严重湿仓的茶品,又成功在哪里?
Lbcpc 茶友:


1,所谓入仓退仓比较成功的茶品,
2,相对于未入仓都多带来那些好处??!!
3,相对于那些严重湿仓的茶品,又成功在哪里???!


要解答以上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为何香港约在十多年前的茶,传统是要入仓,不入过仓的都不算是普洱茶。


普洱茶,分青饼和熟饼,几乎初学的都要了解的知识。好了,知道青饼和熟饼後,就会知道,青饼茶茶底很强、很烈,不易入口,又苦又涩,不把它放上十多二十年陈化,茶商都未能卖钱,商家最想的莫过於以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当然,如果从品饮家的角度来看,宁可等它三十载,都不愿以快速陈化来催化它。有点像收藏家宁可呆在宜兴一年等一把好的名家壶出产,都不愿意叫名家只花五天时间来造一把壶。更甚者,有茶友用紫砂壶只是为了有茶壶可用来泡茶,故在市场上买现货都无并所谓,这就是要求上的差别。〕


茶商知道青饼是又强又烈,以前的年代,三年还是烈,五年也很烈,八年才开始不烈,十二年刚刚可以叫茶友买来泡泡,还给人骂卖些青BB出来!!那么,叫茶商如何是好?如何赚钱生活?谁愿意放十五至二十年才卖钱?既然有行家试过入仓可以把茶饼加速成熟卖钱,那大家都一起干,斗快放仓,齐齐放仓。


我与一位老行家的儿子谈过,他说:『当年有不少人进仓,我老爸就是坚持不加湿,因为我们是知道自然陈化最好,我们是不急攻近利的。』我佩服了这个老人家的坚持,结果,使一批七十年代的中茶简体,保存完好,没有入仓,那种自然陈化而来的香气,噢~不得了!但我得花他进货价钱的180倍来购买这种未入仓茶,这就是时间代价,相信这饼茶比我还大。


那么,可以看出,未入仓茶,只要陈放年期够,当然是品饮家理想的首选,但问题是陈放三十年,利息、仓租、成本、风险,其实是令茶商吃不消的,若不卖你几千人民币,甚至过万,那有谁愿意放这些老
普洱茶?


故此,到真的到了三十、四十年後,因为价钱贵,能够喝这些茶的人,却又非普罗大众。那么,平民百姓,可以喝些甚么茶好呢?


入仓青饼茶,就刚好充上这个平衡点,真空区。


浮云随笔 2005-08-25

TOP

【入仓茶】


【入仓茶】

现在,不少茶友都了解到同一批入仓茶,可以由於是放在仓库里不同的位置而有所不同的结果,即【严重湿仓】、【轻湿仓】、【乾仓】(即受水份影响最少的茶饼)。


而退仓比较成功茶品的意义,就是说,可以把那股仓味退去,提高口感品茗的乐趣,而且在茶面上的白霜都可以退走,茶饼因而变得有点油亮感及活力重现。换句话说,即茶饼只受到水份轻微的影响从而转化得更成功,有陈茶老仓香味之余,更不失青饼茶的活力滋味。把青饼茶入仓,目的就是希望快速陈化出这类口感,这种货色,谓之『成功』。


因此,所谓入仓退仓比较成功的茶品,相对于未入仓,带来的好处就是:
(一)比较快就可以喝(可能短了15~20年时间);
(二)不失青饼茶的活力(当然,相较30年的未入仓茶则较逊);
(三)价钱相对地可以便宜,因为仓储年份较短;
(四)由於年期较短,茶商可以早些套现,不怕入大量的货,即是说,这些入仓的优质茶,可保货源充足;
(五)由於有入仓的关系,青气被水份所转化,寒气锐减,可长期大口大口地饮用,也不怕虚寒;
(六)由於价钱较相宜,适合大众品茗乐趣的好茶。


换言之,入仓退仓比较成功的茶品,相对于那些严重湿仓的茶品,成功的地方会是:
(A)比较乾净卫生,因为严重湿仓的可能白霜满布、金花、非常啡黄、许多虫粪、茶饼给虫蛀掉;
(B)由於严重入仓,仓味不能完全去喝,减低了品茗的乐趣,因为有股霉仓味;入仓退仓比较成功的茶品,则没有仓味这个问题。
(C)由於严重入仓会导致叶底炭化熟化,茶汤喝起来只有顺与滑,欠缺陈年青饼茶应有的活力,茶汤呆滞,那倒不如喝便宜熟茶好了。入仓退仓比较成功的茶品就活力十足,香气带有陈香,乐趣无穷。


浮云随笔

TOP

好的入仓茶是如何的好

好的入仓茶是如何的好
fisherlin提问:
请问入仓茶与熟茶 的优劣?


浮云回答:


【熟茶】
茶菁经过渥堆快速熟化程序,快速地把茶菁当中的苦涩物质转化,使茶质难以入口的普洱青茶茶菁驯化,使其快速可以顺滑入口。由於要在短时间令茶菁转化,一定程度的人为熟化是少不免的,所以冲泡後的熟茶普洱叶底一般都会较为黑实,欠缺弹性;不过,并非所有熟茶都是如此的,优质的熟茶茶底,仍该茶叶还应该保持一定的柔软度。


喝起来,熟茶的口感较为『顺、滑、甜』,相较起青饼入饼茶,会欠缺了某程度的『活、回甘、爽』(当然不能入仓太严重者)。


因此,我们应该拿『优质熟茶』和『入仓成功茶品』来比较。


【入仓茶】
分轻、中、重度,这三个茶的口感,会截然不同的。


重度入仓茶,由於受潮太严重,会失去茶性,喝起来会较为呆板,不变化,口感只有『滑、顺』和一股退不掉的仓味。


中度入仓茶,茶质不过不失,虽然尚有青饼茶的活力,但由於入仓受潮也有一定程度,所以茶汤也会挺深栗色的。中度入仓茶喝起来,不会像重度入仓茶的呆滞,虽然也会带有点活力和『滑、顺、甜』,但却会欠了轻度入仓茶不令茶饼过份转化而保留了的『爽』口之感。


轻度入仓茶,就是没有了上述的两种仓茶的『仓味』,而且那种『爽口』青茶活力,是表露无遗的。别以为轻度入仓茶就不及未入仓茶,相反,浮云认为,入仓进的好的入仓茶,是恰到好处的:
一.可以快点可以喝;
二.把寒气去除;
三.适合作为常喝之茶;
四.价性比合理(通常只约三百多港元已很不错的了,相对於一些一出厂就要一百至二百港元的新茶,的确化算,现买现喝)。


所以,若是要比较入仓茶和熟茶,以口感及卫生程度为平衡点,浮云有以下的排序:


轻入仓茶>熟茶>中度入仓>重度入仓。


轻入仓茶的茶底,红中带栗,是优质的。



熟茶的叶底,因经过了渥堆的快速熟化程序,所以叶底一般都会较为黑,但优质的熟茶茶底,仍该茶叶还应该保持一定的柔软度。





熟茶当中带有渥堆快速熟化的硬叶 .

TOP

轻微仓的,会否兼具 入仓与纯干之优点呢??

严格来说,不会。

想想看,市场的反应是反映著人们的口味,
如果轻微入仓可以兼备入仓与纯乾仓的优点。

然而...纯干仓高年份的茶饼,诸如:
红印、甲乙蓝印、蓝铁、小黄印、中茶简体等等

甚至乎是中生代的渐露署光的名茶品如:
雪印、7532或中茶繁等等

的茶,就会被这些几年轻微入仓的轻易取代。
而且这些高年份的茶饼的价钱亦不会被市场推至这么高。

原因很简单,如果年期短的轻入仓茶(因仓储打理时间不长,
即可以卖便宜地卖),可以替代年期长的纯乾仓茶,
那么为何还有藏家锲而不舍地存放乾仓茶??

轻入仓茶优胜之处,就是在价钱不高的情况下,
可以大约给予茶友5~6成有年份乾仓茶的口感。


简单点说,在普洱的陈化过程中,甚么是用钱不能买?

答案是:时间。

要喝优质的陈年普洱茶,可以做的是:耐心等候。

那么,有否折衷办法?
有!
需要『有优良的系统地入仓』(我要强调,是有系统,
有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形式,不是人为地急功近利的作法)

轻度入仓,可以缩短等候时间,但同时需要牺牲一定程度上的
口感活度,这就是喝轻入仓茶需要妥协的地方。

今天,有同事问我:『我又要可调较光圈、快门、对焦又要还快,还要做到浅景深的数码相机。』
我答:『D-SLR』(即数码单镜反光机:连镜头的入门级大约港币$8000~$10000)
同事说:『太贵了。』

所以,话说到尾,一分钱,一分货。
『等价交换』是最近一套香港播放的动画格言(钢之练金术师),很有道理。


故此,同样道理。
茶友要求的是:『樟香(我指印级茶的樟味)、爽口、有茶气、汤色亮丽、
入口温文儒雅之余,又带点纯美的回甘回甜。』
我答:『小黄印或以上』
茶友说:『喝不起。』

那么,轻入仓茶,是否就刚好用来填塞这个市场空间?

想一想为何各大数码相机厂商都要分开『专业级』与『家用级』机种。
人人都买一部专业级的相机,不是很好吗?所有功能都齐备...

那么,在普洱茶当中,是否应该买一些合自己,而且负担得来的来喝呢?

喝茶,其实很简单,买自己喜欢喝、而又价钱喝得起的,不是很好吗?

TOP